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5468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

(板书课题:

《游褒禅山记》)

二、走近诗人,初读感知

1.作者。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

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

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

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

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

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

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

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

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

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3.华阳山与前洞。

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

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

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

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

华阳山下过去亦有一寺,今遗址犹有石础。

寺前道上曾有一碑,《历阳典录》载:

“大唐花寺碑,文字慢漶不可读,亦未知谁氏书撰。

王荆公记所谓其额可识,曰花山者也。

”王安石据此推断华山即花山,认为是“盖音谬也”,进而发了一通“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宏论。

据我们看,这个推断其实也是不确的,因这块碑上说的是“花山寺”,并不是说这山叫花山,况且这碑和寺的所在地是华阳山,而不是三里外的褒禅寺和华山(褒禅山),更不能从中得出华山(褒禅山)叫花山的结论。

“大唐花寺碑”何时亡佚,今尚不知。

《历阳典录》成书于清同治四年,亡佚时间不会在此之前。

洞的东侧有一石罅,高丈余,山泉从中汩汩流出,这就是王安石所云的“有泉侧出”。

泉水在洞前聚成一小潭,潭水清洌。

石壁的下方就是前洞,洞口直径约两米,洞内空阔处高六米、广约四米,类似一大厅。

人在洞内说话,嗡然和鸣。

洞左侧石壁上的题刻,因年久剥蚀,多不可辨。

较清晰的一块为“熙宁四年,过华阳至淮南,江宁杨口口。

”熙宁四年为公元一○七一年,距王安石作记的至和元年仅隔十七年,可见此洞在宋代是经常有人来探游的。

洞内的路径由下往右上方斜伸,至二十五米处为乱石所阻,道遂断。

洞的尽头处,嗡嗡作响,伏壁细听,可辨出是右侧的泉流声。

4.华山与后洞。

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

后洞距前洞约五十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伏约二米即达尽头,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毫无共同之处。

景色稍胜的是天洞,洞口为一陡坡,有巨石当洞口,口径极小,洞内高约三米,西上方为一大裂缝,从顶端透进亮光,当地人称一线天。

进洞约五米,又有石壁挡道,中有一孔,径约一尺许,钻进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白色的钟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气逼人、阴森恐怖。

《含山县志》可能把此洞当为王安石所云的后洞。

但有两点不好解释:

一是距离不对。

王安石云“由山前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谓之后洞”,而此距洞只有十几米远。

再者文中没有提及湍溪。

据此我们认为王安石所云的后洞是马山上的北洞。

其理由是:

一、马山北洞在前洞的东北五里处,与王安石所说的“后洞”距离、方位皆相同;

二、马山是含山北境最高的一座山,地处偏僻,人迹罕至,与王安石游后洞而发的感慨: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相符;

三、北洞的形状、景色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相吻合。

确如王安石所云: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这洞也非常深邃。

现在只能前进到洞内的二百多米处。

洞内石壁有多处石刻,因长年腐蚀,多不可辨。

这与王安石所描绘的后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也很相类。

所以我们认为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

5.背景资料。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

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

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三、检查预习,解疑释难

1.提问注释中词语(回答时要合上课本)。

2.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

①始舍于于其址  舍:

n--v.筑舍定居。

②有泉侧出     侧:

n--a.从旁边。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

a--n.深度。

穷:

a--v.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

v--n.到达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

明:

a--v.照明。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见:

v--n.见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险远。

险远:

a--n.险阻僻远的地方。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

使动,弄错,使…错。

传:

v--n,流传的文字。

名:

n--v,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3.找出文中的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④此余之所得也。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补充解释。

①偏义复词:

庐冢。

②古今异义词:

以上、不能、十一、于是、非常、所以。

③一词多义,参见课后练习二、三、另补。

5.疑难句释。

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

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

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

这句可以译成这样:

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

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

“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

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

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妥当的。

因为“乃”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

“华山之阳”译作“在华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译时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进去的。

这句话可以说成“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可见有没有“在”字,“乃”是判断词。

在这里还要注意:

“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

“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

称或叫做。

整句可以翻译为:

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

这句话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而是把要表达的确定意义包含在问句里。

虽是问句,可意思是明确的。

这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

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

于,从,“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

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

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

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

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

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

按:

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

“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

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

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

亦通。

6.语言现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筑舍定居。

名词用作动词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形容词用作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命名。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处,远处。

形容词用作名词

(2)掌握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察)

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大王见臣列观(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的楼台、宫殿)

此余之所得也(得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

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

那些,代指游客)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

那,代指游客)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A.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形容词作名词,迷乱的地方

B.往往有得:

动词作名词,心得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

名词,观察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名词,景象

(4)读准句读: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鼎足之形|成矣

E.则谓||非草木|不得矣

7.正音。

无物以相(xià

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四、梳理结构,整体感知

(一)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

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

(二)1.教师指出: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

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

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2.追问:

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

“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3.“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

(至洞之深处。

)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

(“无限风光在险峰”。

)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

“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第二课时

五、研读课文,合作交流

1.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范背第一段,学生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音要记好笔记。

同时思考:

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

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

第一问比较简单,只是提示学生背诵的层次。

第二问要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原因:

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引领学生按层次背诵此段。

2.研读第二段。

先点名诵读第而2段(有基础的学生),然后齐读,再后教师领背。

思考:

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

为什么?

讨论,明确:

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

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

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学生小声再诵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3.研读第三、四段。

(1)齐读第三段,强调“而无物以相之”中的“相”读作xià

ng,思考: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写游山的心得。

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

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心得是什么?

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吗?

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

(略)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

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2)教师背诵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

(“何可胜道也哉”)

由此讨论:

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

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

提问: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3、4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4.教师背、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fû

”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5.学生再读课文,同方交换检查背诵,并检查默写。

六、再读课文,梳理积累

1.词。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文过饰非(掩饰)

[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2.活用。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盖其又深,则其至义加少矣(到达的人)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

画线的词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但有的也可以看作省略(如可以认为“其至”“险远”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这三个词在理解上没有什么困难,只要学生理解就行了,不一定要讲它们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

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名,说出,说明。

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用作动词。

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

名词活用为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头。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之曰褒禅(命名,称呼。

而莫能名者(说清楚,说明白。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认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认为……有好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

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

“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第—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此”是主语;

“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浯的“……的原因”

七、熟读成诵,小结提升

1.这篇游记与我们读过的其他游记相比,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呢?

[明确]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

先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记游和议论是怎样结合,怎样照应的呢?

第三段的第二段的记游生发而来,第四段议论由第一段的记游生发而来。

在大体把握了作者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读、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八、复习回顾,深入理解

1.背诵课文。

还不能熟练背诵的允许朗读。

2.记游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呢?

作者怎样生发议论的呢?

[明确]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

“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自然地转入议论。

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