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6798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四章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四章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四章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四章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第四章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第四章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四章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当时比较突出的小说有哪些?

3、提问:

这些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二、分析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保卫延安》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描写解放战争、成功塑造彭德怀将军感人形象的长篇小说,曾被誉为“英雄史诗”而轰动中国文坛。

然而,由于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受到批判,使得这部优秀作品及其作者杜鹏程也遭受株连。

沉浮跌宕,几多悲欢。

 1、作者简介:

杜鹏程,原名杜红喜,曾用笔名司马君。

1937年抗战爆发,16岁的杜鹏程参加了由一些进步教师倡导的共产党外围组织叫“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当了一名小队长,从事抗日宣传,并接触《共产党宣言》和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理论著作,心灵上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

1938年6月,正值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在县城贴出布告招生,他就积极报名参军,由于年龄太小,他被抗大分校选送到延安鲁迅师范学校读书。

从此,杜鹏程在延安揭开了个人生活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1954年6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初版印数达到近百万册,这部作品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

出现了争购争读的可喜景象。

  这部书出版后,杜鹏程调任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当选中国作协理事。

然而,这位因《保卫延安》而享受全国的著名作家,却同样因为这本书而遭到意外的厄运。

  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因为写了反对“大跃进”的《意见书》而遭受批判,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撤销国防部长职务,由于《保卫延安》曾描写了彭德怀的艺术形象,自然受到牵连,被诬为“利用小说反党的活标本”。

  1966年“文革”一来,更是雪上加霜,杜鹏程被抄家、批斗、游街、示众、蹲牛棚、劳动改造……专政方式,名目繁多,早年曾戴过“八路”、“解放”臂章的胳膊上,现在换上了一块白布,上写着“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早年曾浴血奋战的地方,现在成了被到处游斗、侮辱示众的场所。

  1967年12月19日的《人民日报》,不惜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出长文《(保卫延安)——利用小说反党的活标本》。

随即,对这部作品长达数年之久的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批判和围剿开始了。

  从那时起,杜鹏程的处境空前恶劣起来,加在他身上的各种折磨手段也升级了,他的身心几乎到了被摧毁的地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978年12月,随着彭德怀冤案的平反,《保卫延安》及杜鹏程也恢复了名誉,他们夫妻相拥而泣。

1979年这部书第4次重新出版,并被译成多种外文。

  杜鹏程为他衷心敬仰的彭德怀元帅的早逝而悲恸。

他在这部书的《重印后记》中感慨地说:

“我还活着,还在执笔为文……我们被折磨得内外是伤,但依然昂首挺立,而且满怀着激情和热爱,注视着这个辽阔广大的国家,注视着这块用我们的血汗和眼泪浸透过的土地,注视着英勇顽强而多灾多难的人民啊!

  杜鹏程曾经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陕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等职,他以病残之躯经历了历史的跌宕和命运的悲欢,1991年10月27日,七十岁的杜鹏程因心脏病突发在西安逝世。

2、内容分析:

《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被誉为“英雄史诗”。

首先,它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以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出色地反映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延安保卫战,描绘出一幅真实、壮丽的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作品围绕西北战场我军正规部队与千倍于我军的敌人的浴血奋战,以我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连所参加的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艺术地概括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历史性进程,作品所描写的人民战争的场面,规模宏大,头绪纷繁,从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到基层连队的战斗生活,大大小小战斗的组织和进行,以及根据地人民和游击队的斗争,都有真实、正面的描写。

作品不讳饰当时严峻的斗争形势,不回避敌强我弱形势下战争的空前残酷和激烈,每次战斗都有无数英雄战士壮烈牺牲,“一片土地一片血”,胜利的得来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

  作品还深刻地揭示了这场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党中央、毛主席对整个战局的正确分析和英明决策,彭德怀司令员的正确部署和指挥,我军将士从高级指挥员到普通战士为誓死保卫党中央而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一切在作品中都有着充分而精彩的描绘;

陕甘宁边区群众和全国人民对战争的支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现。

作品始终洋溢着炽热的战斗激情,使人感受到人民战争具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威力。

其次,以高昂的笔调,遒劲的笔力,刻画了一批丰满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周大勇是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英雄形象。

作品通过一系列战斗和细节描写,突出地描绘了他英雄性格的特征:

对党、对领袖、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听到党中央撤离延安,看到陕北的群众倒在血泊之中,“惨烈的痛苦和愤怒煎熬着他的心”。

强烈的爱憎、高度的阶级自觉性成为他为人民奋不顾身、创造惊天动地英雄业绩的强大动力。

战斗中他总是主动请求承担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

在长城线上的突围战中,他身负重伤,带着伤病员和疲惫不堪的战士,被围困在一个小山洞里。

面临绝境,他想的是怎样“紧张地为自己阶级的事业战斗下去”,终于率领战士闯出险境。

诚如团政委李诚所说,周大勇是一个“浑身汗毛孔里都渗透着忠诚”的人。

对于周大勇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钢铁的意志,勇猛、机智、沉着、灵活的战斗作风,作品有着淋漓酣畅的描绘。

青化砭战斗,他冲锋陷阵,个人生死全然置之度外;

蟠龙镇攻坚,他智勇双全,出色地完成诱击敌人的任务;

尤其是在长城线上,连队陷入敌军重围,与主力失去联系,他以无比的刚毅和勇猛,无比的机智和沉着,指挥战士在敌群中左冲右突,周大勇是在紧张的战斗和严酷的考验中,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人民英雄,作品很注意表现周大勇英雄性格的形成过程,使得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加真实可信。

3、作品风格分析:

《保卫延安》在艺术风格上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澎湃的激情、浓郁的诗意和深刻的哲理的高度结合;

在严酷的典型环境中刻画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

气势恢宏,笔调豪放、粗犷;

语言明白晓畅,朴实生动,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群众风格,又富于激情的力量。

但就“史诗”作品反映一个时代的全貌的要求而言,《保卫延安》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还不够广阔,对敌人的刻画显得单薄,英雄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也不够丰富多彩,节奏上略嫌单调。

作品的这些不足,带有一定时代在认识和理论上的局限,然而,这只是白璧微瑕,《保卫延安》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达到了50年代初期的最高水平,不愧为我国当代文学宝库中的一件瑰宝。

三、吴强的《红日》

1、作者简介:

《红日》作者吴强(1910-1990),原名汪大同江苏涟水县人。

30年代在上海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他高高举起雪亮的小马枪》、《养马的人》、《大战孟良崮》、《灵魂的搏斗》、《吴强近作》,长篇小说《红日》、《堡垒》等。

吴强的小说以描写战争生活,表现战争史实见长,善于在激烈的敌我斗争和性格冲突中塑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画面宏伟开阔,富阳刚之美,结构紧凑,语言朴实明快。

1933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次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任新四军政治部宣教部干事、科长,苏中第二分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强一面用手中的枪对敌英勇作战,同时用手中的笔反映部队和根据地的火热生活,写了独幕剧十多部,创作了不少中短篇小说。

解放战争期间,他作为苏中军区政治部副部长、华东野战军六纵宣教部部长,亲历了第二次涟水战役与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著名战役。

1947年5月17日,即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的第二天上午,吴强在驻地的村口,亲眼目睹了张灵甫这位梦想“立马沂蒙第一峰”的“常胜将军”,躺在一块门板上被解放军战士从山上抬下来的情景。

由此,他萌生了一个念头:

要把从涟水战役到张灵甫死于孟良崮这个“情节和人物都很贯串的故事”,组织起来写一部长篇小说。

然而,部队每天都在行军打仗,根本静不下心来写作。

新中国成立后,吴强于1952年转业到地方,经过长期的艺术构思,他终于带着8万字的《红日》故事梗概和一大皮箱资料,躲进南京军区招待所一间僻静的房间,开始构筑这项浩大的工程。

他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抽两三包烟,不完成6000字的任务不上床,直抽得口舌发麻,吃饭味同嚼蜡,胸口隐隐作痛。

虽说住在招待所,却常常错过开饭时间,—天吃一顿饭是常有的事。

废寝忘食地写作,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摧残。

他两鬓生了许多白发,满脸皱纹,憔悴不堪。

有一次晚饭后上街散步,竟撞在一棵树上,还向那棵树连声致歉,引得行人驻足哄笑,以为他神经错乱了。

初稿完成的当天,他感到身上再也没有一丝力气,只得住进医院输液。

半个月之后,身体稍稍复原,他又提着皮箱来到了杭州的一个部队招待所写第二稿,整整持续四个月,才算画上了句号。

而此时,他的体重已由74公斤下降至58公斤,几近虚脱。

  2、主要内容:

《红日》是一部具有史诗性的长篇小说。

它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历史事实,以我军军长沈振新率领的一支英雄部队为主线,从1946年第二次涟水战役我军失利写起,到最后全歼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

小说通过半年多的山东战场形势的变化,高屋建瓴地对三大战役做了艺术的描绘,真实地再现了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由弱到强,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历史转折,歌颂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3、《红日》的突出成就,是成功地塑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

在我军将士的英雄群像中,军长沈振新和副军长梁波是两个引人注目的人物。

沈振新是从长征中锻炼出来的我军高级指挥员,小说通过对他在几个主要战役中的军事指挥活动的勾勒,鲜明地表现他的思想性格。

作为指挥员,他坚定勇敢,沉着冷静,作为战斗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他与战士一样有着丰富的感情,曾为失败而痛苦焦虑,为胜利而喜悦欢欣。

作者既表现他作为军长的原则性和刚毅严肃的气质,又多侧面地描绘他普通人的细腻、丰富的感情,将一个可亲可敬的军级指挥员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副军长梁波性格开朗乐观、幽默风趣,他指挥战斗,教育部属,甚至连谈情说爱,也处处显示出军事家兼政治家的风度。

应当说,沈振新和梁波这两个指挥员形象的塑造,为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光彩。

  小说对团长刘胜、连长石东根形象的塑造也是相当成功的。

和所有的英雄人物一样,在他们身上不乏英雄的壮举:

刘胜披坚执锐,力挽狂澜,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活捉张灵甫;

石东根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在枪林弹雨中坚守阵地,他们不愧是惊天动地的英雄。

但是,作为农民出身的中下层指挥员,小生产者的狭隘思想也伴随着朴素的阶级感情。

作者不仅能够真实地暴露他们身上的缺点,而且着力地反映他们逐步克服缺点,不断前进的过程,因此,更使人感到亲切可信。

  

除此之外,小说还出色地刻画了敌军将领的真实形象。

作者摒弃公式化、脸谱化的简单手法,不仅写出他们残暴凶恶的真相,而且将犀利的笔锋伸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揭示出他们色厉内荏的本质。

何莽的凶残奸诈,李仙洲的老谋深算,尤其是张灵甫的骄横狂妄,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通过这些反面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揭示出他们必然失败的命运。

在艺术表现上,《红日》也有着鲜明的特色。

首先,作者注意在广阔的画面上选择描绘的重点。

作品以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由防御转入进攻为时代背景,以山东战场为描写对象,既写了整个战役的宏伟场面,又突出了孟良崮关键性的决战;

既总体展示英雄铁军的全貌,又具体描写师、团、连、班的战斗生活;

既整体地表现战局的战略的布置,又表现不同战役的战术特色,从而收到了宏观而不空泛,具体但不狭小的艺术效果。

其次,小说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场面多变,但结构严密完整,情节发展富有强烈的节奏感,无论是前方和后方、我军和敌军、部队和人民、友谊和爱情,都被安排穿插得有张有弛,疏密相间,读起来毫无沉闷、单调之感。

再者,作品注意在斗争的交错中,在各种人物的联系中,采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在表现战士英雄本质的前提下,通过他们与敌人、与同志、与老乡的周旋、相外、交往的典型情节乃至细节的相互映照、相互补充,来展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做到了个别和一般、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总之,《红日》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成功之作,堪称新中国军事文学创作历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内容介绍:

 1946年深秋,国民党军王牌部队整编第七十四师开始向我解放区疯狂进攻,华东解放军沈振新所部一个军奋起抗击,经过苦战,我军被迫撤退,北上山东,实施战略转移。

作战的失利,撤离熟悉的家园,使部队的思想一时处于一种压抑茫然的状态。

军长沈振新的心情和战士们一样沉重,他坐卧不安,暴怒无常,对敌人的愤恨以及对失利的懊恼,使这位一贯勇敢善战的将领一时竟失去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与生活状态。

他渴望有朝一日能与七十四师再度交手,一决雌雄。

部队进入山东北部休整待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增强战斗力。

整训后,军情激奋,部队战斗情绪处于十分饱满高昂的状态。

同时,蒋介石也下了最后的决心,向华东解放区全面进攻,步步进逼,妄图以优势兵力,把华东三十万解放军压迫在山东狭长的沂蒙山区,以最后决战。

而我华东解放军司令部经过精密部署,决心分批吃掉敌人,打开敌包围的缺口,让敌人计划彻底破产。

战略反攻的目标首先确立在对以莱芜为中心及附近吐丝口地区敌李仙洲部的包围上。

沈振新的部队遂由南向北参战。

经过急行军,部队准时按预定时间接近了吐丝口,与友邻部队一起完成了对李仙洲部五万余人的包围。

  莱芜大战打响了,在三十里长的战线上,我军向敌人发动了势不可挡的进攻。

沈振新军迅速攻占了吐丝口敌外围阵地,但敌凭借坚固的地堡工事及精良装备,负隅顽抗,与我军纠缠,双方一时处于僵持状态。

这时,华东解放军司令员陈毅直接指示沈振新,要求快速解决吐丝口战斗。

关键时刻,沈振新把作为预备队的刘胜、陈坚的“老虎团”调往前沿,组成一支突击力量,冲破敌火力网,插入吐丝口心腹地区,消灭敌指挥所。

在我炮火的支援下,战士们奋不顾身地向前突进,很快突破了敌几道防线,直接攻到了敌师指挥所前。

敌师长何莽见大势已去,仓惶化装逃走,被神枪手王茂生发现,生擒活捉。

吐丝口失守,迫使李仙洲下决心突围,但在进入我军的伏击圈后,敌人溃不成军,很快丧失了战斗力,李仙洲也被活捉。

莱芜大战,不到三天时间,歼敌五万六千余人,瓦解了敌对我的压迫围攻。

蒋介石非常震怒,飞抵济南,亲自督战,妄图再次拿出王牌军七十四师,以之作为核心和中坚,再次向山东的战略要点沂蒙山区进行新的进攻,诱逼我与之决战。

敌人的行动很快被我军钳住,经过研究,决定对单兵冒进的七十四师进行包围,坚决消灭之以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

  敌师长张灵甫是蒋介石亲自栽培的忠实部下,他骄横专断,以为自己装备精良,又有和蒋介石的亲密关系,因而并未意识到眼下的危机,他信心百倍地以孟良崮一带为据守中心,妄图以“中间开花”的形式,配合敌其他部队歼灭我华东主力部队。

与此同时,沈振新部接到了命令,从鲁南星夜兼程赶往沂蒙山区,参加会战。

整个部队从上至下,斗志昂扬,和七十四师一比高下以报涟水之仇的时机终于到来了。

刘胜、陈坚团率先赶到了垛庄,消灭了同期到达垛庄的一个敌辎重部队后,又抢占了垛庄和孟良崮之间的一个重要高地,对敌形成了最严重的威胁。

包围七十四师的口袋进一步收缩,战斗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沈振新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刘胜陈坚的部队首先攻上了山腰,与敌展开了肉搏争夺战。

战斗异常残酷激烈,凶恶的敌人顽固效忠张灵甫,拒不投降,以期抓取任何一线获胜得救的希望。

沈振新的部队发扬了高度的牺牲精神,拚命向前,决不后退半步。

在挽救危机的关头,团长刘胜壮烈牺牲。

刘胜的牺牲进一步激怒了战士们的情绪,终于攻占了孟良崮敌最主要的阵地玉皇顶。

沈振新决定以陈坚的团固守玉皇顶,以有利地形对敌实施打击,同时又派出精干小部队,从绝壁悬崖上踏出一条路来,直捣敌人的指挥机关。

小分队在杨军等的带领下,机智勇敢地接近了张灵甫的巢穴,与洞外及洞里的敌人展开了血肉拚杀,在激烈交战中,张灵甫被乱弹击毙。

失去了指挥的敌人,见败局已定,纷纷弃枪投降。

骄横一世的七十四师至此终于全军覆没,孟良崮的主峰上飘扬起了我军胜利的旗帜。

四、曲波的《林海雪原》

 曲波(1923-2002),山东蓬莱人。

15岁高小毕业后参加了八路军。

1943年进入胶东抗大学习,毕业后在胶东军区任报社记者。

   1945年担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1946年冬,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与国民党在牡丹江一带的残匪周旋。

经过近半年的艰苦斗争,终于歼灭了这些顽匪。

这是作家后来创作《林海雪原》的重要生活基础,1950年曲波因重伤转业到地方工作,1952年他以顽强的毅力写作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1956年8月完成了40万字的书稿。

继《林海雪原》之后,曲波又创作了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山呼海啸》和《桥隆飙》。

内容简介:

  1946年冬天,东北数十万配合蒋介石部队作战的土匪武装被解放军大部队荡平。

匪首许大马棒、座山雕、马希山等纠集残股,窜居深山密林,并组织地下“挺进军”分子,伺机破坏,无比残忍。

许大马棒偷袭杉岚站,一夜之间杀死几十人,将房舍全部烧毁。

再用大兵团对付这些窜入茫茫林海的鲨鱼式、麻雀式匪股已经无效,于是军区领导改变战术,组织了36人的小分队,由团参谋长少剑波带领,进入深山密林,与敌人周旋。

几天之后,小分队翻山越岭来到老爷岭。

因为上次大部队搜山时,侦察能手杨子荣在这里发现了一双可疑的白色胶皮鞋。

小分队住在九龙汇,杨子荣,孙达得和刘勋苍外出侦察,抓住了刁占一和许大马棒的副官栾平,得知许大马棒藏在山势险要的奶头山上。

奶头山只有一条道能上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少剑波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黎明,对山里情况了如指掌的蘑菇老人带领小分队攀上比奶头山更险要的鹰嘴石。

鹰嘴石比奶头山高出三五丈,且与奶头山相隔一条百丈深的山沟。

外号“猴蹬”的栾超家凭借攀登绝技在鹰嘴石上拴了一条又长又粗的大绳,顺绳攀下石壁,双脚一蹬,弹到奶头山顶一棵大树上去了。

战士们攀着这一根绳架起的天桥上了奶头山,全歼山上的顽匪,擒获许大马棒。

根据审讯许大马棒得到的线索,在一个大雪天,小分队出发,追踪其他匪股。

在深山里,他们发现了一个被刺伤的女人和一只血手套。

杨子荣和孙达得追捕凶手,但凶手走进一座神河庙不见了。

原来庙里的老道是个暗藏的匪首,他把凶手藏了起来。

少剑波设计于第二天抓住了杀人凶手一撮毛。

一撮毛真名刘维山,是座山雕的副官。

少剑波从他身上搜出了记载着所有地下匪特详细名单的“先遣图”,还有座山雕请庙里那个老道除夕夜赴百鸡宴的信。

那张先遣图本来属于许大马棒,藏在栾平家。

许大马棒被歼后,座山雕想得到这张图,扩大自己的势力。

刘维山将栾平妻子(那个受伤的女人)杀伤,为座山雕抢到了先遣图。

掌握了这些情况,少剑波和杨子荣决定将计就计。

足智多谋、虎胆熊心的杨子荣化装成许大马棒的饲马副官胡彪,打进凶险四伏的威虎山,献上先遣图,骗得座山雕的信任,被封为八大金刚之后的“老九”。

他将威虎山的工事布置和火力设施写在桦皮膜上秘密送出。

除夕夜,栾平逃上威虎山,认出了他。

他机智地骗过座山雕和八大金刚,杀死栾平。

他作为值日官,布置了360个火把,把威虎山照得如同白昼,又用大碗酒把匪徒灌醉。

少剑波带领掌握了滑雪技术的小分队和李勇奇等民兵飞速赶到,与杨子荣里应外合,活捉座山雕,全歼匪徒,然后在山上过了个快乐的新年。

女卫生员白茹用蘑菇老人传授的秘方给战士们治好脚上的冻伤。

在共同的战斗生活中,少剑波和白茹相爱了。

大匪首侯殿坤和谢文东不知道威虎山已被攻破,还命令座山雕和四旅旅长徐九彪偷袭小分队原住地夹皮沟。

栾超家截得情报送上山来,少剑波率领小分队将计就计,快速回到夹皮沟。

杨子荣仍然自称座山雕的团副胡彪,把九彪的人马引到火堆周围烤火。

少剑波下令引爆了埋在火堆周围的地雷。

徐九彪被抓获,他的全旅被消灭。

第二天,牡丹江省委和军区司令部的领导给小分队带来了嘉奖令,并命令他们逮捕神河庙中的定河道人。

原来这个定河道人是冒充的,真正的定河道人早被他杀死。

他真名宋宝森,当过日本人的间谍,后来又成了国民党要人,无恶不作,血债累累。

省和军区领导回牡丹江后,少剑波带领补充了人员的小分队向遥远的绥芬大甸子出击,争取利用战士们的滑雪技术,在天暖雪融之前歼灭侯殿坤和马希山等。

在密林里,他们遇上了武艺高强的神枪手姜青山和他神奇的猎犬赛虎。

姜青山因为枪法好,被马希山硬捉去当保镖。

他坚决不向穷人开枪,便逃到深山里来了。

他引导小分队避开步步都有被大雪掩埋危险的山沟,抄近道从大完颜分水岭的绝壁上下去,来到绥芬大甸子,找到了侯殿坤等人的老巢。

少剑波在遇刺受伤的情况下,和杨子荣等队员们召开军事民主会,群策群力,制定出新的作战方案。

他们先是用调虎离山计,假装逃走,将匪徒全部人马调离其老巢,然后利用滑雪技术绕道快速奔向敌人老巢,捉住了匪首的亲属,并将匪巢烧毁。

敌人发现上当急忙返回时,他们早已安全撤离,反而绕到敌人背后,俘获了50多名掉队匪兵。

敌人老巢被焚,无处安身,便欲与小分队决一死战。

于是双方开始了林海雪原大周旋。

有一次小分队上了敌人的当,陷入险境,但最后还是发挥优势战胜敌人,迫使匪徒们窜过基密尔草原向长白山方向逃去。

少剑波派两个战士急送情报给王团长。

王团长在敌人必经的滨绥路设下埋伏,与小分队前后夹击,歼灭了大部分匪徒。

侯殿坤等带着30几个残兵逃入长白山,企图靠天险四方台阻拦追兵,以图东山再起。

小分队在长白山的活地图棒槌公公和李勇奇、姜青山的配合下,翻过四方台追上敌人,击毙侯殿坤、马希山,活捉谢文东,全歼匪徒,获得最后胜利。

小分队走出林海雪原,汇入大部队,向南方挺进,去消灭蒋军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