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7576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H2 

+O2 

2H2O(淡蓝色火焰)

5、镁带(银白色固空气中燃烧

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2Mg+O2 

2MgO

6、铝在空气中燃烧:

4Al+3O2 

2Al2O3

7、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3Fe+2O2 

Fe3O4 

注意:

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

三、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

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6、反应类型:

①: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

A+B+…… 

→ 

(简称“多合一”)

②:

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A+B+……。

(简称:

“一变多”)

③:

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如:

氢气+氧化铜→水+铜,氧化铜是氧化剂。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自然界氧气的获得:

主要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水 

→葡萄糖 

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

利用沸点的不同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蒸馏)

三、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

2H2O2 

MnO2 

2H2O+O2 

B、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

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导管刚露出橡胶塞③、气密性检查:

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浸没末端,若长颈漏斗下端能形成一段稳定4,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⑤、 

该装置的优点:

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C、步骤:

连、查、装(二氧化锰)、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

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药品:

、高锰酸钾、氯酸钾

B、原理: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2KClO3 

2KCl+3O2 

加热高锰酸钾:

2KMnO4 

加热 

K2MnO4 

+MnO2 

+O2↑

C、装置:

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

D、操作步骤:

(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连接装置:

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

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防止气体逸出)

b、用向上排空法。

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

E、易错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防止管口冷凝水回流至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

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

d) 

实验结束后,先移出导气管,然后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收集方法:

①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 

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

G、检验、验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已满。

4、 

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只改变速率,不改变化学反应事实,不改变产物的质量)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1、概念: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①: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特征: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

分子间有间隙(温度升高微粒间隔变大,温度降低间隔变小)

(水银温度计示数上升微观原因:

温度升高,汞原子之间间隔变大)

3、原子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注:

金属和固态的非金属由原子构成,其它物质都可认为由分子构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三、用微观知识解释

1、纯净物混合物: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2、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若分子不发生改变则为物理变化,若分子发生改变则为物理变化

(水蒸发:

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而分子本身不变,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水电解:

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发生改变,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原子的结构质子(带正电)

一、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叫核电荷数,

对于原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所以:

原子不显电性

在离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6、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不同(质子数==原子序数)因此:

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的种类。

7、 

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原子核不一定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核内无中子)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会画前十八号元素原子结构图)

1、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氦为2),由于它们均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应,称为“相对稳定结构”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从而形成阳离子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从而形成阴离子

总结: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来决定

三、离子

1、概念:

因得失电子而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表示:

金属→阳离子,如:

Na+,Mg2+,Al3+

非金属→阴离子,如:

Cl-,S2-

①符号的意义:

(以Al3+为例)表示一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②当要表示某元素的几个离子时——就在离子符号前加系数。

3Mg2+——表示3个镁离子;

2S2-——表示2个硫离子;

5Na+——表示5个钠离子 

四、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值

2、公式:

相对原子质量 

== 

某原子质量/(碳原子质量的1/12)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

质子数 

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并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元素

一、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居前四位的元素分别是氧、硅、铝、铁;

生物细胞中居前四位的元素分别是氧、碳、氢、氮。

4、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

5、元素与分子、原子、及物质之间的关系

二、元素符号

1、意义:

①表示某种元素(宏观)

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

③还可表示某种物质(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单质)

当要表示某元素的几个原子时——就在元素符号前加系数(这时只具有微观意义)如:

2N——表示2个氮原子;

3Fe——表示3个铁原子;

5S——表示5个硫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

结构:

每一横行叫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共有16个族。

(对于原子: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规律:

周期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族数。

每一周期,电子层数相等,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每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0.77%),人人都应关心水、爱护水、保护水。

——我国的人均水资源不多,且分布不平衡。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提高水的利用率(农业:

喷灌、滴灌;

工业:

重复利用)

2、水体污染的来源:

工业、农业、生活污染

①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废渣、废液、废气②农村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③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三、最轻的气体——氢气(H2)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

点燃2H2O

A、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能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B、混有空气的氢气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爆炸极限)——(所有的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都要验纯 

C、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

a)产生的热量多——作高能燃料。

b)来源广泛——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

c)产物不污染环境。

②还原性:

冶炼金属。

( 

例:

H2 

+CuO==Cu+H2O)

水的净化

一、净水的常用方法

1、吸附:

明矾吸附悬浮性固体杂质,使杂质沉降;

活性炭可以滤去不溶性杂质,也可以吸附颜色和异味(物理性质)

2、沉淀:

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在重力作用下沉降的过程

3、过滤:

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①过滤的装置(见P55,图3-17)

②操作的注意事项:

“一贴、二低、三靠”

A、“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B、“二低”:

a)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b)滤液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C、“三靠”:

a)烧杯嘴紧靠玻璃棒,b)玻璃棒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c)漏斗的下端管口紧靠烧杯的内壁

4、蒸馏:

利用液体沸点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发生物理变化)

二、硬水和软水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区分:

A、加肥皂水利用产生泡沫的多少来区分(多为软水)

B、加热蒸发——根据具有固体残渣的多少来区分

3、硬水的软化:

实验室中蒸馏和生活中煮沸降低水的硬度。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实验

1、现象:

两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② 

正负极相连接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

2

正极(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负极(氢气):

燃着的木条检验(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八个字简单记:

氧正氢负氧一氢二

氢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最小的气体),难溶于水。

2、原理:

2H2O 

通电 

2H2↑+O2↑

3、结论: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依据: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而生成物氢气和氧气分别含有氢氧元素,所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二、物质的分类1、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2、混合物:

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3、单质: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化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5、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混合物

金属 

物质 

单质 

非金属 

纯净物 

稀有气体

(元素种类)化合物 

氧化物 

其它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合价

1、规律:

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0

2、口诀:

正一钾钠氢银铵,正二钙镁钡和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一二铜、铁二三、碳二四,负一氟氯溴外加氢氧硝酸根,负二氧和硫外加硫酸碳酸根,单质规定为零价。

3、根价:

原子团又叫根,根也有化合价,根的化合价不为零。

铵根:

NH4+ 

氢氧根:

OH- 

硝酸根:

NO3- 

碳酸根:

CO32-硫酸根:

SO42- 

要表示几个离子就在离子前加系数。

3SO42-—表示3个硫酸根离子;

5、表示:

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标“+、- 

和数字” 

+2 

例:

NO2——表示在二氧化氮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二、化学式

1、单质的书写:

①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所有的金属、稀有气体、固态的非属)

②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加脚码“2”(例氢气、氮气、氧气)

2、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读法:

常温为气体的单质读某气,两种元素组成读“某化某”;

三种及以上的元素组成读“某酸某”“氢氧化某”等,氢元素和某酸根读“某酸”

当要表示某物质的几个分子时——就在化学式前加系数(这时只具有微观意义)如:

2H2O——表示2个水分子;

4、化学式的计算:

①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Ca(OH)2==40+(16+1)×

2==74

②计算各元素的质量比。

H2CO3中H、C、O的质量比==2H:

C:

3O==2:

12:

48==1:

6:

24

③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求C2H5OH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

C的质量分数 

2C 

×

100%==24/46×

100%==52.2%

C2H5OH

④可以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 

=== 

化合物质量×

 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化合物质量=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除以该元素质量分数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

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上:

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

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上: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

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

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

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

(注意:

a、配平 

b、条件 

c、箭号 

) 

  3、含义 

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或原子)个数比 

(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例: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个水分子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化学计量数×

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课本102页)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键有两点:

第一写出发生的反应方程式,第二分析出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纯净物的质量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

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

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

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做燃料)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生成CO:

2C+O2点燃2CO 

  3、还原性:

C+2CuO 

高温 

2Cu+CO2↑ 

应用:

冶金工业 

  现象:

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

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过氧化氢制O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

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密度的判断,相对分子质量与空气的29比大小)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

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和过氧化氢制氧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

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

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

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H2CO3==H2O+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2高温2CO 

 3、用途:

灭火(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灭火器原理:

Na2CO3+2HCl==2NaCl+H2O+CO2↑)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温室肥料 

制汽水

  4、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

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五、一氧化碳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3、化学性质:

(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1)有毒性:

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2)可燃性:

2CO+O2点燃2CO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 

,水煤气:

H2与CO 

的混合气体) 

  2)还原性:

CO+CuO 

△ 

Cu+CO2 

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Fe2O3+3CO高温2Fe+3CO2(现象:

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除杂:

CO(CO2)通入石灰水 

溶液:

CO2+2NaOH==Na2CO3+H2O 

  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 

 (CO32-的检验:

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一:

化学之最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3、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4、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6、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7、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二、其它: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

(1)FeO、

(2)Fe2O3、(3)Fe3O4

4、三种黑色氧化物是:

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黑色单质:

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

(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

(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4)CO燃烧产生蓝色火焰6、下列由原子结构中哪部分决定:

①、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②、元素的分类由最外层电子数(看偏旁也可以)决定、③、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④、元素的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⑤、相对原子量由原子核(质子数+中子数)决定

7、物质由元素组成;

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分子由原子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