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665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省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三省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三省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三省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三省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三省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三省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三省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三省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三省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三省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三省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三省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三省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三省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三省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省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三省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省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省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这种城市建设体现了中国人对城市的另一种理解,认为人应道法自然,城市要按照自然的规律来设计,山水自然,城市与人完美融合在一起。

第三种,“人文之城”,儒商精神凝聚的江南市镇,以杭州、苏州、扬州为代表。

明清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江南城镇的发展。

这些城镇是儒商聚居的地方,形成了人文氛围浓厚的江南城镇群。

这三种城市建设都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特色。

一个城市要有独特的个性,最重要的不是空间上的拓展,而是历史文化上的继承与发展,这需要我们的城市建设要回顾历史并深入地反思与总结。

城市发展要搞好建设,主要考虑两个方面:

城市地标是什么城市文化母体是什么如果一个城市地标模糊、母体过度损坏,那么这个城市就丧失了个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回答,什么是好的城市。

(摘编自许纪霖《优美是否离我们远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天的城市”模式是按照理想兴建完美城市,而“拼贴城市”模式是对新旧元素合理地取舍。

B.生活是由理性人为构建还是由历史文化演进而成,是由人类城市建设不同模式决定的。

C.一个具有独特个性与魅力的城市,不是将历史视为负担,而是珍视并传承自己的历史文化。

D.中国古代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的思想,注重人文精神,城市建设呈现多元特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对两种城市建设理论及模式进行阐释,指出新中国城市建设深受第一种理论影响。

B.第二段通过两种城市建设理论思维方式的比较揭示了我国在城市建设中曾经出现的问题。

C.第三段以中国古代各具特色的城市群落为例,说明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D.文章在结尾处提出了好的城市建设的标准,强调处理好城市地标与城市母体关系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中国初期工业化进程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可见“明天的城市”模式是错误的。

B.“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体现了环境与人的融合,实现了道家建设生态城市的主张。

C.好的城市建设,首先要实现城市空间拓展,之后要完成对城市原有特色文化保留与传承的任务。

D.“拼贴城市”是一种温和的建设方式,有助于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接,对当下中国的城市建设有重大启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些年体罚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上很多人否定教育惩戒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近日,江苏一学校20多名学生家长联名举报一位数学老师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随后当地教育局对此展开调查并认定为变相体罚,进行了通报批评。

记者了解到,曾有老师因为学生课堂上顶撞自己,就把该学生带到办公室扇了两个耳光,用脚踢了几下,又将该学生带到班级,让班上学生每人打他一巴掌。

滥用惩戒权导致惩戒过度现象屡见不鲜,重建家校信任,打破“猜疑链”,双方必须就能否实施惩戒、由谁来实施惩戒、惩戒的形式和程度这些基本问题达成共识。

教师惩戒权有理可循,但是尚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教育法律法规中缺少对教师惩戒权的明确与规范。

教育本身含有“惩戒”之意,但没有法律保障的教育惩戒,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存在隐患。

给予教师惩戒权立法足够的重视并构建完整的法规体系,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选自2018年5月7日《半月谈》)

材料二:

记者采访了杭城10位小学校长,每一个人都表达了这样一个相同的观点:

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缺一不可。

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对教育惩戒望而却步,在管理学生上采取不作为的做法。

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惩戒方式,让教育的这种手段能在老师、家长之间达成共识,这将是一个重要课题。

采访中,多位受访校长、教师反映,长期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严禁教师体罚等规定三令五申,而对力挺教师适度行使惩戒权却“缄口不言”。

执纪和维权的失衡,让一些老师选择“明哲保身”,形成“不想管、不能管、不敢管”的氛围。

很多老师被迫放弃惩戒这种教育手段,家长的一些做法是主要原因。

“你们整个学校都在欺负我孙子!

”前不久,一位老人情绪激动冲进了孙子所在学校的校长办公室。

因为其孙子在学校上课不听讲考试不答题,班主任严肃批评了他。

孩子回家告诉了爷爷,爷爷一气之下冲进了校长办公室。

从一些新闻中可见端倪:

老师批评学生只考3分,被家长暴打致住院;

孩子座位被调整,家长投诉要求换班主任;

老师通报孩子成绩,被“后进生”家长要求登门道歉;

孩子犯错被叫家长,家长带着律师和录音笔来校对峙……

一小学生家长曹林说:

“适度惩戒当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我对赋予学校和老师惩戒权持保留态度。

”他担心,如果赋予学校和老师惩戒权,老师们对“度”的把握很难统一,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如果惩戒不当,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舒曼认为,社会上一些家长的过度维权,导致老师因为担心“惹事”而不愿行使教育惩戒权,这是无奈的自我保护。

(摘编自2018年12月10日《钱江晚报》)

材料三:

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22日。

《规则》明确提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支持教师正当行使教育惩戒权,制止有害于学生或者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言行。

同时,还对教育惩戒的实施原则适用情形以及教育惩戒的方式作出规定。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申素平认为:

“它给了教师一份指引,明确告诉教师,当孩子犯错时,你这么做没问题,批评、留校、不超过一堂课的站立、适当的体育训练都无可指摘。

同时,《规则》也能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知道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对与错,知道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犯错时被教师教育惩戒也能心服口服,从而能够主动约束自己,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另外,《规则》也为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实施的教育惩戒,给予申诉的权利。

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副主任郑宁认为,国际趋势促使我国必须健全教育惩戒的法律法规,很多发达国家都有教育惩戒权的明确规定,比如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了对学生惩戒方式包括罚站、增加值日次数、放学后罚留教室、警告、退学等;

美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言语责备、留校、惩戒性转学、短期停学、开除等;

而英国规定,老师有权通过身体接触管束不守规矩的学生,教师的惩戒方法还包括:

室外立正反思、罚写作文、周末不让回家、让校长惩戒、停学等。

英国中小学生如无故旷课,不仅会受到严厉批评,其父母还将面临5000英镑以下的罚款;

在我们的邻国韩国和新加坡,则保留了“鞭挞”等方式。

(选自2019年11月29日人民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滥用惩戒权现象的发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没有法律保障的教育惩戒,随时存在隐患。

B.一些老师选择“明哲保身”,“不想管、不能管、不敢管”,导致执纪和维权的失衡。

C.一些家长的过度维权是很多老师被迫放弃惩成这种教育手段的主要原因。

D.很多发达国家通过立法,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明确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多种方式,有的国家还允许罚款和责打。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通过教师滥用惩戒权的现象阐明给教师惩戒权立法并构建完整的法规体系的迫切性。

B.材料二引述一些新闻中的报道意在证明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

C.有的家长担心,如果赋予学校和老师惩戒权,老师们对“度”的把握很难统一,如果惩戒不当,将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D.《规则》明确告诉教师,当孩子犯错时,教师应当用批评、留校、罚站、适当的体育训练四种方式。

进行惩戒。

6.促使《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出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心一境

林清玄

小时候我时常寄住在外祖母家,有许多表兄弟姐妹,每次相约饭后要一起去玩,吃饭时就不能安心,总是胡乱地扒到嘴里咽下,心里尽想着玩乐。

  这时,外祖母就会用她的拐杖敲我们的头说:

“你们吃那么快,要去赴死吗”

  这句话令我一时呆住了,然后她就会慢条斯理地说:

“吃那么紧,怎么会知道一碗饭的滋味呀!

”当时深记着外祖母的话,从此,吃饭便十分专心,总是好好吃了饭再出去玩。

  从前不觉得这两句话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长大以后,年岁日长愈感觉这两句寻常的话有至理在焉,这不正是禅宗祖师所说的“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那种活在当下的精神吗

  “活在当下”看来是寻常言语,实际上是一种极为勇迈的精神,是把“过去”与“未来”做一截断,使心思处在一心一境的状态,一个人如果能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心一境,就没有什么困难能牵住他,也没有什么痛苦能动摇他了。

  一心一境是疗治人生的波动、不安、痛苦、散乱最有效也最简易的方法,因为人的乐受与苦受虽是感觉真实,却是一种空相,若能安住于每一个当下,苦受就不那样苦,乐受也没有那么乐了。

可惜的是,人往往是一心好几境(怀忧过去,恐慌未来),或一境生起好几种心(信念犹如江河,波动不止),久而久之,就被感受所欺瞒,不能超越了。

  不能活在一心一境之中,那是由于世人往往重视结局,而不重视过程,很少人体验到一切的过程乃是与结局联结的。

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吃饭时品味米饭的香甜,又何以能深刻地品味人生呢一个人若不能深入一碗饭,不知蓬莱米、在来米,甚至糯米的不同,又如何能在生命的苦乐中有更深切的认识

  因此吃饭、睡觉、喝茶,看来是人生小事,却能由一心一境在平凡中见出不凡,也就能以实践的态度契入生活,而得到自在。

  曾经有人问一位禅师说:

“什么是解脱痛苦最好的法门”

  禅师说:

“在痛苦时就承受痛苦,在该死的时候就坦然地死,这便是解脱痛苦最好的法门。

  痛苦或死亡是人人所不愿见到或遇到的,但若不能深刻品味痛苦,何尝能知道平安喜乐的真滋味若不能对死亡有所领会,又如何能珍惜活着的时候呢

  又有一位禅师问门人说:

“寒热来时往何处去”

  门人说:

“向无寒暑处去!

“冷时冻死你,热时热死你!

  这世界原来并没有一个无寒暑的地方可以逃避生之恸,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水里来、火里去,不避于寒热,寒热自然就莫可奈何了!

这也是一心一境。

时人的苦恼就是寒冷的时候怀念暑天,到了真正热的时节,又觉得能冷一些就好了。

晴天的时候想着雨景之美,雨季来临时,又抱怨没有好的天色,因此,生命的真味就被蹉跎了。

  一心一境是活在每一个眼前的时节,是承担正在遭受的变化不定的人生,那就像拿着铁锤吃核桃,核桃应声而裂,人生的核桃或有乏味之时,或有外表美好、内部朽坏的,但在每一个下锤的时节都能怀抱美好的期待。

  当然,人的生命历程如果能像苏东坡所说的:

“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那是最好的情况。

可惜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没有无事、早寝、安步、晚食的人了。

因此如何学习以“一心一境”的态度生活,就变得益发可贵。

  苏东坡在《春渚纪闻》里还说:

“处贫贱易,处富贵难。

安劳苦易,安闲散难。

忍痛易,忍痒难。

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这是苏东坡的至理名言,但我的看法有些不同,我觉得要处贫贱、安劳苦、忍痛苦都是一样难的,唯有一心一境的人,能贫富、劳闲、痛痒,皆一体观之,这才是真正的“有道”。

活在每一个过程,这是真正的解脱,也是真正的自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禅语也可以说:

“痛苦时痛苦,快乐时快乐。

”这使我想起元晓大师说的话,他说:

“纵使尽一切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

因此在花凋谢时好好欣赏它的凋谢吧!

人生的最大意义不在奔赴某一目的,而是在承担每个过程。

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汽车广告说:

“从零加速到一百公里,只要六秒钟!

”这广告使我想起外祖母的话:

“你驶那么紧,要去赴死呀!

  活在苦中,活在乐里;

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

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

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

这是面对苦难的生命最好的方法。

(选自《心有欢喜过生活》)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篇从小时候不专心吃饭写起,得出人应当活在当下的感悟。

作者从生活细节中得出了大的人生见地,具有“启迪式的东方韵味”。

B.作者认为一心一境能够治疗人生的不安与痛苦,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地处于一心多境,就容易被感受欺骗,永远无法超越了。

C.苏东坡《春渚纪闻》中的观点是对一心一境最好的诠释,也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将贫富、劳闲、痛痒一体观之,做一个真正的有道之人。

D.作者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各种苦恼,并给予人文关怀,意蕴深远,发人深省。

8.文中的“一心一境”有多重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9.本文语言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广利,中山人。

女弟李夫人有宠于上。

太初元年,以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大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

既西过盐水,当道小国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

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

比至郁成,士才有数千,皆饥罢。

攻郁成城,郁成距之,所杀伤甚众。

贰师将军与东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西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

其夏,汉亡浞野之兵二万余于匈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专力攻胡。

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

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

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

而发天下七科适①,及载糒②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

而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马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云。

于是贰师后复行,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

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

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

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

贰师欲攻郁成城,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诈,乃先至宛。

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于是遣水工徙其城下水。

决其水原,移之,则宛固已忧困。

围其城,攻之四十余日,宛贵人谋曰:

“王毋寡匿善马,杀汉使,今杀王而出善马,汉兵宜解,即不,乃力战而死,未晚也。

”宛贵人皆以为然,共杀王。

相与谋曰:

“汉所为攻宛,以王毋寡。

”持其头,遣人使贰师,约曰:

“汉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

”贰师闻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许宛之约。

宛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

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注]①七科适:

西汉有战争时征派至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

②糒:

干粮。

(选自《汉书·

张骞李广利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

B.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

C.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

D.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元年:

我国旧时以人君即位的第一年为元年。

建元指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改元意味着更换了君主。

B.郡国:

郡和国的并称。

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

C.公卿:

“三公九卿”的简称,“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

是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本文代指高官。

D.拜:

指通过某种仪式来授予官职,常用为泛指授予官职、任命。

与之意思相近的还有“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广利身负重任,但当初出师不利。

他承担为汉军选取良马的重任而出行,但是行至郁成,士卒已损失惨重。

B.汉朝在军事安排上意见有分歧。

公卿们都认为汉军已经消灭了许多匈奴兵,可以停战了,而邓光等人认为应攻打宛。

C.李广利带兵打仗机智灵活。

他根据宛城城中无井要汲取城外流水的情况,断绝了宛城的水源,宛城坚守者因此困苦不堪。

D.宛国国王行为失当,上下失和。

国王毋寡隐藏好马,杀害汉朝使者,使宛陷人困境,引起手下人的不满,以致身首异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

(2)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江涨①

杜甫

江发蛮夷涨,山添雨雪流。

大声吹地转,高浪蹴天浮。

鱼鳖为人得,蛟龙不自谋。

轻帆好去便,吾道付沧洲②。

[注]①《杜臆》:

“时必蜀中有兵乱,感江涨而起兴,故有末句。

”②沧洲,古时常用以称隐土的居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江发蛮夷涨”照应题目,而“山添雨雪流”交代了“江涨”的原因。

B.颈联运用“比”的手法,通过描写鱼鳖被人捉去,蛟龙自身难保,委婉表达对动乱中百姓的担忧。

C.尾联中诗人终于趁着江涨乘船离开蜀地,前往归隐之地,心情顿时轻松愉悦。

D.整首诗歌围绕“江涨”而写,选取意象雄伟壮观,遣词用字沉稳精工,形成了阔大雄浑的语言风格。

15.本诗颔联匠心独运,超群拔俗,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用“,”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其中也蕴含着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

(2)古人常以同一意象来表情达意。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就与南北朝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并明月”相似;

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则与李煜《虞美人》中“”相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1958年开工建设的成昆铁路,所穿越的深谷峻岭被多国专家断言为“筑路禁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位分布之高,世所罕见。

然而,筑路大军不怕苦与累,不惧险和难,在技术装备落后的情况下,打通了这条西南地区交通大动脉,被联合国列为“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

岁月流逝,精神不朽。

当今天的人们乘坐列车行进在成昆线上,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建设者身上的耀眼精神印记,那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那是在环境下挺直起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脊梁。

“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

”这句植物学家钟扬的,同样适用于千千万万投身国家建设、奉献社会发展的无私爱国者。

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以身许国、陶醉心田的情怀,爱国主义打动灵魂的力量;

他们奋斗不息、奉献不止的身影,激励我们昂首阔步的前进。

万里功名在实干,。

今天的中国,()只要我们以爱国情怀为帆,以实干逐梦为舵,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就是伟大祖国的绚丽明天。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硬是艰苦卓绝肺腑之言百舸争流看今朝

B.依然艰难竭蹶肺腑之言百万雄狮创新潮

C.硬是艰难竭蹶金玉良言百万雄狮创新潮

D.依然艰苦卓绝金玉良言百舸争流看今朝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何处不是干事创业的舞台,大显身手的机遇

B.何处不是干事创业的机遇何处不是大显身手的舞台

C.何处没有大显身手的机遇干事创业的舞台

D.何处不是大显身手的舞台,何处不是干事创业的机遇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以身许国的情怀,陶醉心田、打动灵魂的爱国主义的力量。

B.他们以身许国、打动灵魂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陶醉心田的爱国主义的情怀。

C.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以身许国、打动灵魂的情怀,陶醉心田的爱国主义的力量。

D.他们以身许国的情怀,让我们感受到陶醉心田、打动灵魂的爱国主义的力量。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拟写标语。

家的附近有一片芳草地,为了保护它,旁边插有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警示和劝告行人不要随意进入的标语。

记得上面最初的是八个大字:

“严禁入内,违者罚款!

”每天上班路过时,见到这块小木牌,我总有被人当头断喝的感觉。

这块草地一眼望去,毛茸茸、绿莹莹,但因有了这块小木牌,似乎它的可爱也打了折扣。

后来城市开展礼貌教育,草地上的小木牌也发生了变化,八个字变成了六个字:

“①。

”说老实话,宣传牌上虽然有了一个“请”字,但在我看来,似乎只是“外交辞令”,这句话听上去仍旧冷冰冰……有年春天,我从外地出差归来,无意瞥了一眼小木牌,发觉上面又有了新内容:

“②。

”这十个字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热,一种倡导文明风尚、守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前我又再次见到了小木牌,发觉上面又恢复为八个字:

“③。

”拟人的笔法,温柔的口吻,加上眼前青翠的绿色,营造出了十分温馨、亲切的氛围。

我不知不觉停立在小木牌前,脑海里思绪翻滚。

我想,一块小木牌也许承载不了历史,然而它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折射了社会文明的足迹。

21.概括下面这则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