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8002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文档格式.docx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文档格式.docx

6、思妇闺情诗:

(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

(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

(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托物言志诗:

(1)感慨兴衰。

(2)寄托哀思。

(3)托古讽今。

8、谈禅说理诗:

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9、羁旅行役诗:

(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

(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10、伤春惜别诗:

(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1、游仙悼亡诗:

(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

(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12、即事感怀诗:

就某件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

【思想情感分类2】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

如杜牧《过华清宫》、杜甫《兵车行》。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

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5)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6)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

3、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

4、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思想情感总结1】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怡乐、黑暗官场之苦闷、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悲恨、韶光易逝之感慨

【思想情感总结2】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等。

(三)答题步骤

1、分析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

2、分析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注:

如果涉及到艺术手法,需要指出手法的运用。

【答题格式】本诗通过( 

)的描写(叙述、回忆),抒发(表现)了诗人( 

)的感情。

(四)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绣龟形诗①

侯氏

暌离②已是十秋强,对镜那堪重理妆?

闻雁几回修尺素③,见霜先为制衣裳。

开箱迭练④先垂泪,拂杵调砧⑤更断肠。

绣作龟形献天子,愿教征客早还乡。

[注]①龟形诗:

以“龟”谐“归”。

②暌离:

分离。

③尺素:

书信。

④开箱迭练:

打开箱子折叠丝绢。

练,白色的丝绢。

⑤拂杵调砧:

拂拭捣衣的木槌调整好捣衣石准备为征夫制衣裳。

杵和砧,均为捣衣用具。

诗中哪几句是细节描写?

这些细节描写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什么感情?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做简要的分析?

【答案】

(步骤一)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四句运用了细节描写:

闻雁修书,见霜制衣,开箱垂泪,调砧断肠。

(步骤二)这些具体、典型的生活细节,真切有力地抒发了家中妻子对戍边丈夫的思念之情。

(步骤一)诗人通过对自己岁末暮年,仍漂泊他乡,而边关战事不断,时局艰难,朝中无人请缨的叙述,(步骤二)抒发了漂泊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流露出诗人崇高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之情,也表达了自己空负报国愿望却无力为国分忧的无奈。

二、高中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注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㶚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此词相传为李白所作。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写呜咽的箫声惊醒夜梦人,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情感基调。

B. 

上片写闺情念远,由月色到柳色,由虚到实,道尽了离别之伤。

C. 

下片写秋望伤时,咸阳古道、汉家陵阙勾连古今,抒兴废之悲。

D. 

全词意境开阔,既有时序的跳跃,又有场景的转换,开阖有致。

(2)这首词的结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有何妙处?

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意象叠加(列锦)。

这一句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描绘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古朴苍凉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寓深沉的历史浩叹于开阔的景象之中。

【解析】【分析】

(1)B项,错在“由虚到实”,由月色到柳色,是由眼前照着楼台的月色回想往年在灞桥折柳,送别爱人的悲伤情景。

应该是由实到虚。

故选B。

(2)“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使用了意象叠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从乐游原上远望咸阳古道的悲凉景象,引出秦娥眼前之所见,只有在肃杀的秋风之中,一轮落日空照着汉代皇帝陵墓的荒凉图景。

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

诗人以景结情,将秦娥怀古伤今的弦外之音,表达得淋漓尽致,意境深远。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意象叠加(列锦)。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虚实、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

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兵

北庭①送壮士,貔虎数尤多。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②,元帅待雕戈。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③波。

【注】①北庭:

都护府名。

②妖氛拥白马:

指安史叛贼。

③辽海:

叛贼史思明的老巢,今辽河流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联中的“虎”是指勇猛的战士,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虎”指如猛虎一样的气势。

额联表现部队精锐,气势无敌,对其寄予了厚望;

“边隅”指“邺城”,是指前线作战之地。

题目“观兵”,“观”是指观看,“兵"

是指正在出征的战士,本诗写了战前的预设与战后的喜悦心情。

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叙事、议论为一体,语言精炼,笔力雄健。

(2)结合全诗,分析“斩鲸”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

(1)C

(2)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乱;

用了比喻的手法。

②对出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

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

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意志;

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1)C项原诗是作者观看将士们出征,表现了他们的勇猛,主要写了战前的预设,对必胜的信心。

作者写的是战前,还没开始作战,也就无所谓“战后的喜悦心情”。

故选C。

(2)本诗“斩鲸”,是斩首的意思。

“斩鲸”运用了比喻,比喻平定叛乱势力;

“斩鲸辽海波”,是指应该率军直捣敌人巢穴,平定叛乱。

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来分析“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考生先要读懂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题目、时代背景、注释等揣摩作者通过“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本诗的意思是:

北庭都护府派遣的豪壮勇猛的战士,数量很多。

这支精干勇敢的部队过去无敌于天下,现在把他们放到临敌的边境会怎么样呢?

安史叛将气焰很盛,元帅等待着挥兵进击,荡平贼寇。

不要一味围守在邺城之下,还应该率军直捣敌人巢穴。

可以看出作者对平定叛乱充满信心,所以才会用“斩鲸”对士兵们寄予厚望。

从“妖氛拥白马”表现了对叛军的轻视。

从“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

”可以看出作者斩草除根、擒贼先擒王的决心和意志,作者的谆谆告诫和殷切期望突出了他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⑴C;

⑵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乱;

【点评】

(1)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词语鉴赏和情感鉴赏。

对于词语的含义,首先要解释本义,接着解释在句中的意思,如果有运用修辞手法,要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

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①,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②?

仲宣楼头春色深③,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注释】①豫章:

两种乔木。

白日动:

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

②珠履:

缀有明珠的鞋子。

《史记·

春申君传》记载,春申君门客中的上客皆蹑珠履。

③仲宣:

东汉末年诗人王璨的字。

王璨到荆州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为纪念他作《登楼赋》建了仲宣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首诗是诗人写来安慰劝勉友人王郎的,王郎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来发泄心中怀才不遇的愤慨,诗人劝他不要悲伤。

“豫章”二句运用比拟,是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

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苍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

诗人借此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

诗人劝说王郎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乘船西下去见西蜀诸侯。

“仲宣”句既是实写杜甫送别王郎的时间已是春末,也是暗用王璨的典故,借此期待王郎此次西行能受到重用。

(2)周振甫先生评价此诗“一悲一喜,转变无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

请结合全诗分析。

(2)同意。

①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斫地悲歌,一悲;

但是诗人劝他“莫哀”,因为他可以替王郎推荐,说“我能拔尔”,一喜。

②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诗人认为以王郎奇才,此去西川,必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又一喜;

但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一悲。

③“我能拔尔”,又“青眼”相望,杜甫用钦佩的眼光对王郎寄予厚望,可喜;

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转悲。

(1)B项,“‘豫章’二句运用比拟”中“比拟”一说错误,“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意思是“船帆在风中摇摆,鲸鱼在大海里乘浪而行”,这两句是运用比喻手法赞誉王郎,以豫、章之树和说鲸鱼来比喻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

(2)本题需要结合题干中前人的评价到诗中找依据,如题干中说“一悲一喜,转变无穷”,考生就要到诗歌中找到“悲”和“喜”的内容,并分析二者是如何转换的。

如“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前一句中“拔剑斫地”写出王郎的悲歌,而后一句中,作者劝他“莫哀”,因为“我能拔尔”,这里由悲到喜;

三四句“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是以生动的比喻来写王郎的才华,“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但接着作者又说“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欲”说明这“何门”还没有定下来,这又是由喜到悲;

诗人说“我能拔尔”,别人青眼相望,这是可喜的事情,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了,于是所谓“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落空了,又由喜转悲。

⑵同意。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包括词句含义的理解、诗句内容的把握和诗歌语言、手法的分析。

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即多方提取信息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要手法。

同时要清楚各选项的设题角度及常见的设错点。

仔细比对,确定正误。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壶中九华诗

苏轼

湖口人李正臣蓄九峰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

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

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注释】此诗作于南迁途中。

“云峰”一说庐山。

《神仙传》中一个叫步公的人,常悬一壶,每夜跳入壶中,壶中别有天地山川。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舟行疾速。

两岸山峰在眼中消失,却在梦中时现。

颔联“莫愁”,正见家乡五岭渐渐远离的愁绪,但因“九华”俱在一石,稍慰愁情。

“天池水”“玉女窗”运用典故描写出天池水落、玉女现身的惝恍迷离的仙境。

尾联告诉我们作者欲以百金购买九峰石的直接原因是他的“仇池石”太孤绝。

(2)清代查初白评此诗“带南迁意而不觉”,试分析隐藏于诗句中的迁谪意。

(2)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②写“莫愁”恰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

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1)C项,“天池水落”没有用典,指的是山石层叠多姿,随着水落,一层层地展现出来。

“玉女窗”指山石的通透玲珑,并非“玉女现身”。

(2)首联“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诗人从实际生活、从大处远处落墨:

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在眼中消失了。

“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苏轼此次南迁,背离中原,远至南荒,其心情是凄苦的。

颔联,景物描写透露了对中原山水的依恋之情。

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

言“莫愁”,正见五岭千嶂之外之可愁;

说“莫愁”,是由于“九华今在一壶中”,足以稍慰迁客寂寞之情。

强作欢颜,聊以自慰。

苏轼以六十高龄,万里投荒,其愁苦是深重的,但他没有把自己的痛苦直白地倾吐出来,他轻轻地提出“莫愁”二字,从反面着笔,而这小小拳石,竟成了诗人此际的唯一安慰,则其心中的空虚、孤苦,不言而喻。

颈联,正面描写壶中九华形象,写山石层叠多姿,玲珑宛转有如窗棂。

诗句表现出一个老年诗人面对着这小小盆景、一往情深的孤苦形象。

尾联,倾吐欲买壶中九华之意。

“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回答本题时,抓住重要词语“电转”、“莫愁”、“孤绝”等。

分析诗中隐藏着词人的迁谪意。

⑵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

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巽上人①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节选)

(唐)柳宗元

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②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

涤虑发真照③,还源荡昏邪。

【注】①柳宗元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被贬至永州,此诗作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柳宗元被贬时暂寓水州龙兴寺,与僧人重巽相识结交,下文“雪山客”亦即重巽上人,②圆方:

圆的方的,这里指盛茶的器具。

③真照:

本性。

(1)诗歌首句中“________”一词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点出了新茶的________,且照应诗歌题目“竹间”二字。

(2)新茶是作者被贬期间第一位友人亲手采摘相赠的,饱含股切情谊,使困境中的诗人倍感欣慰,倍觉新茶珍贵,诗歌后六句是如何表现新茶珍贵的?

【答案】

(1)湘竹;

生长环境(地点)

(2)①运用比喻。

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

②形色味相结合。

第八句写新茶的色泽;

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持久悠长;

③衬托。

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泽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

④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神奇功能,新茶不仅在身体上能提神祛秽,而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天性。

(1)诗歌首句“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这两句的意思是:

这茶树生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湘竹”二字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点出了新茶的生长环境(“芳丛翳湘竹”),又照应到诗题“竹间”二字。

(2)①“圭璧无纤瑕”用典故比喻,直接评述茶叶品质的纯美无瑕。

这里也写出了新茶的色泽纯美。

②“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

”首先是香气持久悠长。

第十句,“馀馥”是说香气不是一飘而尽,而是久留不散。

“延”指香气渐渐弥漫开来,“幽遐”则指香气传到了很深很远的地方。

其次是茶香的神奇功效。

茶的形色味结合着写,能让读者对茶有整体的认识。

“圆方丽奇色”写茶具精美,衬托茶的珍贵。

③“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中,“荡邪”,就是除秽。

“涤虑”,就是洗去心中的烦躁,去掉昏惑和邪气,保持心神的安宁和清醒。

这样,喝好茶有益于身心的健康,这是一般人从生理角度来理解的。

然而柳宗元则从心理角度加以发挥,提升到了人的精神思想品格的高度来评价好茶的妙用。

“涤虑发真照”,是说茶香净化了人的思想道德,显露出人的毫无污染的真情本相。

“还源荡昏邪”,是说茶香清除了精神意识中的昏浊邪恶,使人回复到自然天性,保持清白纯洁的境界。

可见,诗人在此用到了双关象征手法,这么立意构思,就非常巧妙深刻,富有诗意。

⑴湘竹 

生长环境(地点)

⑵①运用比喻。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题材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准确把握相应诗歌题材的特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首句中“湘竹”一词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点出了新茶的生长环境,且照应诗歌题目“竹间”二字。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

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

这首诗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

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