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9162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2章古诗鉴赏热点题源讲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2)两首诗均有“独坐”,而诗人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2 杜 牧

杜牧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古文学家。

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前人论七绝,盛唐推王昌龄、李白,中唐推李益、刘禹锡,晚唐则举杜牧和李商隐。

杜牧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杜牧曾作《阿房宫赋》以讽喻当世。

其又善论兵,曾注《孙子》。

然而晚唐正处于多事之秋,他又秉性刚直,不媚权贵,故遭人排挤,仕途不达。

尽管忧国忧民之心常怀,然而经邦济世之才难举;

加上其悲情的人生际遇,使得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凄厉壮美的色彩、独特的意象诠释和异样的语境感悟。

《寄远》《齐安郡中偶题》等诗作曾先后入选高考语文试题。

①明快清丽:

杜牧的诗歌吸收盛唐和六朝诗的艺术成分居多,他追求既不与盛唐诗雷同,又不迎合时俗,他放远目光,多方吸取,兼采古今各家之长。

杜牧诗的艺术继承主要受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四家影响。

他从李白诗中学习“清新”的风格,从杜甫诗中学习诗句的凝练,从韩愈诗中体会气势的豪迈流转,从柳宗元诗中品味简洁与清峭的神态,最终形成了他个人“明快清丽,俊逸豪爽”的新风格。

②以景做语:

他善于选取清新明朗的景物来抒写情怀,用色彩鲜明而富有飞动流走感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

他既善于用凝练的语言勾勒鲜明的景物意象,又善于把悠远的情思寄托在具体画面之中。

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诗的末尾用上一句“景语”,以别致的情意而托物言志。

③以诗论史:

他的咏史绝句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广,一般都有较深刻的思想,都能抓住最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加以生发,有的还能结合议论,点明主旨,具有较强的史论色彩。

他往往撷取史实的一两个典型情景,评论其得失,表示今昔之慨。

诗人的爱憎有时直接道出,有时则通过形象自然地流露出来。

总之,他能根据不同的人和事采用不同的写法,绝不雷同。

题宣州[注]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宣州:

今安徽宣城,城东有宛溪流过。

对这首诗,古人曾说:

“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

”(见《瀛奎律髓汇评》)在颔、颈两联中任选一联,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景中写情”的。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 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2)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

3 韦 庄

韦庄,晚唐著名诗人、词人。

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明朗;

绝句情致深婉,意蕴丰富,发人深省;

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为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布局谨严,脉络分明,标志着中国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

与温庭筠并称“温韦”,为“花间派”重要代表作家,其词作注重情感的抒发,创作个性鲜明。

《含山店梦觉作》《金陵图》等诗作曾先后入选高考语文试题。

①唐末诗史:

韦庄的诗被看作“诗史”。

首先是唐末社会现实的诗史,包括唐末战乱的真实描绘、藩镇割据的真实反映、社会黑暗的深刻揭露三个方面。

其次还是末世士人心态的诗史,包括失意不平、羁旅愁情和隐逸情怀三个方面。

这些诗在唐末诗人中具有代表性,可视作唐末一代士人心态的诗史。

②感伤基调:

韦庄的诗多以伤时、感旧、离情、怀古为主题,诗中感伤之情不但普遍、深刻,而且真挚、深厚。

这在唐末诗人中很有代表性,其诗也因此成为唐末感伤诗作的突出代表。

③清丽风格:

清丽是韦庄所追求的审美品格,韦庄擅长选用自然界中清疏爽朗的自然意象,并形成很有特色的意象群落。

典故运用新奇、可爱。

语言方面,笔调清新,色彩明丽,语句晓畅。

他以清词丽句来表达无限感伤之情,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美感境界。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寄 人

[唐]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首诗中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两首诗的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与东吴生相遇

韦 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注]平。

 泰阶:

星名。

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诗歌颈联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请作简要分析。

(2)诗人与东吴生相遇可谓百感交集,请简要说说诗中蕴含的感情。

4 辛弃疾

辛弃疾,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鹧鸪天·

代人赋》《鹧鸪天·

送人》《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诗作曾先后入选高考语文试题。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

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

凡当时能写入任何其他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要广泛得多。

②辛弃疾将炽热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创造了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形成了一种踔厉风发、喑呜沉雄的词风。

③以文为词:

他发展了苏轼的“以诗为词”,引散文的语言入词,使词的语言雅俗并收,骈散兼容,从而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④善于用典:

他善于运用古人的语言,寓典故于词内,打破了历来词家用语的狭小天地,扩大了文学语言的使用范围,《论语》《孟子》《左氏春秋》《离骚》《史记》《汉书》等,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⑤刚柔并济:

他在强化词的风骨,为词注入阳刚之气的同时,又充分保留了传统词温柔婉约的审美特质,形成刚柔并济的新词风,或刚健中含婀娜,或摧刚为柔,寓悲壮于深婉,显示出词人超凡的功力。

他的词中有慷慨豪壮的语言,也有风情婉娈的语言;

有雅洁绵密的语言,也有朴素清新的语言。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廷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1)上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2)下片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

暮春漫兴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①香篆②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

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①茶瓯:

一种茶具。

②香篆:

焚香时所起的烟缕。

(1)上片词人通过对“少日”和“老去”时的行为表现和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2)下片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道。

试分析其妙处。

5 刘禹锡

刘禹锡有“诗豪”之称,他诗文俱佳,与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和杰出的散文家,并称“刘柳”;

与白居易同为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合称“刘白”;

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乌衣巷》《望洞庭》等诗作曾先后入选高考语文试题。

他的诗歌特点:

①骨力豪劲:

刘禹锡被白居易誉为“诗豪”,他的诗迥异于他人风格的主要特征是骨力豪劲。

他一反过去封建文人贬谪后的忧愁悲伤,歌出了一曲正气凛然的壮歌。

文人遭贬后或饮泣无穷,或凄楚惨然,或哀婉欲绝,或自甘沉沦。

相形之下,刘禹锡贬谪时期的一些诗作,却能够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对现实。

如《秋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意气风发、豪迈的秋的高歌。

②立意警拔:

他的诗注重立意,在选材构思、塑造形象上,都能从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出发。

他的不少诗或针砭时弊,讽刺权贵;

或讴歌平藩战争,抒发渴望统一的愿望;

或描述自己的政治生涯,表现刚直不屈的精神面貌,立意大都深刻警拔。

③取境明丽:

刘禹锡在诗歌中喜欢用“境”字,而且对诗歌艺术的“取境”问题有明确论述。

他所造之境,从总的倾向来说,往往寓明丽于高远之中,绚烂华赡而不失繁缛,趣远情深而又鲜明如画,得力于诗人自己的生活实践和优美的情思。

④构思巧妙:

刘禹锡的诗之所以能产生广泛的影响,正是由于他重视诗歌技巧,创作态度严肃,因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不仅为当世人所称道,也为后代人所崇尚。

⑤深于影刺:

刘禹锡的政治讽刺诗,指斥尖锐,嘲讽辛辣,矛头指向当朝的权贵弄臣。

如《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等。

这类讽刺诗往往用意双关,深沉隽永。

始闻秋风①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②别,今听玄蝉我③却回。

五夜飕飗④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⑤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回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①始闻秋风:

此诗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②君:

诗人。

③我:

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

④飕飗(liú

):

寒风吹动。

⑤眄(miǎn):

盼望。

(1)请赏析本诗的颈联。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品味“唯有牡丹真国色”中“真”的表达效果。

(2)本诗题为“赏牡丹”,诗人为什么用一半篇幅先写芍药和芙蕖?

这是什么描写方法?

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

6 苏 轼

苏轼的《醉翁操》《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望湖楼晚景》《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海棠》《阮郎归·

初夏》《望江南·

超然台作》《东坡》《红梅》《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诸多诗作近几年相继入选高考语文试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在古文方面,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

在诗歌方面,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在词方面,他提出词“自成一家”的理论,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

①以文为诗,理趣取胜:

苏轼将自由奔放的风格和缜密的观察、细致的表现巧妙结合,文理自然而又小中见大,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揭示理趣。

②才气纵横,运思巧妙:

苏轼以才气为诗,挥洒自如,一泻千里,取得一种超妙入神的风韵。

③意境深妙,景、情、事、理交融:

苏诗注重用心灵去感受自然,致力于心与物、意与物、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创造了独特的意境。

在词方面,开创了豪放、大气、清新的新局面。

特点为:

①题材广泛,无所不包:

苏词大力描绘了日常交际、闹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既展现了大自然的隆丽景色,又充分抒写了豪迈奔放的个人生活及乐观处世的生活态度。

②以诗为词,表现丰富:

他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

a.使用词序,既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又丰富和深化了词的审美内涵;

b.大量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南歌子·

游赏

苏 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①,琼彝倒玉舟②。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①菰黍、昌歜:

席间食品。

②琼彝、玉舟:

酒壶、酒杯。

(1)本词上片首句将游赏十三楼时所见湖光山色和席间歌女容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写,请结合修辞手法说明。

(2)下片末句“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是怎样写出歌声动听、韵味悠长的?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①

我行日夜向江海②,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①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十月初词人路过寿州之时。

这年四月,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自求外放为杭州通判,十月至颍口(今安徽寿县附近)。

②江海:

杭州。

(1)结合全词简析“秋兴”的内涵。

(2)赏析最后一句在抒情上的艺术特色。

7 韦应物

韦应物,中唐著名诗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人物。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机。

代表作《滁州西涧》中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

与陶渊明合称为“陶韦”,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为“王孟韦柳”。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秋斋独宿》等诗作曾先后入选高考语文试题。

①清雅闲淡:

韦应物的诗皆有一种真挚深婉之趣,落笔自然清妙。

诗人受到陶渊明自然闲淡品格的影响,许多诗作都表现了陶诗余绪。

无论是精神状态还是语言风格,韦诗均与陶诗相近。

②伤感哀怨:

伤感哀怨是弥漫整个大历诗坛的情感基调,也是贯穿韦应物隐逸诗歌的主轴情感。

与其他大历诗人不同的是,御前近侍的经历曾让他真真实实地触摸过盛唐的繁荣与辉煌,因而他更能从中体会出时代的巨大落差。

而这种落差也真真切切地反映在他的诗作中。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决定了他仕途的坎坷与波折,也注定了他壮志难酬的悲剧命运。

③写实倾向:

韦应物的隐逸诗继承了前人,但又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其作品中流露出了浓郁的写实倾向。

其代表作《观田家》中描绘的春耕场面,颇有生活气息,而“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流露出对劳苦农民的关怀。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未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本诗四联都关涉雨境,请就此对颔联和颈联加以分析。

(2)本诗的尾联是如何抒发送别之情的?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诗歌中间两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2)诗人未眠的原因有哪些?

从全诗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 梅尧臣

梅尧臣是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当时他在诗坛上声望很高,和苏舜钦齐名,被称为“苏梅”。

他提出与西昆诗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对开辟宋诗的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克庄《后村诗话》中称他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送何遁山人归蜀》《东溪》等诗作曾先后入选高考语文试题。

①平淡而深远:

梅尧臣的诗歌中一个贯串始终的特征是平淡,他十分推崇陶渊明质朴淳厚的诗风。

他所追求的平淡,并不是索然寡味,而是一种苦心营造出来的古淡深远。

这种“平淡”,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宋人后来逐步明确的古雅、朴拙、简淡、闲静、深远等风格理想。

②描写精巧:

观察仔细,构思命意力求深刻。

这也是宋诗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梅尧臣在这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推进。

在这方面他实践了自己反对浅俗,追求“意新语工”的诗歌创作主张。

梅尧臣成功的作品,大多包含一些深刻精巧的描写。

③题材扩展:

中唐以来中国诗歌题材已表现出日常化的倾向,梅尧臣在这方面进一步深入。

他的诗绝大部分属于对个人日常生活的描写与吟咏。

他善于在一些以往诗人不甚经意的地方发现诗意,捕捉诗题。

因而诗歌题材不避琐屑,细大不捐。

这种题材上的平凡化、家常化是此后宋诗发展的基本特征。

春 寒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寒”的。

苏幕遮·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①年最少,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①庾郎:

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

②窣地,拂地;

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官服。

(1)词人在词中借“草”这一意象表达出复杂的情感,请加以简要阐述。

(2)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

9 元好问

元好问是金元之交的第一诗人、第一词人、著名散文作家,当时新兴诗歌、散曲的倡导者与作者。

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他的词能于豪放之中融入婉约的韵致,形成清雄顿挫而深婉明丽的风格,成为辛弃疾之后金词坛的一位大家。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点绛唇(醉里春归)》等诗作曾先后入选高考语文试题。

①悲壮慷慨的感情:

他对国家灭亡、人民遭难的现实不是一味地哀叹悲泣,而是把悲壮慷慨的感情表现在苍莽雄阔的意境之中。

对于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国家的危急形势,诗人深感悲怆沉痛,但字里行间仍充溢着一股慷慨壮烈之气。

②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元好问亲身经历了亡国的惨痛,个人的遭遇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他的诗歌生动地展示了金、元易代之际的历史画卷。

他往往把对现实的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批判意识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诗的思想深度。

诗人在国家沦亡的悲愤中,对国家武备松弛而招致败亡的历史教训做了深刻的省察。

③掌握了各种诗体的艺术形式:

在艺术上,元好问全面地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熟练地掌握了各种诗体的艺术形式。

他对近体诗的声律拗句等诸多诗歌艺术技巧能够熟练驾驭和灵活运用,从而使他的诗歌韵味深远,感人至深。

1.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小圣乐

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注]初绽,朵朵蹙红罗。

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海榴:

石榴。

(1)“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请简要赏析。

 

(2)作者在这首散曲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诗歌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2)借花说理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作赏析。

10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清朝著名词人。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纳兰性德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

英年早逝的他留给我们的是一首首“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的词。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词的特点:

①纳兰词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真切、自然的风格特点。

写真意,抒真情,语言优美流畅,形式和谐自然。

如《浣溪沙》“……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还有像“月华如水”“波纹似练”“有泪如潮”“天上人间一样愁”这样自然、亲切的词句随处可见。

②纳兰词虽缘自“真”,但并没有流于浅薄,而是善于营造凄婉意境:

一是善写凄清迷离之境,词意蕴藉隐曲;

二是善用细节小景表达孤寂之情。

因而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如《梦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

急雪乍翻春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恋人雪梅被选进宫,纳兰倍感孤寂痛苦,这首小令用黄昏、乌鸦、柳絮、春阁、瓶梅、心香等物象深刻表达相思的凄苦,其意境和物境有机融合在一起,既有实景的描画,又有心如死灰的暗喻。

轻灵凄婉,深沉感人。

③纳兰词虽缘自“真”,但并没有流于表象而平铺直叙,一是重比兴,二是有寄托。

如《眼儿媚·

咏梅》“莫把琼花比澹妆。

谁似白霓裳。

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

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

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这首词通过对白梅雅淡孤高品格的赞赏和对它孤独凄清处境的同情,寄托了词人的心志,产生了“高远有味”的艺术效果。

1.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