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9605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研究性学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二、课题研究内容与过程

(一)调查摸底阶段。

1、课题研究前期,主要利用座谈会形式,了解学生的作文心态。

2004年2月,开学伊始,我们召开了高二部分同学座谈会。

会上,同学们都清楚地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也很心急于自己的作文现状,都急切于作文的提高,只是苦于作文之路“漫漫”且“茫茫”——学生的写作动机明确而强烈,这为后续的作文指导与成功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

2、课题研究开始,2004年4月——5月,我们课题组成员主要对我们高二段的学生同时还对高一和高三学生(因为这是我们学生的过去和未来)进行了学生课外阅读情况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写作视野,为写作资源的开发提供路径和方向。

A、调查结果与分析说明

我们课题组制定了《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问卷》,在我校三个年级组发放了400份问卷,收回了400份,其中在高二发了200份,高一和高三分别发了100份。

整理统计后得到以下结果:

调查问题:

★你觉得中学生应该阅读吗?

A、应该86% B、不应该0%  C、随便14%

★你喜欢课外阅读吗?

A、喜欢60%B、一般36%C、不喜欢4%

★老师对同学课外阅读的态度如何?

A、支持51%B、反对15%C、任你自己34% 

(说明:

理科班的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略低于文科班,理科班老师对学

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大约为25%;

文科班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大约为80%;

所有课任老师中,被调查学生中普遍认为文科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最高,达到100%。

重点班的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略低于普通班;

高一高二的课任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支持率高于高三的课任老师,随着年级的递增,课任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支持率越呈递减趋势;

高三年级的课任老师中除语文老师外其他课任老师态度几乎一致,学生只能看看作文书刊和与考试密切相关的复习资料,其他书刊一律不能看。

★家长对子女课外阅读的态度如何?

A、支持42%B、反对12%C、任你自己46%

理科班学生的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大大低于文科班学生的家长,理科班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大约为15%;

文科班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大约为75%;

重点班的学生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略低于普通班的学生家长;

高一高二的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支持率高于高三学生的学生家长;

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支持率越呈递减趋势;

高三年级的学生家长的态度与学校课任老师态度几乎惊人的一致,学生只能看看作文书刊,其他书刊一律不能看。

甚至有学生在座谈会上反映:

有些家长连电视上的新闻都不让看,更不用提课外书了。

★你通过何种途径取得课外书的?

A、亲自去找62%B、同学介绍33%  C、老师介绍15%

座谈会上许多同学反映,除语文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除学习辅导资料以外的课外读物外,其他老师很少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偶尔推荐一两回,也只是教辅资料)

★你喜爱哪一类的课外书刊?

A、文学52%  B、娱乐33%  C、武侠15%

★你阅读的时间是如何安排的?

 A、课外52%   B、一有时间就看(包括上课)16%  C、学习之后32%

★你阅读课外书的方式是  A、通读71%  B、精读24%  C、边读边玩5%

★你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无帮助?

  A、有帮助70%   B、没有帮助20%   C、妨碍学习提高10%

②、经过对一些同学们进行的问卷调查和举行座谈会,我们不难看出绝大多数同学觉得应该进行课外阅读,有少部分同学对课外阅读不在意。

但是,值得深思的是:

有30% 

学生的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没有帮助甚至妨碍学习。

不喜欢阅读的同学只占少数,这说明课外阅读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老师和家长对学生课外也是支持的比例高与不赞成和反对的比例。

那么为什么同学们总是整天捧着课本、试卷、参考资料不放呢?

同学们在调查问卷上填的多数同学喜爱文学作品,阅读时间在课外。

可是为什么还是有同学习在上课看武侠小说、娱乐新闻呢?

有的班主任以及课任老师在班上说,不许带其他(除教科书及其资料)的书进教室,发现一本没收一本。

还有同学在座谈会上反映:

有些老师说,学生的任务是学习。

学习就是读好课本上的东西。

看什么课外书,课本上的东西都学不好,不许看课外书。

B、调查启示

通过这次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基本了解学生的主要精力和主要任务放课本课内的学习,尽管有很多学生有阅读的愿望,知道阅读的重要,但方方面面的原因使他们很少有闲暇进行课外阅读,这对我们语文科特别是写作教学来说绝对不是好事!

缺乏课外阅读,视野就窄,见识不广,知识的积淀少,怎能做到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呢!

了解了学生阅读现状,也清楚了学生写作无话可说,干巴空洞的缘由。

这为我们课题组下一步如何开展写作教学工作,拓宽学生写作思路,开发学生写作资源指明了方向。

(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搜集作文素材资源阶段。

写作素材资源,从获取方式与途径来区分,可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和间接生活资源。

直接生活资源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感悟便可直接获得的生活内容及体验;

间接生活资源是指学生通过阅读等方式书籍、报刊等媒上所获得的生活内容及他人对生活的体验。

直接写作资源至少包括:

学校生活资源、家庭生活资源、社会生活资源、精神生活(内心世界)资源。

间接生活资源至少包括:

课内阅读(语文课本及其他学科课本或教材)、课外阅读。

其中课外阅读可分为校内(图书馆、阅览室、报栏、黑板报等)、校外(图书资料、街道文化)、网络资源等。

应该说生活无处不资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只是拥有一座金矿而不自知。

为使他们对作文资源能“一览无余”。

于是,我们把作文资源分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教材资源和情感资源四类,使学生有章可寻,有路可走,搜集方便。

让每个学生分门别类地建立一个作文素材资料库。

A、自然资源

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虫蚁,都会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思索与启迪。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四季更替的自然现象,引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东流之水引发时光飞逝,生命短暂的感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给人以启示:

客观事物是个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看到不同的景象,得出不同的结论。

大自然是丰厚、博大、无私、绚丽多彩的。

思接千载,.那悠悠远远的飘渺的云,使同学们联想到远方的游子回归的身影,联想到祖国的统一大业;

那蓊蓊郁郁苍翠的树,使学生们感受到生命的蓬勃与旺盛;

还有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宏大背景中所展示的生命的壮美,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阐释的时间的短暂与生命的永恒。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最为宝贵的财富。

只要我们认真思索,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奔涌眼底,让思维的触角多方接触,并用心去和大自然沟通,把自然属性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与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会给我们的写作提供无限契机,并在与自然的心灵碰撞中绽放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写出立意深远的习作来。

欧阳修《秋声赋》、峻青的《秋色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很好的典范。

B、社会资源

学生学习紧张,观察了解社会和深入社会实践的时间有限,而且他们的生活空间比较狭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空间只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

因此,有些学生写作的时候取材的范围不广,视野不宽,总是写一些学校琐事,内容老套,既缺乏可读性,立意也难深刻。

但身处社会之中,一个学生又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与社会隔离呢!

再仔细想想,学生难道真的没有时间了解社会?

平时看报纸,听新闻,上网,不正是了解这个社会的好时候?

课余三五成群谈天论地时,不正是拓展视野,提高认识能力的时候?

所以,我们建议学生暑假期间天天坚持看“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共同关注”“新闻调查”“国际观察”等央台品牌节目,学会关注社会,从各国大选到伊拉克战争,从奥运风云到西部大开发,从教育改革到法制建设,关注这些社会热点话题、焦点人物,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身边发生的事件有敏锐的感觉,能及时发现其社会意义和影响,灌输学生一种为人的责任感,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之能纵观古今中外,笑谈天下风云。

C、教材资源

学生的大量时间是花在对教材的探研中,高中十几门学科累加起来的一叠厚厚的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

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再现于作文中,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不是干瘪之作,而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了。

首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知识。

就文章的内容看,学生能博采众长,将诗词歌赋、文学经典、名家名言、典故轶事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

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吗?

我们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暑假,把多年来课文后要求背诵的,特别是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和而一些未要求背诵的优美句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作文素材库”中,有时间就熟读或背诵,这样以后写作的时候便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了。

去年高考中很多优秀作文,就是运用大量的诗文佳句,让文章满口生香,诗意盎然而获得满分和高分的。

其次,应学会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于作文中。

生动的历史故事、广博的地理知识、丰富的电脑世界,甚至深奥的理化知识,都能成为作文“入味之药”。

D、情感资源

雨果有句话说得好:

“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

”人的心灵,真的是辽阔无比,深邃无比,璀璨无比。

它是千百年来从大作家到普通百姓说不尽、写不完的永久题材。

欣喜若狂,是写作的情绪,也是写作的内容:

杜甫正是沉浸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巨大惊喜中,才有“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的佳句。

悲痛欲绝,是写作的情绪,也是写作的内容:

鲁迅正是“深味”着“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才得以把“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刘和珍君的灵前。

心灵是最阔大的,心灵也应该是最自由的。

环境的局促,也不应该妨碍心灵的驰骋,也不妨碍审视心灵,记录心灵的活动。

欧阳修马上、厕上都可做文章,毛泽东说自己的好几首词都是“在马背上哼成的”。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仄仄的马背,颠簸的行军,或许就不会有“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诗句。

这样看来,逼仄的环境,往往能引起心灵的激荡,恰恰能成为诗情文思的出发点或催化剂。

监狱,这个最恶劣的环境,却使伏契克作出《绞刑架下的报告》,谭嗣同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大写一个“人”字!

身陷囹圄,他们更自由、更深刻地审视自己的灵魂。

而我们的学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有着阳光一样的心情,也就能催化出阳光般明朗纯净的习作。

有时年轻的心在风暴中展转浮沉,提示我们去思考生活和心灵的复杂性。

学生小小的心就是一个博大的世界。

他们的幸福、欣喜、平静、忧伤、沉痛、迷惘都是他们成长的记录,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表达出来的过程,也是洁净灵魂和提升灵魂过程。

写作,又怎能放过这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生活处处是资源,只要指导学生把宏观写作资源细分,炼就一双撷取素材的“慧眼”贮积素材,作文时知道从哪个库里拿“米”,“香喷喷的米饭”——作文才能新鲜出炉。

(三)指导学生综合利用写作素材资源阶段——作文课指导与课外辅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手头都有了或多或少的素材,然而“胸藏万汇”,未必“笔有千钧”。

很多学生是有米也未必能“炊”,因为生活有如同一座金矿,必须经过“淘金者”的千淘万漉才发掘出真正的黄金,经过精雕巧琢才能制出光彩夺目的作品。

而这一步,就需要我们教师教会学生运用作文材料的技巧,2004年9月——2005年6月,我们高三课题组的几位成员的作文教学主要探讨教会学生如何挖掘作文素材,更重要的是用活手中的素材。

1、学会思考生活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语言和思想是一张纸的两面,没有脱离思想的语言,也没有脱离语言的思想。

因此,语言艺术之花只能在思考中绽放,没有深入的思考就没有丰富多彩的语言。

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

“要作到‘辞达’,怕是要在两方面着力。

一方面是训练思想,一方面是训练基本功……一个人如果头脑不清楚,要写的意思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稀里糊涂,那是很难作到‘辞达’的。

(《“辞达而已矣”》)此外,古人讲“意在笔先”、“意犹帅也”,也是强调“意”(思想)的积累之于写作的重要性。

学生的遣词造句,应该发自机杼,应该闪烁着思想的灵光,应该透露出精神的底气,否则,只能是堆砌词藻,无病呻吟。

我们指导学生思考生活切入点,这就是要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精神,要把世间万象与人生百态联系起来,把“物”与“我”联系起来。

“感思考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联系起来了,否则花何以溅泪,鸟何以惊心;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联系起来了,否则,“蝉噪”、“鸟鸣”何来“静”、“幽”之感;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联系起来了,因为“醉翁之意不在酒”;

朱自清的《春》是联系起来了,因为春天是青春年少的写照……

同时,还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这样他们才能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诞生出个性化的思想感悟。

①因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

②由此及彼,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

③同中求异,在比较中伸出思维的触角。

④异中求同,在百态人生中寻找真谛。

⑤执果求因,从偶然中努力发现必然。

⑥平中见奇,在平凡的世界里挖掘伟大和崇高。

⑦居正思反,睁大双眼看清庐山真面目。

⑧变换角度,欣赏人生的另一道风景。

⑨去掉陈见,带着陌生感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

⑩辩证分析,公正而不偏激地阐述自己眼中的世界,对涉及的事件和观点,独立地、负责任地作出自己的评判。

  课题组的徐芳老师曾用一段时间让学生对社会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如伊拉克问题,台独事件以及最近钓鱼岛事件和他们喜欢的个性十足的少年天才韩寒、郭敬明等展开讨论交流,而后让学生整理成文。

学生写出了许多篇个性真实的佳作,如谴责美国霸权主义的《山姆大叔,走好你的路》,《西边有个伊拉克》,抨击邪教的《“李大师”的背后》,指责社会的《变了味的“捷径”》;

有反映学生生活的《在一中的寝室生活》,《某日,阴》,《我的一天》等。

她所撰写的论文还获得省三等奖(详见附录)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说得好: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这里关键是一个“思”字,因为有“思”,他们能见人之所未见,能比别人更深刻地认识生活和驾驭生活。

文成于思,思源于识,没有对周围生活的观察思考就不能形成自己独特见解,无“思”无“识”,文思就会枯竭,文章就少思想的光芒。

2、学会推陈出新

作文贵有创新。

有创新,才有生机,才有活力,才能使人耳目一新。

正因为这样,在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才有“有创新”这一条。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话虽过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道出了写作的实质。

广义而言。

写作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从哪里来?

从现实生活中采撷,从前人的文章中借鉴。

狭义而言,写作总是从模仿起步的,积累是关键,模仿是前提。

个性化、独创性的语言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积累的基础上生成的。

所以,写作的捷径是对前人的优秀之作“依葫芦画瓢”。

这其中“旧瓶装新酒”“老曲新唱”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用的好,让读者口有余香。

如有学生翻版刘禹锡的《陋室铭》而作《教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吾闲情,游戏打得快,漫画看得勤。

上课打瞌睡,自修演电影;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苦心。

虽非跳舞厅,堪比游乐场,心里云:

混张文凭。

”借了铭文的音韵节奏,揭示了这些学生的随波逐流、胸无大志、不求上进的心态,你能说他只有模仿没有创新?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高考作文中有很多借鉴的范例。

2001年的《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就是模仿《杂文选刊》中《患者无良知的就诊报告》,因其思想深刻而获批卷者青睐;

2002年的满分卷《他们都选择了明月》也是借鉴了林清玄的哲理散文《送他一轮明月》。

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种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来构思作文。

“故事新编”是指写话题作文时,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中外文学名著或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故事、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主旨,造成一种古今对比、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它的好处在显示出文章有一种历史文化的底蕴,又能紧扣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特点,既翻了花样,出了新意,又幽默风趣、神思飞扬,令人耳目一新。

这种作文形式近年来在中学生作文和高考作文中异军突起,引人注目。

如《堂·

诘诃德后传》、《阿Q新传》、《朱贵开店》、《赤兔之死》《西游记新编》等考生作文都以其“有创新”获得满分。

课题组李祎老师就在05年龙泉市高中作文优质课评比中成功地上了《作文创新——故事新编》一课,取得良好效果。

(详见附录)

然而,故事新编贵在于“新”。

它既不是对原著故事的简单概括,也不是为原著写续篇,而是在原来的主题、人物、情节基础上,赋予新的思想内容。

因此,提醒学生必须做到“四个新”。

  一是主题新。

故事新编不能局限于原著的思想内容,而要以今天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主题,善于找到原著思想、人物等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从而推陈出新,别出心裁。

如鲁迅先生《故事新编》中的《铸剑》、《奔月》、《理水》等都反映了富有时代特色的主题。

  二是人物新。

要善于把原著中的人物“搬”到当代生活的矛盾冲突中来,让人物既保留原著中的性格特点,以自己特有的性格逻辑推动故事情节,又要使其性格有新的发展或转变,形成“古人”眼睛看今天、古代的戏今天唱的艺术效果。

  三是环境新。

要善于让原著中的人物“生活”在今天的环境,用古今生活的反差,形成一种风趣、幽默的效果。

如,可以让关羽坐上小轿车,刘备用上大哥大,周瑜听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阿Q上因特网等等。

四是语言新。

既要注意保持原著中人物的语言特点,特别是一些人物的口头禅,又要善于让人物说一些今天的流行语,如入世、e-mail、酷毙、帅呆、追星族等等。

在叙述语言上,既可沿用原著的风格(如《赤兔之死》),也可对原著的一些名句加以改造,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些何尝不是作文成功之道。

3、学会一材多用

我们的学生手头有不少材料。

可为什么还有很多同学还是说自己没有材料写?

其实话题具有兼容性,写作的材料也具有互通性。

如高中第六册课文《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时》里的庄子面对前来封官的楚大夫,持钓竿不顾,并说自己愿意像一只曳尾于涂中的自由自在的乌龟——这是庄子“心灵的选择”(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也可以说是他对自己的“诚信”(2001年高考作文话题)无欺。

史铁生双腿瘫痪以后,是母亲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但是,母亲却在他“撞开一条生活道路”时离开了人世,留给他的是无限的愧疚和绵绵的思念。

史铁生将这同一种刻骨的相思融入了《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思念》等多篇文章中。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偶然一次看幻灯的经历,给先生以深刻的刺激,以后,鲁迅在《滕野先生》和《呐喊自序》中都写到这件事。

再看以下两个2004年高考作文片断:

A、你说你要“举杯邀明月”,只有天际的一轮圆月才读懂你的情思。

别人都以为你豪放不羁,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你,还会有什么让你眉头紧锁?

他们不知道你心中的热情——入仕,像普通的读书人一样,达则兼济天下。

可当你还来不及感谢如愿以偿,一颗热忱的心就开始冰凉,他们不需要你的治国贤才,他们只不过是扛着惜才的幌子,只要你要在后宫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艳歌。

……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影在你朦胧的醉眼中逝去。

一个逗号慢慢缩成了句号,一具腐朽的尸体就有了一个传颂千古的名字:

李太白。

B、“曾几何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吟“我辈岂是蓬蒿人”。

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一腔热血。

“御用文人”的金幌,怎能罩住你那放荡不羁的心?

终于,在经历了仕途的挫折与痛苦后,你释然了。

重返鲁地,寻幽豪饮,同销万古情愁;

南下吴越,梦游天姥,寄难酬鸿志于山水间。

虽不是“廊庙器”,可“天生我材必有用”。

万古之痛,不过浊酒一杯。

当心豁然开朗时,挫折后的痛苦不再是逆水行舟的浪,而是鼓帆而行的风。

于是文学的艺苑里绽放出浪漫主义的奇葩。

青莲居士,数载宦海沉浮,痛哉,痛哉!

一腔浪漫情怀,幸矣,乐矣!

例1中用李白的材料诠释了2004年浙江高考题“人文素养与发展”的关系,正是因为不重视文人,不重视人文素养,“一个王朝的背影”才在李白“朦胧的醉眼中逝去”。

例2用李白的材料生动地解说了2004年高考全国卷(吉林等)作文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李白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不放大痛苦才使得“文学的艺苑里绽放出浪漫主义的奇葩”。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04年高考15个作文题,都可以用李白这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

可见,一则材料,如同一块未经治理的“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雕琢出美玉来。

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把“有限”的材料用到“无限”的话题中,这才能让自己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时,能百变手头作文材料而使自己的作文立于不败之地。

4、善用歌曲诗词

学生处在歌唱年龄,哪个少男少女不歌唱,哪个学生不喜欢流行音乐?

优秀流行歌曲都是生活之歌,是创作者做了生活“有心人”的结果。

优秀流行歌曲精美、凝炼,闪耀着生活真谛的哲理性光辉,流淌着深沉的人生意识,意蕴丰厚。

有的歌词已成为名言警句,脍炙人口。

如“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水手》),“要用双手把自己的生命擦亮”(《生命街车》),“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我们在作文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