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5011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9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

美国教育史专家保罗.孟录

(2)观点:

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3)评价:

忽视了教育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教育不单是模仿,不能科学地说明教育的基本特点。

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没有能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4、劳动起源说

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前苏联的教育史学家、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

教育起源于劳动和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具体体现为:

第一,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第五,教育的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劳动虽然在教育的起源中发挥着重要的、决定的作用,但它只能是教育起源的外因,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因。

5、其他教育起源说

交往起源说、文化起源说、军事训练说、生活需要说等。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

1.教育性质——儿童公有、儿童公育

2.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和技能

3.学习方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复习思考题:

1、教育起源的学说有哪几种?

2、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54

第二节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

一、古代埃及的学校

1.宫廷学校:

教学内容为铭文、格言等文稿的学习,也学习习武(射箭、标枪、骑马、刀箭等),还学习词令等。

2.寺庙学校(也称僧侣学校):

教学内容主要有文学、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及科学等。

3.文士学校:

教学内容为数学、天文和地理等科目,也很重视书写。

4、职官学校:

教学内容为普通文化课程和专门职业教育。

古代埃及的学校主要为统治阶级所独占,一般平民不能问津,努力更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同时,教育还轻视劳动。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机械背诵,反复练习,也惯用灌输和体罚。

古代埃及的教育对西方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埃及教育

内容的记载。

二、古代印度的学校

严格的种姓制度,把人从高到低分为四种:

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贫民)、首陀罗(奴隶)。

1.婆罗门教的教育

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婆罗门教的教育”。

教育对象:

婆罗门等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为主。

教育内容:

梵文写的《吠陀经》。

教学方法:

背诵

(1)家庭教育

(2)古儒学校

2.佛教的寺庙教育

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成为“佛教教育”。

它由释迦牟尼所创,它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教学场所:

寺院

教学内容:

佛教经典教学语言:

地方语言学习时间:

12年

毕业学生称呼:

男:

比丘;

女:

比丘尼。

1、古代埃及的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2、古代印度的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学校的萌芽

第三节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1.夏朝学校的出现的条件:

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金石并用的时代;

出现原始的文字。

巫人的出现。

2.夏朝学校:

序、校、庠

3、夏朝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祖先崇拜和祭祀,还重视政治伦理教育,军事教育。

(1)学校产生的条件有三个:

一是社会生产的发展,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二是社会事物日益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才进行管理;

三是文字的产生使学校条件更加便利、内容更加丰富。

(2)《孟子.藤文公上》指出:

“庠者,养也;

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

1.商代教育:

文字较成熟

2.商代的学校:

序、庠、学、瞽宗

3、商代官学的特点:

教育内容主要为祭祀礼乐及军事技术。

商代出现了中国古代官学的雏形,建立了由国家官吏担任教师,以学习宗教、伦理、军事知识为主的贵族学校教育制度。

三、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

1.西周社会概况

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

2.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

(1)国学——小学和大学。

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而设。

小学设于宫廷附近,大学设于近郊。

(2)乡学——是按照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平民子弟而设,规模简单,只有小学一级。

3.西周学校的教师

官师合一;

学在官府;

惟官有学;

惟官有书,惟官有器。

4、西周官学的特点:

西周继承夏商的学校制度,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奴隶制官学体系,并实施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出现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六艺教育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前四个为大艺,主要在大学学习,后两个为小艺,主要在小学学习。

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成均(南学)

上庠(北学)

天子设立的辟雍(太学)

东序(东学)

瞽宗(西学)

大学

诸侯设立的——泮宫

国学

小学

塾(设于闾)西周学校系统 庠(设于党)

乡学

(小学)序(设于州)

校(设于乡)

1、学校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2、商代官学的特点是什么?

3、西周官学的特点是什么?

第四节古希腊时期的教育

一、斯巴达的教育

1.斯巴达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情况

2.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主体:

教育完全为国家控制,教育被视为国家的事业。

(2)教育目的:

身体健壮的武士,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3)教育内容:

以军事教育为主,具体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以及骑马、游泳、击剑等

(4)教育方法:

惩罚二、雅典的教育

1.雅典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情况

2.雅典教育的特点

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

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

以身心和谐教育为主,具体内容除体育竞技外,还包括“三艺”——哲学、文法和修辞,也包括音乐、体操等

机械背诵,广泛使用体罚

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的制度化程度更高一些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1、小学教育方面,文字学校或文字教师已经占据统治地位,音乐教师和体操教师的地位下降。

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读、写、算,智育几乎完全挤掉了体育与美育

2、中等教育方面,文法学校或文法教师取代了体育馆的位置,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文法和修辞,还包括算术和几何

3、高等教育方面,以学习军事为主的士官学校日益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哲学和修辞学校的兴盛。

1、试比较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异同。

2、希腊化时代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第五节古罗马时期的学校教育

罗马历史分期:

王政时期、共和政体时期、帝国时期一、共和政体时期

1.小学

2.中学

3.高等教育

二、帝国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变化

1.明确提出办学要求,加强对学校的监督;

2.改变教师待遇,把教师从私人收费讲学,改为国家官吏;

3.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4.设立新型的学校。

说明:

这一节内容较为简单,教材写得简单明了,可以由学生课下阅读自学。

1、共和政体时期的学校教育有什么特点?

2、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

(1)了解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商鞅、韩非、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生平、活动或政治主张;

(2)理解儒家三位大师教育思想差异;

(3)学习领会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家与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精粹;

掌握《学记》与《雄辩术原理》的教育教学方法等。

(1)孔子的教育思想;

(2)孟子的教育思想;

(3)荀子的教育思想;

(4)墨家、法家的教育思想;

(5)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6)柏拉图的理想国家的教育;

(7)亚里士多德教育阶段划分理论及和谐教育思想;

(8)《学记》与《雄辩术原理》教育思想。

(1)孟子的四端说;

(2)荀子的相对性恶论;

(3)法家的绝对性恶论;

(4)柏拉图“哲学王”;

(5)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理论。

17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节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生平简介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

鲁国(今山东)人。

他3岁丧父,由母亲抚育成人。

2、孔子是我果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教育史上最为著名的思想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我国教育史上最为著名的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孔子的影响不仅在国内,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3、孔子整理的“六经”成为古代学校的必读教材,对保存和传递中国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4、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为《论语》流传,是宝贵的文化教育财富。

5、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有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教学的原则方法、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教师修养、师生关系等问题。

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

——毛泽东

孔子自述其成长过程时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孔门弟子辑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这部书中,它也是我们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二、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 教育作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育对国家对社会起什么作用,另一方面是教育对于人的培养起什么作用。

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1)教育是政治的一种形式,它比单纯的行政手段效果更好。

“为政以德”、“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教育通过培养统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2.教育个体发展的作用。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

三、教育目的——培养君子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贤”,在教育上就以培养有道德可从政的“贤才”为目标,即培养君子。

所谓“君子”,是指具有高尚道德和高超才能的统治人才,这种人才应该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教育目的——培养君子。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教育就是要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2.君子的标准: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四、教育对象

1.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2.什么是有教无类;

| “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就是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的垄断,扩大受教育对象,无论富贵与贫贱、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

因此,他说: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3.有教无类的意义。

五、教育内容

(一)知识教育——《诗》、《书》、《礼》、《易》、《乐》、《春秋》。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技能教育:

强调教育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熟悉人事,了解人生,而不应当把天命鬼神之类的

东西放在教育内容之中。

但孔子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三)道德教育

1、德育的内容

|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与“仁”成为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1)爱人

|(2)“忠恕”是进行仁的教育的方法

|(3)孝悌为仁之本

|礼的教育

|孔子同时把“礼”也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并把“礼”的教育看作是做人的教育。

他说:

“不

学礼,无以立”,要求君子视、听、言、行都要符合礼的要求,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行”

|“礼”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各种规章、制度、及生活中的礼节、礼仪等,其核心就是“正名”。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立志乐道:

孔子认为立志对道德修养非常重要,“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教育学生“志于道”,并且要达到“乐道”的境界,就是要有为实现自已的政治抱负、政治信念心甘情愿地为之献身,死而无憾。

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子罕》)一个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

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应该树立崇高的道

德理想。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里仁》)。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自省自克:

孔子在处理人际关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己”。

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监督的,不自觉就难于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

(3)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

(4)改过迁善六、教学原则

1、因材施教

|孔子认为学生在个性、性格、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育学生要各因其材。

|孔子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贯彻他的因材施救原则:

一方面根据学生程度和能力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

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

2、启发诱导

孔子是古代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学思并重

|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是缺一不可的。

“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

季氏》)。

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4、由博返约

5、学以致用

由知到行,学以致用,是孔子教学思想的显著特点之一。

孔子认为并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乃是为做事而读书。

他认为学《诗》就要会办理外交。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

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

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七、教师的论述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要条件是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

2、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

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认为,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应当有新的体会。

按照孔子温故而知新的要求,教师的讲授不应只停留在教材的表面上,或人云亦云,而应对教材深入钻研,有独到见解,对教材不但吃透、熟练,还要精益求精。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2、试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孟子的教育思想

—、生平简介

1、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名柯,中国时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人),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第二位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他发展了孔子的思想,确立了子思一派的思想体系,后世称为思孟学派。

封建社会把他们的学说合称为“孔孟之道”。

2、孟子主张“王道仁政”、“民贵君轻”。

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

“仁政”的中心是“重民”。

他认为一个国家有“三宝:

土地、人民、政事”,能否得民是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

甚至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下》)

3、《孟子》是研究他的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

二、教育的作用

(一)教育的社会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是巩固统治的根本,孟子从他的“仁政”思想出发,强调教育是“行仁政”、

“得民心”的重要手段。

|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教育可以使人固有的善性得以发扬。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人具有先验的“良知”、“良能”,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

但他又认为要做个完善的人,仅有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创造条件,不断的加以扩充和存养,才能把这些善端发扬光大,达到完美的境地。

从这个意义出发,孟子重视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就是“求放心”。

三、性善论与道德内发说

1.性善论;

2.四端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3.道德内发说——强调道德主体的作用,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自觉的,人们只要选择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并且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去做,追求道德上的真、善、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人皆可以成为尧舜”。

四、教育目的与内容

1.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仁、义、礼、智等孝悌为主的道德教育。

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本性

2.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大丈夫理想人格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贡献。

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气节。

五、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存心寡欲

|孟子认为养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寡欲,即摈除外物的引诱,尽量减少自己的各种欲望,这样才能使内心的善端得到保存和发扬。

|他说: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者寡矣;

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

矣。

|孟子把欲和性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性是善之本,欲是恶之原,欲多则善少,欲少则善存。

2、尚志养气

养气则是养浩然之气,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一种伟大、刚强、正义的精神。

并且他认为一个人的浩然之气必须经过培养,才能发展、形成浩然之气。

3、反求诸己——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评价。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

孟子认为,当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发生矛盾时,首先要自我反省。

他说。

“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道德修养贵在自觉,自觉拒恶,才算达到了道德教育的理想境界。

4、磨练意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任性,增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和才智,都是从艰苦和困难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

5、改过迁善——鼓励人们改过自新,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

“闻过则喜”,“见善则迁”,“与人为善”。

|孟子和孔子一样,认为人有过,改了就好,不要去追究。

|主张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赞扬子路的“闻过则喜”和大禹“闻善言则拜”,更欣赏舜的“善与人同”

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自求自得——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2、专心有恒——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孟子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这里表明他反对一暴十寒,主张专心有恒。

|他还教人不要有头无尾,功亏一篑,他说: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

井也。

3、启发引导——积极引导、启发学生

|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教师不急于代学生作出结论。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奕不为拙射变其毂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4、循序渐进

|孟子重视循序渐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