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0139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镇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古至今是出豫入的第一关,也是兵家必争之重地。

这里人杰地灵,现有省级重点职业中学一所,拥有国办初中2所,小学13所,拥有在校学生3669名和教职员工335名。

这里的人民朴实、忠实、勤劳能干,富余劳力资源丰富,是大力发展第有利于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路位于**镇,随着**镇城市建设不断推进,作为地域发展的配套工程,方便周边居民的出行,加快**镇的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路东延西起路,东北至312国道,道路全长约0.913km。

第一节编制依据

1、**镇委托书 

2、《**县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

3、市“十一五”规划纲要

4、国家计委、建设部计投资(1993)530号文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

第二节研究围及过程

一、研究围

**道路新建工程,起点位于路,终点312国道相接。

设计围桩号K0+000~K0+902.844,工程全长约0.903km,道路线形为直线型。

二、研究过程

我院于2016年6月接受**镇关于**道路新建工程设计任务委托;

2016年6月底,会同区有关部门对全线进行了初步踏勘;

2016年7月上旬,向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征询及资料收集工作;

2016年7月,进行工可报告的编制工作。

第三节主要结论

一、建设必要性

1、实施道路新建工程,对**镇的经济建设与区域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周边地块开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2、道路北侧为在建的移民搬迁项目地块,随着周边其他道路的相继建设,路网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可满足区域日益增长的交通量需求。

3、道路西起管道路,东北至312国道,路等现状道路,作为承担项目所在地块东西向主要交通流的重要通道,路的建成对丰富路网结构,促进周边地块开发有着重要作用。

二、主要设计标准

本工程为规划城市次干道。

1、设计车速:

20km/h。

2、设计荷载:

BZZ—100

三、工程总体方案及道路工程

1、本工程道路路线走向根据现状地形及规划红线确定,路线走向基本是东西向。

2、规划路道路红线为35m。

3、道路竖向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周边地块的地坪标高以及相交道路的标高。

4、路面结构

本次设计为旧路改扩建工程。

(1)机动车道路面结构:

4cm细粒式沥青砼(AC-13C)

8cm中粒式沥青砼(AC-20C)

沥青透层

30cm二灰碎石

20cm石灰土(12%)

机动车道路面结构总厚度为62cm。

(2)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

6cm中粒式沥青砼(AC-20C)

20cm二灰碎石

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总厚度为50cm。

沥青砼路面具有路面平整度较好、日照反射强度低、噪音小的优点,同时便于养护,本工程路面结构推荐采用沥青砼路面。

(3)人行道路面结构

10cm细石砼(C15)

15cm碎石垫层

人行道路面结构总厚度为25cm。

四、排水工程

1、雨水工程

(1)设计围

道路新建工程全长约0.903km。

(2)设计标准

a、暴雨强度公式:

采用市的暴雨强度公式

q=

(l/s·

ha)

b、设计暴雨重现期P=1年

c、综合径流系数ψ=0.65

d、降雨历时:

t=t1+mt2(min)

m-延缓系数,2。

t1-地面集水时间,道路采用10min

e、雨水设计流量Q=ψ·

q

F-汇水面积(ha)

2、污水工程

**道路新建工程全长约0.903km。

(2)设计原则

排水体制:

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

管道系统布置尽量采用重力流形式,减少提升以节约能源。

合理确定管网系统控制点高程,避免因照顾个别控制点而增加全线管网系统的埋深。

五、绿化工程

此次绿化设计工程围为人行道行道树种植。

六、照明工程

1、设计围

2、设计标准

按建设部《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确定本工程道路照明设计标准,本工程道路照明设计的标准为:

车行道平均照度不低于10lx,均匀度不低于0.35。

七、工程投资估算

工程总投资1100.26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914.54万元。

第二章

现状评价及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节路网及道路规划

1、区域总体发展规划

**镇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但是交通便利。

西南铁路穿行于此,使**镇成为连接·

·

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西善桥经济适用房项目地块北侧有宁芜公路和绕城高速,以及宁芜铁路。

地块西侧有快速路绕越公路。

项目地块围主要有岱路、管道路、岱路、岱山南路、岱山北路、岱山中路、天保立交一期等规划及现状道路。

其中天保立交一期工程已经建设完成,岱路和管道路为在建工程,其他道路均为规划道路。

岱路、岱路、岱山南路、和岱山北路四条城市次干道构成一个环行的路网,管道路与岱山中路分别是该地块南北向和东西向的主要通道,一起承担着该地块主要的交通流。

另外,规划围一些支路将主干路和次干路串联起来,形成规划地块成熟的道路网。

管道路西接绿洲东路,向东经规划中的岱路后与宁芜公路相接,解决了该地块南北向的交通出行问题。

岱路北接天保立交一期工程,经天保立交一期与绕城公路相接,通向市区及长江三桥方向。

岱路向西与宁芜公路相接,和岱路一起解决了该地块东西向的交通出行问题。

目前,岱路工程已建设至管道路南侧,但是与岱山南路之间还有约511m没有实施。

随着**的实施,周边路网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可满足区域日益增长的交通量需求,对丰富路网结构,促进周边地块开发有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道路现状评价

道路新建工程,起点位**路,终点与312国道相接。

设计围桩号K0+000~K0+902.844,工程全长约0.903km。

工程起点处现状有一个平交路口。

拟建场地北侧有一条312国道与本工程相交,道路拟建场地现状多为房屋和少量农田,道路整体走向为东北高西部低。

第三节沿线建筑及工程地质

一、沿线建筑

道路北侧为**小学·

**镇人民政府及**职中·

部分小区住宅开发地块,南侧为新福小区及牡丹油工业用地。

二、工程地质

由于现阶段建设方未能提供道路沿线的地质情况,设计参照原有道路的地质概况,参考进行设计。

道路沿线工程地质状况初步判定较好。

1、地形地貌:

拟建路段位于**镇**。

属山间凹地地貌单元。

后经人类长期活动改造,原始景观已不复存在。

沿线地势总体较为平坦,局部略有起伏。

2、水、土的腐蚀性评价:

按《公路工程地质勘查规》(JTJ064-98)附录D,场区为湿润区,且有干湿交替作用,环境类别属Ⅱ类。

场区附近无污染源,结合地区勘查经验,判别场区水、土对砼无结晶类、分解类、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

3、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场地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设计按近震考虑。

场地土体分布较稳定,总体强度较高,场地属抗震有利地段。

4、地基土评价:

场地属岗地地貌单元,地层分布较平稳,但土质较差。

1层为人类近期活动推填,非均质,低强度;

3-2层粉质黏土,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

3-3层粉质黏土,中等压缩性,高强度。

第四节交通量预测

一、预测特征年

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的规定,城市次干道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的设计年限为15年。

**预测特征年2016年、2021年、2026年、和2031年的交通量。

二、出行分析

交通建设对土地利用有导向作用,交通设施沿线的土地开发利用通常异常活跃。

伴随交通设施建设,土地逐渐开发,工厂、学校、机关、住宅小区、商业中心等都是重要的发生源,导致交通量的迅速增加。

因此,土地性质的变化,更可能成为交通量长期诱发的原因。

根据出行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出行分为两大类:

生活类出行和生产类出行。

生活类出行主要指人们为满足一定的生活需求而在不同地点之间的移动,主要发生在城市围,活动对象是人,例如按不同的出行目的可分为上学、工作、购物娱乐、旅游等。

生产类出行,主要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因生产需要而使货物在不同地点之间的移动。

此类出行的对象是货物,即"

物"

的流动,其发生的围也较广。

随着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工业区逐渐从城市工商混合区中分离,集中到城市外缘,主要集中到公路网上。

生活类出行需求的增加来源于生活便利性的加大,生产类出行的增加源于生产活动的增加。

***东延沿线规划主要为住宅,其出行为生产类出行及生活类出行皆有。

三、远景交通量组成

道路的远景交通量通常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趋势型交通量:

指现有交通量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自然增长的交通量。

诱增型交通量:

指拟建道路通车后,由于时空距离的变化,导致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变化而诱发的交通量。

转移交通量:

指拟建道路通车后,从其他道路及由于竞争关系而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转移过来的交通量。

四、交通量预测结果

由于工作周期较紧,本次设计中未进行交通量的预测。

道路西起管道路,东北至312国道,周边另有天保立交、绿洲东路等道路,作为承担着地块中东西向主要交通流的重要通道,道路等级确定为城市次干道。

现状天保立交和在建的岱路均为双向四车道,道路两侧周边地块规划为二类住宅,作为**段,道路交通流量主要来源于将来地块的小区车辆。

在保证满足交通需求的前提下,根据现状岱路断面和**规划断面确定车道数位双向四车道。

第五节建设的必要性

一、实施**东延道路新建工程,对**镇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区域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周边地块开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作为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设施,在道路建设上,虽然近年来取得较大的发展,但同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相比,仍远不能适应其发展需求。

今后几年中,**镇经济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区域性的交通需求必将随经济的发展而大大增强。

因此,进一步建设和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实施**对雨花台区的地区建设与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是十分必要的。

二、道路北侧为在建的西善桥经济适用房项目地块,随着周边其他道路的相继建设,路网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可满足区域日益增长的交通量需求。

岱路和管道路的相继建设,解决了西善桥经济适用房项目地块居民的出行问题。

随着周边地块的逐步开发,道路建设的不断推进,路网系统将逐步完善。

三、区域地块的开发,企业入住、住宅建设等使得区域交通流量激增。

**以及周边其他道路的相继建设,路网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可满足区域日益增长的交通量需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周边生活区私家车等交通工具数量将迅速增长,交通量不断加大。

交通量的加大将给道路交通带来巨大压力,为方便居民的出行,工厂、企业生产物资的运输便捷,路网的完善是必要的,因此**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道路路网,满足交通量的需求。

第三章

建设规模及标准

第一节设计原则

1、在**镇近期建设规划思想指导下,以**镇近期建设规划为依据,并以道路沿线地块规划与发展相协调,使工程既要满足**镇总体大交通的需求,更要为局部地区的开发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工程方案应能满足交通发展需求,并做到功能上适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取得最佳的投资效果。

3、工程方案要有超前意识,要与周边地区形成“倒反差”,要方便人民生活,但又要节约投资,降低建设费用。

4、坚持科学态度,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以使工程的建设尽可能多地反映技术上的先进性。

5、注意道路景观,使道路布局、绿化与沿线建筑和谐美观。

6、工程方案应尽可能满足快速施工要求,并在施工期间尽可能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第二节采用规及标准

一、采用规

《城市道路设计规》(CJJ37-90)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JGJ50-2001)

《公路路基设计规》(JTGD30-2004)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JTGD50-2006)

《道路交通标志标线》(GB5768-1999)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GB50289-98)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GB50138-2000)

《室外排水设计规》(GB50014-2006)

《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T50106-2001)

二、技术标准

根据**镇近期建设规划,**规划等级为城市次干道。

40km/h。

BZZ-100

3、车行道宽度:

机动车道3.5m,交叉口进口车道最小宽度3.25m,路缘带0.25m。

4、抗震设计标准

按地震基本烈度7度设防。

5、排水

暴雨重现期:

P=1年

综合迳流系数:

Ψ=0.65

6、其余设计技术标准应满足以下有关规要求。

①道路类别城市道路

②道路等级城市次干道

③计算行车速度(km/h)40

④平面线形

设超高推荐半径(m)150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300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35

⑤纵断面线形

最小竖曲线半径

凸形(一般值)(m)600

(极限值)(m)400

凹形(一般值)(m)700

(极限值)(m)450

最小竖曲线长度(m)35

最大纵坡(%)6

最小纵坡(%)0.3

最小坡长(m)110

最大超高值(%)2

⑥道路净高(m)4.5

⑦横断面

每条机动车道宽度(m)3.5

车行道横坡(%)2

人行道横坡(%) 1.5

⑧荷载标准 BZZ—100

第三节路线总体方案的基本考虑

根据交通发展需求趋势、分布特点、规模及道路线路走向特点,道路两侧地块开发规划、建筑物等分布等各方面综合情况,并根据本工程总体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对本工程的总体设计规模等有以下基本考虑:

1、根据道路规划,规划路西起管道路,东北至312国道,周边另有天保立交、绿洲东路等道路,作为承担着地块东西向主要交通流的重要通道,规划路道路红线宽度为35m,全线布置双向四车道,道路断面布置采用四块板形式。

2、从各交叉口的未来交通需求上来看,各交叉口均按平交口处理。

3、在道路设计路中心线的线形标准控制上,以设计车速为40km/h的城市次干道标准为线形布设控制标准。

第四章

道路工程设计

第一节主要设计标准

**道路新建工程,起点位于岱路与管道路交叉口,终点与312国道相接。

设计全长约0.903km。

一、道路性质及等级:

按城市次干道标准实施。

二、设计《规》(或《标准》)

三、主要技术标准

单位

指标

采用值

计算行车速度

Km/h

40

最大超高横坡度

%

2

最大纵坡度(推荐值)

6

1

纵坡坡段最小长度

m

110

200

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600

4800

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400

-

凹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700

4000

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450

竖曲线最小长度

35

52.07

第二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本工程为规划城市次干道,道路线形根据道路规划红线图确定,道路西起管道路,东北至312国道,周边另有等道路,作为承担着地块中东西向主要交通流的重要通道,**的建成对丰富路网结构,促进周边地块开发有着重要作用。

本次设计围桩号K0+000~K0+902.844,工程全长约0.903km。

道路线形为直线型。

第三节道路竖向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应综合根据道路沿线地形起伏,结合道路两侧场坪标高,确定合理的道路纵断面,力求行车安全、舒适、线形缓顺。

同时,尽量考虑土方平衡,避免大填大挖,减少土方工程数量。

岱路设计起终点分别与管道路、312国道相接,沿线地势东北高西部低。

起点管道路与岱路交叉口桩号K0+000,标高H=22.34m。

终点处312国道桩号为K0+902.844,规划标高H=20m。

由于道路两侧为待开发地块,因此,纵断面设计时考虑尽快将标高降至地块标高,以利于道路与两侧地块标高衔接,降低地块开发成本,同时减少道路土方工程量。

本次设计0.93%纵坡与岱山南路相接,纵断面设计最小纵坡坡度0.3%,以利于道路排水。

道路纵断面设计详见道路纵断面设计图。

第四节横断面布置

道路规划红线为35米。

推荐方案:

作为岱路的东延段,考虑断面的统一性,道路标准横断面沿用已建的岱路横断面布置形式。

具体布置如下:

3m(人行道)+4.5m(非机动车道)+1.5m(侧分带)+7.5m(机动行道)+2m(中分带)+7.5m(机动行道)+1.5m(侧分带)+4.5m(非机动车道)+3m(人行道)=35m

断面布置为双向四车道,采用绿化带分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提高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通行能力,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

标准横断面(推荐方案)

比较方案:

具体布置如下:

4m(人行道)+1.5m(绿化带)+11m(车行道)+2m(中分带)+11m(车行道)+1.5m(绿化带)+4m(人行道)=35m

断面布置为双向四车道,机非混行,可以采用标线或隔离栏杆分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

标准横断面(比较方案)

推荐方案和比较方案均设置了中央分隔带,增强了景观的效果。

同时,分隔带起到隔离对向车流的作用,提高了机动车的行驶能力,保证了车辆的行驶安全。

作为岱路的东延段,推荐方案考虑到断面的统一性,采用和岱路相同的横断面形式。

推荐方案采用绿化带分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提高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通行能力,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

比较方案中采用机非混行,为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可以采用标线或隔离栏杆分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

但是若采用隔离栏杆分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栏杆需要后期的养护和清洁。

若采用标线分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会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推荐方案和比较方案都能满足道路的通行要求,考虑到道路的景观效果、绿化面积和道路的安全性,建议采用推荐方案的断面形式。

第五节交叉口设计

道路起终点分别与***路、**相接。

交叉口的合理设计,可以保证在一个信号灯周期通过尽可能多的车辆,缩短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避免出现交通拥堵现象。

本工程与规划支路相交时,在交叉口围拓宽红线,单独拓宽出左转或右转车道,并辅以信号灯控制交通使交叉口车辆有序安全通行,从而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

规划一路规划道路等级为规划支路,在本次设计时不考虑拓宽红线。

交叉口的具体设计

**—规划一路交叉口示意图

本工程和规划次干道(岱山南路)相交时,在交叉口围考虑实际车辆通行的需要,在交叉口围拓宽红线,**单独渠化出一个左转车道,岱山南路单独拓宽出一个右转车道。

规划二路为道路等级为规划支路,在交叉口围不考虑拓宽红线。

设计时考虑结合交叉口渠化设置公交站台。

交叉口的具体设计见下图。

**—岱山南路交叉口示意图

第六节路基路面设计

一、路基设计

道路路基一般路段采用素土填筑,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

路基压实度标准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应符合下表规定。

路基压实度重型标准

填挖类型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压实度(%)

填方路基

上路床

0~30

≥95

下路床

30~80

上路堤

80~150

≥94

下路堤

150以下

≥92

零填及路堑路床

由于缺少道路沿线地质资料,根据岱路、管道路以及周边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