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明孝陵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0249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明孝陵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整理明孝陵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整理明孝陵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整理明孝陵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整理明孝陵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整理明孝陵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整理明孝陵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明孝陵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

《整理明孝陵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明孝陵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明孝陵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

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

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

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近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

唐代杜牧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

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

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

“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

”才没被迁走。

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

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3年。

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

“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

”这显然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

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

在漫长的23年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

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

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

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

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虽死犹生”,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引导建筑:

下马坊—大金门—神动圣德碑—御河桥—神道—石象路—华表—翁仲路】

 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

 各位游客:

进入明孝陵陵园区内,首先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

石坊上刻着的是“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

当时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驻轿下马,以示尊敬。

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4年重修的。

 请大家看,这便是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黄层重檐,红色墙堰向东西境蜒,气势非凡。

 大金门正北70米是碑亭,俗称“四方城”。

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四面各有一个券门。

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刻着明成祖朱律颂扬其父朱元津“功德”的文字。

全文长达2746宇,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

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具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高2.08米,古人称为“贔屃”,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特别能负重。

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过了御河桥,折向西北就是陵墓的神道。

神道分为两段:

第一段为东西向,名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

石象路长61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

这些石兽各有寓意:

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

獬豸是“神羊”,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豢养獬豸,如果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的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

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

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

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麟、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

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常常立下汗马功劳,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马不停蹄”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

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都取材于江苏大连山。

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用让众人一路上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

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

这一段神道从望柱起到根星门止,长250米,俗称翁仲路。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

华表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

其实原先的华表与我们现在见到的不一样,它是一根木柱,后来演变为在靠近木柱顶部安上短的横木或木板,把它竖立在交通要道或是朝堂上,让人书写谏言,或是起到表识作用。

这种表柱也叫柜表,因为远看好像一朵花,而古时候花与华是相通的,所以又叫华表。

墓前立华表始于战国时的燕昭王,到西汉时已很盛行,但当时也都是木制的。

用石柱作华表,直到东汉才盛行,东汉时的石柱周围有瓜棱形直纹,柱上还题刻着“某官职某某神道”的字样。

到南朝梁代,石柱上端出现了莲花纹因盖及蹲坐的小辟邪。

唐乾陵的石柱、柱身、柱础、柱顶出现了卷草纹雕饰。

宋陵石柱通体都刻有龙纹。

由于受宗教的影响,柱顶端也逐渐演变成承露盘和立在上面的望天犼。

华表上的犼头朝外,表示望君归;

华表上的犼头朝里,表示望君出。

由于犼性好望,所以凡有石犼蹲立的华表又称“望柱”。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从明孝陵神道到这对华表为止改变了走向,呈南北向,而不像其他皇陵呈直线排列。

据说这是为了绕开孙权陵墓,遵守朱元津不迁孙陵,让他为朱元津看守大门的诺言,所以使神道呈弯月形,环抱着梅花山。

每到初春时分,漫山遍野的梅花吐艳,宛如一片“香雪海”。

 过了华表,这由南往北排列着的是8个石人,其中4个文臣,4个武将,人们也把它们叫做石翁仲,因此这段路又叫翁仲路。

传说翁件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一丈三尺,勇猛元比,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镇服匈奴有功。

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铸了阮翁仲铜像,立在咸阳官司马门外。

匈奴人来咸阳,远远看见这尊铜像,都畏惧不敢靠近。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铜像、石像通称为“翁仲”了。

这些翁仲全部用整块石料雕凿而成,文臣身穿朝服,端庄肃穆;

武将披甲戴盔,威武雄壮。

这些石人像和前面的石兽同为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明孝陵主体建筑:

金水桥—文武坊门—碑殿—孝陵殿—方城—明楼—宝顶】

 走完3里神道,明孝陵的引导建筑便参观完毕了。

接着请大家跟我往北前行,去参观明孝陵的主体建筑。

 首先我们来到了金水桥前,金水桥为三孔石桥,桥面设有栏杆。

从金水桥直到方城、宝顶,方向为正南北,建筑按中轴线对称配置。

 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这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名叫文武坊门。

门上嵌有青石碑一方,宽1.99米,高1.07米,阴刻馏金“明孝陵”3个大宇,为曾国藩所题,边饰云龙花纹。

现在的大门等建筑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的。

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高1.05米,宽0.63米,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内容是保护明孝陵的告示。

这块碑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会衔竖立的。

 进人文武坊正门,是一座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的碑殿。

碑殿正中竖立着高大的石碑5块,中间一块最为醒目,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是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题写的。

意思是赞扬明太祖的功绩胜过了唐宗家祖。

这块碑高3.85米,宽1.42米,碑下有座。

碑的两侧,还有两块立碑,分别刻有乾隆巡谒明孝陵时的两首题诗。

 由碑殿向北55米,是享殿。

从正门到享殿,地上用巨石铺成一条宽1.6米的御道。

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的享殿,殿为3间,檐高3.11米,长11米,进深7米,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

殿内挂着的是朱元津与马皇后画像的复制品。

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这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

 穿过内红门,走过大石桥,一座全部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方城。

它前高16.25米,后高民13米,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东西两侧有八字墙。

方城正中是一个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条深长的隧道,由54级石阶组成,出隧道分左右二石阶,向南登上方城,便是明楼所在。

 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东西长39.15米,南北宽18.40米。

南面开拱门3个,东、西、北三面各开拱门一个,楼内地面用方砖铺地。

明楼原来是有顶的,现仅存四壁。

方城和明楼是明代的创新,明以前的帝王陵墓都没有这样的建筑。

在宝顶前面建造一座高大的方城和明楼,其中又夹以深送的隧道,更增加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显示出帝王的无比威严。

 方城之后就是宝顶,也叫宝城,只见正面的石壁上横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楷书大字。

据说,它刻于民国初年,用以回答游人的提问。

宝城是一座近似圆形的小丘,直径约325米到400米,四周围有砖墙,墙以条石作基础,依山就势而筑,高约7米,墙顶厚度2.I米。

宝顶之上,树木参天,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地宫就在这宝顶之下。

据说,这地宫完全按南京明故宫前朝后寝形式建造。

根据专家考证,据陵墓地面建筑的规模估计,这座地下宫殿必定大于北京昌平十三陵中已发掘的第十个陵墓“定陵”。

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曾得到发掘,一旦发掘,必将又是一大奇观。

明孝陵的导游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将尽量满足你们。

现在清随我一起上车,去游览下一个景点。

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

它又是社会文化长期积淀的特定的一种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动的综合体。

同时,作为社会的一种道德观念,它与其他的观念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不同历史时代的师德观必定反响出其不同时代的特点,新时代的师德内涵也应体现新时代的精力风貌。

因此,人们应从时代特点看待教师形象,教师更应以新的风貌展现于改革的浪潮中,社会应赋予师德以新时代所特有的内涵。

否则,毛病地懂得师德内涵不仅会影响教师队伍的建设,对社会主义教导事业造成不良成果,还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业。

明确的懂得师德的内涵,对新时代的师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应怎样懂得师德。

首先,新时代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对社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为建设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力财富奉献自己取之于社会的文化财富和精力财富。

这种使命和责任着眼于对全部学生的造就,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新时代的师德应体现时代赋予教师的时代特点。

不仅体现在教师自我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修为,还包含先进的社会观、教导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

再次,新时代历史时代虽为师德参加了新的内涵,还应认识到师德也表现为一种文化传统、道德传统,教师的形象有历史赋予的光环。

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有学问等素质便是历史赋予师德形象的必要因素。

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工作是造就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

有人将教师喻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十分有道理的。

第四,教师还应认识到教师本身在时代的社会价值,不宜妄自菲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因此,作为教师要重视自我,懂得自重。

陶行知先生说:

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

二、社会应怎样懂得师德。

首先,教师是一种社会人。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它就具有一般普通人从业的特点,教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

在社会上,人们特别是家长及教导行政的领导们,要明确的认识到教师首先是普通人,然后才是从事教导行业的教师。

其次,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与其他职业一样,有着本行业的特点,人们应尊重行业的特点,应尊重学校那样的育人圣地。

教师在社会上是一种具有双层人格形象的群体,在学校是教师,他们这时具有教师的一面,他们应为人师表,恪尽教师的本职,这是他们应尽的职责;

走出校园,出没于大街小巷、留连在集市、拥挤在公共汽车里等等时候,他们是社会的普通一员,必须容许他们做社会的普通一员,这是他们应有的权利。

第三,教导行业肩负着与其他行业所不同的责任,教师是传承文明的载体,是造就下一代的园丁,他们的从业行动理应受到社会的监督;

从事教导事业的人,理应挑选社会的精英,对于无师德不合适从事教导工作的人,理所当然要从本行业扫除出去;

对社会如此重要的行业理应受到相应的物质和精力上的待遇。

三、对师德的毛病认识。

教师本身对师德的毛病认识。

一种认识,认为自己是教师,不是一般的普通人,他们自夸清高,盲目尊大,最终走向孤单,他们将像隐居山林的隐者在不被懂得的挫折中倒下,谈不上建立师德形象。

另一种认识,无论在从事职业还是非从事职业时,都将自己划为普通人一类,只不过是上完自己那堂课了事,他们不注意教师形象,只认为教师也是一般的人,这种人完整丧失了师德。

还有一种认识,自己是教师要处处谨小慎为,在保持自己的形象的同时筋疲力尽,最后,认为自己得不偿失而最终丧失师德形象。

还有的自认为是知识分子,国民教师,理应得到最好的待遇,没有认识到自己首先是社会人,在没得到自己期望的待遇后自暴自弃,丧失师德。

这些都应为教师认识戒。

社会对师德的毛病认识。

教师理应思想好、行动端、知书达礼、对人礼让三厢、谦恭恭敬;

教师的言行举止,无论何时何地都应是社会的榜样和榜样。

他们在与教师有争执时,他们可说粗俗话但教师不行,他们动辄说:

还说是当老师的。

四、教师、学校、社会共建师德。

1、就教师自身而言:

人文关心,努力学习,修炼人格,实现自我。

我们认为,新时代的教师看待职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导的理念,要重视人文关心,精力扶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领导者和引路人。

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格尊重上。

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严格请求每一个学生。

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看待自己的知识修养建立毕生学习、与时俱进的观念以适应教导不断发展的需要;

看待自己操行要从小节从严请求,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更多的具有高素质人的出身,造就学生现代人具有的素养,以奉献的精力实现自我的价值。

2、就学校、社会而言:

懂得、关心、规范、监督。

加强师德建设时,我们对宽大教师也应当重视人文关心和精力建构,我们不能仅仅请求教师怎样怎样,只关注教师业务程度的提升,知识结构的改良,还应充分懂得他们的请求,器重他们人文精力和物质精力的充实,建筑起精力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长城,使宽大教师切实感受到教师职业的优越与光辉,让师德自立于教师心中。

只有这样才干使宽大教师不仅成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使者,成为弘扬先进文化、建设精力文明的特使。

另外,学校、社会应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设立相应的条例、准则,进行必定的监督,建立起良好的师德环境,让环境熏陶教师,以社会的力量、行政的力量以及教师群体的力量框正教师的个人行动。

只要我们正确的懂得师德内涵,构建起建立师德规范的科学系统,良好的师德旗帜就必定在教导改革的今天高高飘扬。

上一页

&

nbsp;

尊敬的各位老年朋友、同志们:

正当全县各族人民深入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七·

一”重要讲话,认真开展“三个代表”的学习活动,在各条战线上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金秋十月,我们又迎来了云南省第十四个“九·

九”敬老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五周年。

今天晚上,我们在这里举行2001年xx县“九·

九”敬老节联欢晚会,与全县老年朋友一起欢庆节日。

借此机会,我代表xx县人民政府、代表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向全县各族老年朋友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

向关心支持老龄工作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以及为老龄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老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做好老龄工作,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老年人共享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老龄工作,1996年8月29日,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养老、福利、住房、医疗保障、护理照料等方面对老年人权益的保障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全社会共同遵守。

去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和加强老龄工作,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老龄事业发展。

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老龄工作,在贯彻决定中,进一步加强了对我县老龄工作的领导,通过全县各级老龄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县老龄工作得到了广泛开展,尤其是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到今年九月底,全县老年人协会组织已发展到65个,会员2680人,有老年活动室40个,拥有老年文艺宣传队18支。

全县244人参加了养老保险,投保金额达11.84万元,300多老年人领到了养老金,228名7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领到了优待证,老龄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入九十年代特别是新世纪的到来,我县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

到去年底,全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397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74%,基本进入了“老年型”县份行列。

人口老龄化引起人口结构、消费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关系和影响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重视老龄问题,加强老龄工作成了全县各级各部门一项首选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对此,我们必须花大气力、下苦功夫抓好我县的老龄工作,一是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老龄工作,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领导,增加投入,全面落实对老年人的优待政策;

二是要高度重视和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

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机制,确保老年人生活、医疗方面的基本需要;

四是要大力营造全社会敬老、养老、助老的风气,全社会都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老年人多办好事、多做实事,积极推动全县老龄事业的发展。

同志们,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

关心、帮助老年人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要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探索,开拓进取,锐意改革,扎实工作,推进我县老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最后,祝各位老年朋友们幸福愉快,健康长寿!

祝演出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