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0596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7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系列训练cWord下载.docx

“尝”,要换成“曾经”;

“终”,要换成“整”;

“思”,要换成“想”;

“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

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

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

[例1]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

(夫,句首发语词)

[例2]战于长久,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

(之,句末语气助词)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⑤补――补充。

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②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

“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⑥调――调整。

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①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第二课时

1、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

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

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译文: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

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

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

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二、知识链接

1、请看看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A组:

B组:

行李之往来左右欲引相如去

可怜体无比复夜引兵出门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相如引车避匿

形容枯槁,颜色憔悴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小结:

文言文词汇的重要特点就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词汇中大多数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

这是古今汉语的很大不同的地方。

在古代汉语中,连用两个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一样,或者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或者词的意义、色彩发生了变化,都是我们在古文翻译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

实词是古文翻译时的一个重要踩分点,我们必须过好这一关。

三、文言中意义变化的词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同一个词,因为时代不同,词义也有不同的含义。

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语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等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

译:

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又如下列词语:

走去池尝亲戚臭江河好涕牺牲烈士`

爪牙谤卑鄙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做状)

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②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使动)

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词语的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

第三课时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

项梁对他很生气。

项籍说:

“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

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

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

”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

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二、知识复习

在现代汉语里面,句子的成分相对来说有一定的规律,什么词一般作什么成分,什么成分一般放在什么位置,我们要心中有数。

那么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才符合现在的说法。

一般来说,关于句子成分及对应的词性如下:

成分:

〔定〕主﹙状﹚谓〈补〉〔定〕宾

词类:

形容词名词副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名词

数量词代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

副词

三、文言中常见的变式句

1、请先看下句子,指出它各属于哪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省略句)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介词结构后置)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主谓倒装)

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省略)

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⑤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

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

2、小结常见的文言句式

A、被动句:

有些有语言标志的,如“于、被、见、为、受”等词或其搭配的句式可以看出,翻译时可译成“被……怎么样”。

有些是不含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故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B、倒装句:

即改变了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其中的有些句子成分被调动了位置,不在原来的位置上,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变换了位置的成分放回到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去。

(1)宾语前置句:

包括

a、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有“不、未、莫”等否定词,代词放在否定词后动词之前。

“三岁汝,莫我肯顾”

b、疑问代词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中“谁、何、奚、安”等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大王来何操?

c、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宾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时,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

“微斯人吾谁与归?

d、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

如“何陋之有?

状语后置:

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介宾短语,通过介词放在了动词后面。

“覆之以掌”

(2)定语后置:

一些修饰性的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蚓无爪牙之利”。

(3)主谓倒置:

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或者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会把谓语调到主语的前面。

“甚矣,汝之不惠!

”、“谁与,哭者?

”(“与”通“欤”)、“勖哉,夫子!

”。

另外,文言中也常碰到判断句、省略句。

判断句以“……者……也”形式为重点,还有一些变式,可译成“……是……”,对事物的关系、性质等作出判断,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刘备,枭雄也”。

省略句则要结合句子的上下文,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等。

第四课时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

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

“你即使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

”他当众侮辱韩信说:

“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

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

”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

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二、阅读下面的的练习,并给予恰当的点评和修改。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

译成:

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

  译成:

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

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

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

意义完全相反。

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

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5、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6、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

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9、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司马光《赤壁之战》)

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10、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再如:

1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13、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孔子说:

“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14、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1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三、常见的固定用法举例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时,应当注意其中的固定用法,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1)何以……?

(根据什么……?

凭什么……?

)如:

“王曰:

‘何以知之’”

(2)何所……?

(所……的是什么?

)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3)奈何……?

(……怎么办?

……为什么?

“未辞也,为之奈何”

(4)如……何?

奈……何?

(拿……怎么样呢?

“如太行王屋何?

(5)孰与……?

(与……相比,哪个……?

“事孰与城北徐公美?

(6)安……乎?

(怎么……呢?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7)独……耶?

(难道……吗?

“公于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

(8)何为……?

(为什么……?

“君何为生我家?

2、表示反问

(1)何……哉(也)?

(怎么能……呢)如: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2)何……为?

(……干什么呢?

“何辞为?

(3)何……之有?

(有什么……呢?

“宋何罪之有?

(4)如之何……?

(怎么能……呢?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5)岂(其)……哉(乎,耶)?

(哪里……呢?

……哪里呢?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6)安……哉(乎)?

(哪里……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不亦……乎?

(不是……吗?

)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非……欤?

(……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

(9)宁……耶?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10)顾……哉?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1)独……哉?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表示感叹

(1)何其……也!

(怎么那么……啊!

“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2)直(特)……耳!

(只不过……罢了!

‘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3)惟……耳!

(只是……罢了!

)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4)一何……(多么……啊!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亦……哉!

(也真是……啊!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6)……何如哉?

(……该是怎样的呢?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示揣度

(1)无乃……乎(欤)?

(恐怕……吧?

)(兼表反问)如:

“求,无乃尔是过欤?

(2)得无(微)……乎?

(该不是……吗?

“若辈得无苦贫乎?

(3)……欤?

(不是吗?

“其可怪也欤?

(4)……庶几……欤?

(……或许……吧?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

(与其……,哪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2)……欤(耶),抑……欤(耶)?

(是……,还是……?

“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

(3)其……,其……也?

(是……呢,还是……呢?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第五课时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盲臣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善哉!

晋平公问师旷说:

“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

“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

”晋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

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

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

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

(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

”平公说:

“说得好啊!

二、考点阐述: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1、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

要注意两点:

①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

②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2、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

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

3、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1)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2)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3)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

“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4)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

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5)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三、考点内容: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

“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

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

“具”、“要”——本字:

“俱”、“邀”)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①同音通假。

“臣愿奉璧往使。

“奉”通“捧”

“召有司案图”。

——“案”同“按”

②双声通假。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

③叠韵通假。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

(二)、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

“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

“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

“痛恨”古指“痛心、遗憾”。

(三)、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

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

又安敢毒焉(怨恨)

毒呼嘘毒疠(有毒的)

赋敛之毒(毒害)

(四)、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

(王:

名作动,为王)

赵王之子孙侯者。

(侯:

名作动,封侯)

②名词活用作状语。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来形容动词“运”,名作状,用箕畚。

北通巫峡。

(北:

来修饰“通”,名作状,向北。

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尔安敢轻吾射。

(射:

动作名,射箭的本领)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良实:

形作名,善良诚实的人)

④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这里是“使……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动词,这里是“使……活”)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形容词,这里是“使……尊贵”)

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认为……”

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原是名词,这里应为“以……作将军”)

渔人甚异之(异,原是形容词,这里应为“认为……奇怪”)

(五)、偏义复词:

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不表示意义,只做陪衬。

①意义相近:

“今有一人入园圃”(园,是种树的地方;

圃,是种菜的地方,此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做陪衬。

②意义相对:

“我有亲父兄”“便可白公姥”(句中偏指“姥”“兄”,而“公”“父”不表示意义。

③意义相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只有“亡”有意义。

四、解题方法: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形旁为“辶”,不难推断与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