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件设计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431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1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铸件设计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铸件设计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铸件设计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铸件设计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铸件设计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铸件设计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铸件设计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铸件设计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铸件设计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铸件设计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铸件设计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铸件设计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铸件设计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铸件设计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铸件设计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铸件设计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铸件设计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铸件设计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铸件设计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铸件设计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500~800

7

800~1250

8

1250~2000

2000~3150

9

16

3150以上

13

20

壁厚的一般偏差(一般参考尺寸mm)

12以下

12~20

20~32

32~50

50~80

80~120

二、铸件的结构设计

1>

筋的厚度及间距

筋的厚度及间隙应注意看与厂家签订的技术要求,一般筋厚不低于30mm;

筋的间距(图中A、B尺寸)一般为筋厚(T)8~12倍。

压料圈的筋间距一般取10倍,

压料板可以取12~14倍,

模板外周加强筋的间距可取至14~18倍

2>

筋的布置

尽量避免斜交差米字型筋▼

非直角时加大圆角▼

筋设置避免集中交叉(T字型筋为首选▼

筋厚尽量均匀▼

铸造困难处、或埋死、或开孔实型贴角困难处,手指不能伸进处都可视为铸造性不佳▼

不同宽的筋交叉时的注意事项▼

3>

铸造孔设计

减重孔▼

可能情况下,筋全部设减重孔,但是铸件强度不足时,应慎重对待。

窥视孔

从侧面查看压料板等是否到底▼

为测定间隙,在上、下模的压件器,导向腿处开40X60的窥视孔▼

连接功能铸造孔▼

偏重心的铸空,当浇入铁水,实型气化后,砂芯会因偏重而变形,特别是铸空大、偏重心大时,必须在侧设置铸造孔与另一砂芯连接,以实现加强的功能。

废料滑道用铸孔,为方便安装滑道、清砂等▼

安装零件用铸造孔▼

安装冲孔凸模和斜楔滑块等用铸造孔

排水孔▼

模具清洗时,在模具不翻转的情况下保证清洗液流出,特别是带侧冲部件等;

清除机械加工时的碎屑;

漏水孔应该设计在立筋之间,应在铸造时铸出必须图纸说明,下凹的部件应设置一个以上

 

装夹孔▼

拉延凸模、压料板和侧冲滑块等铸件装夹用,设置于侧面最小100×

40铸出孔或凹槽

带型面的铸件如拉延凸模,在型面一侧应加工艺凸台

4>

挖空设计

H<

3A或3B时,上下侧挖空;

H>3A或3B时,侧面挖空▼

侧挖空尺寸▼

注:

A<100时,则B=A;

200<A<100时,则B=1.5A;

A>

200时,B(最大)=3A

超过上述规定时,在上、下底面及侧筋上开孔,见下图▼

三、铸件的空刀设计

加工面的空刀一般取10mm,挡块部分可取5mm

两加工面相交处的空刀槽,宽度最小30mm,深度最大20mm

四、倒角设计

原则上凸角取5X45°

,凹角取15X45°

,有强度要求时也可取大于上述值;

铸件起吊时钢丝绳经过的部分去R20以上。

五、吊装设计

※吊耳的作用在于搬运、翻转模具,四个吊耳应能承受搬运重量(模具总重量),两个吊耳要能承受翻转重量(单件重量);

※吊耳在模具上的位置应以模具重心线为中心;

※吊耳设计时要注意在吊装时不要与其它零件(如导柱、限位器等)干涉;

起吊孔

起吊用铸孔ф50以上(小件ф40以上),原则上为通孔▼

通孔不可实现时,加大铸孔直径:

重量:

1吨以下ф60;

1-2吨ф80;

3吨以上ф100

铸造式吊耳

铸造式起重棒应为设计首选,模具重量小于4.5T时使用

插销式吊耳(QM1503-93)

Ø

模具重量超过4.5T时必须使用插销式吊耳;

吊耳形状试模具结构尺寸而定;

吊耳的整体结构(包括基座和插入式吊耳)应距离底面和边缘10mm以上,防止撞破损;

在插销式吊耳的宽度方向上要设计纵向筋,强度脆弱时应设计中间加强筋;

铸入式吊耳(QM1501-93)

按标准件手册设计,注意按翻转重量设计

六、加工基准

※基准面设置方便,适用性广泛(有些零件不适宜采用基准孔)所以应用比较普遍。

※但是在模具修改、返修时,如果零件上又安装了导柱,使用基准面不太方便。

※基准孔比较精确,但是使用中切屑、灰尘等杂物容易使孔堵塞,也容易因积水而生锈。

※基准面、基准孔各有利弊,选用时视具体零件情况确定,也可以同时采用。

基准孔▼

※基准孔一般设在模具中心线上,也可以设置在坐标线上。

※基准孔应设置在有效工作面范围之外。

※尽可能在等高面上,也可以在不等高面上将基准孔周围φ25区域锪平。

※尽可能使L1等于L2。

※L1、L2、L3尽可能大些。

基准面▼

※基准面共设置四组,每组分上、下平面,对应的上、下平面位置可以错开,大小也可以不一样。

※基准面设置在零件的两个侧面的非工作部分上,两侧的基准面应相互垂直。

对装在其它

※零件内部的模具零件,可利用导板安装面来作为基准面,或将非工作部分铣出几处小平面来作基准面,而不另外设置突起的基准面。

※同一套模具的上、下零件,基准面的方位应一致(如同按模具的正面和左面设置),以方便同时加工安装找正。

※尺寸L1、L2、L3应尽可能大一些,而且应为L1的70%以上,以便安装找正时保证平行度要求。

※基准面加工完后,其距模具中心线的实际尺寸应标记在基准面上。

七、铸字规范

※上模左侧铸字区内铸出的文字:

第一行标识“零件图号”、第二行标识“模具图号”、第三行靠左侧标识制件“左或右”、第三行靠右侧标识“上模重量(单位:

KG)”;

※下模铸字区内铸出的文字:

第一行标识“模具图号”、第二行靠左侧标识制件“左或右”、第二行靠右侧标识“模具总重量(单位:

※模具前侧标记“F”铸在模具前侧醒目位置字高尽量大;

※送料方向标记铸在模具左侧;

※一般英文字母与数字尺寸:

宽21,高30;

※铸字涂装颜色:

白色。

八、铸造试棒

铸造试棒应放置于不干涉冲压生产的位置

试棒规格:

九、压板槽

压板槽数量

压板槽结构

压板槽与加强筋的最小间距

压板槽靠近端头的设计

一十、减重孔

拉延模

修边模

翻边整形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