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1611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前言

(1)

一、利率和利率市场化概述

(1)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回顾

(2)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一阶段

(2)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二阶段

(2)

(三)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三阶段(3)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分析(4)

(一)积极影响(4)

(二)消极影响(5)

四、我国对利率市场化采取的对策(6)

(一)构建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金融主体(6)

(二)落实审慎管理原则(6)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6)

(四)循序渐进全面推进市场化进程(6)

(五)强化对金融客户的宣传教育(6)

(六)加快国有企业运营机制改革(7)

结束语(7)

参考文献(8)

前言

回顾历史,对利率市场化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从19世纪末就已经展开,由于利率市场化在金融自由化中的核心位置,直到现在也一直是国内外政策层面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学术界在分析危机产生根源时又将注意力放到了美国的利率政策上,利率问题再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

就我国而言,我国中央银行非常重视利率市场化这项工作。

2011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其中再次强调了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事实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最早于1993年出现在中央文件中。

近年来,中央的许多重要文件中都在强调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不久前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也不例外。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重申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提速。

”央行现任行长周小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利率市场化要按照稳步协调的原则,逐步在今年和今后几年进一步向前推进①。

可见,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背景下,选择《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利弊分析》作为研究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利率市场化可能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机遇和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应对不良影响的对策建议,从而更好的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一、利率和利率市场化概述

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是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联系实物部门与金融部门的一个变量,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枢纽。

从资金的借贷关系看,利率是一定时期运用资金资源的交易价格。

因此,银行存款利率就是存款者让渡一定时期的货币资金使用权的报酬,贷款利率就是企业或个人获得一定时期的货币资金的使用权所支付的报酬,因此,通俗的说,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②。

①抓住有利时机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②XX百科,利率市场化,#sub696508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回顾

回顾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从1978年至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③:

第一阶段(1978年-1989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利率水平,改变长期以来利率水平偏低的状况;

第二阶段(1989年-1993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分类来调整利率结构;

第三阶段(1993年-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调整利率机制,使利率成为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一阶段

1978年-1989年,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利率水平,改变长期以来利率水平偏低的状况。

表1

从1949年至1978年,我国利率水平受国家严格管制,利率水平长期偏低。

1978年之后,政府开始意识到利率水平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主动的利用利率杠杆来干预经济。

在这一阶段我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尝试:

1986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可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利率基础上适当上浮。

1986年9月,原国家体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浙江省温州市为全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试点城市。

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扩大了各商业银行浮动贷款利率的范围,上浮幅度由20%扩大到30%。

1988年10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加强利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利率管理进行了专门的规范。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二阶段

1989年-1993年,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分类来调整利率结构。

表2

在这一时期,国内物价大幅上涨,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不③该部分的主要事件资料来源于各年的金融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断调高存贷款利率。

从1991年的4月到1993年7月,我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就从7.56%上升到10.98%,升幅达45%,有效的抑制了国内物价的飞速上涨,确保了宏观经济平稳有序的发展。

1990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利率管理暂行规定》,对中国人民银行管控利率的职责范围进行了完整的界定。

在完善利率管理制度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下放了利率的浮动权,并且适度扩大了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对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分类来调整利率结构,出台了利率补贴措施,以实现国家的优惠利率政策。

(三)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三阶段

1993年-至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调整利率机制,使利率成为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

表3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表

资料来源:

人民银行网站,

直到1993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才正式开启。

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次年,在人民银行的推动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第一步:

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1996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由拆借双方依据资金供求自主决定利率水平,实现了同业拆借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同年,国债方面,财政部第一次通过交易所平台实现了多种方式、多种价格的市场化发行,

完成了1952亿元的发行任务。

我国国债完全采用招标发行的方式,通过市场运作决定发行价格,实现了国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7年6月,债券回购业务开始在银行间市场正式运作,现券交易价格和债券回购利率由交易双方通过协商方式确定,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实现了市场化。

1998年,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第一次通过银行间市场,市场化发行了政策性金融债券。

1999年,财政部首次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采用利率招标方式发行国债。

2003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相关通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金融机构的准入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

2007年1月4日,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Shibor)正式上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目标,有望成为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经过十多年循序渐进的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渐行渐近。

目前,尚未进入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唯有存款利率的上限、贷款利率的下限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少数利率品种。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1.利率调节经济的杠杆功能增强

在市场化的利率机制下,资本市场就体现为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控制传导渠道,从而使得社会资金和金融市场的关联性更强,而中央银行通过利率杠杆对金融市场的控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这种变化将改变我国过去因为非市场化因素影响而导致我国资本市场与资金市场的利率之间脱节的问题,从而消除了金融资产定价中失真或扭曲的现象。

从而使得利率不但可以调节市场上的资金供求,使得资金分配更加合理,流动更加顺畅,使用更有效率,而且更深入的是可以改善和调节我国社会价格总水平,并优化市场的价格结构。

2.有助于建立有序竞争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竞争的本质在于价格竞争,不过我国严格的利率管制,会导致我国的金融市场中不但体现这种机制,从而使得各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出现无序化趋势。

而如果出现市场化变化,则可以有助于消除金融市场竞争中一些不正当的手段的运用。

这种有利的改变使得首先会有利于控制存款单位的小金库问题和治理存款经办人员的灰色收入问题的解决。

同时也有利于金融机构可以更新自己的合法经营意识,帮助金融机构切实成为一个彻底的社会市场经济主体,可以更加平等的进入市场竞争,使得我国银行业可以更加健康地发展和壮大。

3.促使我国金融行业经营水平提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成为他们的利润的主要来源,而这一状况是人民银行对利率严格管制所形成的一个必然结果,实质上形成了对商业银行利益的一种保护,这种保护是一种过度保护,会使得商业银行出现相应的惰性并不断加强,这种问题导致我国银行业整体经营水平不符合发展的需要。

而如果有市场化,那么这种过度的保护作用将可以被消除,利用市场机制促使商业银行的市场经营观念和竞争意识得到很好的改善,促使我国的商业银行营业环境可以规范化;

提供更为充足的信息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更为科学核算成本,合理设立价格,强化经济核算管理;

有利于市场上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银行的价格竞争被落实,有利于我国银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消极影响

1.造成利率波动过大的风险

我国虽然几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存款余额总量和增速都在较高水平上运行,目前资金环境宽松,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仍然是一个资金相对短缺的国家,引进外资仍然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保证,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造成利率水平升高的可能性很大。

同时,我国经济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还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我国金融市场现有的各种利率间的衔接还不能够确切地反映资金使用的时间差,对于利率实现的管理也并不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也较为欠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手段较为单薄,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适应刚开始不久。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放开利率,极有可能导致我国利率的大幅度升高。

而快速升高的利率有可能会导致以下的不良影响:

(1)高利率抑制国民经济增长。

高利率导致高技术投入型的项目运营成本提高,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从低技术向高技术转变,限制了我国经济发展后劲,不能为我国进一步实现经济腾飞提供充足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导致与外来资本竞争能力不足,有碍于民族工业的生存和壮大。

(2)高利率会导致资本市场低迷。

高利率提高了筹资成本,导致企业对市场出现悲观认识,对利润预期没有向好的趋势,从而导致企业组织的投资意愿降低,对资金的需求也会因而大为减少。

(3)高利率将导致外资流入过度。

过度的高利率会将大量的境外投机性游资进入我国市场套取利差。

这种情况下,虽然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可能处于管制中,则外部金融资本会通过一些非正常渠道流入我国金融市场,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

(3)高利率会导致国债负担家伙总。

高利率使得政府发行国债成本上升,造成国债发行不容易实现,从而会降低国债发行总量,增加政府财政的困难,导致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2.导致国有经济可能萎缩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在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的同时,对国有企业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利息在我国被当作是一种生产成本,因此,一旦利率管制环境宽松,则利率水平上升将相应增加我国国企运营成本,并进而影响和减少国企的利润,有的可能出现亏损,越来越多的企业可能因承受不了不断增长的利率压力而崩溃。

同时,我国非国有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融资主要属于“内源融资”,国有企业则凭借天生的“政策禀赋”,主要采取以银行间接融资融资为主的方式。

而一旦率市场化,必然打破这种资金配置上的所有制歧视,一部分资金将会从国有企业中转移到赢利高的非国有企业领域。

同时,一部分非国有企业还因为具有灵活的经营手段的特点实施资金“寻租”活动,争夺了国有企业的金融资源,这就会导致国企投入不足,在机制摩擦和利益冲突中,将有更多的国有企业失去银行的资金支持而退出历史舞台。

3.带动金融体系不稳定的风险

如果利率被市场化,则银行之间的竞争会区域激烈,会使得银行这种从事货币经营的特殊经济组织,亏损和倒闭的风险会有所上升。

同时,利率市场化,因为争夺社会存款资源导致的高存款利率在导致银行筹资成被不断推高的同时,银行还要在较大的风险下从事高息贷款,或贷款倾向于一些高收益但是具有高风险的行业,使得金融市场乃至社会出现不稳定;

此外,会迫使一些相对安全稳健的借款方因为高利率被迫退出对贷款的竞争而放弃借款,使得金融市场上只剩下那些冒险的借款人存在,成为贷款的主要承担者,从而更加增大了社会和金融风险。

四、我国对利率市场化采取的对策

(一)构建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金融主体

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承担起确立市场利率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把财务软约束机构排除在定价范围之外。

2003年开始开展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时,基于改革进程的差异性,银行各自形成的自我约束不同:

有的已实现财务重组,资本充足率得到保证,资本约束机制较为健全;

而另外一些银行在这些方面较为不足。

导致我国金融市场竞争存在不对称问题。

现在由于大规模的金融机构改革,情况有所改善。

我国的大中型商业银行都补充了资本,而且成功上市,公司治理更加成熟。

以2010年的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上市所标志的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为利率市场化深入夯实了重要基础。

(二)落实审慎管理原则

按照宏观审慎管理要求,进一步明确达标金融企业的硬约束条件,从而将一些不合格的,约束程度不够的金融企业找出来。

一方面,对于这些企业,暂时不给予它们过大的市场定价权,控制由于自我约束不足导致的高息揽储、搅乱市场等行为。

而相对来说,对于具有自我约束力的金融机构则给予更多的市场定价权。

从而落实审慎管理原则,促使金融市场有序发展。

对金融企业自我约束标准的制定可结合我国新的金融改革方向,把宏观审慎性原则的几项标准转化为衡量的标杆,建立我国满足宏观审慎管理需要的金融市场稳健性发展的标准。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

要推动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核心在于实现金融市场正当公平的竞争主体。

既要推动银行的公平竞争,也要促使客户等市场竞争者也形成公平竞争。

选择具备正当公平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可以依据对该主体的历史问题和未暴露的表外问题的审查结果来加以确定。

对于金融交易的双方,对于存在一些历史问题的机构,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它们的定价行为可能存在不符合公平竞争的行为,应暂时被排除利率市场化范围之外,通过改善这些主体的管理等来逐步使得它们进入到市场化进程。

(四)循序渐进全面推进市场化进程

逐步放开一些替代性金融产品的价格来推动利率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整体推进的前提下,在逐步实施存贷款利率放开的基础上,通过采取一定措施,使得一系列的金融上、下游产品和替代产品的定价权也同步市场化,从而全面深化利率市场化进程。

(五)强化对金融客户的宣传教育

目前我国除了一些大型客户对金融产品具备一定议价能力外,多数中小企业和居民客户

现在还只能是市场金融价格的接受者,还不能完全适应竞争性市场的金融价格。

因此需要通过诸如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教育那样的措施来加强对他们进行宣传和教育,从而保证他们了解自主选择和自我保护的权利。

(六)加快国有企业运营机制改革

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导致实际利率偏低,利率对于政府作为所有人和出资人的国有企业投资所起的作用不大,国企投资的利率弹性依旧比较低;

贷款的优惠利率仍然向国有企业倾斜,尽管国有企业的投资利率弹性较之以前有所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国有企业仍然普遍患有“投资饥渴症”,重视投资额度而轻视投资成本,导致国有企业对利率依旧缺乏敏感度,从而导致利率传导不畅。

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首先应对国有企业投资对利率敏感程度有清楚的认识,加快以成本和收益为主要目标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步伐,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可以适当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引入民营资本,实现“民进而国不退”的投资格局多元化,同时真正实现政企分离,不再运用行政级别和手段管理国有企业,实现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真正建立以成本和收益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结束语

由于利率市场化的可能导致好的市场效果,也有可能造成一些不利的结果出现。

因此,利率市场化进程需要是一种有规划、有步骤,能够坚定不移地推进过程。

我国还处于全面转型阶段,金融结构的自身建设问题还存在不小的范围里,而我国政府参与金融市场的角色也需要进一步转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需要得到优化和健全,另外,还应该对参与金融市场的客户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培育,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这就要求在我国多个领域通过互动和相互促进来发展利率市场化。

在后续的长期规划纲要中,要进一步细致划定利率市场化的范围、建立有效激励、强化行业自律等思路,稳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8-

参考文献

1.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金融研究》,2009年第1期。

2.王颖,李浩勇,“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性思考”,《经济问题》,2006年第7期。

3.吴琼,王国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道路选择与步骤安排”,《经济学研究》,2009年第1期。

4.江春,刘春华,“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

理论、经验及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10期。

5.张红梅,杨明奇,“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定价机制研究”,《上海金融》,2007年第3期。

6.王晋斌,于春海,“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可能路径”,《金融研究》,2007年第12期。

7.戴国强,梁福涛,“中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选择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6年第4期。

8.李扬,殷剑锋,“中国的利率体系:

现状及其改革”,《中国金融》,2005年第6期。

9.李小秋,关向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与策略”,《金融时报》,2007-02-26

10.贾德奎,“告示效应:

基于我国货币市场利率的实证研究”,《财经论坛》,2007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