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911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一模试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3.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碳、铝、铜、氧化铝、氧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探究该固体粉末的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①固体B中的物质为碳

②蓝色溶液乙为硝酸铜溶液

③原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碳、铝、铜

④蓝色溶液丙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铝、硝酸铜、硝酸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B

①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说明原固体有碳),可能还含有铜,故该说法不正确;

②无色溶液甲与蓝色溶液乙反应生成白色固体,说明蓝色溶液乙中含有硝酸银,故该说法不正确;

③向样品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有气体生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是铝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固体A与硝酸银反应有蓝色溶液生成,说明固体A中含有铜,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

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灼烧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碳,故固体B中含有的物质是碳、银(或C、Ag);

样品中加过量稀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原固体中有铝;

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过滤,得到无色溶液甲(说明原固体中没有氧化铜)和固体A,固体A加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并过滤,得到蓝色溶液乙(说明原固体中有铜)和固体B;

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说明原固体有碳)。

故原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碳、铝、铜(或C、A1、Cu),故该说法正确;

④无色溶液甲与蓝色溶液乙反应生成白色固体,说明蓝色溶液乙中含有硝酸银,无色溶液甲中溶质是盐酸及盐酸与铝反应生成的氯化铝。

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氯化铝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铝,蓝色溶液乙中的溶质硝酸铜不参与反应。

故蓝色溶液丙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铝、硝酸铜和硝酸(或Al(NO3)3、Cu(NO3)2、HNO3),故该说法正确;

正确的说法有:

③④;

故选:

B。

4.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A.在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C.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D.等质量CaCO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解析】A.在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两者之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B.镁的活动性比锌的强,所以镁先反应完;

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镁比锌生成氢气多。

C.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大于7,盐酸溶液的pH小于7,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的pH应逐渐减小;

D.等质量CaCO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通常粉末状时,药品和盐酸接触更充分,反应较快;

当块状石灰石反应时,速率较慢;

但过氧化氢质量相同时,生成物的质量相同。

选C

点睛:

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5.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溶液呈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有机化合物都含碳元素,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解析】A、碱溶液呈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错误;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正确;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错误;

D、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错误。

故选B。

6.小亮同学在实验室中制取CO2气体后,对废液进行后续探究,他向一定质量的含CaCl2和HCl的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生产沉淀或者气体如图1所示;

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溶液的pH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b→c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B.图1中b点的值为106

C.图1中0→a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曲线表示D.图1中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1)加入的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了,才开始与氯化钙反应,开始生成沉淀,因此图中oa段表示生成的气体质量;

A.图1中b→c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

B.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由图示可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2.2g,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5.0g.设生成2.2g气体所需的Na2CO3的质量为y,生成沉淀5.0g所需Na2CO3的质量为z.则

Na2CO3+2HCl=2NaCl+CO2↑+H2O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44106100

y2.2gz5g

106/44=y/2.2gy=5.3g106/100=z/5gz=5.3g

图1中b点的值为5.3g÷

10%=53;

x点的值为(5.3g+5.3g)÷

10%=106

C.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和盐酸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a点表示碳酸钠先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故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钙;

所以溶液的pH逐渐增大到7;

因此图1中0→a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曲线表示;

D.当盐酸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有氯化钠和氯化钙,溶液呈中性,b~c段反应过程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在此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呈中性,图1中c点时,原溶液中的溶质盐酸和氯化钙都被反应完,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②在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时由于碳酸钙沉淀和稀盐酸反应,所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后与氯化钙反应

7.童童同学将一定量的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固体全部消失,为了避免该废液排放造成污染,他又向废液中加入20g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的质量为20g,加稀硫酸时所消耗的氧化铜质量是()

A.8gB.10gC.12gD.14g

要使加入的铁粉和得到的固体质量相等必须使硫酸消耗多余的Fe:

从CuSO4+Fe=FeSO4+Cu,可以看出铁转化出铜,这是一个使固体质量增加的过程,而题目明确的说明过滤后的固体质量与投入的铁粉质量相同,这只能说明氧化铜被溶解后,硫酸仍然有剩余,剩余的硫酸继续消耗铁粉,且消耗铁粉的质量与前一步固体增加的质量相等;

利用这一等量关系,计算所加入氧化铜的质量;

设原先氧化铜的质量为

,则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

,生成硫酸铜的质量

=

=2

设加入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为

,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为

与剩余稀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为

=0.1

=8-0.7

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即与硫酸反应消耗铁的质量等于与硫酸铜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即:

0.1

解得

=10g,

答:

原先氧化铜的质量为10g。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置换出来。

8.将10g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微热到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ag铁粉,使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低温下烘干,得到干燥固体质量仍然为ag,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2.25%

B.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

C.加入铁粉后有红色固体产生,还有少量气泡产生

D.a的取值范围:

a≥8

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烘干得到干燥固体物质仍是ag,由于铁粉置换硫酸铜后所得固体质量增加,可判断有部分铁粉与稀硫酸反应才能出现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因此所加稀硫酸一部分与氧化铜反应一部分与铁粉反应,计算出与铁粉反应硫酸的质量则需要先求得反应所耗铁粉的质量,利用金属粉末变化前后质量相等,由生成铜的质量分析计算与硫酸反应的铁粉质量.

设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x,与铁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y,生成的硫酸铜为z,与硫酸铜反应的铁的质量为n,与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为b,生成的铜的质量为h

由题意:

氧化铜全部溶解,则

根据加入的铁粉与反应后所得固体质量相同,只有铁粉过量,一部分铁与稀硫酸反应,才能使铁粉与生成铜质量相同.当铁粉恰好和硫酸完全反应时,进行如下计算

由于固体质量增加了1g,所以和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就是1g,这样就可以使固体质量前后不反应变化,即b=1g.

A.所加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选项错误;

B.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一定置换出了铜,故滤渣中一定有铜,铁是否过量未知,滤渣中可能有铁,选项正确;

C.铁和硫酸铜反应有红色固体产生,铁和硫酸反应有气体产生,选项正确;

D.只有铁粉恰好与硫酸也完全反应时,一部分铁与稀硫酸反应,能使铁粉与生成铜质量相同.同时当铁和硫酸反应后有剩余时,同样会质量保持不变.根据最后生成铜的质量为8g,则加入铁粉质量a≥8g,选项正确。

故本题答案选A。

9.在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发生如下反应:

3NaOH+AlCl3=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2H2O。

已知NaAlO2易溶于水,则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

A.

B.

C.

D.

A、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大,当加入一定量时会出现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而水的质量不增加的阶段而后继续增加;

而反应的事实却是溶液中水会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而不断增加,选项A错误;

B、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溶液中的氯化铝不断形成氢氧化铝沉淀,沉淀质量逐渐增加。

至完全反应后,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沉淀逐渐减少。

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的反应事实,选项B正确;

C、图中所示,溶液的pH逐渐变大,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溶液渐呈中性,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而使溶液逐渐呈碱性的反应事实,选项C正确;

D、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减少至完全消失,之后随着氢氧化钠溶液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又逐渐增加,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的反应事实,选项D正确。

根据反应进程,分析反应对溶液组成的影响,结合图示该因素变化的曲线,判断曲线与反应事实是否相符。

10.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现取一定量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100g14.6%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111.4g溶液,将溶液蒸干得到20.6g固体,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钙的含量约是()

A.77.5%B.63.3%C.46.7%D.22.5%

根据题意:

发生的反应是:

CaCO3+2HCl=CaCl2+H2O+CO2↑,Mg(OH)2+2HCl=MgCl2+2H2O

111.4g溶液,将溶液蒸干得到20.6g,水的质量是:

111.4g-20.6g=90.8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90.8g水来自三部分:

1、盐酸中的:

100g-100g×

14.6%=85.4g;

2、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水:

利用氢元素守恒:

2HCl

H2O,即每73份质量的盐酸得到18份质量的水,盐酸:

100g×

14.6%=14.6g,水的质量:

3.6g;

3、氢氧化镁中的氢元素产生的水:

90.8g-85.4g-3.6g=1.8g,利用氢元素守恒:

Mg(OH)2

H2O,即每58份质量的氢氧化镁得到18份质量的水,则氢氧化镁的质量是5.8g;

根据反应:

Mg(OH)2+2HCl=MgCl2+2H2O,计算氯化镁的质量,设氯化镁的质量为x,则:

解得x=9.5g,

则氯化钙的质量:

20.6g-9.5g=11.1g,设碳酸钙的质量为y,则有:

解得y=10g,

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钙的含量约是

11.下列关于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铁和刚性能不同主要是由于含碳量不同

B.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金刚石和石墨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碳原子不同

D.金属钠和铝的性质不同是由于钠和铝的原子结构不同

【解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A.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主要区别是碳的含量不同。

因此生铁和钢性能不同主要是由于含碳量不同;

B.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金属钠和铝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的化学性质由构成金属的原子保持,而原子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金属钠和铝的性质不同是由于钠和铝的原子结构不同。

12.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A.向一定质量表面生锈的铁片中滴加盐酸至过量B.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水

C.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石灰水至过量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

【解析】A、生锈的铁片含有氧化铁和铁,首先氧化铁与盐酸反应,无气体产生,然后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B、稀硫酸呈酸性,其pH小于7,加水后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

C、石灰水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只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生成氧气的质量是一定的。

解:

A、生锈的铁片含有氧化铁和铁,首先是表面的铁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无气体产生,然后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当铁全部反应完,氢气质量不再改变,观察图象,符合变化,故A正确;

B、稀硫酸呈酸性,其pH小于7,加水后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观察图象PH在减小,故B错误;

C、石灰水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只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而且是一开始就生成,观察图示可知,C错误;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生成氧气的质量是一定的,所以固体残留物的质量不会随时间的延长而消失,故错误。

常见混合物间的反应事实,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13.有一镁的合金2.4g,在合金中加入1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后,金属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m,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是镁铝合金,则m>0.2g

B.若是镁铁合金,m=0.16g,则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是50%

C.若是镁铜合金,则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7.3%

D.若是镁锌合金,则m<0.2g

镁、铝、锌、铁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为:

 

Mg+2HCl═MgCl2+H2↑,2Al+6HCl═2AlCl3+3H2↑,Zn+2HCl═ZnCl2+H2↑,

24 

 

73 

54 

219 

65 

73 

Fe+2HCl═FeCl2+H2↑,

56 

2

A、2.4g镁和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0.2g氢气,2.4g铝和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大于0.2g,因此若是镁铝合金,则m>

0.2g,正确;

B、如果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是50%,则铁和镁的质量都是1.2g,1.2g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质量是0.1g,1.2g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质量为:

1.2g×

56=0.04g,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是50%时,反应生成氢气质量为:

0.1g+0.04g=0.14g,错误;

C、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2.4g镁和稀盐酸完全反应需要氯化氢质量是7.3g,而混合物中的镁质量小于2.4g,因此消耗氯化氢的质量小于7.3g,即若是镁铜合金,则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7.3%,正确;

D、2.4g镁和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0.2g氢气,2.4g锌和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小于0.2g,因此若是镁锌合金,则m<

0.2g,正确。

14.下列四个图像反映了对应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AB.BC.CD.D

A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时,不断反应生成硫酸钠,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硫酸钠的质量不再改变;

B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中氢气的质量增加,硫酸完全反应,氢气的质量不再增加;

C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减少,但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反应中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反应结束,不再改变;

D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

选A

15.A-C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F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E组成元素相同,B、C常温下为气体。

图中“一”表示能相互反应,“→”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E→F是一个放热反应

B.B→E,C→E的反应类型可能不相同

C.若G为一种盐,则A不可能与G发生反应

D.若G为一种温室气体,实验室可用F溶液检验G

A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A可能是稀盐酸或稀硫酸;

得F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得出F为氢氧化钙;

D、E组成元素相同,猜想E为水,则D为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可以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C为氧气,水可以和氧气相互转化,B、C常温下为气体,可以猜测B为氢气,氢气可与氧气反应,也能与水相互转化,且能有A转化而得,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物质很多,常见的可以猜测为二氧化碳。

故可以初步定为:

A为稀盐酸或稀硫酸;

B为氢气;

C为氧气;

D过氧化氢;

E水;

F氢氧化钙;

G为二氧化碳;

A、E→F是一个放热反应,符合条件的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说法正确;

故不符合题意;

B、B→E,可以为化合反应,或者置换反应,C→E,可以是化合反应,不能通过置换反应来进行,故反应类型可能不相同,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若G为一种盐,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盐是碳酸盐,如碳酸钠满足条件,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D、若G为一种温室气体,即是二氧化碳,实验室通常采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实验室可用F溶液检验G,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某合金2g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如果生成0.2g氢气,该合金中的元素可能是(  )

A.Zn和FeB.Zn和CuC.Cu和AuD.Mg和Al

【答案】D

铜、金不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不可能是Cu和Au混合物;

设生成0.2g氢气需要锌、铁、镁、铝的质量分别为x、y、m、n,计算如下

Zn+H2SO4====ZnSO4+H2↑

652

x0.2g

65/x=2/0.2g

x=6.5g

Fe+H2SO4=FeSO4+H2↑

562

y0.2g

56/y=2/0.2g

y=5.6g

Mg+H2SO4=MgSO4+H2↑

242

m0.2g

24/m=2/0.2g

m=2.4g

2Al+3H2SO4=Al2(SO4)3+3H2↑

546

m0.2

54/m=6/0.2g

m=1.8g

由以上结算结果可知可能是镁、铝的混合物,选D

17.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杂质,选用的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和方法

A

MnO2

KCl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B

Na2SO4

AgNO3

加入氯化钡溶液

C

CO2

CO

通入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D

NaCl

CaCl2

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A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氯化钾易溶,加水溶解、过滤、蒸发后得到的是氯化钾,不是主要成分二氧化锰;

B硝酸银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钡,引入新的杂质;

C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D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由于碳酸钠过量,所以会引入杂质。

除杂的原则:

只除杂,不引杂。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8.著名化学家傅鹰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

”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得出结论:

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B.拉瓦锡用红磷燃烧的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C.我国著名实业家侯德榜发明了制取烧碱的“侯氏制碱法”

D.波义耳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