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2307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文档格式.docx

[注释]①玉露:

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②兼天涌:

波浪滔天。

③接地阴:

风云盖地。

④催刀尺:

指赶裁冬衣。

⑤砧:

捣衣石。

1.诗中“_____,______”,既是眼前实景,也是国家时局动荡和作者阴沉郁闷心情的写

照。

2.说说尾联中“催”和“急”两个字的表达作用。

1.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2.“催”字写家家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急”字写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寄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

1.本题考查诗人情感及借景抒情的写法。

结合写作背景来谈。

“江间”承“巫峡”,“塞

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

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

“塞上风

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

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

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因此应填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的赏析。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句内容分析。

《秋兴八首》诗人

寓居四川夔州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

砧”, 

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

衣,一个“催”字,写出了家家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之急。

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

传来急促的砧声,一个“急”字,写出了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由人家想到自

家,由他乡想到故乡,寄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更见艰难。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李贺作诗,工于设色,请结合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简要分析。

2.请从用典角度,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蕴含的情感。

1.①用“黑”色表现敌军人数众多,黑压压一片,浓重的色彩刻画出敌军气焰的嚣张。

用“金”色表现阳光照耀甲胄时的耀眼夺目,鲜明的色彩写出我军将士的英姿勃发,不可

侵犯。

③用浓重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

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2.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表达将士们忘身报国之情。

1.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

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

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

...

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

争紧张的形势。

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

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

状。

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

生,形象感人: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

然而,我

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

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诗的

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运用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

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经典内容,委婉含蓄地表达

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既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又可以使语言

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黄金

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

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据此理解作

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出猎的壮观场面,表现出词

人踌躇满志的英雄气概。

B.由“为报倾城随太守”可知,词人是为了报答太守而随其出城打猎的,侧面表现了太守

的仗义和词人的知恩图报的品质。

C.本词先写出城射猎,继而由射猎过渡到演武,最后写挽弓“射天狼”,一个“狂生”形

象跃然纸上。

D.本词融写景、叙事、言志、用典于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的胸襟见

识。

2.下阕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1.B

2.意思:

那时候,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B“为报倾城随太守”描写了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

图,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

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故选 

B。

2.此题考查的是对主旨句的理解。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

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

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据此作答。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

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

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皇帝会

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

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

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5.下列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作者人在江南、神驰故乡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

露于字里行间。

B.颔联描写了在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江面,上扬帆乘船顺风疾行的景象,同时也寄寓了

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的象征意义。

C.颈联描绘出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的景象,不仅意

象美妙,还蕴含哲理,凸显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尾联与首联呼应,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

的心情。

【答案】D

【详解】

试题分析: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

乡之情。

据此,“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的理解是错误的。

6.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乡书何处达?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

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

说它妙在哪里吗?

1.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

人化。

(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

情思。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歌情感。

结合“乡书何处达?

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分析,表达

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和诗歌明白首、颔、颈、尾四联,确定颈联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

旧年”。

结合其意思“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

有了春天的气息。

”分析:

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

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

将驱尽黑暗;

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

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

舞力量。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修辞角度:

运用典故,借用“临易水”的典故,既交代了战斗的地点,又暗示了此去有

可能有去无回,表现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炼字角度:

“重”“寒”二字,营造了肃

杀的氛围,也暗示将士们内心的沉重。

描写角度:

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战斗的惨烈和悲

壮。

2.表达了诗人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1.赏析诗句。

可通过分析词语的表现力或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赏析。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

意。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

夜寒霜重,鼓声

郁闷低沉。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

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

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

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

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

馁。

答案比较开放,合理即可。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雁门太守行》全诗激昂,浩大的战争场面让人读起来热

血奔腾。

我们可以通过对全诗的通篇赏析,感受鲜活的战争场面,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经历

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在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

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写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诗歌通过歌颂边

关战士誓死为国的壮士,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效忠国家,平定海内的思想

感情。

8.古诗词赏析

望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中“眦”的意思是______,颔联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特点。

2.结合全诗,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诗中决眦入归鸟“眦”的意思是“眼角”, 

颔联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

巍峨”特点。

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

的豪迈气概。

1.考查对诗歌词语和所写景物特点的意思。

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决眦入归

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眦:

眼角。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

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

秀美都给了泰山。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

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

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

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

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9.阅读《使至塞上》,回答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中,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发挥想象,说说诗中画线句描绘出了怎样一幅画面?

3.“雁”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人可以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

愁和永不褪色的亲情;

可以把雁视为传递音讯的“使者”;

可以用雁来表达雄浑悲壮或凄

苦伤悲的审美感受……下列选项中,把雁作为传递音讯“使者”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D.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1.示例:

诗人用“蓬”“雁”自喻,写出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般出使边塞,像北飞的大雁

一样进入胡天,抒发了自己的惆怅、孤寂之情。

2.示例:

茫茫大漠,无边无际,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没有一点儿风声,只有一缕袅袅青

烟,直升天际;

一条大河静静流滴,圆圆的落日孤悬,夕阳下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

3.B

1.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意思是“(我)

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归

雁”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

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

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作答时要注意突出沙漠的荒凉

和景物的单调。

3.本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

的句意为: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

大不相同。

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

家书

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

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千里黄云蔽天日

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

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

(2)请对“梦觉流莺时一声”一句进行赏析。

(1)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

(2)“流莺时一声”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

也以动衬静,以

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

第一句写午睡的场所,“深深”说明别院深幽寂静,因为寂静,而感到了“清”,体现出

物我之间的通感,使人直观地感觉到在这里午睡的宜人。

第二句写院外的环境。

院内屋中

是一味清凉,窗外榴花盛开,透过窗帘,仍能感觉到它艳丽的色彩。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梦觉流莺时一声”,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

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

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阒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反衬

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

11.阅读宋代梅尧臣的《春寒①》,完成后面小题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

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

处于低潮;

个人生活中,妻子谢世后次子又病逝。

②“青帘”指酒旗。

1.请你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2.请你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本诗内容,分析标题中“寒”的原因。

1.颔联运用了对偶、情景交融、一语双关等手法(1 

分,三种手法答出一种即可),描写了

初春时节春寒料峭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凄冷。

2.“寒”的原因:

①初春的阴沉沉的天气感到寒冷;

②自然界的风雨让诗人感到寒冷;

作者体弱多病,毫无游兴而感到寒冷;

④作者政治处境进入人生低潮;

⑤妻子和次子又

亡,让作者感到寒冷

..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两句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环境下的景物特

征:

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

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

其中“不开

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叫人想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的诗句来。

表现了诗人此时因改革处于低潮而感情凄苦、心情悲凉的状态。

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读懂诗句大意,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注释)解读。

如中间两

联,写到了自然界的寒冷:

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

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

五六句写压挂在树

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

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

这四句

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

画出来。

同时要结合注释中“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

潮;

个人生活中,妻子谢世后次子又病逝”的背景介绍。

即可归纳出答案:

阴沉沉的天

气,自然界的风雨,体弱多病的身体,政治处境的低潮,妻子和次子又亡。

这种种因素,

哪能不让人感到寒冷?

12.古代诗歌阅读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①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①十年离乱:

指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

入侵等战乱,使兄弟俩分别已十年。

1.对这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写于唐朝战乱期间,都写到了战争使兄弟离散的痛苦。

B.《月夜忆舍弟》首联写边塞秋景,颔联写望月怀乡,引出忆弟。

C.《喜见外弟又言别》颈联写叙旧时间很长,正面表现欢聚喜悦。

D.两首诗都语言凝炼,朴素自然,感情深沉,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1.C

2.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

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

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1.C 

错误,颈联是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说从今夜起进入白露的天气了,

天气开始变冷了,十分想念故乡的明月。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

的主观感情。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

的月亮最明;

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

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

了对故乡的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