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风云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650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风云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近代风云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近代风云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近代风云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近代风云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近代风云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近代风云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近代风云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近代风云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近代风云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近代风云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近代风云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风云Word格式.docx

《近代风云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风云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代风云Word格式.docx

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嘲讽的那样,“去阻止那个士兵彻底发疯”。

  这位全名叫做弗里德里希·

保卢斯的中将是“陆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第一军需总监),他乃哈尔德门下第一大红人。

哈尔德对他的评价是:

“一个勤奋好学、知识丰富的理想参谋长,他的判断常常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来的”。

哈尔德甚至说过,“保卢斯是年轻一代军官的楷模……”

  希维林上校后来回忆说:

正当他平卧在沙漠上,用双筒望远镜观察托布鲁克要塞,而敌军的炮火和机枪子弹在他头顶呼啸而过时,他感到自己的袖口被人扯了一下,他转过身来,发现保罗斯正趴在自己身边”。

就这样,勤奋好学的保卢斯来到了北非,时间是4月27日。

  隆美尔丝毫没有怀疑这位将军突然造访是陆军统帅部的一个阴谋,在那段时间,隆美尔常常把自己比喻为“养子”——陆军统帅部是后妈。

他埋怨哈尔德为何把那么多的陆军师放在法国晒太阳,都不肯调到非洲来。

对于负责非洲战局的第10航空大队,隆美尔同样也不满意,因为这个大队实在太“袖珍”了(飞机从未超过150架),甚至比不过驻扎在挪威的第5航空大队。

  现在,隆美尔觉得自己得到了回报。

他幻想保卢斯是陆军派来帮助他的——恰恰相反,保卢斯把他狠狠地修理了一顿。

他指责隆美尔“违反了最高战略”,保卢斯说,“正是因为你的穷追猛打,才导致了英军撤出希腊,这与最高统帅部的意图完全相反”。

  对于这个指责,隆美尔真是感到莫名其妙。

当隆美尔询问最高战略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保卢斯又支支吾吾不肯回答。

当年,他们是同时被提升为陆军上尉,又在同一个团队里供职,怎么说也是老战友了。

可保卢斯打定主意不把“巴巴罗莎”计划告诉于他,只是一个劲儿地对隆美尔大泼冷水。

  隆美尔很直接,他二话没说就把保卢斯拖上汽车,围着托布鲁克要塞跑了一圈。

令人称奇的是,当视察完毕之后,保卢斯的态度立马来了个180度大转变,他居然同意了隆美尔的进攻计划。

  现在好了,哈尔德先生派他来阻止隆美尔发疯,结果到头来,他却连同隆美尔一块儿发起疯来。

2010-02-0721:

19:

25 

∙  连载239

  非洲僵局

  那么,保卢斯看到的形式是什么呢?

我们看一下地图就明白了①——在4月10日德军包围托布鲁克的同时,隆美尔派出了一个侦查营绕过托布鲁克,继续朝东推进。

4月12日,巴尔迪亚要塞被德军攻克,第二天,他们又占领了卡普佐堡,挡住了进入埃及的道路,并砍倒和破坏了边境上的电话线。

  可以肯定,隆美尔野心很大,虽然他明白自己绝无实力攻入埃及腹地,但在这次突击中,他还是顺手牵羊地拿下了埃及境内第一座城市——塞卢姆。

这等于是为今后进攻尼罗河三角洲找到了一个出发点,现在没机会,以后总是有机会的。

隆美尔写道:

“我认为,局势很快就会发生变化。

等希腊战役结束之后,统帅部肯定会重视非洲战场!

”(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永远等不到这一天)。

  但是,当我们换个角度就会发现,隆美尔处境不妙。

他就像一条吞下巨物而消化不良的蟒蛇——一方面,隆美尔要围困托布鲁克,另一方面,他又要在巴尔迪亚—塞卢姆一线与埃及方面的英军对峙。

换句话说,他要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

  事实上,以隆美尔的实力,他在一条战线上作战都够呛。

譬如,托布鲁克守军人数为34000人,而围困他们的德军人数却不足10000人。

这仗打得实在有趣,防守方人数居然超过了进攻方,这叫丘吉尔首相老脸往哪搁啊。

直到4月中旬,一支意大利军队才陆陆续续开到托布鲁克,德、意联军数量勉强凑足了25000人。

这好歹拉小了双方之间的差距,但在兵力上,轴心国仍然处于劣势。

  施特莱彻将军后来回忆说,他当时就警告过隆美尔(而且极不恭顺),因为原话是,“只要英国军队有那么一点勇气,他们完全可以从要塞里冲出来,他们不仅可以越过我们的战线,而且还会俘获非洲军和我的指挥部。

那将是我们在非洲最终的结局,也是将军阁下名誉扫地的时刻。

  这话怎么听着像是在威胁隆美尔?

说穿了,施特莱彻将军的想法无怪乎就是,乘英国人还没回过神来,我们赶紧跑路,撤到离后勤基地更近的地方与敌人周旋——反正非洲军已经赚得够多了,捞一票就闪呗。

  可是,隆美尔明知道自己吃下了太多东西,但就是不肯痛痛快快地吐出来。

有一个潜在的因素不容忽视——隆美尔是“战斗英雄”,戈培尔博士早就在报纸上把他吹得天花乱坠。

群众似乎也很喜欢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衡量一位将军,那就是这位将军一直在前进,而不是在撤退。

正如英国作者戴维·

欧文所说,就连10岁的德国小姑娘都写信告诉隆美尔,“我非常崇拜您和您的非洲军,并热切地希望您赢得最后胜利……”

  是呀,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叔叔如果不交一战就跑了,你叫他的脸往哪搁?

面子啊!

  因此形式很明显了,既然隆美尔不肯撤退,那么出路只剩一条——集中兵力攻克托布鲁克。

  保卢斯将军是个偏听偏信的家伙,他很快就被隆美尔说服了。

保卢斯拍电报告诉哈尔德,并希望陆军统帅部“批准隆美尔进攻托布鲁克的计划”。

哈尔德同意了,因为他信任保卢斯,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

“我想这也不错”。

这图是我自己标的,大家可以看到,非洲军一方面要围困托布鲁克,一方面又要固守埃及边境,这是两线作战啊!

对于弱小的非洲军团来说,这真不是一个好兆头。

业余战略家丘吉尔说得不错,托布鲁克是隆美尔背上的一块钉子,拿不下它,隆美尔永远不敢进攻埃及。

可以看到,托布鲁克要塞内部有一个小港口,只要制海权在英国手上,补给物资便可以源源不断地运输进来。

该图为英军登船离开托布鲁克,这很有趣,当丘吉尔发现托布鲁克的重要性后,这些大兵又立即乘船返回了。

58:

23 

∙   楼主啊,女人都是祸水啊,快回来吧。

  `~~~~~~~~~~~~~~~~~~~~~~~~~~~~~~~~~~~~~~~~~~

  冤枉啊,马上要写巴尔干和克里特岛去读材料去了

2010-02-0800:

49 

∙  楼主在线不?

我曾就问过以1975年的华约以不计伤亡的装甲集团冲锋北约可否挡的住不用核武器的情况下

  ~~~~~~~~~~~~~~~~~~~~~~~~~~~~~~~~~~~~~~~~~~~~~~~

  朋友你这个问题看看1944年西线就行了,前苏联如果没有制空权,再多的坦克也没用,就算西方国家都没准备,最多西德完蛋,后面还有法国呢,关键是——制空权在谁手上。

如果前苏联有制空权,不用集团冲锋也能赢嘛

2010-02-1008:

46:

05 

∙  连载340

  血战托布鲁克

  进攻日期被定为4月30日。

由于补给匮乏,隆美尔决定在夜间发动奇袭,用最小的代价拿下托布鲁克。

  直至此时,施特莱彻仍然在反对这次进攻。

保卢斯将军若无其事地问施特莱彻,他说:

“在历史上,你是否可以找到这样一个例子——渗入敌军战线的行动在夜间开始,而第二天清晨就能取得胜利?

  施特莱彻摇头苦笑,他认为隆美尔的想法并不现实,这次进攻也绝不可能实现。

因为德军兵力太少,主攻任务都落在了意大利士兵身上。

这些可爱的家伙能出色地完成一次奇袭吗?

这实在令人怀疑。

  4月30日18点30分,隆美尔开始行动。

与往常一样,德军冲在了最前面,他们负责撕开英军阵地,为意军打开通道。

在进攻开始之前,隆美尔命令士兵在路上掀起大量尘土,以迷惑敌人——司机开着卡车在要塞外面狂奔;

大型吹风机也被拖上前线,对着沙丘一个劲儿地猛吹。

  这招果然见效,惊慌失措的英国炮兵拼命地朝这些地段开火,英军主力也被急调至这些方向。

与此同时,德军主力却在夜幕掩护之下,悄无声息地开到了托布鲁克要塞西南角。

“对于西南角的奇袭可以说是完全成功,我军攻入敌人防线有3公里之深。

敌人打得非常惨烈,即使受了伤的人,也还在使用轻武器来自卫,直到最后一口气为止”。

  可是,莫斯黑德将军①轻而易举就化解了这次危机——他发动了一次反击。

这次仓促的进攻虽然惨遭失败,但却大大地延迟了德军的进攻速度。

经过一夜激战,德军被死死地钉在敌人第二道防线面前,无法再前进一步。

  快要天亮的时候,普里特威兹将军的继任者冯·

埃斯贝克男爵向隆美尔报告说:

“我们的士兵,尤其是军官,在无数未被发现的地堡面前,遭到重大伤亡,大多数部队伤亡达百分之五十!

有些则更为惨重”。

他补充道,“不过,我们的士气仍旧高昂!

  到这个时候,按计划就应该让意军接过主攻任务。

可直到5月1日早晨,隆美尔也没有看到他们的身影。

在驱车赶回指挥部的路上,隆美尔才是找到了这些家伙。

原来,这些意军才刚刚抵达,正在卸下他们的武器和弹药,准备进入阵地。

  隆美尔后来写道:

“我当时非常恼怒,派艾培尔少校(副官)专门负责督促意军前进”。

  可是,这些意大利人实在是太好玩了,当他们刚刚接过阵地,估计还没来得及分清东南西北,英军的炮火就打来了。

意军立马就钻到了他们的汽车底下,无论军官们怎样三令五申,他们还是置之不理,打死也不肯爬出来。

  

  隆美尔彻底没辙了,继续进攻的重任还是落在了德国人肩上。

  ①莫斯黑德将军是托布鲁克要塞指挥官。

他指挥着澳大利亚第9步兵师余部,人数约10000人。

此外,还有澳大利第7师所辖第18步兵旅,这支部队原计划开往希腊,由于非洲局势紧张而留了下来,人数在3000人上下。

另外,他们还有在昔兰尼加大撤退中被打散的英澳印混编单位,人数15000人。

随后到达的还有第1和第7皇家坦克联队,这些部队编成了一支拥有50多辆坦克的小型装甲单位。

由于兵力杂乱,托布鲁克守军数量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34000人,另一说是32000人。

当然,2000人的差距也不大,我们就不用再深究它了。

50:

43 

∙  哎,要过年了,实在没多少时间。

我会抽空补上,过年之前一定会完成非洲战役第一阶段,我承诺过,肯定就会达到,谢谢大家的支持和顶贴!

59:

58 

∙   丘吉尔是业余军事家,也是业余文学家,但是战略还是很清楚的吧?

他的所有考虑,就是要让日不落帝国的崩坍历程带来的损害小一点。

他不是想飞,是想摔的漂亮。

  呵呵,调侃一下丘老头儿,业余战略家的名头绝对不是我安上去的,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战略)书中的说法,另外,这书是美国人写的

2010-02-1321:

32:

13 

∙  连载341

  困境

  鉴于意大利人是如此不靠谱,隆美尔果断地投入了他最后的预备队——40辆3、4号主战坦克。

在这些坦克支援下,德军再次发起进攻。

可是,在推进两公里后,他们竟陷入了一片地雷陷阱,担任主攻的40辆坦克有17辆触雷,丧失了机动能力。

  在隆美尔不断催促下,剩余的坦克和步兵又沿着环形防线侧后,转向东南,席卷英军战线。

但是,在推进5公里后,他们又遭到了部署在雷区后面的大炮轰击,英军在20辆坦克支援下奋起反击,多亏德国工兵训练有素,他们冒着炮火修好了12辆触雷坦克,缓慢地沿着战线开始后撤。

  现在,局势已经很明朗了——隆美尔的兵力不足以夺取托卜鲁克。

进攻开始之前,德军拥有70多辆坦克,如今只剩下35辆还可以作战,损失率竟高达50%以上。

不过,环形防线西南角的209高地仍然掌握在隆美尔手中,当地阿拉伯土著把它称之为“摩德尔之角”。

这个至关重要的高地正是英军骚扰隆美尔后方运输线的出发点。

  5月2日,莫斯黑德将军调动后备步兵旅展开反攻,双方的战斗异常惨烈。

英军曾数次冲上高地,但都被打了回来。

双方短兵相接持续至4日凌晨,英军毫无进展,德军牢牢地控制住了209高地,并抓获了几百名澳大利亚俘虏。

当然,德军也付出了极大代价——有1200名士兵死伤和失踪,可谓两败俱伤。

  如此巨大的伤亡,简直把保卢斯吓坏了,这位意志不够坚定的将军断然命令隆美尔放弃进攻。

在返回德国之前,他给予隆美尔一个新指示:

继续围困托布鲁克,固守塞卢姆一线,不准再次进攻托布鲁克,因为现在德军正面临着严重的补给困境。

  面对这种情况,狂热的隆美尔开始冷静下来。

他原本以为,只要一次坚决的进攻,英军就会放弃抵抗——他当然不知道丘吉尔下令死守托布鲁克的命令。

他自问自答道:

对于托布鲁克的围城战,是否应该坚持下去呢,还是中途而废?

  他的老对手韦维尔将军给了他答案,就在隆美尔十分迷茫之际,英军的解围行动开始了。

48:

39 

∙  连载342

  “短促计划”

  实际上,就在隆美尔强攻托布鲁克那几天,韦维尔就一直在琢磨着反击。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一阵张罗之下,韦维尔居然组织起了一支像模像样的军队。

除了从昔兰尼加撤回来的那支残兵败卒,英军还拥有三支崭新的坦克部队——第2、4皇家坦克联队,以及第22摩托化旅。

坦克总数,55辆。

  一提到反击,丘吉尔首相当然是两眼冒绿光,双手加双脚的支持。

可是,英国人的办事效率实在不敢恭维,设想一下,如果他们趁隆美尔在托卜鲁克遭遇挫折之际发起进攻,隆美尔的日子一定不会好过。

但韦维尔仅仅为了集中兵力,就花去了整整两周时间,一直到5月13日,韦维尔总算准备充分了——进攻日期被定于5月15日,代号“短促作战”。

韦维尔对属下们宣布,他的战略目标是收复边境城市塞卢姆,把敌人赶回利比亚。

  其实,韦维尔说了假话,因为他的野心不仅如此。

正如他在5月13日拍给丘吉尔的电报中所说:

“一旦得手,我将考虑继续进攻,我会与托卜鲁克守军联合作战,把敌军赶到托卜鲁克以西。

”换句话说,他要解除托卜鲁克之围,并把德军赶回昔兰尼加大沙漠喝沙去。

  我们都知道,隆美尔此刻正在160公里以外的托布鲁克与莫斯黑德将军死磕呢,加上战事吃紧,隆美尔又不断抽调部队去填补窟窿。

因此,埃及边境只剩下极少量警戒部队,用隆美尔自己的话说,“塞卢姆防线还没有足够的士兵来扼守”,事实上只有少量战斗单位占领着几处前哨阵地而已。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英军保密措施相当成功,隆美尔并没有察觉到韦维尔的调兵行动。

5月15日,韦维尔分兵三路,在经过60公里夜行军后,出其不意地攻克了3处意军据点,俘获并打死上千名意大利士兵,塞卢姆战线一触即溃。

  就在这一危机时刻,塞卢姆战线上还剩下最后一支可以说是“完整”的机械化部队,那就是第5轻装甲师下辖第3侦查营。

他们的指挥官冯·

赫尔弗上校指挥若定,在得知意军战线崩溃后,他立即命令侦察营撤出阵地,让英军扑空——尽管这样做意味着放弃阵地。

  但赫尔弗上校很聪明,他一直避免与英军接触,并在天黑后偷偷地绕到了英军侧后隐藏起来。

这个时候,英军以为敌人都消灭干净了,于是他们大摇大摆地开上了通往托布鲁克的大道。

怎料,冯·

赫尔弗上校的坦克突然杀出。

这位勇敢的上校后来回忆说:

“那天夜里,我把所有的部队撤出阵地,16日一大早,我让八辆坦克返回去冲杀敌军侧翼”。

  在进攻中,德军展示出了他们高超的战斗技巧——他们利用一次沙漠风暴向英军侧翼猛烈穿插。

英国人吃不准敌人到底有多少坦克,慌忙之下仓促迎战,可他们竟不是8辆德军坦克的对手,在损失13辆坦克后,他们就撤退了——因为英军指挥官向韦维尔报告说,“德军实力远比他们所估计的更为强大”,所以韦维尔决定撤回全部兵力。

  与此同时,隆美尔也从托卜鲁克匆忙调来一个装甲营和一支高射炮分队去增援赫尔弗上校。

可这支部队却没能及时赶赴前线——他们的汽油走到半路就用光了(由此可见隆美尔的后勤补给是多么恶劣)。

  更为可笑的是,由于赫尔弗上校兵力不足,在偷袭得手后,他也赶紧撤出战场,铁了心与英军玩游击。

于是,战场上就出现了奇怪的一幕——英军在后撤,德军也在后撤,双方都一个劲儿地朝各自国境线方向狂奔,但不同的是,英军跑了就没有再回来,而赫尔弗上校却在隆美尔严令下返回了阵地。

至17日天亮时,赫尔弗上校发现,英国人都跑光了,方才安心不少。

  赫尔弗后来写道,“隆美尔将军真为我们捏着一把汗,因为他表示无法给我们什么帮助……”早一个月前,隆美尔就命令赫尔弗采取一种进攻性的流动防御,把部队派往敌军侧翼发动反击,这招还真的顶用,但就事实而言,也够惊险刺激的。

几天之后,隆美尔从情报部门侦听到的消息得知,这显然是敌人援救托布鲁克的一次主要行动。

隆美尔在日记中承认:

“这真是千钧一发的时刻”。

  就这样,“短促作战”结束了。

正如这个代号一样,进行得也真够短促的。

折腾了近3个月的非洲战场终于得到了短暂的平静。

双方打成了僵局——隆美尔攻不下托布鲁克,英军也解不了围。

在1个月之后,韦维尔还会卷土重来,发动一次更具威胁性的解围行动。

但就现在而言,双方都在组织后勤补给,静静地等待着下一回合的较量。

44 

∙  没有更新一直没敢上来,怕被人骂,现在好啦,任务完成了,非洲战役第一阶段结束!

嘻嘻,我去放鞭炮去也,大家新年快乐,虎年发财,发大财!

56:

26 

∙  唐僧兄没看春晚?

还是被那个女飞行员小品恶心了?

2010-02-1401:

12:

48 

∙    飞机贴海面飞行时,雷达不易发现,不是雷达故障!

  ~~~~~~~~~~~~~~~~~~~~~~~~~~~

  是的,但在史料上的说法,英国雷达乃低空搜索系统,如果探测不到德军轰炸机,这个低空搜索与一般的雷达有何分别

16:

∙   恶心坏了,上来欣慰一下,RP爆发了!

  ~~~~~~~~~~~~~~~~~~~~~~~~~~~~~~~~~~~~~~~~~

  那个亚克西也把俺雷倒了.......O(∩_∩)O

2010-02-1412:

51:

24 

∙  嘻,自己顶贴~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2010-02-1719:

44:

21 

∙  佛朗哥不配合。

德军直接占领西班牙,利用西班牙领土切断直布罗陀海峡。

可行不?

  ~~~~~~~~~~~~~~~~~~~~~~~~~~~~~~~~~~~~~~~~~~~~~~~~~~~~~~~~~~

  貌似希特勒也没想过这个问题,他翻过来复过去地骂佛朗哥,仅此而已。

  佛朗哥的外交政策很聪明,情报,物资,他都大批大批往德国送,借以稳住德国政府——除了参战,这个国家基本等于轴心国。

47:

08 

∙  过年休息几天嘛~~正在读关于巴尔干方面的资料,有点杂,没理出头绪

2010-02-2422:

45:

55 

∙  连载243

  夹缝中的巴尔干

  好了,鉴于北非战场陷入僵局,无事可叙。

现在,我们把目光重新转移到欧洲大陆,在那年夏季,巴尔干及东欧各国将要经历有史以来最为动荡的一段时期——仅仅在几个月前,巴尔干还是希腊与意大利之间的“局部战争”,可没几天功夫,英国政府被牵扯进来了;

随后,德国人闪亮登场了;

再后来,斯大林同志也卷进去了;

甚至到了最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也掺和进来了。

  情况很复杂啊,这一切的一切,自然得“归功”于温斯顿·

丘吉尔那个不着边际的设想——把中立的巴尔干国家统统卷进这场世界大战,为英国政府卖命。

英军在希腊登陆,不过是丘吉尔梦想中的一个小步骤而已,他最终目的(正如他后来所承认那样)是在德国侧面建立一个庞大的“巴尔干联盟”,进而开辟一个反对德国的主要战场。

  顺便提一句,当希特勒仔细揣摩了丘吉尔的战略之后,他第一反应就是恨恨地攻击说,“丘吉尔总是把那些不愿意参战的国家拉进来替他们卖命,而又在患难之际把他们一个个抛弃掉”。

  此话很恶毒啊!

希特勒固然担心,英国又会象从前那样,在希腊以北形成一条战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正是在该地登陆,并于1918年9月发动了一次决定战争走向的反攻。

此外,这条战线还将威胁“巴巴罗莎”,使德国有了后顾之忧。

  希特勒再狂妄,也不敢在两条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