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787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音乐:

陨。

旋律:

悠扬古典。

)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

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

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

“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

如下:

首联:

(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

(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

——对偶联

颈联:

(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

尾联:

(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

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

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

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

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

“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

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

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图片:

出现江水和两岸);

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

出现悬着的帆)。

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靠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

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

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

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

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

此联正是如此。

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

(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

“乡书何处达?

”)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

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

(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次北固山下》教案3

作者:

加入日期:

06-10-1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

《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

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

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

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

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播放:

欣赏配乐朗诵诗flash动画《静夜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

哪些句子属于写景?

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

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

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

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

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

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

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

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

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

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

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

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

”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

“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

“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

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

天人两合,物我一理。

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

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

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

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

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

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内容表述:

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

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

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

诗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

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自由问答:

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

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

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

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

有还是没有?

多还是少?

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着名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大陆在那头

(插播于光中的《乡愁》朗诵)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

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

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

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

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附:

音乐背景《送别》)

(六)拓展作业

到图书馆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次北固山下》教案4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二、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

(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

(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串讲:

按:

鸿雁传书,实无其事。

《汉书·

苏武传》载:

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学生练习背诵(略)

整体把握。

问: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

(略)

名句分析。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

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

)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

说说道理。

(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

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三、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张必锟)

《次北固山下》教案5

广州市南武中学张华

电脑教学平台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明义

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