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946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

《立体农业概论》、《中国立体农业模式》、《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多熟种植》等。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以讨论和自学为副,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验实习教学,注重技能培养。

7.成绩评定:

(1)考试方式:

闭卷考试。

(2)成绩计算方式:

总分100分,其中:

平时学习态度占10%;

作业(包括实验报告)20%;

期末考试(闭卷)占70%。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4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耕作制度的概念、组成,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耕作学的性质、发展与学习特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掌握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难点是耕作学在农业中的作用与地位、学科现状与发展。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耕作学的任务及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教学内容:

耕作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耕作制度的概念、组成。

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条件、评判标准。

耕作制度的功能,包括技术组装功能,宏观功能。

学时要求:

1.0学时。

第二节世界与中国农业发展

教学内容:

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近代农业发展的概况;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验。

中国农业现状、水平。

中国农业特点与问题。

中国耕作制度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1、战略目标:

①集约农作。

②经济高效。

③可持续发展等满足中国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农村农民的致富目标,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与地力提高等。

2、耕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理包括:

①集约用地方面的理论,包括农业资源特性、综合作用、限制因素作用理论,作物生产潜力与开发理论,充分用光的提高叶日积理论,农业地域分异规律与优势农业理论,集约化理论等。

②经济高效方面的理论,包括优质高产高效相互关系的理论,资源最佳经济投入量与配合理论,投入产出理论,组合效益,规模效益,市场效益方面的理论。

③养地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包括用养结合理论。

有机与无机结合理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田生态平衡方面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关键在于增加农业投入。

第四节耕作学的性质、发展与学习特点

耕作学的性质。

耕作学发展简况。

学习耕作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章资源辩识与耕作制度(2学时)

了解农业自然资源特点,理解土地生产力及开发途径,正确掌握耕作制度类型的划分。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的关系,我国不同资源组合区的耕作制度类型。

重点为了解土地生产潜力及其开发的途径,难点是掌握农业资源环境的构成及其与耕作制度的关系。

第一节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农业自然资源因素、光、热、水、土、地貌、生物、水能矿产、旅游资源与农业的关系。

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与农业的关系。

第二节土地生产力及开发途径

土地生产潜力研究的意义。

土地生产潜力的表达方式。

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方法。

我国土地生产潜力,各类农用地的潜力,耕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

耕地生产潜力开发途径。

0.5学时。

第三节不同资源组合与耕作制度类型

耕作制度类型的划分。

我国不同资源组合区的耕作制度类型,包括地貌类型区,东中西三带区以及五大农区类型区的耕作制度特点。

实验内容:

耕作制度及有关资源的调查与识别、评价(2学时)。

第三章农业结构与作物布局(6学时)

了解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的相关知识,理解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掌握作物布局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步骤。

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的概念,层次结构组成。

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与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

作物生态适应性理论与中国作物布局的地域分异特点。

重点为作物布局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步骤。

难点是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调整。

第一节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

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变化的理论依据,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经济学方面的理论。

农业产业结构与作物布局调整的动因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与作物布局调整的优化标准。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转移。

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2.0学时。

第二节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经济有效性分析

1、作物的生态适应:

作物对生态因素的适应性包括对光、热、水、土、地貌、海拔的生态适应性。

各类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

世界各洲作物的生态分布特征。

2、作物的经济有效性分析:

需求量、品质与附加值高低的关系。

用途与附加值的关系。

区位、时差与附加值的关系。

风险与附加值的关系。

贮藏加工与附加值的关系。

市场变化与附加值的关系。

第三节中国的作物布局

1、粮食作物布局:

中国粮食作物结构的变化与特点。

中国的商品粮基地建设。

各种作物布局的特点。

水稻②小麦③玉米④薯类⑤大豆。

2、经济作物布局:

我国经济作物结构变化与特点。

经济作物的商品基地建设。

各种经济作物布局特点。

①棉花②油菜③烤烟④花生⑤甘蔗⑥甜菜。

3、果品与蔬菜布局:

水果布局。

干果布局。

蔬菜布局。

4、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饲料作物布局。

绿肥作物布局。

牧草布局。

第四节作物布局方法

作物布局的一般方法内容与步骤。

国家、省、县政府宏观指导的作物布局,农户、农业企业作物布局的特点。

作物布局的研究方法,包括作物生态适应性研究法,作物地域分区方法,作物布局方案优化方法等。

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2学时)。

第四章复种(4学时)

了解复种的增产作用,理解复种的效益原理,掌握复种技术。

掌握复种、多熟种植、熟制、休闲、撂荒的概念,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复种增产的效益原理。

重点为主要复种方式及其配套技术,难点是复种增产的效益原理。

第一节复种的意义与发展

复种、多熟种植、熟制、休闲、撂荒的概念。

复种的增产作用和我国复种的发展概况。

复种的世界动向。

第二节复种效益原理

1、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叶日积,提高光能利用率。

2、复种与热量资源利用。

包括对季节、积温的充分利用和超额利用,通过套作、移栽、覆膜和反季节利用(塑料大棚和温室),提高全年生长季利用指数(TSUI)和积温利用率(CTUI),主要复种方式对积温的要求和适宜分布区的积温范围。

3、复种与水资源集约利用,年降水600ml以上或灌溉地区可以复种。

4、复种与地力的集约用地,复种增加土壤N、P、K有机质的消耗有降低地力的作用,复种能增加根系作物秸秆的有机质来源和还田量,配合增加N、P、K的供给,可使地力提高。

5、复种与多种经营和经济效益。

第三节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

热量与复种;

水分与复种;

肥料、地力与复种;

劳动力、农业机械力与复种;

复种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第四节复种技术

作物组合技术;

品种搭配技术;

争取季节超额利用技术;

配套管理技术。

第五节我国主要复种方式方分析

二年三熟;

一年二熟;

一年三熟;

贵州的主要复种方式。

不同复种方式效益评价(2学时)。

第五章间套作与立体农业(6学时)

了解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及发展方向,理解立体农业概念提出的意义与发展动向,正确把握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效益原理。

掌握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概念,两者的关系,间套作与立体农业技术特点,间套作与立体种植的主要类型与方式,发展间套作与立体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重点为主要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方式及其技术,难点是间套作与立体农业技术特点,了解新型的高效立体农业模式的发展动向。

第一节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意义与动向

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概念,两者的关系。

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及发展方向。

立体农业概念提出的意义与发展动向。

世界间套作与立体农业发展动向。

第二节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效益原理

复合群体与效应:

提高光能利用率,包括上中下层的层片结构,多物种生长与S形曲线重合叠效应,密度效应与叶日积增加等作用。

生态位原理。

生物种间互补与竞争原理:

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包括边行优势与劣势,病虫害和抗逆的补偿效应,生物分泌物的相互影响—正对等效应等。

立体环境效益原理,为山地立体农业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食物链理论,为立体种养型立体农业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节间套作与立体农业技术特点

间套作与立体农业模式的结构选择,包括物种组合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食物链等。

作物及其品种选配。

田间结构配置。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第四节间套作与立体种植的主要类型与方式

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

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

大田作物间套复种类型与方式;

设施农业的立体种植方式;

立体种养类型的主要模式;

发展间套作与立体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效间套立体种植模式设计(2学时)。

第六章轮作和连作(2学时)

了解轮作换茬的作用,理解连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正确把握作物茬口特性。

掌握轮作、连作的概念,连作的危害与消除途径,作物茬口特性形成。

重点为作物的茬口特性分析,难点是连作运用的条件。

第一节轮作换茬的作用与应用

轮作、连作的概念和我国轮、连作的概况。

轮作换茬的作用。

第二节连作

作物对连作的反应分类。

连作的危害与消除途径。

连作的必要性和运用。

第三节作物茬口特性与轮作顺序安排

作物茬口特性形成。

不同类型作物的茬口特性。

茬口顺序与安排。

第七章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2学时)

了解农牧结合的意义,理解饲料转化效率。

正确把握与牧渔业相适应的种植制度。

掌握农牧结合的原理,第一性生产与第二性生产的关系,与牧渔业相适应的种植制度。

重点为我国饲料生产的特点与核心问题,强化三元结构的理论,难点是农牧结合的类型与效率。

第一节农牧结合的含义与意义

农牧结合的含义。

农牧结合的意义。

第二节农牧结合的效率与模式

第一性生产与第二性生产。

转化效率,不同畜禽的转化效率,单位面积耕地的产出效率,饲料转化效率。

农牧结合的类型及在我国的地位。

第三节饲料—农牧结合的纽带

我国饲料特点。

我国精饲料与蛋白质饲料供应问题。

第四节与牧渔业相适应的种植制度

调整、强化三元结构。

播种、复种饲料作物。

专业饲料轮作。

非耕地利用。

0.3学时。

第五节我国不同地区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南方水田区。

南方旱区。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山区。

城市郊区。

0.2学时。

农牧结合种植制度的调查分析(2学时)。

第八章特殊种植系统的发展与技术(4学时)

了解低质量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理解特殊农业的概念与意义,掌握设施农业的基本技术。

掌握低质量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原则与方向,设施农业的概念与基本技术,特色农业的概念、类型与发展意义,特殊农业的概念与意义。

重点为设施农业的高效种植模式,难点是特殊农业的种植设计。

第一节低质量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低质量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原则与方向。

退耕还林还草种植模式选择。

缓坡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低湿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设施农业的种植制度

第二节设施农业的概念与基本技术

设施农业的高效种植模式。

设施农业的高效立体种植模式。

第三节特色农业的种植设计

特色农业的概念、类型与发展意义。

特色农业的产业特点与技术特点。

特色农业的类型与主要技术特点。

第四节特殊农业的种植设计

特殊农业的概念与意义。

绿化、美化农业。

旅游观光农业。

休闲农业。

保健美容农业。

疗效农业。

特殊农业类型调查及优化种植设计(2学时)。

第九章养地与护地(4学时)

了解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理解农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正确把握农田防水蚀、风蚀的作物种植措施。

掌握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概念,耕作制度的养分动态平衡的维持原理。

重点为农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保护的方法,难点是农田养分动态平衡。

第一节耕地综合生产力与农田基本建设

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概念。

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

农田水利建设与土地规划。

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田。

第二节耕作制度的养分动态平衡的维持原理与措施

农田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

不同种植制度下的养分平衡动向。

实现用养结合的可能性与途径分析。

种植制度用养结合平衡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农田环境保护

农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农田防水蚀、风蚀的工程性措施。

农田防水蚀、风蚀的作物种植措施。

农田防水蚀、风蚀土壤耕作措施。

农田有害物质的侵入与治理途径。

第十章土壤耕作(4学时)

了解作物对耕层构造的要求与土壤耕作的任务,少耕免耕技术的作用和依据,掌握土壤耕作措施的作用。

掌握少免耕的理论与运用,各种土壤耕作措施的作用与方法。

重点为少免耕的理论与运用等,难点是土壤耕层构造与土壤耕作的关系。

第一节作物对耕层构造的要求与土壤耕作的任务

调整耕层三相比。

创造深厚的耕层与适宜的播床层。

翻埋残茬、杂草和肥料。

第二节土壤耕作措施的作用

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土壤的基本耕作措施。

表土耕作措施。

土壤耕作的宜耕期与土壤耕作质量。

传统土壤耕作制的技术配套措施。

第三节少耕和免耕

少、免耕的含义与发展动向。

少耕免耕技术的作用和依据。

我国少、免耕运用前景。

第四节水田土壤耕作

水稻对土壤耕作的要求。

南方水田的土壤耕作。

北方水田的土壤耕作。

第十一章耕作制度的演变、改革与设计(4学时)

了解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现状,理解耕作制度设计内容与方法,正确把握耕作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掌握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耕作制度的宏观调控设计。

重点为了解耕作制度设计的方法,难点是耕作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现状

历史演进。

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我国各地区的耕作制度

中国耕作制度分区的原则与分区简况。

我国各农区的耕作制度。

贵州的耕作制度。

第三节耕作制度改革展望

农业发展条件与趋势。

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

当前耕作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第四节耕作制度设计内容与方法

耕作制度的宏观调控设计。

农户耕作(农作)制度设计。

农业产业化企业耕作(农作)制度设计。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1、实习目的和要求

合理的耕作制度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带有战略性的措施,根据生产的需要,从生产单位的实际出发,考虑到长远的发展目标,制定以农作物稳产和持续增产为主要任务的耕作制度,在现代农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旨在培养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实习条件

以生产中的典例分析为主,结合计算和设计,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实习材料和方法

生产调查材料、现场观摩和观看录像等。

4、实习的主要内容

序号

实习项目

实习类别

实习内容

1

作物布局与种植业结构

调查结合考察

全面了解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生态建设的关系

2

新型节本增效种植模式

现场观摩

理解并掌握现代立体种植模式中的作物优化选择、品种巧妙搭配方法及科学管理技术

3

农牧结合耕作制度

现场观摩或者观看录象

分析农牧结合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4

作物轮作方案设计

通过对一个村的轮作方案的设计,初步了解和掌握拟定轮作方案的方法

5

土壤耕作措施的选配

通过对特定地区各种作物所需土壤耕作措施的选配,熟悉各种耕作措施的作用与选配方法

  5、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学生具体设计过程认真程度,所得结论准确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