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082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A.AB.BC.CD.D

6.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

实验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有、无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7.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锥形瓶中空气的体积为10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25mL,装置气密性良好。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气球的作用是缓冲装置中的压强变化

B.瓶底的细沙可以防止红磷燃烧时集气瓶炸裂

C.红磷熄灭后应该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D.打开弹簧夹后,注射器中的水一定全部进入锥形瓶中

8.下列微观模拟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

A.

B.

C.

D.

9.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0.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粒子共能表示四种元素

B.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c、e

C.图中b粒子的化学符号为Mg2+

D.图中d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11.下图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A.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B.图中n的值为10

C.钠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D.钠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12.食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乙酸分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

代表一个碳原子,

代表一个氢原子,

代表一个氧原子。

A.乙酸是一种化合物

B.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

C.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

D.乙酸分子中的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

13.关于下列五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④属于不同种元素

B.②⑤属于金属元素

C.④⑤均具有稳定结构

D.①③两种粒子可以形成化合物MgCl2

14.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

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

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a=56%B.b=6%C.c=17%D.d=8%

15.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B.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始加热

C.收集O2后,将集气瓶移出水槽,然后盖上玻璃片

D.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气管

16.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17.下列关于S+O2

S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B.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

1

C.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

18.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

4

C.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D.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

19.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0.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图中Y仪器的名称_____。

(2)实验室利用装置A制取氧气,酒精灯应加热Y形管内_____(填“a或b”)处的高锰酸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CO2时,可通过调节分液漏斗的旋塞来达到控制_____的目的,实验室检验CO2涉及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

用氧气传感器分别测量等体积的两瓶分别用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中剩余氧气的体积分数,测得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你认为_____(填“能”或“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给出理由_____。

(4)若使用C装置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则锌粒应放在_____(填“隔板之上”或“试管底部”),收集装置不能选择D、E、F中的_____。

(5)G装置是一个多功能瓶,请你说出一个G装置的用途:

_____。

22.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回答:

(1)写出编号的仪器名称:

①__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应先_______再_______,目的是_____。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仪器①的下端必须伸入反应物液面以下形成“液封”,其原因是______。

(4)如图F所示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

植物油上面的空气对测量生成CO2的体积_______(填“有”或“无”)影响。

(5)图G和图B都可用作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G装置与B装置比较,G装置除了节约药品优点外,还有操作上的优点是_________。

(6)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化学式:

NH3)。

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制取并收集NH3,应该从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收集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

23.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标号①的仪器名称: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择_____(填字母),但需略作改进,改进方法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为了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可选择的收集装置为_____;

为了回收二氧化锰,正确的操作先后顺序是_____(填序号)。

①干燥②溶解③过滤④洗涤

(3)装置F可用来制备CO2,其优点为_____,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

(4)如图装置又称为“多功能瓶”,可用于收集气体,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为_____;

可用于检验CO2,进气口为_____(填“a”或“b”),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

(5)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纯度,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测定了实验装置(如图1)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X曲线表示压强变化趋势,Y曲线表示_____(填“温度”或“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

结合Y、Z两条曲线,解释图2中X曲线AB段压强变化的原因_____。

24.如图甲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装置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中用装置A来制取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若收集干燥的氧气,应选用收集装置_____(填字母)。

(2)小明同学在装置B中加入1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MnO2制取氧气。

①若用F装置收集O2,则O2应从_____(填“a”或“b”)端通入。

②实验中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小红同学提出可以从两个方面改进:

一是将制取装置B换为图中的装置_____(填字母)。

二是将过氧化氧溶液加水稀释,若把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

(3)选择气体收集方法时,气体的下列性质必须考虑的是_____(填序号)。

①颜色

②密度

③溶解性

④可燃性

(4)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来做家庭小实验,其乐无穷!

小美同学设计了乙图所示的装置(a、d为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b,c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棉花,垂直固定玻璃管的装置未画出)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①乙图中左边友生装置类似于图甲中的发生装置_____(填字母序号),实验室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注射器内的夜体_____用稀硫酸(填“能”或“不能”)代替。

②该实验看到_____处的棉花先由紫色变_____色。

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_____,化学性质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5.小强、小明和小梅三人在学习了铁的冶炼原理后,他们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氢气、碳等物质也能将铁从氧化物中冶炼出来。

小强提出问题:

“碳粉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的同时还生成了什么?

”小明认为:

“当然是二氧化碳。

”小梅却认为:

“也可能是一氧化碳。

”小强听了他们的话,若有所思的说: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不过我倒认为也许两者都有呢!

我们不妨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吧!

”小强、小明都赞同。

下面是他们的实验设计过程,请你和他们一起对产物中气体的成分进行研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1)假设:

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全部为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也可能两种气体都有

(2)查阅资料:

小强查到:

新鲜的鸡血加入抗凝剂后再用水稀释,此鸡血遇氧气呈鲜红色,遇二氧化碳呈暗红色,遇一氧化碳呈胭脂红

(3)设计实验:

小强将一定量的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碳粉反应,实验装置如图1(他在实验中进行了规范操作和细致的观察)。

(4)现象与结论:

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为二氧化碳,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既有二氧化碳又有一氧化碳,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为一氧化碳,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5)小梅认为此实验装置有不足之处,你同意小梅的看法吗?

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若同意,请你对该装置进行改进,具体措施是_____。

(6)小明认为:

可以将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过量的碳粉完全反应,通过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确定反应产物中气体的成分。

他的设计装置如图2:

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如下:

①称取3.2克氧化铁与2克炭粉均匀混合,放入重48.48克的玻璃管中,按上图装置连接②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氮气③夹紧弹簧夹,加热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变浑④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称得玻璃管和固体的总质量为52.24克。

⑤数据处理。

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请你帮他计算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是_____克,碳元素的质量是_____克。

小明通过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

此实验中第②步操作的目的是_____。

26.某淡黄色的颗粒状固体,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通常状况下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例如:

它与CO2反应时,只生成了Na2CO3和O2,它与稀盐酸反应时,只生成了NaCl、H2O和O2.上课时,老师做了如下实验:

a.取少量的淡黄色的颗粒状固体投入到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可观察到产生了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再向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可观察到烧杯中溶液变红.

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淡黄色的颗粒状固体中一定含有元素.你做出这个判断的理由是.

(2)实验a中产生的气体,可用法收集.

(3)同学们对实验a中产生的气体的组成看法不一,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设:

①该气体是CO;

②该气体是H2.

请你推测该气体还可能是(写化学式).

(4)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在(3)中的推测(写出简要操作步骤,反应现象和结论).

操作步骤

反应现象

结论

27.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1)量取8mL稀硫酸,应选用________

(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烧瓶制取蒸馏水时,烧瓶的底部应垫放___________

(4)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的一段____________

(5)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备氧气用于性质实验。

欲调整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应调节图中A、B、C哪个旋钮:

______

28.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选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用E装置收集氧气完毕后,应先_______(选填“从水中取出导气管”或“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为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选填序号),可用D装置收集CO2的理由是_____。

(4)NH4Cl溶液与NaNO2溶液混合共热可制取氮气,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氨气。

如图是实验室制氮气并模拟合成氨的装置。

①合成氨时参加反应的氮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________。

②实验中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还可观察到________现象。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B

解析: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钒为金属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的序数,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由图可知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

2.C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

CO2和H2在条件下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

CO2+3H2

CH3OH+H2O。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的氢气是单质,该反应中四种物质不是均为化合物,错误;

B、反应前的H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后水中H元素化合价为+1价,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错误;

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

3,正确;

D、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比较简便的方法是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解答。

3.B

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③金属、稀有气体、某些固态非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该元素的单质;

离子符号书写:

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电荷的数值,数字在左,正负号在右;

化学式书写:

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Fe2+、Fe3+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原子变成离子的过程中原子核不变,故质子数不变,Fe2+、Fe3+质子数相同。

4.A

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解答。

解:

由分析可知,应选A。

5.A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

稀盐酸和大理石,故符合题意;

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固液不加热型装置,故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故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以像倒水一样倾倒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6.D

反应物浓度。

故A正确。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故B正确。

有、无催化剂。

故C正确。

反应物接触面积。

故D错误。

7.D

A、由于红磷燃烧放热,使得瓶内的气体膨胀,导致压强增大,故气球的作用是缓冲装置中的压强变化,正确;

B、由于红磷燃烧放热,故瓶底的细沙可以防止红磷燃烧时集气瓶炸裂,正确;

C、红磷熄灭后应该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正确;

D、根据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故空气中氧气体积=100mL×

1/5=20mL,所以打开弹簧夹后,注射器中的水有20mL进入锥形瓶中,而不是全部,应还剩下5mL,错误。

故选D。

8.C

A、是由两种单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B、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错误。

C、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正确;

D、每个分子中含有两种原子,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物质是由几种分子构成的,如果由多种分子构成就属于混合物。

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9.A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和题意;

B、爆竹声中一岁除中鞭炮爆炸,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粉身碎骨浑不怕中有新物质生成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有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10.B

A、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a和e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4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为原子;

e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b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镁离子;

化学符号为Mg2+,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图中d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B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为质子数;

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为该层上的电子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

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时,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

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且电子数为2,或者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为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

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A.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正确;

B.图中n的值为8;

C.钠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其周期数,钠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选B

12.C

A、乙酸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A正确;

B、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12×

2+1×

4+16×

2=60,故B正确;

C、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故C错误;

D、乙酸分子中的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故D正确。

故选C

13.D

A、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①和④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错误;

B、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②表示的粒子核内质子数为11,为钠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属于金属元素;

⑤表示的粒子核内质子数为9,为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

C、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④⑤的最外层为电子数均为7,不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错误;

D、①是氯离子,③是镁离子,①③两种粒子可以形成化合物MgCl2,正确。

14.A

对比图1、图2和图3得,反应后甲和乙质量减少了,丙质量增加了,丁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则甲+乙

丙。

A、甲由70→42,减少了28,图2应减少14,a=70%-14%=56%;

B、乙由14%→11%,减少了3%,图3应减少6%,b=14%-6%=8%;

C、丙由6%→40%,增加了34,图2应增加17,c=6%+17%=23%;

D、对比图1和图3得,丁反应前后质量分数没有改变,d=10%。

故选A。

15.A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选项正确;

B.应先开始加热,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使收集的气体纯净,选项错误;

C.收集O2后,应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移出水槽,否则收集的气体会逸散,选项错误;

D.停止加热时,应先移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否则会使水槽中的水倒流到热的试管中,砸裂试管,选项错误;

16.C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故A说法正确;

B、CO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故B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故C说法错误;

D、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