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气气候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233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天气气候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

到了夏季则受到印度夏季风系统和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影响。

无论在夏季还是冬季在云南上空都盛行西南气流,但气流来源不同,所携带的水汽也不同。

二、天气气候概况

云南省跨越了六个气候带:

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温带和高原气候带,以亚热带气候为主。

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等气候类型的特点。

云南最显著的气候特征为“四季如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一年四季不分明,主要表现为“干季”和“雨季”,一般5〜10月是雨季,11〜次年4月是干季。

雨季不但低云多,降水量也占全年的80%左右,干季只占20%左右。

干季的特点是水汽少、云量少、日照充足、温度高。

因此,在整个干季都是晴朗少云,空气干燥,日照时数反而比夏半年多,事实上,云南各地的最高温度大多出现于干季。

另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特殊的气候特点是“一天分四季,,:

某些地区气温的昼夜变化比冬夏变化还大。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去多地区位于河谷或群山环抱的小盆地之中。

此外,云南气候还是垂直变化明显的山原气候:

气温和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分布差异很大。

山麓或河谷地带气候炎热雨量较少;

山腰气候温和,降水较多;

山顶气候寒冷,雨量最多。

主要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

1、日照时数

从各地的气象资料分析,多年平均的实际日照时数在960〜2840h之间,昆明静止锋是实际日照时数多少的分界线,在其东部的川滇黔三省交界处是实际日照时数的最低区;

告知区出现在其北部。

年日照时数还有东低西高的分布特点。

无明显的季节变化,只有干季、雨季之别:

干季晴天多,雨日云天少,口照充足;

进入多雨时节,云天状况比干季差,日照时数一般比干季少200〜300h。

只有昆明静止锋移动的各地是倒过来的,雨季日照比干季还多。

2、气温:

地域分布差异显著:

南部地区气温高,北部地区气温低。

河谷地区炎热,坝区温暖,山区寒冷。

有人以“日晒胸前暖,风吹背后凉”来形容这里气温的变化。

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有地域差异:

①河谷地区气温高,高山地带气温低,②由于地势北高南低,南北之间高差悬殊达6663.6m,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温度,除金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外,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增加和海拔高度的增高年平均气温急剧下降,平均温度在5〜24°

C左右,南北气温相差达19c左右。

③降水量多、湿度大的地方因水分供应充足、蒸发耗热量大,婴儿气温明显低于同纬度的其他地方。

气温的季节变化表现为:

春季升温迅速、夏季温暖而不炎热、秋季降温剧烈、冬季温和而无严寒。

气温年内变化多为单峰型,峰谷之间差值较小。

最热月一般是6、7月,少数站在5月,个别站在8月。

还有一个与全国其他地方不同的特点就是“春温显著高于秋温”,这是由于春季为干、雨季转换时节,云雨天气少,天气晴朗,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多,地面干燥,蒸发热量少,升温快,气温较高。

日变化:

变化剧烈,最高温度多出现在午后14〜15时;

在冬季,最低温在日出前后的7〜8是出现,夏季则在凌晨5〜6时。

平均日较差夏秋季小、冬春季大;

夏季最小、春季最大。

3、降水:

①空间分布:

从南到北逐渐减少,主要是由于地势从南到北升高,且降水的水汽来源于南面的孟加拉湾和南海两个热带洋面。

根据资料分析:

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在高黎贡山西南迎风坡的盈江县(最多达4400mm)。

最少的地方则在西北部金沙江河谷(最少为100mm)。

降水量的区域性分布与复杂地形和山脉走向有密切关系:

一般偏南暖湿气流北上的迎风坡雨量多,背风坡雨量少;

山地雨量多,坝区雨量少,河谷区雨量最少。

一山之隔,年降水量相差500mm左右。

②时间分布:

冬、夏半年控制的气团性质迥然不同,形成降水年际变化小,年内变化大的特点,即明显的干、雨季之分。

6〜8月雨量最多,达全年雨量的一半以上,雨季各月降水变率较小,干季月降水变大的季风气候特征明显。

③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

全年降水日数在90〜230天之间,滇东北因常受静止锋的影响,年降水日数高达230天。

最长连续降水日数达到96天,最长连续无降水日则发生于干季曾创下130天的记录,而连续无降水日数最小值则出现在川滇黔交界处的镇雄,仅11天。

与全国相比,云南暴雨日数少,日降水量值小,降水强度不大,不易造成较大的洪涝灾害,但是由于复杂地形,易引发次生灾害。

三、灾害(极端)天气发生的天气背景及危害

1、影响云南的主要天气系统包括以下几种:

(1)南支槽

南支槽是造成云南冬半年(11月次年5月)的主要降水天气系统,单一的南支槽过程,系统移速快,不易造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过程,但南支槽与冷空气、孟湾风暴等天气系统结合时,冬季产生云南大范围的强降温、降雪天气;

春季造成云南大雨、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主要有三种类型:

①单一南支槽影响型

指南支槽在移动过程中没有其它天气系统与之配合影响云南,分析发现单一的南支槽过程,系统移速快,不易造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过程,在冬季一般只产生部分地区的降温或阵雨、雪天气,但是在春季它会产生冰雹、雷暴和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②南支槽一冷空气结合型

500hPa高空图上,中高纬度的欧亚地区为二槽一脊型,南支槽在孟加拉湾加强并缓慢

东移,中高纬度维持的二槽一脊使冷空气不断南下,对应700hPa高原东部到四川盆地的冷高压逐渐增强,地面冷锋加强南移,进入云南,与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在云南交汇,冬季产生云南大范围的强降温、降雪天气;

春季造成云南大雨、暴雨局部冰雹的天气。

③南支槽一孟湾风暴结合型

秋季9—11月和初夏5-6月是孟加拉湾风暴形成的高峰期,如果这时有南支槽东移到孟加拉湾附近,槽前的西南气流往往使风暴向东北方向移动影响云南。

通常把对云南天气没有影响的南支槽称为“干”槽,对其环流形势进行分析发现,此类南支槽的强度较弱,且位置偏北。

产生云南天气的南支槽和对云南天气影响不大的南支槽的差异主要是副热带高压的分布,前者南海、阿拉伯海各有一副热带高压,孟加拉湾为低压槽区,后者从印度南部到西太平洋为副热带高压带。

(2)切变线

切变线是造成云南大〜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多出现于6〜8月。

相较其它天气系统,切变线出现的频率大、尺度小、活动规律杂乱,还常常与台风、西南涡、地面锋面等天气系统联系在一起。

切变线定义为700hPa上,云南境内出现的风向不连续界面。

最明显的环流特征:

700hPa上南疆至青藏高原东部出现西风带冷高压,它与西太平洋付高形成近于东北一西南向或东西向切变线,地面上常有明显的冷锋或静止锋相配合。

(3)两高辐合

500hPa上青藏高压的活动于云南暴雨具有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当其东移时,会与副热带高压合并,阻挡台风或西南涡北上,造成台风或西南涡停滞少动;

另一面,当青藏高压主体在高原上时,其与副高之间形成以狭长的辐合区,青藏高压东侧的偏北风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副高西侧的偏南暖湿气流在辐合区内交汇,常造成云南暴雨天气过程。

夏季500hPa高空图上表现为:

,在高原东侧经常存在着一个准南北向的辐合地带,它是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辐合带,称之为两高辐合区。

两高辐合区主要出现在6—9月。

有些时候,滇缅之间会出现一个次天气尺度的高压系统,该高压系统室友青藏高压分裂南下或由副高西进断裂所形成,通常称为“滇缅高压”,实际上影响云南的两高辐合大多数为滇缅高压和副高之间的辐合区。

(4)西南涡

西南涡是指产生在西南地区、在700hPa图上具有气旋性环流的闭合低压,尺度约300—500km,它是夏半年造成西南地区强降水天气过程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

西南涡在源地不移出,一般对天气无大的影响;

一旦发展东移,便给所经之处带来大雨、暴雨天气。

相当一部份西南涡形成后没有明显降水而消失,只有在特殊的环流背景下,低涡的斜压性增强后才能移出,造成大范围暴雨、雷暴等灾害性天气。

西南涡三条主要路径影响云南,偏南路径指西南涡从涡源地向偏南方向移动影响云南哀牢山以西地区;

东南路径指西南涡从涡源地向东南方向移动影响云南哀牢山以东地区;

西南路径指西南涡源地生成后向偏东方向移动,东移到四川东部、重庆、贵州一带后转向西南方向影响云南。

(5)昆明准静止锋

昆明准静止锋是云贵高原上的重要天气系统,常出现于四川宜宾、贵州兴仁和云南广南一带可造成云南降温、降水和局地强对流天气,如果有西南暖湿气流配合,还可造成大范围大〜暴雨(雪)天气过程。

这与云南特殊的冷空气路径和地形有关:

云南省位于青臧高原的东南侧,受高原地形的阻挡作用,冷空气多以东北倒灌入侵为主,路径与其它省不同。

滇西北的冷空气仅占9%,但它能造成云南中部以北的重霜冻天气。

昆明准静止锋多出现在冬半年(11〜4月),当东北或偏东路径冷空气南下或西进时受到云贵高原阻挡或副热带高压较强时,冷空气滞留与云贵之间形成呈南北向的准静止锋。

就日变化来说,夜间准静止锋西进或南移,白天东退和北移.锋面愈弱,这种变化愈明显。

普查统计发现冬半年昆明以东地区有86%的天数存在昆明准静止锋,这构成了低纬高原独特的气候特征。

(6)西行台风

西行台风在两广登陆后继续西行,或穿过海南岛进入北部湾在越南北部登陆对云南会产生较大影响,是云南产生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

据资料西行台风统计,进入18°

N以北、110吨以西区域的西行台风对云南会有影响,因此把该区域定义为影响关键区,并按影响程度把该关键区划分为关键区I、关键区H和关键区III。

TC进入关键区I主要影响滇东南边缘地区,对其它地区影响较小;

进入关键区II主要影响区域为滇东南和滇南地区,其中文山、红河南部以及普洱西南部大〜暴雨频数较高;

进入关键区III对云南大部地区造成影响,特别是滇南部分地区大〜暴雨频数高,几乎每次进入这个区的TC都会造成该区域大〜暴雨的出现。

统计表明进入关键区HI的西行台风对云南影响最大,进入关键区II的次之,进入关键区I的影响最小。

(7)孟加拉湾风暴

孟加拉湾风暴向偏北方向移动,可对孟加拉国和青藏高原形成重大影响常出现大海潮和暴风雪等严重灾害;

向偏东方向移动,可对缅甸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地区有较大影响,是造成我国西南地区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

统计表明孟湾风暴东北方向登陆易造成云南出现强降水天气;

东北方向登陆的孟湾风暴有4〜6月和9〜11月两个高峰时段,与云南雨季开始(平均5月20〜25日)和结束(平均10

月15〜20日)基本吻合,尤其是与雨季开始期的密切程度更为显著。

2、由这些天气系统所造成的云南主要的灾害天气如下表所示:

主要天气

分布特征

危害

暴雨

主要发生在夜间,滇中及以东以北地区夜间的暴雨比白天多的多,尤其是滇西北的丽江、滇东北的昭通;

主要原因是云南大部地区的昼夜温差大,产生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多出现在夜间;

另外,昆明静止锋有夜间加强,白天减弱的特征;

引发泥石流、滑坡、城市积涝

冰雹

与云南的地形和影响系统有密切的关系:

南支槽及高原低值系统影响频繁、静止锋活跃、热带系统影响较多的区域均是冰雹天气的多发区,迎风坡出现降雹的机率远大于背风坡。

造成局地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大风

北多南少,高海拔、狭谷地带多大风日。

年均大风日数大于25天的气象站有9个,分别是滇西北的大理、祥云、南涧、德钦和滇中的大姚、太华山、东川、元江以及滇东北的巧家。

在云南造成的损害面积较小,多为局部性大风灾害

雷暴

南多北少

年均雷暴日数南部地区一般在80天以上,北部地区一般在60天以下,西双版纳是云南雷暴最多的地方;

滇西北的怒江洲、迪庆洲是省内发生雷暴最少的地区。

从春到夏雷暴增多,从秋到冬雷暴次数明显减少

雷击灾害

大雾

各地差异较悬殊,低纬度地区大雾日多于高纬度地区,低海拔地区多于高海拔地区。

大雾口数最多出现在滇西南;

大雾日数最多的是临沧的沧源,年平均大雾日132.6天,大理和澄江气象站从未出现大雾天气,主要出现在秋冬季,春末夏初较少。

引发重大交通事故、航班延误和疾病爆发

寒潮

与中国其他大部分地区的不同,冷空气受到青藏高原和重重高山的阻挡,其强度弱于北方,造成的降温幅度偏小,且降温速度慢。

滇东北寒潮日数最多,由于山脉的阻挡,滇东南出现寒潮的概率的多于滇西南,滇西的保山、德宏几乎没有。

形成低温连阴雨和重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导致路面湿滑引发事故或使农作物受到严重冻害。

秋季连阴雨

在静止锋活跃和南支槽影响频繁的区域易出现,多见于昭通、昆明、曲靖、怒江、保山、德宏、临沧、普洱西部、红河南部等地

带来的阴雨寡照低温天气往往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危害,以及滑坡、泥石流

冰冻

冰冻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时期,是中国冰冻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特别是滇东北、滇东和滇西北地区每年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冰冻灾害影响。

冷空气和对流层低层水汽条件是促成冰冻天气最主要的两个条件,通常将冻雨、雨淞和雾淞天气统称为冰冻天气。

易引起道路结冰和电线结冰。

当地天气气候特点

环流的季节转换

当地天气气候概况

月平均降水月平均气温天气要素的极值灾害(极端)天气发生的天气背景及危害等

黑龙江天气气候特点

1当地天气气候特点

黑龙江省气候寒冷,冬季漫长。

按每3个月划为一季,与全国各地四季长短的始末一致,但同处一季各地温度状况、物候现象差异很大。

若按我国气候学家提出的用5d的平均温度(候温)为标准,并兼顾各地某些能反映季节来临的植物或动物的生长和活动规律来划分四季,能够较好地反映各地温度状况和物候现象的特点。

按张宝壁提出的当候温210°

C、V22°

C时为春季;

候温222°

C时为夏季;

候温V22°

C,,10°

C时为秋季;

候温V10°

C时为冬季。

按此划分黑龙江省北部一些市县在许多年份春、秋相连,没有夏季。

因此,根据黑龙江省的气候特点,在日常的预报和服务中采用与南方各省不同的季节划分方法。

即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0月,冬季为11月一次年2月。

1.1春季

春季(3-5月)是冬夏季风交替的过渡季节,天气多变,气温变化大,空气干燥,降水少,多大风。

各地季平均气温一般在・1.0〜6.0C,北部大、小兴安岭及黑河等地在;

.0〜4.0°

C;

南部地区在4.0~6.0°

C。

各地季降水量一般在50〜100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2〜17%,具有经向分布特征,表现为东多西少,西南部地区一般不足60mm;

东部三江平原、北部小兴安岭及其南部等地在80mm以上;

其它地区在60〜80mm。

春季多大风,平均日数各地一般在4〜16d,约占全年大风日数的50〜70%,大、小兴安岭,三江平原东部等地在4〜8d:

松嫩平原大部在12〜16d;

其它地区在8〜12d。

各地相对湿度一般在50〜70%,松嫩平原西南部不足50%;

三江平原东部、哈尔滨地区北部在60%以上;

其它地区在50〜60%。

1.2夏季

夏季(6-8月)黑龙江省盛行东南季风,气候温热、雨量充沛。

各地季平均气温一般在16〜22C,大兴安岭北部在16〜18°

小兴安岭、黑河等地在18〜20°

南部、东部地区在20〜22C。

各地季降水量一般在250〜400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7成,大兴安岭北部、松嫩平原西南部地区不足300mm;

北部大部和东部地区在300〜350mm;

中部地区在350〜400mm。

各地降水(日降水量20.1mm)日数一般在40〜50d,西南部地区不足40d,其它地区在40-50do各地暴雨(日降水量250mm)日数一般在0.2〜0.8d,北部地区在0.2〜0.5d;

南部地区在0.5〜0.8d。

1.3秋季

秋季(9—10月)是从夏到冬的过渡季节,夏季风衰退,气温迅速下降,降水量减少。

各地季平均气温一般在3.0〜HOC,北部地区在3.0〜7.0°

南部地区在7.0〜11.0°

各地季降水量一般在60.0〜120.0mm,呈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西部在60〜100mm,中部在80〜120mm;

东部在100〜120mm。

1.4冬季

冬季(11月一次年2月)受干冷的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气温低,降水少,气候寒冷、干燥。

各地季平均气温一般在-(12.0〜24.0)°

C,北部地区在-(18.0〜24.0)°

南部地区在-(12.0〜18.0)°

Co各地季降水量一般在12.0〜42.0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6%,一般为西部少、东部多,西部地区在6-18mm;

东部和中部地区在30〜42mm;

其它地区在18〜30nlm。

各地积雪日数一般在70〜200d,大兴安岭北部、黑河等地在110〜120d,西南部的松嫩平原在70〜90d;

其它地区在90〜Uld。

2环流的季节转换

黑龙江地处中高纬度地区,强冷气团与强暖气团分别在冬夏两季交替影响,从而形成影响黑龙江省的主要天气系统多为大型天气系统的特点。

影响黑龙江省的主要天气系统为高空的大型槽脊和低涡系统,地面的锋面、温带气旋和反气旋。

冷锋是黑龙江省最常见的天气系统之一。

通常与地面气旋相伴,形成气旋锋面系统。

冬季冷气团势力强盛,冷锋降水比较多见。

夏季,黑龙江省气旋锋面活动频繁,气旋锋面降水盛行,约占全年降水的95%以上。

冬季暖锋是黑龙江省大到暴雪的主要天气系统,占冬季大降雪的37%左右;

春、秋季较大降水中暖锋性质降水占绝对优势,为98.1%;

夏季,暖锋锋区暴雨比较常见。

天气形势上,西南气流前部存在暖锋锋区,其北侧或东北侧有偏东风或东南风冷空气,冷空气在暖锋前缘与暖空气汇合,偏东风或者东南风与西南风形成风切变。

锢囚锋是冬季黑龙江省大到暴雪的主要天气系统,占冬季大~暴雪的18%左右。

锢囚锋降雪雪区范围大,雪区移动缓慢,常在原地形成长时间持续性降雪,危害甚大。

在春、夏、秋季降水影响系统十分复杂,锢囚锋通常与暖锋或冷锋共同作用产生强对流天气或较大降水。

静止锋在黑龙江省比较少见,冬季黑龙江省静止锋带来的较大降雪仅占1机在春、夏、秋季极少出现维持26h的静止锋。

蒙古气旋可以造成黑龙江省大范围的暴雨和大、暴雪天气。

造成黑龙江省区域性暴雨天气要求700hPa高空图上,105°

E、46。

N附近有冷性低压或深槽存在,温度槽落后于气压槽,槽后部为偏北风冷平流,槽前偏南气流不越过50°

N;

副热带高压脊伸至朝鲜半岛或日本一带,但不越过黑龙江省及以东区域,这样才能保证蒙古低压沿锋区位置进入黑龙江省,形成区域性暴雨或大一暴雪天气。

进入黑龙江省的蒙古低压,其移动方向受高空环流形势不同而不同,当东亚大槽稳定时,它向东南方向移动;

当东亚大槽不稳定或有蒙古低涡东移时,它会向东北方向移动,影响黑龙江省北部。

温带气旋是中高纬度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主要出现在副热带高压以北的中、高纬地区,它发生在极地气团和热带气团交汇之处,斜压性强。

东亚地区的温带气旋主要发生在两个地区,一个地区位于45。

〜55°

N,并以黑龙江省、吉林省与内蒙古交界地区为最多,习惯称这一地区发生的气旋为北方气旋;

另一地区位于25。

〜35°

N,即我国的江淮流域、东海和日本南部海面的广大地区,习惯上称这些地区的气旋为南方气旋。

统计1958—2001年气象资料发现,东亚北方温带气旋月平均发生频数9.9个,5月最高,4月次之,1月最少;

且夏半年明显多于冬半年,暖季发生次数高于冷季;

春季3—5月气旋发生频数最高,占全年总气旋发生数的31.2%;

冬季12—2月发生频数最低,占全年总气旋发生数的16.3%;

其次是夏季和秋季分别占29.2%和23.3%。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中高纬,是受温带气旋影响较多的省份之一,温带气旋可以给黑龙江省带来较大降水天气。

温带气旋的生命发展史可分为四个阶段:

波动阶段、成熟阶段、锢囚阶段和消亡阶段。

影响我省的主要温带气旋有:

东北气旋,黄何气旋,蒙古气旋。

影响黑龙江省的高压系统: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鄂霍茨克海高压,蒙古高压,贝加尔湖高压,乌拉尔高压脊。

东北冷涡是指在我国东北地区附近具有一定强度(闭合等高线多于两条),能维持3〜4d甚至更长,且有深厚冷空气的高空气旋性涡旋。

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但以5—6月份为最多,东北冷涡(35°

〜60°

N,115°

〜145°

E)生成后在东北地区及其附近上空活动。

500hPa天气图上至少能分析出一条闭合等高线,并有冷中心或明显冷槽配合。

它是从地面到6km上空的一个冷性气柱,这个冷性气柱呈逆时针方向且不断旋转,旋转过程中,会有冷空气分离出来,产生降水。

由于东北冷涡高空温度比较低,当低层有加热时(如暖平流、太阳辐射)则会导致层结不稳定,可能出现低温、连阴雨和强对流天气,产生冰雹、雷暴、局地暴雨等天气。

另外,东北冷涡的准静止性,可使这类天气反复发生。

东北冷涡是黑龙江省降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占整个降水的37%O根据1985-1994年出现的冰雹过程统计分析发现,83次冰雹过程中由冷涡系统影响的占75.9%;

1972—1991年哈尔滨气象站观测到的55次跑线中与冷涡有关的有35次。

不均匀地形有利于中尺度系统的产生和发展,地形抬升、纬向次级环流和小股弱冷空气共同作用是大暴雨产生的重要原因。

数值试验表明,大小兴安岭和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