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769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Word下载.docx

学是基本理论,术是比较基本的方法。

严复:

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公理,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术者,据既知之理,求可致之功。

学主知,术主行。

两位先生都受西方学术影响,学为体,术为用。

两者是本体(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方法和应用方法)的关系。

要了解学术与学问的概念,可引申至无字之书与有字之书。

无字之书是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可能有很多知识,是从自己和别人的经验中学习而来,从身心处事中来,如生产(人与自然)交往(人与人)娱乐反思(人与自身)。

这意味着我们与周围社会感应于外而发于内,不断地接受外界刺激,而且内外互通,由外而内,情动于中而发于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感觉观察验证,有了对外界世界的相信、关心、谋划。

收到了学校给自身的刺激,内心就会有感受,有体悟,然后有了三年的计划,并通过言谈和行为表达出来,通过回忆实现在空间上由内到外和由内到外的转化、在时间上由过去到未来的转化,有了期待,并进一步表现为理解、评价和表达。

要学好某一类学问,就要同情地理解。

理解不同于说明,学习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恻隐之心,要有同情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感受意识到别人的甚至是古人的感受。

理解只是知晓事情的来龙去脉,评价则要给出一个态度,是接受还是反对。

理解需要进入文本,进入历史,同时还要评价,这就涉及到价值。

学习哲学社会科学要理解和处理的一个基本关系是事实和价值的关系。

自然科学不需要价值。

哲学社会科学首先需要进行事实描述,然后进行价值评价,这就需要一个预设的目的、尺度、立场,这三者不同,评价就不同。

最后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

这就是学问产生的过程。

学问产生于各种各样的生活过程中。

分析认知理解评价后,将想法上升成合理的概念,就从无字之书变成了有字之书。

研究生阶段主要学习有字之书,同时要不断参照无字之书,而不能将其彻底摒弃掉。

学习自然科学,要将原有的偏见和想法完全摒弃。

学习人文社会科学,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文本中的内容进行交流对话,不要完全反对,也不要完全肯定。

寻找共同点,寻找相同之处,进而进入文本,进入文本之后的无字之书。

任何有字之书都来自无字之书,同时是对它的批判性反思和可能性展开。

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

“自我对象化”简单地讲就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外化,将我们的文化创造活动表达出来,这是自我对象化的重要形式。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保证了知识传播的一致性。

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

书面语言是最为典型的符号。

什么是符号?

从两方面来理解一个概念:

概念的外延——形式,概念的内涵——内容。

联想到生活的经验才能对概念有深入理解。

语言、货币、广告、制服甚至人也是符号,在某个特定的情形下是,例如一个中国人到了国外,外国人就要通过这个人来了解整个中华民族。

符号是一个不同于其自身性质和意义的表征。

若一个事物仅仅通过自身的性质来产生意义,那它不是符号。

饿了吃面包吃的不是符号,通过面包了解西方饮食文化,面包就成了符号。

整个社会科学都是通过符号表达的。

符号是文化的细胞,正如商品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目标。

马克思对现代市场经济的了解是通过对商品的分析。

我们要了解文化,就需要了解其最基本的符号。

广义的符号式仪式,仪式是流动化的一组符号,如看升旗,是看一块红布冉冉升起,但那不只是一块红布,那是一个最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它代表林领土、主权等等一系列内容。

要恢复和发扬光大我们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要恢复过去的仪式。

本科学的是可分割的知识,硕士学的是不可分割的道理,需要老师连贯地降下来。

二、关于文化与教化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

文化不仅是我们的工具,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构成了我们人的本质。

文化具有双重属性,工具性和本体性。

文化是工具,同时又深入到我们的血液中,人成为万物灵长,靠的就是文化。

卢梭将人性分为第一天性(与生俱来的生物性,如恋生畏死,趋利避害,是生理遗传)和第二天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生活学习中获得的,是获得性的人性,其直接构成就是文化,文化是社会遗传,尤其是教育教化,孔子将王官之学变成平民教育,有教无类。

)一万年前的老虎和现在的老虎差别不大,而人类则变化很大。

人类的文化会不断积累,大学里做的就是人类文明的经验、知识、智慧的创造。

所以人生就有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事业,从事的是对整个民族的未来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的自然生命有朽,独立于个体生命之外又存在于主体之间的文化生命的产生。

文化可能是个人创造的,但一旦创造出来就成了公共财富,在个体之间交流,所以我们就不采取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了,而是在主体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走出了主客之间的二元划分,而是双重主体。

赋义——赋予对象以意义,一个对象没有某种意义,不代表更大的事物,例如我们的民族赋予一块红布以国旗的意义。

文化的创造,首先是赋义活动。

释义——解释其意义。

解释是非常重要的。

解释权很大程度上被国家垄断,孔子作为民间的思想者来解释经典,打破了政府的垄断,后来汉代独尊儒术,又将其垄断。

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现在。

文化是人应对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生活生产方式,反过来我们又被文化所规范和塑造,教育是让人成人成己的过程。

一个动物不存在出生后要成为那个动物的问题,而人就有做人的问题,因为人一出生是一个自然人,而要成为社会特定角色的承担者,就必须受教育。

人是具有两重性的生物,在西方甚至发展成为对立的概念,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既要顺着人的本能体验,又要逆着人的本能体验,是一个即顺又逆的体验过程。

梁漱溟特别强调文化的逆躯壳起念,文化是高于我们本能的东西,如道德、宗教、法律,都是用来对付人自己的,产生这些对付自己的东西,不是完全否定我们自己,也不是完全逆着我们自己,而是惩恶扬善,扬和抑,顺和逆。

我们现在出现了很多价值中性化的趋势,不善不恶,不好不坏,甚至不男不女。

中性化是必然的趋势,是有正面意义的,是对极端化、二元化的扬弃。

但是人的两重性本身是无法消除的,中性化的只是人的价值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不代表人类社会就没有善恶好坏男女之分了。

问题:

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的文化作比较。

为何中国突出的是道德文化的第二天性,现在很多好的东西却萎缩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对善恶做极端化的理解。

因为太过极端的划分反而就会对第一天性进行简单的否定,如宋明理学以理杀人。

爱美之心也是第一天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支持这一点,此外还有人追求健康。

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需要自我激励,我们的精神和肉体之间有三重关系,第一重是简单顺应,导致好逸恶劳,放浪形骸,生命力萎缩,第二重不断激励提升甚至否定自己的肉体,如冬跑冬泳,虽然现在吃苦,将来才有大的发展,甘蔗没有两头甜。

讲哲学,要将这么课

三、哲学

哲学是求道之学。

道可道,非常道。

这是我们学习哲学追求道的一个矛盾和悖论,不可道也要道。

人首先要说很多话,最后再保持沉默。

学哲学就想搬着梯子上房,得意忘言。

司马迁讲他写史记不单纯是为了做史学家,而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道在我们生活中要在一定程度上去把握和进入它。

为学为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峰回路转,发生质的飞跃,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是了解世界的方方面面,而为道是为了把握世界的方方面面的精华,将多转化为少,将复杂变为简单,将多变一,有多的地方就有一,有一的地方就有多。

要了解一的内涵,就要从一走向多。

掌握了哲学的意义和科学的内涵。

宇宙的终极奥秘就是天道、人道,简直不能向它提问题。

西方称之为本源、主体,道广大无边,看不见摸不着,又可以化为肉身。

上帝是道,肉身是耶稣,引申出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

道家所说——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

佛家讲自性若迷,一旦开悟,众生是佛。

哲学是一个圆圈,圆上任何一点都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勤与思考不一定善于思考,因为没有掌握一套学理。

对于思考惰性大的人,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第二天性。

不奋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得三隅反。

青年人天生就是理想者。

第二讲:

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的互释。

我们在今天如何

我们认为马克思是现代的思想家。

前现代的思想家如苏格拉底、老庄。

后现代思想家如德里达、罗蒂等等,对现代性持批判和消解的态度。

现代是什么?

现代社会越来越五光十色、变动不居。

科学技术、民主科学、生光化电带来的,更高更快更强。

现代社会更大程度上是通过理性来推动和释放人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现在越来越表现为人的欲望,这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的东西。

边推进四个现代化边反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当时我们对现代社会的理解基本上停留在器物层面,没有到达制度层面,更没有到达意识层面。

现在我们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现代的。

这样的深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三个运动推动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运动时洋务运动,是外在的、皮毛的,因为中体西用,张之洞的劝学篇。

第二个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明年是一百周年,其实他是戊戌变法的一个结果。

戊戌变法就是制度改革,变君主制为君主立宪制,虚君共和。

辛亥革命走的跟快,革命掉了君,直接共和。

但有共和之名没有共和之实,君主文化的深厚土壤存在于中国人头脑深处,于是又有了五四运动来进行意识改造。

但这样又引发了过度的结构,新儒家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花果飘零,中国人像无根的浮萍,被时事所推。

中西文化一交锋立刻显出所谓的优劣,于是五四运动是一个彻底的新文化运动,重塑中国的传统文化。

八十年代初重新经历了这三次活动,补上管理这一课,但似乎也不是太成功。

某年一个武汉大工厂引进洋厂长的案例。

于是又有了观念上的变革。

现在又在重演,一些有来头的人反对普世价值。

在中国做学问不容易,做假学问很容易,山寨文化盛行,外国人会觉得中国就是个暴发户,就想撒切尔夫人所说“中国再崛起也没有新的观念”。

不能愤青,要真正掌握一种理论,在思想上成长成熟,合理地愤怒。

我们的文化在显性方面收到了很大的冲击,但在隐性方面,只要我国的小农经济没有大的变化,市场经济没有真正占主导地位,

马克思韦伯说现代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理性化。

近代三大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涂尔干。

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是资本主导的社会,资本是理性化在经济领域的表现,现代社会是有阶级性的,打上了资本主义的印记。

韦伯认为前现代社会是非理性的社会,靠信仰、传统和威权来统治。

现代社会的理性在韦伯看来包括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是为了某个崇高的目标可以不计较一切手段,这种价值理性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为了真善美和自由,将其列为最高目的,可以牺牲一切。

但这种崇高性往往伴随着血腥,因为它太极端,它会消灭掉一切中间状态,希特勒和文革都是这样干的。

推向极端。

朱学勤《乌托邦的溃败》。

中国两千年的官逼民反的循环一直持续到毛主席的去世。

毛主席是中国最后一个不是帝王的帝王。

政治、生活、文化。

器物、制度、意识。

只讲价值理性就会走向乌托邦的灾难,所以要讲工具理性,它推崇的是效率,而不是自由和公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具理性首先是一种挂念和理念。

工具理性导致了前现代社会的驱魅。

魅就是神圣神秘。

前现代社会人依赖的是情感。

现代社会的科学消解掉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民主政治消解掉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老百姓和首领的距离打破了,这就是工具理性的威力。

共产党宣言:

资本主义揭去了原本掩盖在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将一切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这就是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不断地高度分化,又在不断地加以整合。

我们正在通过历史的三峡。

吴敬琏:

我们仍然处于现代化的艰难的转型期。

市场并不必然地造成民主政治,中国现代出现的是权贵资本主义,和当年的四大家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因为我们仍处于马克思的时代,也就是现代化的时代,马克思生活与19世纪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物质财富大量积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一个光明的时代,也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时代,这是一个诚信的时代,也是一个欺骗的时代。

这似乎在说现在的中国。

每天生活中都有出现让我们振奋的事,也有让我们愤慨的事。

传统已经死掉,旧的秩序已经瓦解,而新的秩序尚未生成。

通过马克思理解现代社会的本质和矛盾以及它可能的出路,马克思只是揭示了一种可能性,他死后出现的民主社会主义就是另一种可能性。

通过马克思学到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这是更根本的,不至于在众声喧哗的时期,无所措手足,莫衷一是。

往往明确的态度陷于片面,要即明确又不陷于片面之见,这就需要掌握一套理论。

下次课要把三个小册子买到。

先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或《马格选集》1985年版。

2010年9月30日星期四

两节课讲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今天这个单元做整体性介绍。

目前为止,马克思经济、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最早的文本就是《手稿》,马之前的著作只是对人文社会科学某一方面的论述。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他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的思想包含后来学科分化的三方面内容: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三部分是一个有机体。

随着西方传统的哲学模式(形而上学)的终结,从巴姆内的到柏拉图,最后至黑格尔。

其哲学模式的提点是基于一个元概念,从此出发进行公理式的演绎。

这种哲学模式在我国严格说是没有的。

到了马克思时代,哲学思想变成了思想加社会学(广义的,包括历史),形成了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纯粹的形式化、逻辑化的哲学终结了。

1、《手稿》破题

马克思用哲学眼光发现了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手稿》中即有经济学内容,又有哲学思考方法。

经济学是现代社会的基础学科。

马克思思想的三个组成部分,不能从学科区分的角度理解,而是从学科整合的角度理解,意味着一种新的哲学学术范式和理论形态的诞生。

这也不是唯一的,还有法国的社会学家的孔德(社会学鼻祖),提出了科学社会学。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

《手稿》是马克思思想的策源地。

哲学之前被当做玄学,被认为是神秘的,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后来从马克思开始哲学又走向生活。

当时的经济学有一个命题:

“劳动是财富的主体本质。

”马克思非常欣赏。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们的洞见——财富不等于使用价值。

劳动在改变世界,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主体性质”体现了人的能力,区别于客体财富,即大自然。

从哲学的眼光看生活,发现了生活的奥秘和本质。

这个本质是一个表征。

用什么样的眼光看生活,生活就变成什么样子,低俗还是神圣。

不能单纯从善恶来看待生活,还是用哲学的辩证眼光来看。

2、对经济学和经济现象的批判思考

哲学的方法论:

一方面是观点,一方面是方法。

动产首先包含人的劳动活动,劳动是人的财产。

重大的理论突破:

过去人对经济现象的认识,把财富归结价值或使用价值,直到英国经济学家认为财富的主体本质是劳动。

1)使用价值(传统社会)具体的,特殊的。

正体——2)价值(货币学派,重商主义学派,货币)抽象的,普遍的。

反体——3)劳动。

重农学派。

二者的结合。

合体。

劳动看得见摸得着,是具体特殊的,但又是在形式上无差别的,并且可以交换,故而又是抽象普遍的。

三者是正反合的关系。

劳动创造了财富,那么劳动应该得到一切,但现在劳动者拿工资,资本获得利润,土地获得地租,劳动者拿的最少,这一点经济学家解释不了了。

单纯的实证:

不解释事物的本质、不批判,只客观地描述现象。

人性的两个极端——一半是动物,

异化劳动说。

异化,手段变成目的等等。

如果主体本质力量投射出去后不仅不被自己所控制,反而控制了自己。

异化是外化、现实化的极端形式、负面形式

异化劳动是一种极端异化,是不能用代价来抵消的。

跟主体相反相悖。

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

1、劳动和劳动对象(自然界)相异化。

人的劳动对象不是劳动者自己选择的。

2、劳动和劳动本身异化。

劳动不再是自觉自愿的活动,而变成了被迫的,强迫的、奴役式的劳动。

3、劳动与劳动的产品相异化。

劳动者享受不到劳动产品。

4、人与人相异化。

劳动产品没有被劳动者拿走,被另一部分人拿走了。

即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分裂异化了。

对象化:

这个词来自于对象性。

事物之间,即使是在自然界,也是互为对象,相互补充、相互服务。

每一方的本质在自身体现不出来,而要在和其不一样的、互补的对象上体现出来。

人的活动是对象化的活动。

人外面都有对象,首先是自然界,其次是其他人。

对象化,就是将自己的本质力量投射到对象身上。

对象之间有什么区别2一、同类;

二、性别对立;

三、同类与不同性导致男女之间的互补,成为一家人。

哲学的概念几乎没有一个是人工概念,都是自然概念。

自然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概念。

人工概念则不是自然形成的。

哲学概念来自于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去生活中理解哲学。

有些概念恰恰是对生活中特定现象的应用。

劳动对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劳动性质,因为它首先决定了劳动方式、工具。

在劳动中形成的产品构成了对象世界。

劳动对象外在于我们人,同时又体现了人的力量。

如房屋,体现了人的力量、文化、意志印记。

二、社会主义

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是国家主义的优越性,充其量是东方式的社会主义对传统的利用。

举国体制。

两千年的官工官商官学,大一统,高度垄断。

桑弘羊、董仲舒的学说,开创了两千年的官学。

空想的、粗鲁的、农业的、专制的社会主义。

中国在毛主席时代的社会主义很多就是这个现象。

文革的爆发不是毛主席头脑发热、被四人帮利用,而是在五十年代就埋下了祸根,极左。

马克思首先就对社会主义做了区分。

那么多人向往、那么多人打这个旗号,就是因为它是好的,符合人民理想的价值观的。

社会学意义上的个人是随着市场的发展,人们走出了群体依赖关系,走出血缘地缘共同体,每个人可以凭借自己谋生,这就产甗了个人主义。

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比国家主义先进。

国家是分化出阶级后,主导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维持社会秩序,才采取了国家的形式。

社会:

人和自然之间完成了的对立统一。

教学相长,教师学生化,学生教师化。

马克思的理论工作:

一、对空想的、粗鲁的、农业的、专制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对其指向、本质、宗旨、目的做了重新的解读,联系私有制、异化劳动的产生及其扬弃,从人类发生发展的社会化的本质来理解它。

社会是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完成了是在理想意义上来讲的,既然它成为一个历史,那就一直在完成的过程中。

这个既是社会的本质,又是广义的社会。

他抓住了各种社会的本质。

我们所讲的社会是狭义的。

相对于国家和个人而言,是市场社会,国家是从社会中来的,他攫取了社会的资源和利益,所以它最后要回归社会。

现在国家作为管理者的职能在强化,而作为阶级统治者的职能在弱化。

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有很大的弹性和模糊性。

种(人种、物种,纯粹生物学的概念)、族(群体、部落联盟、民族,是一个文化概念,其它动物有种没有族),类(是一个哲学概念,最普遍最抽象的,最高的,具有内在的普遍性。

凡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属于这个类,都分有了这个类的)。

类本质,人的本质是具有自我意识、自我创造的能力,自觉自由。

动物不是自觉自由的。

在民族、人类、个人之间要打通。

近代中国的启蒙就是让中国人知道自己是人,以前是君臣父子,没有争得做人的资格,只有在民族之内的特定身份规定。

存在,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概念,类本质的存在是事物的现象存在。

在不同的哲学家、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同。

整个手稿的各个部分都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思想,另外有专门的几个部分来专门论哲学。

费尔巴哈的三点功绩:

马克思当时已经超越费尔巴哈了,他借鉴了很多费尔巴哈的概念,同时他也吸收了黑格尔的劳动的概念,并吸取了经济哲学的理论。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上还属于人类学(广义的,狭义的是社会学的二级学科)或人本学(不是以自然或财富为本,而是以人类为本)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之前是以对自然界的肯定为核心的自然唯物主义。

从自然中将人类突出了出来,还有机械唯物主义(对人进行简化,认为人就是“一台精密的机器”)。

费尔巴哈讲的“类”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什么样的人呢?

黑格尔那里是理性的人,费尔巴哈讲的是有感性色彩的人,富有感情、意志等等。

黑格尔的辩证法:

基于劳动的否定的辩证法。

这个内容是马克怕从黑格尔那里发现并拯救出来的。

中国的经济哲学:

黄宗智等人的理论,中国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基本的

人性有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如生物属性,又有后天的社会性。

这就是人性的复杂性。

人的社会属性是在劳动中获得和变化的。

中国现在在搞现代化,不仅要理解现代,还要理解现代性。

黑格尔对

劳动就是对象化和对象的扬弃,去对象化。

通过劳动建构的是对象的世界,外在性、疏离性消失了。

自身相对于世界的自在性、外部性消失了。

自然界人化,指的是对自然的改造,如城市的出现。

人自然化了,人本来是陆地生物,后来可以上天下水。

自然意味着事物的本质,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而是自我创生、自为因果、自然而然。

人就是自然,是一种自觉化了的自然,不能再讲征服自然这样的二元论调。

不能用还原论的观点看问题,人类的高级现象一旦出现,就不能再还原到低级现象来说明高级现象。

人是猴子进化来的。

化学高于物理,生物高于化学,人类学高于生物学。

要用内在目的论来看问题。

我思故我在与我在故我思是相互阐释的。

有自我意识才能有“我”,才有“我思”。

通过对象回到自身,通过他者发现自身。

人来到世界上并没有带镜子,是通过别人来知道自己的。

男人通过女人才有了男人的概念,老师通过学生才知道了老师的身份。

书上101页的那段话是哲学部分的纲领,要好好看。

基于劳动的否定辩证法。

基于外向化,投射出去了,这就是“否定”,通过否定来达到肯定,即将对象扬弃化,再回到自己,这就又到了肯定。

防止的是对象化过程中的异化。

着眼于个体的差异,任何事物都是特殊性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