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545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4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南阳市人民政府

二O一六年七月

目录

总则 1

一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 3

(一)地质灾害现状 3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 5

(三)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7

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9

(三)目标 12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分区 13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13

(二)地质灾害防治区 19

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25

(一)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 25

(二)地质灾害调查 25

(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26

(四)搬迁避让和治理工程 28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1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建立社会化减灾防灾体系 31

(二)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 31

(三)加强宣传,提高民众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31

(四)群防群测、群专结合 32

(五)加强队伍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学管理 32

(六)建立长效的投(融)资机制 33

(七)注重丹江口库区和南水北调总干渠的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库区地质环境管理 33

附表1:

南阳市险情在中型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35

附表2: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统计表 37

附表3:

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费估算表 38

附表4: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费估算汇总表 41

附图1:

南阳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1:

20万)

附图2: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1:

20万)

附图3: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施计划布局图(1:

20万)

26

总则

南阳市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自然变异强烈,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广、密度大、且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和发生规律仍需进一步研究,在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作用下,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影响着我市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十三五”是南阳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资源消耗处于增长阶段,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矿山开发,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日趋严重,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加剧,地质环境保护压力持续加大。

南阳境内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库区蓄水以后也将带来一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

因此,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控制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防治地质灾害已刻不容缓。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主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危害,保障公共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编制《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以2015年为规划基准年,规划期2016~2020年。

本《规划》中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不包括由于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等缓变型地质灾害。

本《规划》中所称地质灾害隐患,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崩塌、潜在滑坡、潜在泥石流、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本《规划》适用于南阳市所辖行政区范围,包括2区10县,即宛城区、卧龙区,南召县、镇平县、内乡县、淅川县、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方城县、西峡县、社旗县。

本《规划》是整个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阳市人民政府今后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的规范性、指导性文件。

一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地质灾害现状

据南阳市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截至2015年12月,全市已发生地质灾害265处,其中滑坡157处,崩塌66处,泥石流27处,地面塌陷15处,直接经济损失25303.2万元,死亡人数34人。

全市尚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294处,其中滑坡隐患162处,崩塌隐患90处,泥石流隐患点27处,地面塌陷隐患15处,潜在经济损失58817万元,受威胁人数20177人(表1)。

其中险情在中型及以上隐患点32处,受威胁人数17236人,潜在经济损失45810万元,数量占隐患点总数的10.88%,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却分别占85.42%、77.89%,可见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是我市防范工作重点。

表1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类型

险情分级

成因

威胁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小计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人口(人)

财产(万元)

滑坡

-

2

16

144

163

17

146

6578

19223.5

崩塌

-

-

4

86

90

34

56

1138

3548.5

泥石流

4

2

1

20

27

-

27

8431

22723

地面塌陷

1

1

1

12

15

6

9

4630

13322

合计

5

5

22

262

295

57

238

20177

58817

1、滑坡

全市存在滑坡隐患点162处,按照其险情大小,可分为大型2处,中型16处,小型144处,在淅川县、西峡县、内乡县、南召县、桐柏县均有分布,主要为土质滑坡。

区内滑坡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引发,区内人为切坡、削坡盖房及修路等人类工程活动造成了多处滑坡失稳或复活;由于区内降雨集中,是直接引发的自然因素,如盛湾镇袁坪滑坡,在沟底可见下降泉溢出。

自然因素引发的滑坡隐患点有145处,人为因素引发的有17处,威胁人口6578人,财产19223.5万元,其中中型及以上滑坡隐患点18处,自然因素引发的有16处,人为因素引发的有2处,威胁人口3998人,财产9530万元。

2、崩塌

全市存在崩塌隐患点90处,按其险情大小,可分为中型4处,小型86处。

主要分布在淅川县、西峡县、内乡县、方城县等县域内,可分为岩质崩塌和土质崩塌两类。

崩塌主要为自然因素引发,多发生于高陡边坡坡肩坡角大于60°的高临空面,一般发育于变质岩地层中,在强降雨引发和重力卸荷营力作用下产生崩塌。

陡崖一般发育有多组陡倾裂隙,杂乱排列,不规则状,在主裂隙的控制及降雨的引发下岩体裂隙进一步加长加宽,直至产生崩塌。

自然因素引发的崩塌隐患点有56处,人为因素引发的有34处,威胁人口1138人,财产3548.5万元。

其中中型及以上崩塌隐患点4处,自然因素引发的有1处,人为因素引发的有3处,威胁人口660人,财产2000万元。

3、泥石流

全市存在泥石流隐患点27处,按其险情大小,可分为特大型4处,大型2处,中型1处,小型20处。

在淅川县、南召县、内乡县、桐柏县、镇平县、唐河县均有分布,常常淤塞河道,冲毁桥梁、道路、农田、房屋等,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泥石流隐患点全部为自然因素引发,威胁人口8431人,财产22723万元。

其中中型及以上滑坡隐患点7处,威胁人口8230人,财产21700万元。

4、地面塌陷

全市存在地面塌陷隐患点15处,类型包括采空地面塌陷和岩溶地面塌陷,其中采空地面塌陷14处,岩溶地面塌陷1处,按其险情大小,可分为特大型1处,大型1处,中型1处,小型12处。

在淅川县马蹬镇、桐柏县朱庄镇等地均有分布,地面塌陷均为地下开采石煤矿、加工煤层自燃所致,主要受区内矿体分布形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开采方式、降雨等因素制约,降雨及采掘爆破是重要的激发因素。

威胁人口4630人,财产13322万元。

其中中型及以上地面塌陷隐患点3处,威胁人口4348人,财产12800万元。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履行相关防灾减灾职能,加强组织协调监督管理,防灾减灾效果显著。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明确了各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建立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

我市人民政府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区)人民政府分别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明确了防治责任。

制定并实施了《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15)》、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预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巡查制度和灾害信息速报制度以及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等,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2)开展了县域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2011-2015年,先后完成了淅川县、镇平县、西峡县、南召县、桐柏县和内乡县1:

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方城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也接近尾声,基本查明了各县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形成条件、威胁程度,初步掌握了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

在调查基础上,各县均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设立了群测群防监测点。

(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显著提高

市、县两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当地气象部门联合开展了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

地质灾害易发的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加强了汛期地质灾害排查、巡查、督查和应急调查工作。

(4)基层防治工作逐步加强

以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有制度、有机构、有经费、有监测、有预警、有评估、有避让、有宣传、有演练、有效果)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了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目前南阳市已达标3个“十有县”,分别为西峡县、镇平县和桐柏县,淅川县、内乡县和南召县创建工作正在进行,预计2016年年底达标。

(5)地质灾害搬迁、治理成效明显

2012年以来,市政府每年都要安排100多万元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对急需治理的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或搬迁避让。

通过地质灾害搬迁、治理工程的实施,消除了一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有效保障了受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及面临的形势

目前,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已取得显著成效,局部地区地质环境出现好转。

然而,局部地区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仍有增强趋势。

因此,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及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1)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群测群防体系尚未健全。

一些地方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科学宣传力度不大,人民群众仍缺乏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常识,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缺乏有效的避让、自救与互救措施和防灾应急处理能力。

(2)地质灾害科学预防能力与灾害防治水平较低。

处于发展期的一些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隐患点大多数未实施监控。

部分群众和集体尚不能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自身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关系,在生产活动或工程建设中不采取地质灾害预防措施,防治措施强制性不够,导致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经常发生。

(3)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机制不完善,防治资金不足。

由于投入不足,一些急需勘查或治理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得不到有效实施,一些险情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不到及时治理。

(4)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滞后,监测仪器缺乏,基层人员较少。

目前,尚未建立全面系统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和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因而,还无法满足公众对地质灾害情况及时了解的需要。

基层从事地质灾害防治人员较少,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监测仪器缺乏,影响业务工作正常开展。

(5)丹江库区和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工程刚刚投入运营,库水位的波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渠道工程也正在面临各种自然、社会因素的考验,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三)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地质灾害的孕育、发展、成灾一方面受自然地质环境条件的控制,另一方面还取决于气候变化趋势、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

随着南阳市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矿业开采、城乡建设、旅游业等为主的人类工程活动以及丹江口水库蓄水工程依然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大气降水为主要引发因素。

构造发育、岩体破碎风化及暴雨的不利组合造成山区丘陵区滑坡、崩塌、泥石流频发。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南阳市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性较脆弱,具有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基础。

加之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暴雨集中、多发趋势,人类工程活动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植被萎缩,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形势依然严峻,防范任务十分繁重。

2、南阳市地质环境脆弱,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仍然十分剧烈,规划期内交通重点工程郑渝高速铁路、武西高速公路、蒙华煤运铁路专线等均从南阳市境内穿过,工程建设在不同程度上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或影响,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仍将保持高发态势。

3、规划区内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294处,其中中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32处,威胁人口多,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由于防治经费投入不足,不能实施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地质灾害隐患依然存在,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有可能成灾,防治任务依然较重。

4、丹江库区和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工程刚刚投入运营,库水位的急速波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渠道工程也正在面临各种自然、社会因素的考验,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方针和要求,紧紧围绕推进我市全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创新创业活力城“三大建设”工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量力而行,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县、乡、村三级防灾体系建设为主线,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强化对中型以上隐患点的防治管理,进一步提高全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为大美南阳、活力南阳、幸福南阳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地质环境保障。

具体工作部署的思路是,遵循按险情分级管理,按引发因素分类负责,防治措施全面覆盖的总要求,建设更加高效完善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管理和应急处置“四大体系”,以中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为监管重点,加快自然因素隐患点的消减,强化人为因素隐患点的防治责任,严格控制人为因素隐患点的增加,加强地质灾害基础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扶贫工程实施一批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治理工程,有效减轻地质灾害隐患的威胁。

(二)基本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3年颁布施行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394号令),并结合南阳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要充分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稳致富相结合,充分考虑规模化土地资源、丹江口水库资源保护和航运安全以及南阳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构建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南阳市应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保障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不利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移民稳定致富、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南阳市和谐稳定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原则,以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当前和未来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或威胁的人类经济活动聚集地作为规划防治重点。

在“预防为主”的大前提下,合理布局城市建设、加强对工程活动的控制、管理,依靠科技进步,做好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评价、预警和预报工作,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消除引发地质灾害的人为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政府领导,统一管理,各司其职

重视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和地位,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同时建设、交通、水利、铁路、环保、民政、安监、气象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切实做好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群测群防,群众参与

在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隐患点,依据客观地质环境条件,采用合适的监测方法按时监测,监测责任要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最好是“谁受威胁谁监测”,这样有利于加强责任心,要对参加群测群防的监测人员进行有关知识的专门培训,以便使监测资料更有效、准确,同时也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地质灾害知识宣传,加强他们的防灾意识。

4、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针对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和危害性大小,根据财力物力,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

5、地质灾害防治与贫困区脱贫攻坚战相结合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减贫新信号,地质灾害防治要结合移民安稳致富进行。

对受地质灾害威胁且生存条件困难的分散居民,实行避险搬迁,可同时达到脱贫、改善环境和安稳致富的综合效果。

6、谁引发,谁治理

在责任与义务方面,规划对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坚持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对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采取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分摊的原则。

7、地质灾害防治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结合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矿产资源、城乡建设、交通、水利、旅游等相关行业规划融入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之中,使防治工作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三)目标

总体目标是:

到2020年,建立健全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投资体系,基层地质灾害防灾、应急能力明显增强;完成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健全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成全市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体系;实施一批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治理工程。

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南阳市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并开始明显好转,到2020年,消除或减少中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8处,使受威胁人口减少2326人,受威胁的财产减少2460万元。

具体目标是:

(1)在我市地质灾害易发区,按照国家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高标准要求,全面完成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建设。

(2)完成全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基本建成南阳市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和应用信息系统。

(3)健全南阳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4)加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建设,新增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4处,全市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达到8处。

(5)实施搬迁避让或治理工程计划,对1处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搬迁避让措施;督促淮源景区对1处滑坡隐患点实施治理工程,对6处自然因素引发的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

(6)争取中央政府和省政府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对5处特大型、5处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

争取南水北调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对丹江库区和总干渠沿线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分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根据近年调查与区划成果资料、本次各县区地质灾害核查资料以及近几年排查、巡查和全区补充调查资料,结合全市地质、地貌特征、现有地质灾害点分布密度、地质环境条件差异性等条件,考虑人类工程活动特点以及研究工作程度,将全市划分为5个地质灾害高易发区,5个地质灾害中等易发区,6个地质灾害低易发区,1个地质灾害非易发区。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1)宛西北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高易发区(A1)

分布于镇平县北部、内乡县西北部、默河上游马山盆地、西峡县北山老界岭等,面积2579.29km2。

地貌以中山-中低山-低山丘陵-盆地为主,地质构造复杂,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加之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育。

(2)宛西部崩塌、滑坡灾害高易发区(A2)

该区位于淅川县西北和西峡县西南,包括西簧全境、荆紫关-寺湾大部、大石桥北部和西峡县南山鹰爪山-五朵山-豫边。

面积1330.53km2。

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受构造运动影响,山体抬升强烈,斜坡陡峭,沟谷纵横,基岩破碎、风化程度较高。

冲沟发育,植被覆盖较好,采矿、筑路、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多暴雨天气,为崩塌、滑坡灾害高发区。

(3)宛西南部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灾害高易发区(A3)

分布于淅川县老城镇及金河镇南部、仓房镇南部、马镫镇余沟-关防-葛家沟、盛湾镇东北部,面积362.79km2。

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冲沟发育,植被覆盖较差,出露岩性主要为古近系和新近系的泥灰岩、泥岩、砂岩、砾岩、钙质粘土岩等,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风化程度较高,表面形成厚度较大的风化层。

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筑路切坡、居民切坡建房、矿业开采等。

为崩塌、滑坡高发区。

在云岭、关防、葛家沟一带,因数十年来的石煤矿地下开采,形成分布范围较大的采空塌陷,为地面塌陷高易发区。

(4)宛东北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高易发区(A4)

分布于南召县东北部、东部,方城县西部广阳镇、柳河乡、袁店乡的部分地区,方城县北部四里店乡、拐河镇的全部和独树镇、杨集乡、清河乡、柳河乡的北部地区,面积1578.26km2。

地貌以低山-丘陵-河流冲积平原为主,南召县内以低山丘陵为主,主要受构造运动的影响,造成斜坡高陡,河谷深切,岩体破碎严重,风化程度较高。

山坡上风化坡积物较厚。

居民沿山坡开挖坡脚建房及修筑公路,形成较陡的临空面,加之基岩风化强烈,在暴雨诱发下,易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

方城县白河沿岸河道内水流变化对河岸形成侧向侵蚀,造成岸坡坍塌,对下游的河道形成很大威胁。

区内多次发生河岸崩塌现象,仍存在隐患,并且较为严重。

方城县独树镇、杨集乡的北部境内、拐河乡西部,地质环境条件一般,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发达,多地下开采,由此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发育。

(5)宛东南部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A5)

分布于桐柏县朱庄镇、程湾乡、淮源镇和城郊乡南部、月河镇西南部,面积约343.35km2。

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受构造运动影响,山体抬升,沟谷纵横,基岩破碎、风化程度较高。

冲沟发育,植被覆盖较好,采矿、筑路、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加之恶略的自然气候因素,该区发育地质灾害点28处,其中滑坡5处,崩塌12处,泥石流6处,不稳定斜坡4处,岩溶地面塌陷1处,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

(1)宛西南部崩塌、滑坡灾害中易发区(B1)

分布于内乡县桃溪镇-乍岖乡-大桥乡灵山村大部分地区,淅川县大石桥大部,仓房北部,盛湾镇大部,荆紫关、寺湾西部,淅川县马镫、上集大部、毛堂东南部、金河西南部,面积1263.41km2。

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区。

小型冲沟较为发育,出露岩性主要为奥陶系的灰岩、白云岩和白垩系的钙质粉砂岩、细砂岩及丹江沿岸的第四系冲洪积亚粘土、亚砂土、砂、砂砾石等,局部出露震旦系的砂岩、白云岩和寒武系、奥陶系的灰岩、白云岩等。

区内植被覆盖较差,岩石裸露,风化作用较强烈。

采矿、筑路、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相对较强烈。

地质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

(2)宛西北部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中易发区(B2)

分布于内乡县北部中低山区向内乡盆地的过渡地带及赤眉-马山口沿线,西峡县中部中、低山丘陵区,面积1407.12km2。

内乡县北部海拔200~629m,山体较为陡峭,沟谷纵横。

区内构造作用强烈,岩相岩性变化较大,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破碎、风化程度较高,人类工程活动一般,以筑路、建房为主,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

(3)宛中北部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灾害中易发区(B3)

分布于卧龙区北部,南召县马市坪—崔庄、板山坪漆树沟—白土岗大庄-四棵树乡,镇平县菊花场—三潭,内乡县七里坪乡高皇村-野獐坪村。

面积1508.10km2。

地貌类型为丘陵岗地-侵蚀低山丘陵-中低山。

区内构造活动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