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袋印刷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5559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装袋印刷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包装袋印刷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包装袋印刷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包装袋印刷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包装袋印刷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包装袋印刷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包装袋印刷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包装袋印刷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Word格式.docx

《包装袋印刷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装袋印刷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包装袋印刷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Word格式.docx

基材因素

基材吸潮的因素。

如,PA、PVA、PT等材料易吸潮而降低粘着力,这类基材应在良好条件下(控温控湿)储存,在使用前充分预热。

油墨用错型号,混用了不同型号油墨。

凹印的油墨种类很多,有表印、里印油墨,不同材料对应不同油墨,各种专用油墨一定要对应使用,否则附着牢度不够,生产前应核对操作工艺指令。

油墨白化。

油墨变质、白化使附着力极度下降。

油墨干燥不充分。

干燥不足,内部残留溶剂多,另外,一定的干燥温度对一些树脂连接料的粘合力提高极为有利

二、套印误差

 套印误差大都是印刷中的常见缺陷,其现象是,在多色套印过程,每一色不能完全重叠,有一定的偏差。

   2.1人员素质

因为套色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就要求员工要有极强的工作能力。

印刷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必须做到用心、细心、责任心。

工作时要做好自检、自查,多方观察,及时发现问题。

2.2设备因素

整个设备的精度和性能,套印的张力控制,加热送风系统,压印橡胶辊、版辊、版轴、导向辊等系统的配合,这些情况决定了套印时的温度、压力、平行度、伸长率、卷取等,而套色系统本身更是限定了其精度。

套色光电装置应维护好,正确操作。

如,卤素光源灯光弱,应调换光纤或卤素灯泡,反射板与扫描头距离调整正确,一般8mm左右。

版辊的递增不合适,易产生纵向套色不准,压印辊橡胶变形,弹性不足。

要保持压辊处于良好的状态

2.3操作工艺

基材张力设置不合理,张力太小,基材松弛,纵横向套色均不准;

张力太大,基材横向收缩以及纵向套色不稳定,据此相应调节张力。

温度不合适,特别是烘箱温度太高,冷却辊温度太高使薄膜变形,对于不太平整的薄膜应适当提高预热箱温度。

烘箱中进排风量不平衡,造成薄膜在烘箱中抖动,应用风速计测量进排风量,加以控制。

版辊安装不合适,如产生偏心,在版辊安装前一定要把堵头上的油墨擦洗干净。

3.1刮刀线痕产生的原因

①无油墨的线痕。

主要是油墨中混入了坚硬的无机杂质,如沙子等,这些坚硬粒子嵌在刮刀刃口处而造成线痕。

有时这类刮刀线痕也呈虚线,这种刮刀线痕的出现很容易损伤印刷和刮刀。

②较粗的有油墨的连续刮刀线痕。

这主要是由于一些较粗的软性粒子或杂质顶起了刮墨刀,或者刮刀刃口损伤而产生。

这是最简单和最常见的刮刀线痕。

③“流星”状的刮刀线痕。

这类刮刀线痕一般在印刷版辊的网点很浅或未雕刻网点部分出现,时隐时现,对产品质量危害极大。

这类刮刀线痕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多年来不断有人从油墨、制版、印刷环境等方面作过解释,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是比较完美的。

比较好的为“活性粒子假设”。

细丝状的连续性刮刀线痕。

这类刮刀线痕细小,像头发丝一样,在印刷过程中经常出现,而且在印刷机上很难观察得到,等到发现时已印发了大量产品,故对质量的危害极大。

这类刮刀线痕可分成两种,一种是软的可以用竹刀轻擦掉,主要是由杂质引起的;

而另一种则是初时呈现头发丝状,而后慢慢地呈带状分布,无法用竹刀擦去的,其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油墨、制版、环境温度、湿度、刮刀软硬度等方面,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

总的来说,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a.版辊方面。

辊筒表面光洁度不好,辊筒表面镀铬层硬度不够,版辊过于光洁,无润滑作用也易产生。

b.油墨方面。

油墨细度不够,颜料颗粒太大,油墨使用过程中混入了颗粒性的杂质;

油墨稀释不规范,产生了溶剂冲击现象;

油墨抗静电性能差,油墨的润滑性能差。

高硬度的颜料使用会产生线条。

.环境方面。

印刷车间内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洁净也会影响。

d.刮刀方面。

硬的刮刀比软的刮刀产生的线痕要多。

另外,如果产生了刮刀线痕后不能及时处理,会在线痕的周围随刮刀的来回摆动产生一大束的刮刀线痕。

3.2处理对策

装刀时必须平整、细心,装刀前要检查刮刀片是否有缺口,装刀后必须仔细研磨,在印刷过程中如有刀丝出现,须停机再仔细研磨。

严禁磨刀的油混入油墨中。

必须治理环境,减少尘埃,才能排除故障。

应尽可能保持彩印环境的封闭,可安装空气过滤器并作尘埃含量检定,否则,很难产生高质量的产品。

由版辊引起的刀丝一般出现在浅网的部分,如,版粗糙、渐变过度不均匀、网深不合适等。

一般应通过用金相砂纸磨版处理,注意磨版时用力要均匀,特别严重的要退回制版厂处理。

降低油墨粘度,如粘度太大,版面油墨干燥过快,相对加大了版辊筒与刮刀之间的摩擦力,使刮刀难以刮下版面油墨形成刀丝。

如果刀丝是油墨引起的,一般是由于油墨中有垃圾或油墨溶解不均引起,应采取过滤油墨、重新选择溶解力强的溶剂或换油墨。

色差

4、1油墨因素

首先:

要求每次加到墨盘的墨量少一些,以保持

    经常添加新墨。

其次:

要求油墨的粘度保持自始至终的一致,最

  好是用粘度控制器来控制。

最后:

混合色色分,淡色油墨中有机和无机颜料

   的密度差异容易引起故障。

2刮刀

刮刀接触印版的位置、角度及压力对印品墨色,

特别是浅层次部位的墨有较大的影响。

4、3生产工艺控制

印刷速度在正式生产时尽量保持恒定。

油墨一

定要充分搅拌,油墨循环通畅。

控制印版不要吹

到无规则的气流。

五、堵版

5.1堵版的原因

油墨干结引起。

造成油墨干结有下述因素:

A、溶剂与印速不匹配,干燥太快。

B、刮刀位置与压印点太远,凹眼中油墨过长地暴露在空气中。

C、印刷凹版辊筒直径太大,在墨盘中浸入太浅。

D、干燥箱中的热风漏出来吹到版辊表面。

E、长时间停机时,版辊空转,油墨在网眼中长时间得不到转移,逐渐干结。

杂质混入油墨中引起。

基材在运转时往往产生静电,吸咐环境中的灰尘、杂质进入油墨中,进入网眼造成堵版。

凹版质量差引起。

在版辊的制作过程中,网眼内壁粗糙,镀铬不均匀,研磨时产生毛刺等,对油墨转移率有影响,严惩时造成堵版。

油墨状态差,油墨变质,溶剂的误用,异种油墨的混入等严重影响油墨的溶解性,造成堵版。

化学变化。

对于双液反应型油墨,随差印刷的进行,逐步发生交联等化学反应,使油墨的流动性变差,粘度升高,转移率随之降低,造成堵版。

5.2堵版的对策

使用和印刷速度相协调的溶剂,特别是气温高时,适当使用慢干溶剂。

在印刷品质不受影响的范围内,尽可能缩短刮刀位置与压印点之间的距离。

维护、检查干燥热风的泄漏,或者用挡板防止热风直接吹到版面上。

要经常搅拌油墨盘中的油墨,使油墨处于流动状态,及时加入新墨,减少墨皮的产生。

若是版辊网眼内壁质量差引起堵版,应重新制版。

开机前或刚开时要用溶剂擦拭版辊,印刷当中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停机,需长时间停机时,先把版辊清洗干净或者把版辊浸入油墨中空转,但也不宜太长时间。

当油墨由于温差等原因使其添加剂、蜡类物质析出时,在使用前对油墨加温至40~50℃,使之溶解。

当油墨变质,误用溶剂,混入异种油墨时,要更换油墨,清洗墨槽及循环泵

六、粘连(反粘、回粘、热粘连、粘背)

6、1粘连的原因

干燥不充分,残留溶剂多。

特别是印版较深及大量使用慢干溶剂的情况下。

两液反应型油墨使用不当,如固化剂用量不当,使油墨不能固化,也能造成粘连。

印刷干燥后的薄膜冷却不充分。

收卷时压力太大引起。

储存环境温度太高及膜卷横向卧置均易产生粘墨。

油墨附着力低下,易转移粘墨。

金墨、银墨印刷时容易干燥不充分,造成粘墨。

对于双面电晕处理的材料,PT、PA等两面表面张力均高的材料 。

6.2油墨粘连的对策

使干燥系统保持最佳状态,干燥温度、风量、风速合适,并与印刷速度匹配,充分减少残留溶剂。

检查冷却辊是否处于良好工作状态,使薄膜充分冷却。

收卷张力及收卷压要适当,必要时减少收卷米数。

金、银墨印刷时要降低印速,充分干燥。

必要时使用防粘连添加剂。

七、静电故障

7、1静电现象

由于承印基材大多为纸张、塑料等绝缘材料,极易

产生静电又无法逸散,油墨本身也带静电,随着电

荷的积累,会造成一系列静电故障,表现在以下几

方面。

静电斑纹现象。

主要在印刷聚烯烃薄膜时出现,在大面积图案部分形成一些形状不定的斑纹。

静电毛刺现象。

在画线的周围出现线状的“胡须”。

静电排斥漏印现象。

如在一些文字周围白墨铺底时出现排斥造成的缝隙。

静电吸尘现象。

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杂质,降低油墨的转移率,在图文上出现花点。

(特别是浅网部分)

静电放电现象。

静电严重时造成空气放电,引发火灾,引起严重事故。

7、2静电产生的原因

磨擦起电。

通过高速印刷设备时磨擦产生电荷。

油墨长时间运转后聚积了电荷,特别是使用非极性溶剂时。

7、3静电消除对策

控制湿度,一般相对湿度以65%左右为佳。

接地。

最直接的方法,把金属体与大地连接,电荷经大地而泄漏,如安装碳纤维刷子,使薄膜与其接触,接地消除静电。

在油墨中加入适量的抗静电剂,添加极性溶剂,如甲乙酮、异丙醇等。

适当提高油墨粘度,能减少静电故障 。

静电消除器——集电器,常用于纸张印刷。

八、糊版(雾化、刮不清版污)

8、1糊版的原因

因为刮刀的磨损,研磨的不良,降低了刮油墨的效率。

版面镀铬不好,或者因为磨损造成了版辊面的损伤。

版辊偏心造成。

油墨对铬层的亲和力过大。

油墨粘度太大,难以刮干净。

8、2糊版的解决对策

换刮刀或重新磨刀,调整刮刀的位置,还要注意是否由于振动使刮刀松动。

版面粗糙时可重新打磨,严重时重新镀铬。

修正版辊的偏心。

印刷油墨降低粘度,增加新墨比例,剥墨控制使用。

糊版不太严重时用网纱擦拭版辊,或相版面吹风,吹风应注意堵版,或降低印刷速度,或增加快干溶剂。

九、气泡

9、1气泡产生原因

油墨表面张力太大,油墨粘度不合适。

油墨循环系统有欠缺,流动性不好,吸进了空气,油墨落差太大,冲击引起气泡。

直接供墨的印刷机上,磁性搅墨棒弯曲,在墨盘里跳动,引起大量气泡。

9、2气泡解决对策

保持油墨合适的粘度。

油墨循环装置要保持良好状态,回路中不可入空气,油墨落差不要太大,减少冲击,必要时减少油墨流量。

与油墨厂商联系,添加专用消泡剂,但消泡剂大都会对油墨性质产生不良影响,使用不当反而会引起气泡,所以不可滥用。

十、咬色(析出、反套印)

10、1咬色的原因

前一色油墨干燥不充分,相对的下一色的干燥速度快,造成粘性瞬间增大,把前一色粘下。

油墨中树脂的溶解性太好,使油墨容易再溶解。

印刷速度过慢,使印刷薄膜的图案部位在印刷版辊上停留时间长。

后一色印刷压辊压力太大。

10、2咬色的解决对策

前一色使用快干溶剂,提高前一色的干燥速率。

提高印刷速度。

向第二色的版面吹风。

降低压印压力。

更换油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