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5560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朝阳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朝阳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朝阳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朝阳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朝阳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朝阳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朝阳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朝阳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朝阳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朝阳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朝阳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朝阳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朝阳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

《朝阳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阳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朝阳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

5.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了内奸,以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A.安史之乱B.八王之乱C.七国之乱D.玄武门事变

6.“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7.“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原因是(  )

A.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B.具有高深的佛教学识

C.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D.弘扬佛学的执着追求

8.如果给下图所示的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A.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

9.618年,一位末代皇帝在江都(今扬州)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

“好头颅,不知谁当斩之!

”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实现了统一

C.隋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联系

D.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行将灭亡

10.“19世纪70年代以后,所有西方政府都引进了公务员考试制度来测试申请政府工作者的才能,而不是依据人际关系或者家庭出身来录用人员,这其实是不知不觉的模仿了中国在一千多年前就发明了的事物。

”这“事物”是指()

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科举制

11.某选官制度“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考试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这一制度形成于

A.汉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1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这一制度的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

”下列制度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D.行省制

13.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

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A.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篷壶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14.唐代出现了筒车。

它是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小筒。

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

这说明筒车是

A.农业耕作工具

B.便捷的交通工具

C.农业灌溉工具

D.实用的生活用具

15.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中印交往的重要史实是()

A.玄奘西游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D.张骞出使西域

16.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

下列属于“观点”的是()

A.宋岳飞抗击金军

B.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

C.唐玄宗倡导节俭

D.唐朝杜甫《三吏》《三别》《春望》

17.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A.开凿运河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D.靖康之变

18.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B.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D.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19.骆宾王曾经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并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

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惋惜地说:

“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这说明

A.骆宾王很有文采B.武则天爱惜人才

C.宰相能力有限D.武则天不得民心

20.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21.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在内容与风格上具有不同特点。

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

杜甫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

白居易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阶级出身不同B.生活背景不同C.思想性格不同D.艺术追求不同

22.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

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

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

A.公元前2070年B.公元前221年C.581年D.589年

23.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

他曾对群臣说:

“中书召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

”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

A.替皇帝起草诏令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的执行D.负责监察百官

24.唐朝时期造型美观、釉色绚丽,被誉为世界工艺珍品的著名陶器是()

A.白瓷B.青瓷C.唐三彩D.青花瓷

25.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

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A.

B.

C.

D.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胡商云集长安城”“汉戴胡帽,胡戴汉帽”“胡饼、胡乐、胡舞盛行”,长安是唐朝的都城,胡指的是少数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唐朝实行比较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民族交往频繁,唐都长安成为各民族交往的中心,故D正确;

北魏的都城是洛阳,北宋的都城是开封,东汉的都城是洛阳。

故选D。

2.C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是因为它改善了用人制度,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加强中央集权;

因此选项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3.D

根据所学和“……天宝……蒿藜……世乱各东西……一二老寡妻”可知,755年,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它造成极大的灾难,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故D符合题意;

五代十国是在907年以后,故A不符合题意;

宋夏战争造成的灾难,是在北宋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

金军攻宋造成的灾难是宋金战争,故C不符合题意。

4.B

B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时期,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生产,创立武举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旨在赞扬武则天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故选B。

5.A

A

依据所学可知,755年---763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A项符合题意;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发生的内乱;

七国之乱是西汉时发生的内乱;

玄武门事变是唐朝626年发生的流血政变。

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6.B

依据课本所学,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局面是藩镇割据,中央集权严重被削弱。

由题干可知,各个藩镇不听从中央号令,俨然是“国中之国”,这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矛盾加深。

B项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从题干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提取关键信息:

“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实非王臣也”可以判定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7.C

此题考查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点。

“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都是唐朝中外交往的典型史实,他们之所以会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原因是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故选C。

8.C

依据所学可知,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故C符合题意;

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故A不合题意;

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B不合题意;

主动请缨,征战海外与鉴真无关,故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9.D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隋炀帝酷虐残暴,于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故选D。

10.D

由材料中信息“引进了公务员考试制度来测试申请政府工作者的才能,而不是依据人际关系或者家庭出身来录用人员”可知,这一“事物”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很类似,答案为D。

11.B

依据题干材料中“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是指科举制,隋炀帝时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诞生。

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C

根据题干信息“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可知与科举制相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料举制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把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这就为“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

选项C符合题意;

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A排除;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B排除;

行省制确立于元朝,属于地方行政制度,D排除。

故选C。

13.C

依据所学可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意思是回忆以前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

这反映了开元盛世的状况。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所以C项符合题意;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反映的是遣唐使的有关情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反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送别孟浩然,“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反映的是唐代乐舞的有关状况。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4.C

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

材料中“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可知筒车是农业灌溉工具,C符合题意;

耕作工具、交通工具、生活用具均不符合筒车的特点,A、B和D不符合题意。

15.A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玄奘西游是唐朝时期的中印交往的史实,B项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中日交往的史实,C项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时期的史实,D项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时期的史实。

BCD都不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16.B

依据所学可知,史实是单纯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历史观点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评价。

B项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属于观点,所以B项符合题意。

ACD都属于对历史事实的单纯表述,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7.B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

755—763年,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所以B项符合题意;

A项是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的,C项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是发生在北宋时期。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8.C

依据题干信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持续了一千多年”可知,此内容反映了科举制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故C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可以推动教育发展、能够防止政权覆灭,故ABD不合题意。

抓住题干关键词“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持续了一千多年”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19.B

依据题干可知,骆宾王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

武则天读了檄文后,却惋惜地说:

”这说明武则天欣赏骆宾王的文采,爱惜人才,结合所学知识,武则天在位期间破格提拔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如后来成为一代名臣的姚崇等,B项符合题意;

AC项与题干的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本身说法不正确;

20.B

根据所学可知:

唐朝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在国际上影响大、声望高,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故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汉开丝绸之路,故AC均不符合题意。

21.B

材料反映不同诗人的诗歌风格不一样,主要是因为生活背景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B符合题意;

ACD项都会导致诗歌的风格不同,但不是导致不同的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择B。

22.D

依据所学可知,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他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结束了自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4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又一次统一,使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增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李刚高度评价“混南北为一区”的功绩主要就是结束了南北分裂,完成统一,所以D项符合题意;

A项与夏朝建立有关,排除;

B项与秦朝建立有关,排除;

C项是隋朝建立时间,排除。

23.B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政治上,沿袭和完善了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中书省的职责是替皇帝起草政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内容,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

所以B项符合材料内容,故选B。

24.C

依据知识可知,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是世界工艺珍品,所以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属于瓷器,不是陶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5.C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昌盛,与亚洲各国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新罗仿唐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骆驼载乐俑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