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5666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

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而美国的大学生运动作为典型,更能体现那时的社会状况以及时代特色。

本文通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既有研究试图全面介绍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爆发的原因,使读者能够更全面的了解那个时代的美国社会状况,更直观容易地理解和认识美国的学生运动,有利于增强的历史思维以及理解、分析史实的能力。

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主要内容:

二战后,美国空前的经济繁荣和消费主义的迅猛扩张使美国社会逐渐从传统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这激烈地冲击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

政治方面“麦卡锡主义”将整个社会置于红色恐怖阴霾之下;

原子时代美苏之间剑拔弩张的冷战对抗以及越南战争,使美国民众处在紧张压抑的环境之下;

美利坚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反叛传统为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大学生对自由、正义的渴求使得美国的学生运动变得更加义无反顾;

而国外,米德的“代沟理论”认为60、70年代反战争、反歧视的学生运动证明“代沟”因素是美国学运爆发的重要因素。

创新:

本文力图结合前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美国学生运动爆发的原因;

而且突出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因素;

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能切身地体会美国学生的那种激情和正义感,这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附:

本人签名:

年月日

中文摘要·

·

1

英文摘要·

正文:

(一)经济原因·

4

(二)政治原因·

6

(三)文化原因·

7

(四)军事原因·

9

参考文献·

10

浅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

摘要:

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学生运动。

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运动兴起的原因:

二战后,美国经济突飞猛进,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

政治上,“麦卡锡主义”压抑了美国社会的民主与自由;

文化上,美利坚民族久远的文化反叛传统为60年代美国的学生运动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军事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方位对抗,将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核武器的威胁之下,而越南战争的残酷也使得整个美国社会惶恐不安。

终于,这些复杂的因素导致了激进的社会活动。

Abstract:

Inthe1960s,theStudents’MovementeruptedinUS.Thisessaytrytocomprehensivelyanalyzethereasonswhyitbrokeupinfiveaspects.AftertheSecondWorldWar,theUnitedStateshasexperiencedunprecedentedeconomicgrowthandwastransformingintoapost-industrialsociety.Inpoliticaldimension,McCarthyismdeeplysuppresseddemocracyandfreedomacrossthecountry.Inculturaldimension,theUnitedStatehasalong-lastingtraditionofrebel,whichlaidaprofoundculturalfoundationfortheStudentMovementinthe1960s.Inmilitaryaspect,antagonismbetweentheUnitedStatesandtheSovietUnionmakethewholeworldundertheconditionsofnuclearweapons.Besides,theVietnamwarmadethewholeAmericanpanickedandrestless.Itwasinthefierceandcomplicatedenvironmentthatspawnedahugeradicalsocialidealism.Finally,thosecomplexfactorsresultedintheradicalsocialmovement.

关键词:

Keywords:

TheAmericanStudents’Movement,conceptsofconsumption,theBabyBoom,McCarthyism,traditionofradicalism,theBeatGeneration,theVietnamWar

二战后,美国空前的经济繁荣和消费主义的迅猛扩张使美国社会逐渐从传统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

政治方面“麦卡锡主义”肆虐,查共、反共将整个社会都置身于红色恐怖之下;

原子时代美苏之间剑拔弩张的冷战对抗,将这个世界置身于濒临毁灭的边缘。

虽然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在物质上还过着繁荣安逸的生活,但是50年代末,美国社会却兴起了各种形式的社会运动来表达人们在精神上的迷茫,整个社会变得混乱不堪,大学生们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激烈地反对主流社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终于在60年代发展成一场大学生运动。

这场运动兴起于1962年,1970年慢慢平息,它的兴起与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深刻的联系,与二战后美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根源。

国内外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的兴起原因说法不一。

吕庆广主要是将学生运动的兴起与美国的激进主义传统联系起来,他在《60年代美国反叛学生成长背景透视》一文中,从青年主体入手,探索青年学生之前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认为青年学生的中上等家庭背景与各种社会关系都对青年起了重要作用,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观念与思想对以后的行动、价值观等都产生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周莹莹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一文中阐述,美国学运和那个年代经济的转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冷战对峙、“麦卡锡主义”以及肯尼迪上台后的政策有较大的渊源。

任改丽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运动兴起原因探析》中,从美国步入“丰裕社会”,教育制度以及“新左派”理论阐述了美国学生运动兴起的原因。

而郑春生在《乌托邦的批判:

从马尔库塞理论看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一文中突出了马尔库塞这一人物对美国学生运动的指引和推动作用。

闫俊勇在《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反战研究》中将美国学运与越战紧密联系起来,强调反战风潮的作用。

本文试图综述前家的观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美国学生运动兴起的原因。

经济方面,我们可以从三个视角进行分析,包括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消费观念;

生产生活带给人们内心的变化;

以及“婴儿潮”的影响。

首先,战后美国经济高度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重要转变。

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依靠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世界贸易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垄断着海外市场和世界金融,获得了高额利润。

同时,经济大萧条之后,国内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也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兴起、传播,美国新兴工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推动了美国经济实现高度现代化,使得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社会由以生产为中心的传统工业社会向以消费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转变。

正如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一书中所说:

“人们如果对于新的繁荣所带来的50年代生活方式没有一定的体会,就不可能理解15年后发生的社会反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持续繁荣,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这种富庶是当时世界其它地方的人们难以想象的,“近60%的家庭自报工资收入属于中产阶级。

仅从40年代后期起,平均家庭收入己由3083美元提高到了5657美元,增长了48%”。

经济上的兴盛和家庭收入的增加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大大提高了美国人的购买能力。

与此同时,美国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受到极大冲击,以往以勤俭节约和勤奋工作为特征的清教伦理受到严峻挑战,人们越来越追求超前消费,将享乐主义定为社会生活的一切标准。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无限度地追求物质享受以及超前消费,追随时尚潮流,引导消费,成为市场经济的主力军。

新时代的青年成长于二战之后,他们没有经历过世界大战这种战火纷飞的恐怖,也没有体验过经济危机的艰难时刻,所以不懂得父辈的勤俭节约、认真严格,同样也质疑父辈的价值观。

米德的“代沟理论”阐释了generationgap与美国学生运动的关系,她认为:

二战后,美国经济持续发展,失业率低,年青一代都相信“美国梦”能够实现,而且他们眼界开阔,自主意识以及民主参与意识强大,抱有浪漫主义的理想,不像父辈那样屈从于功利主义的现实原则,因此他们这一代年轻人与父辈有着难以逾越的历史以及文化的鸿沟。

60、70年代反战争、反歧视的学生运动就是一个证明,它表明“代沟”从两代人之间的差异、分歧、隔阂,已经转向了彼此间的尖锐冲突和仇恨,两代人之间已经掘下不可逾越的鸿沟,彼此无法理解,也没有好的办法进行沟通。

其次,人们内心的彷徨。

二战后,美国的工业文明迅速发展,一方面它富足了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不少的弊端。

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养成了人们过度浪费的坏习惯。

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采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的基础之上的。

更令人忧心的是,工艺技术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在庞大的机器以及自动化程序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这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恐慌。

发达的工业化在自动化以及机械化的表现下不仅仅充斥在生产运作中,同时也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与机器的关系凌驾在通过手工劳动建立起来的人与人的关系之上,逐渐消殆以前人们通过手工劳动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切。

而且,在冷战的笼罩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搞军备竞赛,核武器以及不断问世的具有毁灭全人类的新式武器使得人们生活在恐慌之中。

在这样的工业生活中,许多美国人感到一种难以言状的压抑,致使他们对传统的经济思想如“生产至上、效率第一”等等表示怀疑,甚至怀疑科学技术发展的正确性。

在这个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同龄人都会压抑、冷漠。

再次,“婴儿潮”的影响。

二战后的婴儿高出生率一直持续到1965年,1946年到1964年间共有7600万婴儿出生,这对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战后美国人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这一时期出生的婴儿们就生活在更优越的环境中,父母和老师都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而“婴儿潮”这一代对自己的期望值也会比父母那一辈要高,他们坚信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比他们父母的更美好。

另一方面,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他们的变革意识与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喜欢质疑传统而讨厌说教。

“但是,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激烈的社会竞争、贪婪的物质欲使青年们感到疏离和异化,同时传统文化价值观、新教伦理与扩大生产、科技发展之间存在的巨大偏离让他们感到无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存在重大危机,理想与现实的悖论终于促使青年人以独特的方式寻求解脱和变革。

从政治方面来说,主要是“麦卡锡主义”将整个美国笼罩在红色恐怖之下,而之后肯尼迪的上台释放了美国长期的政治压抑,这些政治因素也促成了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

首先,“麦卡锡主义”的后遗症。

二战后,以长期的政治对峙和军事紧张为特征的“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全方面对抗。

冷战初期的四五十年代,在与苏联的意识形态对抗中,美国极右势力控制了国内政治舆论,大肆宣扬“麦卡锡主义”。

这个时候,整个美国都笼罩在“麦卡锡主义”的红色阴霾之下,社会各界以及成千上万的民主进步人士甚至是政府、军队里的普通成员都受到迫害,在政治上蒙受不白之冤,长期不能翻身。

“麦卡锡主义”制造了一场现代恐怖政治,打击民主人士和进步力量,践踏公民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严重破坏了美国社会的民主生活和法治秩序,破坏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在思想领域,“麦卡锡主义”以反共为名,扼杀了美国思想界的自由讨论,钳制美国人们的思想,缩小了自由的公共讨论的空间,把许多有思想的人逼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沉默的一代”。

然而,也正是在这种政治冷漠的背后,美国社会却孕育出了不满的情绪和反抗的种子,这种政治高压一旦被突破,沉默就会变为爆发和反叛。

紧接着,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社会民权运动不断兴起,美国国内紧绷的政治氛围也开始逐渐缓和。

1960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他有着富于活力的形象,宣扬理想主义,提出了“新边疆”政策,鼓励自由改革,号召青年人重视国内外的各种问题。

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有利于社会批判的气氛,鼓舞着六十年代的青年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美国社会和美国大学的问题。

肯尼迪执政时期释放了美国社会中长期抑郁的理想主义,而这正好为美国青年学生提供了更有利的政治环境,坚定地追求民主与自由。

文化因素也应该考虑进去,主要包括美国源远流长的激进主义传统、“垮掉的一代”以及马尔库塞对美国学运的引导和影响。

首先,激进主义文化传统与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吕庆广在他编著的《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一书中将美国学生运动置身于美国的激进主义传统中,他认为美利坚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反叛传统为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美国的激进主义传统在1620年第一批勇敢的清教徒踏上北美大陆的那一刻就萌芽了。

自此,美国的激进主义传统不断发展演变,越来越丰富。

这一传统主要包括:

以自由平等对抗社会不平等、不公正;

有着深厚的使命意识,坚定地追求人道主义;

推崇理想主义和追求乌托邦;

爱好和平,推崇改良。

而乌托邦社会理想主义与和平改良主义充分体现了美国文化特色。

激进主义的反叛传统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之中。

而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学生运动是激进主义的延续,深厚久远的社会理想主义构成了美国学生运动最初原动力。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以及一大批欧洲知识分子的移民,刺激了美国的激进主义的发展,此时在美国爆发了抗议运动,而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美国此时学生的抗议运动终止,但是却给后继学生留下了思想方面的财富,号召人们质疑资本主义制度,抵抗非正义的战争,要勇敢追逐自由、平等、公平和正义。

二战后,信息技术革命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兴起繁盛,而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种条件下成为一台精密的机器,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则成为美国工业的牺牲品。

大学里没有自由的思想,缺乏创新,学生的人格被忽视,更没有人引导学生去挖掘和发挥潜能,这种压抑的环境促使大学生们更强烈的向往自由。

自18世纪启蒙运动之后,平等成了人们坚定捍卫的权利。

但是,在美国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却存在诸多不平等,比如黑白不平等,最主要的体现是种族隔离;

男女不平等;

政府在教育经费方面分配不平等,这些教育方面的不平等使得愤青们奋起反抗。

正义这一信念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目标。

而美国在进入了“丰裕社会”之后,经济领域实现了空前繁荣,但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公平、贫富差距越来悬殊、种族歧视越来越厉害。

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激发了青年敢于追求敢于抗争的狂热内心,激励着他们去打破不公追求正义。

二战之前的学生运动以及经济大危机之后的“新政”改革运动带给人们一种新的进步的思想,就是要追求自由,这便为激进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后来60年代的学生运动指明了方向。

其次,“垮掉的一代”和60年代学生运动息息相关。

如果我们说60年代美国青年的反文化运动是对现实的不满意而爆发的,那么50年代就是一个准备阶段,反文化运动在这一时期悄然进行。

“垮掉的一代”文学是50年代社会状况在文化方面的体现,表现出那个年代人们对社会的不满与抱怨,但同时又为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爆发开辟了道路。

从广义上说,“垮掉的一代”代表了青年对资本主义没落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反映了他们的精神痛苦,这使得它在当时那种死气沉沉、别无其它革命运动的形势下引导了全国范围内的反叛潮流而且吸引了大批追随者。

“垮掉的一代”敏锐地察觉到了战后年代自我存在的危机,他们要求寻求自己的身份,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文学创造去寻求无限的可能,这给沉寂压抑的人们带来了希望。

而垮掉的文学号召人们要掌握自己的人生,摆脱那些支配力量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限制。

杰克·

凯鲁亚克的名著《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品,书中深刻反应了这一代人们不安于传统,逃避现实,热切追求个人自由,他们放荡不羁、桀骜不驯、执着坚毅地挑战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

在50年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垮掉的文化依靠自己独特的文学创造模式以及地下的文化生存方式,对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文学作品中的事迹变成了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具体行动。

最后,马尔库塞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是美国学生运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方面,他对当代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包括美国社会、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批判,而这对青少年的觉醒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另一方面,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是对马尔库塞的乌托邦批判的实践。

他对乌托邦的批判包括爱欲解放论、大拒绝、制度内的长征的理论和实践。

马尔库塞形成了自己的爱欲解放论。

他认为:

“人是社会的主体,只有实现人的解放,社会才能实现解放,非压抑性文明才可能建立。

而人的本质是“爱欲”,因此只有实现爱欲的解放,才能实现人的解放”。

反叛的青年学生将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实践地淋漓尽致,甚至有人把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当作是“西方性解放”的教科书。

而马尔库塞的“乌托邦大拒绝”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学生运动中也得到运用。

他们拒绝接受传统的原则和行为方式,推崇自发性与自我表达;

他们拒绝情感的压抑,勇敢表达自己的爱和追求;

他们贬低功利主义和金钱主义,反对传统社会对上流社会的尊崇,强调自我实现和脚踏实地地奋斗争取。

马尔库塞的“制度内的长征”是指人们在机构中工作的时候做一些反对机构的工作,要跟着事情前进,要学习,同时要保持着自己的批判意识。

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生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游行、示威、发起反越南战争的运动,追求正义以及和平,他们通过性自由、甚至是吸毒来反对社会的各种不公,寻求人类自由和解放。

马尔库塞的乌托邦大批判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学生运动提供了理论方面的指导,美国学运在这一系统理论下声势浩大地开展起来。

从军事视角看,主要是越南战争对美国学生运动的起了刺激的作用,算是它的导火索。

电影《阿甘正传》(ForrestGump)折射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身陷越南战争泥潭的状况,影片中丹上尉在战争期间极其渴望建立战功,但随着他失去双腿,这一愿望不仅破灭,还带来了战争后遗症,他从战场上回来后近乎发疯了,身体上和心理上都遭受了严重的创伤,只能通过游行、辱骂、性交、吸毒等反常的方式发泄出来,而这却是20世纪60年代反社会的缩影。

美国教育宣传,美国是和平的使者,即使出现战争,也是为了正义,美国参与战争是为了去解救世界上的苦难民众,但是越南战争却颠覆了这一说教。

电视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生动的画面看到战争的真实状况,人们看到不是美国伸出正义之手援助弱小的国家,反而是纷飞的炸弹,随处可见的坟墓和处决,是一个军事和经济十分强大的国家欺负一个弱小贫困落后的不同种族,是美国人打着“和平”的口号侵犯弱小国家的主权,干涉他国的内政。

美国这种自我否定的举措引起了美国青少年的不满和愤怒。

不仅如此,美国大学的很多研究项目是受美国政府部门或是战争相关企业的资助,大学沦落为战争武器发明研究的基地,这扭曲了大学本身存在的意义。

更忧心的是,美国军队到大学招募士兵去越南打仗。

正因为如此,大学与非正义、学生与越南战争紧密相连。

这使得美国的大学生一方面被迫学习研究残害生命的战争机器,另一方面不得不去越南接受轰炸和诛杀,被迫与越南人民做着生死存亡的抗争。

越南战争使得美国大学生认识到现代战争的残酷和恐怖,1965年,在美国“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的策动下,由各个团体组成的“越南日委员会”发动了由几千万人参加的全国性反战运动,在美国掀起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反战风潮。

反战风潮恰好为学生反叛现存制度和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提供了一个契机,终于随着时代洪流迸发为60年代的学生运动。

以上这四个方面,经济层面上,包括美国的经济转型、消费观念,政治层面上,“麦卡锡”主义的压抑与释放,文化层面上,激进主义传统、“垮掉的一代”以及马尔库塞这一精神领袖,以及军事方面,在越南战争的刺激下,青少年这一追求正义的群体终于按捺不住,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叛运动,而这一运动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推动了整个美国社会更加现代化,增加了文化上的包容性和共存性,促进了美国现代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庆广.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M].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沈汉、黄凤祝.反叛的一代.20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学生运动[M].甘肃人民出版社;

[3]威廉·

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1932一1972年美国实录(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许平、朱晓军.一场改变了一切的虚假革命-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M],人民出版社,2004.

[5]郑春生.乌托邦的批判.从马尔库塞理论看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J],浙江学刊,2009.

[6]张永红.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左派运动历史背景之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05.

[7]王希.麦卡锡主义的闹剧与悲剧[J],世界知识2001.

[8]许平.“60年代”解读——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历史定位[J],2003年历史教学.

[9]孔小刚.解读“垮掉的一代”[J],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业论文.

[10]闫俊勇.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反战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于桂双.美国大众传媒对越南战争的影响[J],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吴雁飞.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J],吉林大学硕士学位研究论文.

[13]薛雪.玛格丽特·

米德的代沟理论与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中的代际关系[J],山东大学硕士研究论文.

[14]周莹莹.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J],厦门大学硕士研究论文.

外文参考文献:

[1]PaulLevine.PostwarAmerica[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BruceJ.Schulman.TheSeventies:

theGreatShiftinAmericanCulture,

SocietyandPolitics,NewYork:

theFreePressRockefellerCenter.

[3]ToddGitlin.TheSixtiesYearsofHope,DaysofRage.NewYork:

BantamBooks,19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