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5732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质量通病施工难点的预防及治理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

施工测量质量牵涉到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和经济效益。

怎样把施工测量质量搞好,防止测量事故发生,更好地为施工生产服务。

3.1.1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1

1)现象

在建筑施工中,当进行距离测量时,发现控制网的边长及二级导线的精密量距相对误差达不到精密量距要求。

2)原因分析

(1)精密量距使用的钢尺相对误差偏大。

 

(2)传距桩预埋深度不统一,倾斜改正值未计算。

(3)拉尺时弹簧秤施加的拉力与检定时拉力不符。

(4)钢尺受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

(5)精密量距的计算方法不当,末全面考虑影响因素产生的改正值。

3)防治措施

(1)精密量距使用的整尺段长度丈量钢尺和零尺段丈量的补尺,必须经过有资质的计量单位检定,其丈量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十万分之一。

(2)传距桩要使用经纬仪定线预埋,要用水准仪测量其高度,应计算其斜距改正值。

(3)使用的钢尺在开始量距前应先打开与空气接触,经10min后,施加和钢尺检定时相同的拉力进行读数,随后调整起始分划线,重新对准桩顶标志读出读数,要求记录三组读数。

读数应估读到0.1~0.5mm,每次较差为0.5~1mm。

每次记录读数时,应同时测出钢尺量距时的实际温度。

全段距离丈量,应往返二测回以上,相对误差应不大于五千分之一至一万分之一。

3.1.2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2

场区控制网制定不便于施工测量,布网不当,无法进行闭合校核。

2)原因分析

(1)平面控制网的制定及施工方案中未充分考虑建筑物的特性,如设计定位条件,建筑物的形状和布局,主轴线尺寸的关系,未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等进行全面综合考虑。

(2)平面控制网制定未考虑闭合图形,施测时无法校核其准确性。

(3)平面控制线之间距离太短,影响精度要求,控制点之间有障碍物,不通视。

(4)制定标高控制网时,未根据已知标高点的准点(导线点)位置,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布局特点。

(1)控制网中应包括作为场地定位依据的起始点和起始边,建筑物的对称轴和主要轴线,主要的圆心点(或其他几何中心点)和直径方向(或切线方向),主要弧线长、弦和矢高的方向。

(2)控制网要在便于施测、使用(平面定位及高层竖直测设)和长期保留的原则下,尽量组成四周平行于建筑物的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校核。

(3)控制线间距以30~50m为宜,控制点之间应通视,易测量;

控制桩的顶面标高应略低于场地的设计标高,桩底应低于冰冻层,以便长期保留。

(4)高层建筑物附近至少要设置3个栋号水准点或±

0.000水平线,一般建筑物要设置2个栋号水准点或±

0.000水平线。

(5)整个场地内,东西或南北每相距100m左右要有水准点,并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校核。

(6)各水准点点位要设在基坑开挖和地面受开挖影响而下沉的范围之外,水准点桩顶标高应略高于场地设计标高,桩底应低于冰冻层,以便长期保留。

通常也可在平面控制网的桩顶钢板上,焊上一个小半球作为水准点之用。

3.1.3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3 

平面控制网选择主轴线进行测量放线,根据定位点测量轴线时,校核工作无法开展。

(1)轴线法定位点选择不正确。

(2)由于建筑物外形的原因,使得平面控制网不便于组成闭合网形。

(3)主轴线选择不当,不便于或未进行测设校核。

对于不便于组成闭合网形的场地,投测点宜测设成“一”、“L”、“+”和“サ”形主轴线,或平行于建筑物的折线形的主轴线,但在测设中,要有严格的测设校核。

首先应保证控制桩在平面中通视;

其次,在平面中选择适当的配合校正点,还要确保定位点的位置,以便于加密和扩展。

3.1.4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4 

水准测量时,产生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超出了容许误差范围。

(1)建筑高程误差偏大

(2)仪器和标尺有缺陷或未校正,产生误差。

(3)仪器架设位置与前后视点距离差偏大,产生偏差。

(4)水准仪视线未整平,视平线不平行于水准面。

(5)水准仪照准时,“十”字丝线未正对水准尺中线。

(6)水准仪照准时,焦距未调好,视差未消除。

3)防治措施

(1)测量仪器和工具应定期送有资质的检验单位检验和校正,消除系统误差。

(2)假设仪器时力求前后视距相等,消除因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而引起的误差。

(3)水准仪照准时,用微动螺旋使十字丝纵线正对水准尺中线,持尺者要使尺身垂直。

(4)望远镜精确调平时,确保水准气泡居中,照准后眼睛在目镜后上下移动观测,调整调焦螺旋,直到十字丝交点在目标中上下不显动,消除视差。

3.1.5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5

在普通量距中,出现实测值之间数据差异。

(1)测距偏差

(2)选用量距工具不当,不能满足精度要求。

(3)距离全长超过一整钢尺时,直线花杆定线产生偏差。

(4)未吊锤插测杆,分段点位置偏离,造成读数积累偏差。

(5)两人拉尺用力不均,或未拉紧拉平钢尺。

(1)皮尺易伸缩,量距要求较低时使用。

在距离测量中,应选用抗拉强度高,不易伸缩,经有资质计量单位检定过的钢尺。

(2)当距离超出一整尺时,应采用“三点一线法”。

(3)在吊锤球尖端指示地面点处,测杆与钢尺同一侧竖直后再插入。

(4)应两人同时用力均匀拉紧并抬平钢尺,然后读出数据。

(5)斜坡上量距离,应由坡顶向坡下丈量,以避免锤球在地上定分段点时产生偏差。

4)治理方法

为了校核并提高丈量精度,要求进行往返丈量,取平均值作为结果,量距精度用往返测距值的差数与平均值之比表示。

普通量距在乎坦地区要求达到1/3000;

起伏变化较大地区要求达到1/2000;

丈量困难地区不得大于1/1000。

如果往测和返测距离值的差数,与往返丈量平均值之比超过范围时,应重新丈量,否则可以平差。

3.2桩基工程

本工程采用CFG桩网复合地基法处理,其施工工艺的控制和质量保证十分关键,CFG桩基施工出现的通病及防治措施如下:

3.2.1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1

堵管

(1)混合料理论配合比不合理

(2)混合料施工配合比失控

(3)混合料搅拌不均

(4)钻头不密封

(5)提杆不及时

(6)冬期保温措施不当

(1)碎石粒径不应超过3cm,混合料的坍落度宜控制在16~20cm之间,且应有良好的和易性,若混合料可泵性差,可适当掺入泵送剂。

(2)严格按施工配合比拌制混合料

(3)及时拔杆

(4)冬期加强泵管及弯头的保温

3.2.2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2

钻头阀门打不开

(1)钻头构造缺陷

(2)桩端水头过大

3)防治措施

(1)改进钻头构造及阀门结构形式。

(2)调整桩长令桩端穿过透水性好的砂土层或卵石层进入粘土层来避免这一情况发生。

3.2.3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3

桩体上部局部有空洞

排气阀被混合料浆液堵塞

清除排气阀上的混合料浆液

3.2.4质量通病及施工难点4

窜孔

(1)地层中有松散饱和粉土

(2)钻进过程中,钻杆叶片对土体产生扰动

3.2.5质量通病及施工难点5

弯头处堵管

(1)弯头内壁上留有残碴硬块

(2)弯头曲率半径不合理

(3)混合料施工配合比失控

(1)长时间停机时,彻底清洗弯头内壁上的浆液,清除残碴硬块

(2)选用曲率半径合理的弯头

(3)严格按施工配合比拌制混合料

3.2.6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6

软管爆裂

混合料灌注过程中,拔杆过慢

(1)加强工序管理和作业人员责任感

(2)有效控制提杆速度

3.2.7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7

桩顶折断

(1)桩间土清理不当

(2)桩头处理不当

(1)由人工或小型机械小心清理桩间土

(2)桩头对称凿除或切割

3.2.8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8

先提杆后泵料

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1)对作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技术交底

(2)加强作业检查

3.3土方工程

3.3.1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1

  挖方边坡塌方:

在挖方进程中或挖方后,边坡局部或大面积塌方,使地基土受到扰动,承载力降低,严重的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

  

(1)采用机械整平,未遵守由上而下分层开挖的顺序,坡度过陡或将坡脚破坏,使边坡失稳,造成塌方或溜坡。

  

(2)在有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地段开挖边坡,未采取有效的降、排水措施,地表滞水或地下水侵入坡体内,使土的粘聚力降低,坡脚被冲蚀掏空,边坡在重力作用下失去稳定而引起塌方。

  (3)在边坡顶部大量堆土或堆建筑材料,或行驶施工机械设备、运输车辆。

  

(1)在斜坡地段开挖边坡时应遵循由上而下、分层开挖的顺序,合理放坡,不使过陡,同时避免切割坡脚,以防导致边坡失稳而造成塌方。

  

(2)在有地表滞水或地下水作用的地段,应做好排、降水措施,以拦截地表滞水和地下水,避免冲刷坡面和掏空坡脚,防止坡体失稳。

特别在软土地段开挖边坡,应降低地下水位,防止边坡产生侧移。

  (3)施工中避免在坡顶堆土和存放建筑材料,并避免行驶施工机械设备和车辆振动,以减轻坡体负担,防止塌方。

  (4)对沟槽塌方,应清除塌方后作临时性支护措施,对永久性边坡局部塌方,应清除塌方后用块石填砌或用2:

8、3:

7灰土回填嵌补,与土接触部位作成台阶搭接,防止滑动;

或将坡度改缓。

3.3.2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2

  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回填土经夯实或辗压后,其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在荷载作用下变形增大,强度和稳定性下降。

  

(1)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采取了碎块草皮、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及淤泥、淤泥质土和杂填土做填料。

  

(2)土的含水率过大或过小,因而达不到最优含水率下的密实度要求。

  (3)填土厚度过大或压(夯)实遍数不够,或机械碾压行驶速度太快。

  (4)碾压或夯实机具能量不够,达不到影响深度要求,使密实度降低。

  

(1)选择符合填土要求的土料回填。

  

(2)填土的密实度应根据工程性质来确定,一般用土的压实系数换算为干密度来控制。

  (3)对有密实度要求的填方,应按所选用的土料、压实机械性能,通过试验确定含水量控制范围、每层铺土厚度、压(夯)实遍数、机械行驶速度(振动碾压为2km/h),严格进行水平分层回填、压(夯)实,使达到设计规定的质量要求。

  (4)加强对土料、含水量、施工操作和回填土干密度的现场检验,按规定取样,严格没道工序的质量控制。

  (5)不合要求的土料挖出换土,或者掺入石灰、碎石等夯实加固。

  (6)因含水量过大而达不到密实度的土层,可采用翻松晾晒、风干,或均匀掺入干土等吸水材料,重新夯实。

  (7)因含水量小可采用增加夯实遍数。

3.3.3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3

基土扰动:

基坑挖好后,地基土表层局部或大部分出现松动、浸泡等情况,原土结构遭到破坏,造成承载力降低,基土下沉。

  

(1)基坑挖好后,未及时浇筑垫层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施工机械及车辆、操作工人在基土上行走,造成扰动。

  

(2)地基被长时间暴晒、失水。

  (3)冬期施工,地基表层受冻胀。

  (4)基坑周围未做好排水降水措施,被雨水、地表水或地下水浸泡。

  

(1)基坑挖好后,立即浇筑混凝土垫层保护地基。

不能立即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时,应预留一层150~200mm厚土层不挖,待下道工序开始再挖至设计标高。

  

(2)机械开挖应由深而浅,地基应预留一层200~300mm厚用人工清理找平,以避免超挖和基底土遭受扰动。

  (3)基坑挖好后,避免在基土上行驶施工机械和车辆或大量堆放材料。

必要时,应铺路基箱或垫道木保护。

  (4)基坑四周应做好排水、降水措施,降水工作应持续到基坑回填土完毕。

  (5)雨期施工时,基坑应挖好一段浇筑一段垫层,并在坑周围筑土堤或挖排水沟,以防地面雨水流入基坑(槽),浸泡地基。

  (6)冬期施工时,如基坑不能立即浇筑垫层,应在表面进行适当覆盖保温,防止受冻。

  (7)已被扰动的地基土,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原土碾压、夯实,或填碎石、小块石夯实。

  (8)对扰动较严重的采用换填土方法,用3:

7灰土或砂砾石回填夯实,或换去松散土层,加深基础。

  (9)局部扰动可挖去松散土,用砂石填补夯实。

3.3.4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4

基坑(槽)回填土沉陷:

基坑(槽)填土局部或大片出现沉陷,造成靠墙地面、室外散水空鼓下陷,建筑物基础积水,有的甚至引起建筑结构不均匀下沉,出现裂缝。

(1)基坑(槽)中的积水、淤泥杂物未清除就回填;

或基础两侧用松土回填,未经分层夯实;

或槽边松土落入基坑(槽),夯填前未认真进行处理,回填后受到水的浸泡产生沉陷。

  

(2)基槽宽度较窄,采用手夯回填夯实,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3)回填土料中夹有大量的土块,受水浸泡产生沉陷;

或采用含水量大的粘性土、淤泥质土、碎块草皮作土料,回填质量不合要求。

(4)回填土采用水泡法沉实,含水量大,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1)基坑(槽)回填前,应将槽中积水排净,淤泥、松土、杂物清理干净,如有地下或地表滞水,应有排水措施。

  

(2)回填土采取严格分层回填、夯实。

每层虚铺土厚度不得大于300mm,土料和含水量应符合规定。

回填土密实度要按规定抽样检查,使符合要求。

  (3)填土土料中不得含有大于50mm直径的土块,不应有较多的干土块,急需进行下道工序时,宜用2:

8或3:

7灰土回填夯实。

  (4)严禁用水沉法回填土方。

  (5)基坑(槽)回填土沉陷造成墙脚散水空鼓,如混凝土棉层尚未破坏,可填入碎石,侧向挤压捣实;

若棉层已经裂缝破坏,则应视面积大小或损坏情况,采取局部或全部返工。

局部处理可用锤、凿将空鼓部位打去,填灰土或粘土、碎石混合物夯实,再做棉层。

(6)因回填土沉陷引起结构舞下沉时,应会同设计部门针对情况采取加固措施。

3.3.5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5

  场地积水:

在建筑场地平整过程中或平整完成后,场地范围内高洼不平,局部或大面积出现积水。

 2)原因分析

  

(1)场地平整填土面积较大或较深时,未分层回填压(夯)实,土的密实度不均匀或不够,遇水产生不均匀下沉造成积水。

  

(2)场地周围未做排水沟;

或场地未做成一定排水坡度;

或存在反向排水坡。

  (3)测量错误,使场地高洼不平。

3)防治措施:

  

(1)平整前,对整个场地的排水坡、排水沟、截水沟、下水道进行有组织排水系统设计。

施工时,本着先地下后地下的原则,先做好排水设施,使整个场地排水流畅。

排水坡的设置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设计没有要求时,地形平坦的场地,纵横方向应做成不小于0.2%的坡度,以利泻水。

在场地周围或场地内,设置排水沟(截水沟),其截面、流速、坡度等应符合有关规定。

  

(2)对场地内的填土进行认真分层回填碾压(夯)实,使密实度不低于设计要求。

设计无要求时,一般也应分层回填,分层压(夯)实,使相对密实度不低于85%,避免松填。

(3)做好测量的复核工作,防止出现标高误差。

(4)已积水场地应立即疏通排水和采取截水设施,将水排除。

场地未做排水坡度或坡度过小部位,应重新修坡;

对局部低洼处,填土找平,碾压(夯)实至符合要求,避免再次积水。

3.3.6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6

  基础墙体被挤动变形:

夯填基础墙两侧土方或用推土机送土时,将基础、墙体挤动变形,造成基础墙体裂缝、破裂、轴线偏移,严重影响墙体受力性能。

  

(1)回填土时只填墙体一侧,或用机械单侧推土压实,基础、墙体在一侧受到土的较大侧压力而被挤动变形。

  

(2)墙体两侧回填土设计标高相差悬殊(如暖气沟、室内外标高差较大的外墙),仅在单侧夯填土,墙体受到侧压力作用。

  (3)在基础墙体一侧临时堆土,堆放材料,设备或行走重型机械,造成单侧受力使墙变形。

 3)防治措施:

  

(1)基础两侧用细土同时分层回填夯实,使受力平衡。

两侧填土高差控制不超过300mm。

  

(2)如遇暖气沟或室内外回填标高相差较大,回填土时可在另一侧临时加木支撑顶牢。

  (3)基础墙体施工完毕,达到一定强度后再进行回填土施工。

同时防止在单侧临时大量堆土或材料、设备,以及行走重型机械设备。

  (4)已造成基础墙体开裂、变形、轴线偏移等严重影响结构受力性能的质量事故,要会同设计部门,根据具体损坏情况,采取加固措施(如填塞缝隙、加围套等)进行处理,或将基础墙体局部或大部分拆除重砌。

3.4钢筋工程

3.4.1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1:

钢筋加工:

梁钢筋的箍筋加工末端平直长度过长或过短。

2)原因分析

下料时未考虑弯曲调整值。

3)防治措施

(1)料表必须经技术负责人审核;

(2)箍筋按量外包尺寸下料长度为(b+h)*2-3*2d+2*11.9d。

3.4.2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2

1)现象

电渣压力焊不合格。

2)原因分析

轴线偏移、接头弯折。

3)防治措施:

(1)钢筋端部挺直,否则及时更换刀片;

(2)正确安装夹具和钢筋,上口派专人扶正;

(3)及时更换或修理已变形的甲极钳口;

(4)保证钢筋端部平直;

(5)装焊剂时钢筋四周均匀一致回收使用的焊剂应除去杂质;

(6)控制电弧电压在40-45V,减少偏弧现象;

(7)石棉垫片装严,防止焊剂泄露,避免溶池金属局部流失。

3.4.3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3

1)现象:

竖向钢筋保护层厚度不标准,间距不均匀。

(1)操作人员绑扎时凭感觉;

(2)砼浇筑时碰动钢筋,护筋人员责任心不强;

(3)墙体砼垫块在模板安装时碰落;

(1)柱筋焊接前,先检查柱筋是否偏位;

(2)柱筋绑扎时,通过柱内箍将柱筋初步调匀定位,待柱筋绑完后于板上口位置绑扎一个定位箍筋,并于梁(板)底位置上10cm处绑扎定位卡;

(3)边绑扎、边吊线检查其垂直度、扭转情况,及时调整,否则将上口四边用10#铁丝固定其正确位置;

(4)梁筋在柱内穿行时,梁筋于柱筋内侧通过时若梁外边与柱外边平齐,则应先将梁筋骨架在梁柱接头处缩小梁宽度断面,严禁将柱筋外移;

(5)梁柱接头关模完毕后于四个大角位置用25厚垫块柱角筋垫好,保证其正确位置;

(6)竖向钢筋在砼浇筑板面以上10cm位置处绑扎定位卡。

3.4.4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4

钢筋锚固长度(延伸长度)不准确。

 

2)原因分析:

(1)操作人员未接受技术交底对钢筋锚固长度不清楚;

(2)操作时不认真,随意性强;

(3)下料长度有误。

(1)料表必须先由专业工长校对,技术负责人审核后方可下料;

(2)该工程中钢筋锚固长度除注明外均为48d。

3.4.5质量通病或施工难点5

板筋间距、上下层之间净距控制不准确。

2)原因分析:

(1)绑扎时未划等分线;

(2)绑扎过程中施工组织不合理,相互干扰、破坏;

(3)成品保护观念不强;

(4)无控制措施;

(1)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底筋绑扎前画线、完后给预留预埋布管人员留出时间安装管线,完后方绑扎面筋;

(2)双排筋之间用中12"

之"

字形钢筋按1.5m间距支垫;

(3)砼浇筑期间搭设专人走道,禁止操作人员及值班人员随意在钢筋上踩;

(4)由项目统一安排责任心强的人员值班;

3.4.6质量通病及施工难点6

柱筋焊接接头位置错开不符合要求。

(1)管理及操作人员对同一个区段概念不理解;

(2)柱筋错开接头后电渣焊接完毕,因现场取样或检查不合格而切割一段,致使与相邻钢筋错开接头长度不够或距楼面高度不符合要求。

3)防治措施:

同一个区段系指在任一焊接接头中心至长度为钢筋直径d的35倍且不小于500mm的范围,同一根钢筋不得有两个接头。

3.5大体积砼基础工程

3.5.1质量通病及施工难点1

1)现象:

施工冷缝。

因大体积混凝土的混凝土浇筑量大,在分层浇筑中,前后分层没有控制在混凝土的初凝之前;

混凝土供应不足或遇到停水、停电及其它恶劣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混凝土不能连续浇筑而出现冷缝。

为保证结构的整体性,混凝土浇筑应交替连续进行,要求每一处的混凝土在初凝前就被后一部分混凝土覆盖并捣实成整体;

可以根据结构特点不同,在掺入一定量的缓凝剂的同时,采用合理的浇筑方案来消除施工冷缝。

3.5.2质量通病及施工难点2

泌水现象。

上、下浇筑层施工间隔时间较长,各分层之间产生泌水层,它将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脱皮、起砂等不良后果。

在同一结构中使用两种不同坍落度的混凝土,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但在施工现场,因采用不同的混凝土坍落度,给施工带不便时,可掺用一定数量的减水剂来减少泌水现象。

3.5.3质量通病及施工难点3

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过厚。

因大体积混凝土的量大,且多数是用泵送,因此在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浆会产生过厚现象。

浇筑后2~4h内初步用长刮尺刮平,并在混凝土浇筑结束后须在初凝前用铁滚筒碾压数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