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课标版三年级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有多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5865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北师大课标版三年级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有多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北师大课标版三年级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有多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北师大课标版三年级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有多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北师大课标版三年级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有多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北师大课标版三年级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有多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北师大课标版三年级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有多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北师大课标版三年级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有多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北师大课标版三年级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有多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学数学北师大课标版三年级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有多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北师大课标版三年级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有多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北师大课标版三年级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有多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本课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么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克和千克,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如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来进行感知;

尤其重视了对学生估重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情分析】

  班级人数较多,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增加了难度。

但由于平时学生小组活动开展得多,这就为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就质量知识而言,学生平时虽然听得多,但普遍缺乏亲身体验,并产生质疑:

质量与重量有何区别,仅停留于物体间轻重的比较层面上,对具体质量没有感觉。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食盐、一分硬币、回形针、米粒若干、花生若干、天平称、体重称、弹簧称、土豆等等。

【教法、学法】

讲授、直观演示、小组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谈话并与学生进行交流:

动物园里的小动物进行跑步比赛,每位选手必须背一样物品参加比赛!

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位小动物你会选择什么呢?

2、学生自由发言并汇报:

有背棉花的、还有背石头的、还有背大米的、说法不一。

3、同学们说:

重,到底有多重呢?

(板书课题:

有多重)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思考

(一):

测量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称物体的质量要用到质量单位,你知道有哪些质量单位吗?

(一)自由发言

生1:

公斤、斤、两,这些属于生活中人们习惯的说法。

生2:

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和“克”。

师出示:

你知道吗?

让同学们收集了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质量信息,说说你的调查信息。

  (教师解释:

购物的时候,商品的好坏叫做质量;

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也叫做质量。

板书:

质量)

  有的用千克,有的用克,还有用公斤、斤作为单位的;

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和克是国际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们。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自然激发对知识的探究欲望。

教师还注意到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引入“质量”这一名词。

(二)自主求知

  师:

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

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1、认识秤。

师:

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

比如:

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生:

(用秤来称。

) 

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在什么地方见过?

学生汇报:

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师: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

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

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

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

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体重称:

可以测出你的体重和身高。

2、 

简单介绍天平和盘秤的用法。

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台秤。

老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

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

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边的盘里放上要称的物品,然后在右边的盘里放上砝码,直到天平的指针在标尺的中间为止。

这时天平平衡表示两端的质量相等,计算出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边操作边介绍)同学们桌上的天平,老师已经调试好了,在使用的时候,右边放砝码,左边放物品,打开红色的砝码盒,里面有一个小镊子,一定要用小镊子来夹取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会腐蚀砝码。

现在用小镊子夹取每个砝码认识一下每个砝码的质量是多少。

3、让学生分组认识砝码。

现在老师把1克的砝码放在台秤的盘里,看看秤的指针有什么变化?

指针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

现在同学们每人选不同克数的砝码,看看指针的位置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砝码的质量。

4、认识克。

(1)称一称。

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台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

现在我们就用台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盐、几粒黄豆、几个回形针……的质量。

同学们称完之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

看在3分内哪组同学称的物品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

学生分组称物品。

(2)说一说。

你称的这些物品的重量。

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

很好!

克用字母g来表示。

(师边说边板书:

克——g)

(3)掂一掂。

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

把你们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比如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什么感觉?

(4)找一找。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

几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1克?

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

……猜完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汇报。

(6)估一估。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任选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计得准不准。

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小组内验证,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5、认识千克。

(1)教师介绍。

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1000克甚至2000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

怎么办呢?

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非常聪明。

结合课前的调查知道,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

非常好!

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

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kg表示。

(师边说板书:

千克——kg)

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500克,两袋盐就是1千克。

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

(2)掂一掂。

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4袋牛奶,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3)找一找。

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

那么在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千克?

(4)拎一拎。

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

(5)说一说。

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6、 

教学1千克=1000克。

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

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出示课本第46页的图。

说一说下面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

(1)指导学生看第一个秤面上的刻度。

从秤面上看这个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东西?

两个鸡蛋重多少?

一个鸡蛋重多少呢?

(2)第2小题生自己做。

2、 

教科书第46页“练一练”的第2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

3、教科书第46页“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

请你们做个手势1千克铁有多大、1千克的棉花有多大。

4、单位用错的信。

亲爱的姐姐:

你好!

我今天去超市买了500千克香蕉和2克苹果,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发现马路中间有一大块石头,给来往的行人和车辆带来不便,也很危险,我飞了很大的劲儿才把它挪开,估计石头有10克多重呢!

回到家我又称了称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原来我自己的身高已经超过130米,体重也不足30克,难怪搬那块石头这么费劲!

5、巧解问题:

六一儿童节的时候,亮亮和小伙伴们去冷饮店吃冰激凌不小心打烂了放在桌上的玻璃杯。

老板让他赔10个玻璃杯,可是亮亮觉得没打烂那么多杯子。

面对一地的碎玻璃,谁也说不清打烂了多少个玻璃杯。

你们能帮亮亮处处主意吗?

看看他到底要赔多少个玻璃杯?

6、布置作业:

完成第46页实践活动。

  (评析相信学生的能力,在练习时,总让学生先独立尝试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再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产生共鸣。

构建在“自悟”基础上的交流更利于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也便于学生进行自我考查、自我校正习惯的培养。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们开心吗?

有什么收获呀?

请与大家分享一下。

回家要跟爸爸妈妈讲一讲,然后再称一称家里的物品。

【板书设计】:

         有多重

 1千克 (kg) =1000克 (g)                      

      (大写的“千”改为小写的“1000”)

【教学反思】

  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量概念?

这是我在设计本课时,着力思考的两个问题。

  本节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量工具,让学生带来了食盐、硬币、花生、苹果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初感→明晰”三个阶段,使之落到了实处。

在设计本课时,没有将操作活动按传统方式贯穿于教学始终。

课前,以自学引导题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调查,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让学生通过阅读,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和克这样的基本知识,这样很好地发挥了社会大课堂和课本的工具作用。

开始,先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学,再独立掂两袋盐、一枚硬币,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

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由于在设计时,删减了一些称量食盐、硬币和关系推导等环节,给学生的操作提供了更多的时间。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

实践表明:

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很充分,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任务。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的确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

这样调整由生活到生活,学生的兴趣盎然,加上多次动手,生在体验中学到了新知,真正理解了克和千克,并记住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值得改进的是:

在天平和台秤的使用上,讲解略显仓促,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量的准确性,如果课前教师能拿出时间进行专门、细致的讲解、操作,活动的效果会更好些。

【评课内容】:

一、有可取之处:

设计精心构思,环节紧凑,活动丰富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法合理,富有启发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实验过程井然有序。

教师的基本功过硬,数学素质高,表达准确流畅,语音语调富有感染力,学生配合默契,学习氛围和谐,师生、生生互动好,有实效。

整节课显得生动活泼,很精彩,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为了丰富孩子们的体验,老师可谓是费尽心机,竭其所能,从课前的准备就可以窥其一斑:

(1)材料种类丰富多彩。

称有:

台称、磅称;

日常物品有:

一分硬币、食盐、字典、黄豆、土豆……;

(2)课前布置学生去超市调查了解各种物品的重量,是一个很好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了不同物体的重量。

通过掂、看(包装盒上的说明书)、称等各种活动,给予孩子充分的体验,在他们的头脑里形成了一定的表象,所以在后面巩固练习估计物体重量时,大部分孩子的估计结果还是比较接近的。

2、教学设计有新意,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

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体验中初步感受了1千克和1克物体的重量。

教师创造了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3、教师的综合素质较高,教态亲切,语言流畅,有较强的数学功底,师生的互动交流比较顺畅,教学效果比较好。

二、有待商榷的之处:

1、在教学“1千克、1克物品大约有多少个?

”这个环节时,可以放得更开一些。

在学生操作之前,最好先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个,然后再称,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填写报告单。

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估算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另外在学生分组操作时可以让同一小组的学生,多估计几种物品,多称几种物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来体验一下,都有自己的体验,在每个孩子的头脑里初步形成一个1千克、1克的物品表象,以后一讲到1千克、1克时,头脑里能马上呈现出一个具体的参照物,估计物体重量时,可以以头脑中的参照物做比较,估计出不同物品的重量。

2、可能是实践实验的时间难以把握,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后面略显紧张,收尾有少许遗憾,不过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节好课。

有急于插话,一番争辩之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

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铁重。

小组讨论之后一致认为同样重。

  

   教学反思: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玩”的尽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