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贸易保护理论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877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讲 贸易保护理论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五讲 贸易保护理论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五讲 贸易保护理论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五讲 贸易保护理论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五讲 贸易保护理论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五讲 贸易保护理论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五讲 贸易保护理论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五讲 贸易保护理论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五讲 贸易保护理论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五讲 贸易保护理论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讲 贸易保护理论Word格式.docx

《第五讲 贸易保护理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讲 贸易保护理论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讲 贸易保护理论Word格式.docx

当时贸易保护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汉密尔顿和德国的李斯特。

汉密尔顿是美国保护主义的鼻祖,是美国独立后的首任财政部长。

美国刚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时,由于殖民统治的影响,特别是受到战争的破坏,经济凋敝,工业落后,在与英国的贸易中,仍保留着出口本国农林等初级产品,进口本国所需工业制成品的格局。

这种格局有利于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而使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经营的制造业难以发展。

汉密尔顿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在1791年向国会提交《保护制造业的报告》中,极力主张以较高的关税保护美国的制造业。

汉密尔顿提出美国的经济情况不同于欧洲先进国家,其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工业生产成本高,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将断送美国工业的发展,进而威胁美国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因此,必须采取关税措施保护美国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使之生存、发展和壮大。

后来这一思想得到李斯特的进一步发展。

他于1841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该书是幼稚产业保护论的代表作,其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学说。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贸易保护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垄断资本的统治加强了对外贸易政策的扩张性。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陷入严重危机。

自由放任济的信条受到批判,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潮风行起来,贸易保护甚至被理论学者奉为经济建设中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在贸易保护的具体政策主张上,他们除了对传统的关税壁垒设置继续强调之外,对进口配额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的设置也给予了广泛的认同。

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成为超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普雷维什用中心——外围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以求经济上的自主发展和政治上的真正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与贸易高速发展。

20世纪7O年代中期,由于石油危机、货币危机,加剧了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世界经济进入滞胀阶段,国际贸易中出现了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一些新现象,贸易保护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就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四、当代西方贸易保护理论

20世纪80年代,伴随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管理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理论等应运而生。

美国经济学家瓦尔德曼在1986年出版了《管理贸易》一书,将管理贸易定义为政府为了更好地“管理"

国家经济和国家间的经济,而在贸易和投资领域里的直接介入,从而使政府对贸易、投资以及企业决策日益加强控制。

而战略性贸易理论强调政府对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扶持。

这些理论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国家运用多种手段干预对外贸易、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性。

第二节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

弗里德里希·

李斯特(FriedrichList,1789—1846)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历史学派的先驱者,贸易保护理论的倡导者,其主要代表作是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TheNationalSystemofpoliticalEconomy)。

在该书中,李斯特系统深刻地阐述了幼稚产业保护论。

一、幼稚产业保护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19世纪初,德国是一个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的农业国。

拿破仑战争后的德国仍保持着中古时代的封建制度,全境分裂为38个小邦,每个小邦都拥有自己的政府、军队、法庭、货币及外交。

各邦之间关卡重重,各邦内部省区之间也因为地方税率的差异而彼此分割。

直到1834年,各邦才建立起统一的关税同盟,l848年结束封建割据局面,完成政治上的统一。

德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面临着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

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法国的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他们竭力提倡在国际市场上开展自由竞争,以大量廉价的商品冲击德国的市场。

摆脱外国自由竞争的威胁,促进德国大工业的发展,成为德国资产阶级的迫切要求。

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二、幼稚产业保护论的主要内容

1.求得生产力发展比财富本身重要

李斯特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指出:

“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

个人如此,拿整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生产力是树之本,可以由此产生财富的果实,因为结果实的树比果实本身价值更大。

”李斯特主张重视培养创造财富的生产能力。

对于一国的经济利益,他更看重经济成长的长远利益。

他认为进口廉价商品,短期内是很合适的,但本国的产业就会长期处于落后的依附地位,而如采取保护贸易的措施限制进口,开始国内厂商提供的商品价格要高一些,短期内消费者的利益会受到损害,但当本国的产业发展起来后,价格会降低,从长远看是有利于公众福利的。

2.各国发展阶段不同,所采取的对外贸易政策不同

李斯特还提出了经济阶段论,阐明了经济发展与贸易政策的相互关系,以此作为保护贸易政策的基本依据。

李斯特指出:

“从经济方面来看,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

”不同的时期应该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

前三个时期要求农业得到发展,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农工业时期追求工业的发展,必须采取保护贸易政策,确保本国工业的发展。

农工商时期追求商业的扩张,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李斯特认为德国正处于农工业时期,必须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借助国家的力量来促进德国生产力的发展。

3.选择保护对象是有条件的,保护是有期限的

李斯特认为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最终无需保护。

因此,保护并不是全面保护,而是有选择的。

国家应该选择那些目前处于幼稚阶段、受到强大的竞争压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和发展能够被扶植起来并达到自立程度的工业。

因此,如果幼稚工业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或经过一段时期的保护和发展不能够自立,就不应保护。

李斯特认为,这里“一段时期”的最高限为30年。

也就是说,保护是有期限的。

4.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关税

李斯特认为,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制定不同的关税税率。

对在国内生产比较方便又供普遍消费的产品,可以征收较高的关税;

对在国内生产比较困难、价值昂贵又容易走私的产品,税率应按程度逐级降低。

为了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在本国的专门技术和机器制造业还未获得高度发展时,就应对国外输入的一切复杂机器设备免税或征收较低的税率。

三、对幼稚产业保护论的简评

李斯特发展了重商主义和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理论,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充分论证了落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必要性、阶段性与动态性,形成了贸易保护的完整理论体系。

李斯特主张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或保护贸易政策,而不是一刀切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主张从经济成长的长远利益出发,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贸易政策,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主张从维护本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出发,对不同部门实行不同的贸易政策,而不是对所有部门均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主张对产业的保护要有时间限制,而不是无限期地实行保护。

李斯特认为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立足点在于保护和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生产力,以增强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节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

hnMaynardkeynes,1883--1946)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

凯恩斯生活的时代,是世界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

资本主义经济以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尤其是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世界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化,各国相继放弃自由贸易政策,改为奉行保护贸易政策,强化了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凯恩斯的经济立场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支持自由贸易转为赞同保护贸易,并积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

在书中,他对自由贸易理论展开了批评,对重商主义的一些政策进行重新评价,并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基础,以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资本效率和灵活偏好三个所谓心理规律为核心,以国家干预为政策基点,创立了新重商主义。

一、凯恩斯新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

1.批评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

凯恩斯认为传统的外贸理论是建立在充分就业的前提下的,不适用于现代社会。

凯恩斯还认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只用“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来证明贸易顺差、逆差的最终均衡过程,但忽视了国际收支在调节过程中对一国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

他认为,贸易顺差对一国对外贸易有利,而贸易逆差则有害。

因为贸易顺差可以给一国带来黄金,扩大货币的供应量,刺激物价上涨和降低利息率,从而可以扩大投资和就业。

而逆差会使黄金外流,货币供应量减少,物价上降,利息率提高,导致国内经济趋于萧条,失业人数增加,使国民收入下降。

因此,凯恩斯在一国对外贸易上赞成贸易顺差,反对贸易逆差,提倡运用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减少进口,以获得贸易顺差。

2.提出贸易保护主张

凯恩斯认为,现代社会中存在着三种失业状态:

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是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

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组成的。

消费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灵活偏好决定的。

投资需求又包括国内投资需求和国外投资需求。

前者取决于利息率,后者取决于贸易收支状况。

如果贸易顺差,国外投资增加,并由此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刺激国内投资增加。

如果贸易逆差,则相反。

所以,保持贸易顺差可以增加有效需求,解决失业问题,促进经济繁荣。

因此凯恩斯积极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改变国际收支状况,提高一国国民收入。

3.支持保护关税制度

凯恩斯认为,保护关税制度有三个好处:

①可以促使人们增加国内产品消费,进而增加就业;

②可以减轻本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以便腾出一定的资金,偿付在扩张政策下的必要进口量,并对贫困的债务国进行贷款;

③最能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

因此,他曾督促英国政府放弃自由贸易政策,恢复保护关税制度,采取直接措施来限制输人,奖励输出。

三、理论简评

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是传统贸易保护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该理论说明发达国家如何通过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实现国内充分就业,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以保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该理论不同于传统的贸易保护论,是以保护国内先进成熟的工业,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为目标,而不是以保护国内幼稚产业为宗旨;

是倡导积极地、大规模地扩张本国商品的出口以最大限度地占领国际市场,而不是只通过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

是通过对外贸易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而不是为了简单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代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利益,是发达国家推行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新重商主义的一些论点是有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的。

该理论把国际贸易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主张通过对外贸易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扩大就业。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揭示了贸易量与一国宏观经济各主要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某些内在规律性。

第四节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

理论

劳尔·

普雷维什是阿根廷经济学家,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十大先驱之一。

在l981年获得第一届“第三世界基金奖"

他曾任阿根廷财政部长、农业财政问题顾问、中央银行总裁和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执行书记、贸易与发展会议秘书长等职。

一、“中心——外围"

理论的主要论点

(一)世界经济体系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

普雷维什认为,世界经济体系被分成了两个部分:

一个部分是“大的工业中心"

另一个部分则是“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的“外围”。

普雷维什认为:

“中心——外围”体系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不平等性三个特点。

所谓整体性是指无论是“中心”还是“外围”,它们都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经济体系。

现存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和生产关系在整个世界的传播而形成的,维系这一体系运转的是国际分工。

在国际分工中,首先取得技术进步的国家就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而处于落后地位的国家则沦落为这一体系的“外围”。

“中心”和“外围”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是技术进步及其成果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发生和传播的不平衡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谓差异性,是指“中心——外围”之间在经济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普雷维什认为,技术进步首先发生在“中心”,并且迅速而均衡地传播到它的整个经济体系,因而“中心”的经济结构具有同质性和多样性。

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贯穿于“中心”国家的整个经济。

“中心”国家的生产覆盖了包括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在内的、相对广泛的领域。

“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则完全不同:

一方面,“外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是专业化的,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源被用来不断地扩大初级产品的生产,而对工业制成品和服务的需求大多依靠进口来满足。

另一方面,“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还是异质性的,即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极低的经济部门(如生计型农业)与使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同时存在。

所谓不平等性,是从资本主义“中心——外围”体系的起源、运转和发展趋势上考察,“中心”与“外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是不平等的。

(二)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普雷维什考察了1876~1938年间英国进出口产品的平均价格指数。

在普雷维什看来,英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进口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出口的多为工业制成品。

普雷维什由此得出结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普雷维什认为,“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1)技术进步的利益分配不均。

在“中心——外围”体系中,技术进步首先发生在“中心”,它的工业部门容易吸收新技术,因而会提高工业生产率,使工业的要素收入增加,并使制成品价格较高。

而初级产品部门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从而使初级产品的价格较低。

(2)经济周期对“中心”与“外围”产生的影响不同。

普雷维什认为,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价格都会上涨,但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由于工业制成品市场具有垄断性质,初级产品价格下跌的程度要比工业制成品严重得多。

这样,经济周期的反复出现,就意味着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价格差距的不断拉大,从而使“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3)工会作用的不同。

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由于企业家之间的竞争和工会的压力,“中心”国家中的工人工资会上涨,部分利润用来支付工资的增加。

在危机期间,由于工会力量的强大,上涨的工资并不因为利润的减少而下调;

而“外围”国家的情况则不同,由于初级产品部门工人缺乏工会组织,没有谈判工资的能力,再加上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竞争,“外围”国家的工资和收入水平会在危机期间被压低。

这样,在工资成本上,经济周期的不断运动使工业制成品的价格相对上升,而初级产品的价格则相对下降,其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态势。

(4)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大低于工业制成品,这样实际收入的增加就会引起工业制成品需求更大程度的增加,但对于食物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需求不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不像工业制成品那样能够自动地扩大,而它们的需求收人弹性又比较低,因此它们的价格不仅呈现周期性的下降,而且还出现结构性下降。

二、“中心——外围”理论简评

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理论作了开拓性研究。

他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对当代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存在的发达国家控制与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实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上揭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宝库。

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体系对“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分析是正确的,它使发展经济学家对“二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的不平等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发展中国家打破旧的经济秩序、争取建立新的经济秩序提供了思想武器。

他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论点得到了普遍的证实。

普雷维什关于发展中国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观点,对“二战"

后拉丁美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第五节战略性贸易理论

战略性贸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斯潘塞和布兰德(JamesBrander)等人首次提出的,后来经过巴格瓦蒂和克鲁格曼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一、战略性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战略性贸易理论认为,由于国际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扶植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获取规模经济的收益,并夺取市场份额。

战略性贸易理论的观点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如果一国政府能保证本国公司而不是外国公司获得先发优势,它对本国企业的扶植就可能提高本国的收入。

因此,根据战略性贸易理论的观点,政府应采取补贴的方法对具有发展前途的新兴行业给予支持。

二是如果政府对本国某一行业的干预能帮助国内企业克服已获得先发优势的外国公司设置的市场进入障碍,政府则应进行干预。

经济学家常常用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假想例子来说明战略性贸易理论。

假定这两家公司生产技术和能力相近,都有能力生产一种新品,即一种有500个座位的大飞机。

由于生产这种飞机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生产越多成本越低,生产量越小成本越大,甚至会出现亏损。

进一步假定两家公司只能做出两种选择:

生产或不生产。

表1表明两家公司在不同情况下的利润和亏损(用负数表示)。

每个方框有两个数字,左下方的代表波音公司的利润或亏损,右上方的代表空中客车公司的利润或亏损。

表1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不同情况下的利润∕亏损

空中客车

波音公司

生产

不生产

生产

—5—5

1000

不生产

0100

00

如表1所示,如果两家公司都生产,两家公司都会亏本。

如果两家公司都不生产,虽然谁也不亏本,但谁也没有利润。

只有在一家生产而另一家不生产的情况下,生产的那家才会有足够的生产量而获得利润。

假设波音公司能够在空中客车公司进入市场以前,先占领500个座位的市场,空中客车就没有了进入市场的激励。

此时的结果就是表右上方的情形,即波音公司单独生产并获利。

现在假定欧洲政府希望通过积极的干预,帮助空中客车公司击败波音公司,占领全球市场。

假设欧洲政府承诺,如果空中客车公司进入市场,欧洲政府将给予25单位的补贴。

这种补贴使两家的利润/亏损情况发生了变化(见表2)。

如、果只是空中客车公司生产,总利润达到125单位。

即使两家都生产,空中客车在减去亏损后,仍有20单位的盈利。

而波音公司没有补贴,其利润与亏损没有变化。

表2欧洲政府进行补贴后的利润∕亏损

—520

0125

在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空中客车公司只要生产,就能获利,而不管波音公司生产与否。

而波音公司只剩下两种可能,要么不生产,让空中客车公司生产,要么两家都生产而承担5单位的亏损。

因此,现在波音公司已无获利的可能,被排除在市场之外。

事实上,政府补贴使我们假设的波音公司先行动可能获得的优势不复存在,而空中客车公司却获得进入市场的优势。

从假设的例子可以看出,政府的保护政策可以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占领市场的战略性优势并使整个国家受益。

新贸易保护主义常常以此来说明保护政策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

战略性贸易理论也受到了不少批评。

批评者认为这种政策的实际运用所需要的信息要比可能得到的信息更多。

这种政策可能引起外国的报复。

由于信息的不充分性会导致政府决策的失误。

假如波音公司在技术上比空中客车略高一筹,如果两家都生产,空中客车亏损20单位,而波音则盈利5单位。

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波音公司面对空中客车的竞争,仍然会进行生产,而空中客车的最好选择则是不生产,结局就是表3右上方的情况。

 

表3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另一种情况下的利润∕亏损

5—20

1250

如果欧洲政府没有获得这一信息,仍然根据表1的情况,向空中客车公司提供25单位的补贴,企图将波音公司挤出市场。

但波音公司不会退出市场,而空中客车公司虽然得到了25单位的补贴,却只得到5单位的利润。

表4左上方反映了这一结局。

这时,空中客车公司得到的利润小于补贴。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政府的补贴,不能起到阻止波音公司进行生产的作用。

表4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不同情况下的利润∕亏损

55

此外,补贴是一种不公平竞争的手段,它会引起外国的报复。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种以牺牲别国利益来提高本国福利的政策,是以邻为壑的政策。

这一政策往往招致别国的报复,引起贸易战,最终导致双方都受到损害。

二、战略性贸易理论简评

战略性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新理论在国际贸易政策领域的反映和体现。

战略性贸易理论论证了一国可以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通过实行贸易干预政策,促进本国战略性工业的发展,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该理论强调了政府干预的重要性,摆脱了纯粹自由主义的阴影,为一国政府发展本国经济与对外贸易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战略性贸易理论广泛借鉴和运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