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6914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09年大纲格式简单Word文件下载.docx

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等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准备阶段

1、选题

1)、选题的基本原则

2)、选题的来源

3)、选题的方法

2、查阅文献资料

3、进行研究设计

4、制定研究工作

(二)实施阶段

1、收集和整理资料

2、进行分析研究

3、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三)总结、推广和评价的阶段

1、教育科研的总结

2、教育科研的推广

3、教育科研的评价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育观察法

(二)教育调查法

(三)教育实验法

(四)教育行动研究

第二章教育演进论

【目的和要求】了解教育及教育要素,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理解教育起源的各种学说,掌握当代主要的几种教育理论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理解教育起源的各种学说,掌握当代主要的几种教育理论的观点

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二)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从社会的角度看:

广义的教育含义: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含义:

日常生活含义:

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教育的要素

学习者教育者教育内容

三、教育的基本形式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第二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二)教育的模仿起源论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四)教育的人类交流起源说

二、教育发展形态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

1、教育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2、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3、教育内容十分贫乏,形式极为简单

4、教育具有全民性

(二)古代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中国:

学校产生于夏商时代

夏:

庠、序、校

殷商、西周:

右学、瞽宗、辟雍、泮宫

学校的产生

欧洲:

欧洲奴隶社会教育

斯巴达教育:

军事教育

雅典的教育:

和谐教育

2、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概况、欧洲概况

古代教育的特点: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特征

第三节当代主要教育理论

一、素质教育理论

二、创新教育理论

三、主体教育理论

四、终身教育理论

五、全民教育理论

六、生命教育理论

七、理解教育理论

第三章教育功能论

【目的和要求】理解教育功能的分类,理解影响人发展的因素,理解学校在人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掌握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重点和难点】教育功能的分类,理解影响人发展的因素,理解学校在人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掌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二、教育功能的种类

(一)政治伦理功能观

(二)经济文化功能观

(三)人的发展功能观

(四)社会改造功能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教育学对人的理解:

个体的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起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特征:

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

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

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整体性和持续性

(二)顺序性和阶段性

(三)稳定性和可变性

(四)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对人的影响

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也有可塑性:

(二)环境和教育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1、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对个体身体及心理发展有影响

社会环境:

对个体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学校教育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处理好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四、人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征与教育

(一)儿童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征与教育

(二)青少年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征与教育

(三)成年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征与教育

(四)老年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征与教育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政治发展与教育

(一)政治发展制约着教育

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2、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3、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4、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和部分教育内容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1、教育能为政治培养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

(2)教育具有徐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1、教育的普及最近社会政治变革

2、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

3、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二、经济发展制约教育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

(一)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1、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具有培养劳动力的功能

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能提高劳动者的科学知识素养与劳动技能素养,提高劳动者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3、教育能提高劳动者的道德素养,提高劳动者积极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态度。

教育能提高劳动者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三、文化发展与教育教育的文化功

(一)文化发展制约教育

1、文化影响着教育观念

2、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

3、文化影响着教育需求

4、文化影响着教育管理体制

5、文化影响着教育方法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因素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选择、整理、传承、保留文化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交流功能:

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创造、更新文化的

四、人口与教育

(一)人口发展制约着教育

1、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制约

2、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制约

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制约

4、人口密度对教育的制约

5、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制约

(二)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有效因素

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五、生态发展与教育

(一)生态环境制约教育

1、自然环境对教育的制约

2、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制约

3、规范环境对教育的制约

(二)教育的生态功能

1、提高环保意识

2、开展环保行动

第四章教育目的论

【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有一个清晰地认识,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理解么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能够领会和把握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及相互关系,为他们今后从教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理解么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能够正确领会和把握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及相互关系,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指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

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即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中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特点:

强制性、宏观性,历史性和理想性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各个学校的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四、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规定教育活动的方向,

2、教育目的支配教育活动的过程

3、教育目的激励着教育活动的进行

4、教育目的是评价教育活动的标准

第二节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

一、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教育目的的要依据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2、教育目的的要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3、教育目的的要依据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1、个人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结合

2、现代工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3、教育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

(一)清末时期的教育目的

(二)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

(三)新中国以来的教育目的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一)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个人需求

(2)重伦理道德,轻科学技术

(3)追求经营与卓绝,漠视基础与公民

第四节全面发展教育

一、全面发展教育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二、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五章教育制度论

【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教育制度的相关理论有所认识和了解,进而从宏观上进一步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终身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难点是运用学校教育制度有关知识来分析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问题。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根据国家的性质制订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

二、教育制度的制约因素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制度的依据:

1、教育制度的制定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的发展状况

2、国家教育制度的建立,尤其是学制,又收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出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总要求。

3、国家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教育传统,同时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二)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

(三)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四)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五)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六)以终身教育思想为前提,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

一、清末民初学制的产生与发展

(一)清末学制的引入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这个学制未及实施,到1904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其突出特点是教育年限长,总共26年。

(二)民国初期学制的发展

192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六三三”学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校制度的改革

1、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

3、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实行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义务教育的基本特性:

强制性普遍性

(三)中国现行的主导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

学前3-6岁,初等教育6---11岁,12岁,5年----6年

初中3年制,高中3年,

大学本科四年---五年,专科2—3年,硕士与博士均为3年

第六章师生论

【目的和要求】了解教育的构成是教师与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认识教师、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特点及师生关系的特点,理解教师专业成长。

懂得人民教师应具有怎样的教师观、学生观和职业品质,自觉加强修养,努力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进而激发学生的从教热情。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学生的发展、师生关系、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学生发展的本质特点;

 

本章难点是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职业形象、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策略。

第一节教师

一、教师角色和教师职业特点

(一)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指教师的社会身分、地位、权利和义务。

(二)教师角色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以教学为职责,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职业。

(三)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长期性

4.示范性

5、教师劳动的个体型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二、教师职业素质要求与教师专业化

(一)教师职业的素质要求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1)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观

(2)树立面向学生的学生观

(3)树立主动开放的教育活动观

2、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

(1)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3、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与良好的文化素养

(1)知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良好的文化素养

4、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能力

5、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

(二)教师专业化

1、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和结构

(1)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发展

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质量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教师的过程。

(2)教师专业化的结构:

教育信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和意识

2、教师专业化的阶段:

3、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因素

(1)进入师范教育前的影响因素

(2)师范教育阶段的影响因素

(3)任教后的影响因素

4、教师专业化发展途经

(1)教学反思

(2)促进教师自我理解

(3)听—说—评课活动

(4)教师专业社群的建构

(5)学校本位的课程发展

(6)学校本位的教育科研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主体的人:

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学生是发展的人

(3)学生是完整的人

(4)学生是个性的人

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一)学生的权利

1、儿童权益的基本原则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1)生存的权利

(2)人身权:

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

(3)受教育的权利

(二)学生的义务

三、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面临信息获取多样化的挑战

(二)学生面临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挑战

(三)学生面临传统考试文化的挑战

(四)学生面临自身发展的问题与矛盾的挑战

四、当前我国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自主学习:

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

(二)合作学习

(三)研究性学习:

问题性,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主体性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

二、关于师生关系的观点

(一)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

(二)关于师生关系的观点

1、主导——主体”说

2、“双主体”说

(二)师生伦理道德关系

(三)师生关系的社会学研究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民主平等

2、对话合作

3、尊师爱生

4、教学相长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意义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

2、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积极的作用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热爱学生

3、民主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

4、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缩短与教师角色的差距

第七章课程论

【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课程的基本理论,了解课程的含义、几种主要的课程定义;

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内容、及要求,为学生从教奠定基础,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积极情感。

【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是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含义。

难点是要识别众多概念和理解我国教育改革。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含义:

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于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完整的课程应该包括: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和课程评价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三、课程理论发展

四、现代课程三大流派

(一)学科课程结构理论

(二)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三)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第二节课程类型

一、按课程组织中心划分: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一)学科课程

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讲说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二)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针对学科课程的弊病而提出的。

它主张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

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所以也叫做生活课程、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

二、依据课程知识体系的组织方式划分: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一)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

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二)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通常的理解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是有意识地运用若干

个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

内在联系。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三、依据课程表现形式划分: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一)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

这种课程一般有固定的教材,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能够测验和评价。

(二)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那些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

包括校容校貌、班风学风、人际关系、礼仪习惯、舆论信仰等。

(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

四、依据课程设置的要求划分: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统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二)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关系

五、依据课程的管理划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一)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二)地方课程

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

(三)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具体来说,它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三类课程不是三个完全独立的部分,它们构成了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从不同的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节课程改革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特点

(二)课程结构加强基础学科,重视课程的综合化

(三)课程内容强调时代性

(四)课程类型与形式的趋向多样化

(五)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

二、我国基础教育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