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120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5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上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用于加热物质

①灯内酒精的量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

②不准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

应用火柴点燃③不准用嘴吹灭(用灯帽盖灭);

④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⑤不用时必须盖上灯帽;

⑥应用外焰加热。

六、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精确到,无零刻度)

①量筒要放平,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三点一线);

②不可加热、不可量取热溶液,不可用于配制溶液不可作反应容器;

③应根据所取液体量选取量程合适的量筒。

八、胶头滴管

①取用或滴加少量液体;

②滴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

①取液时先将胶头中的空气挤出,再用滴管取液,不可反复挤压胶头;

②滴加时应滴管悬空,位于容器口正上方,不可伸入容器内或接触容器壁;

③不能吸液过多,用后不可平放或倒置;

④取液之后立即清洗,不可一管多用;

①防止空气中的物质污染试剂;

②防止玷污滴管,污染试剂;

③防止腐蚀胶头;

④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⑤以免放错,污染试剂。

九、蒸发皿

①蒸发和浓缩结晶液体;

②用作较大量固体的加热。

①可直接加热;

②均匀加热,切勿骤冷;

③加热结束,用坩埚钳夹持移开。

④加热后的蒸发皿不能直接放在试验台上。

①薄瓷质器皿能加热;

②防止炸裂;

③以免烫伤自己;

④防止烫坏试验台。

4、实验室仪器和试剂的存放点必须符合环境要求(如温度、湿度、光线与通风情况等)。

实验室仪器和试剂被存放于实验仪器柜子内,并按不同的用途有序摆放,特殊的具有危险性的试剂或器材还必须按其规定要求存放于规定地点。

实验室发生意外时:

①烧伤烫伤:

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②被化学试剂灼伤:

用缓缓的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③意外伤害严重,应立即报告老师

第三节科学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①有些时候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此要借助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②科学观察有直接观察(凭感觉器官)和使用仪器观察。

③对观察的结果要客观、有效、规范的记录。

数据记录的方法:

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图形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2、将鸡蛋放入清水中会下沉,向清水中加入食盐后,鸡蛋将上浮,最后漂浮在水面上。

在溶解食盐时,要用到玻璃棒搅拌,搅拌的目的是:

加快溶解速度。

第四节科学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

刻度尺(注意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长度单位: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光年等。

国际单位是米。

3、单位换算:

l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4、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①选正确: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和准确度的刻度尺。

②放正确:

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如零刻度线已磨损,可以用其他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③看正确:

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可斜视。

④读正确:

读数时要估计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由准确值和估计值,若估计值是零,不可省略。

⑤写正确:

写上正确的单位。

5、一些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

*积累取平均值法:

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

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组合法:

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

二、体积的测量

体积是指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

1、体积的单位:

国际单位是米3

(1)固体体积:

米3、分米3、厘米3等;

1立方米=103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109立方毫米

(2)液体体积:

升、毫升;

1升=1分米3=1000毫升1米3=1000升1毫升=1厘米3

2、体积的测量:

(1)液体体积的测量:

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注意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量筒和量杯都没有零刻度线,量筒的刻度均匀,量杯的刻度不均匀,刻度间隔下大上小

(2)量筒的使用方法:

①选择量程适当的量筒。

②测量前,量筒必须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中央最低处相平。

俯视,会使读数比实际偏大;

仰视时,会使读数比实际偏小。

量筒越细,刻度间隔大,读数才越准确。

3、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

采用排水法。

如测小石块的体积。

所用器材:

小石块、量筒、细线等。

步骤:

1.在量筒中加入适量(加入的水能完全浸没物体,但浸没后有不会超过量程)的水,读出读数V1

2.用细线系住小石块,轻轻放入量筒中,读出读数V2。

3.计算:

小石块的体积V2—V1

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

用刻度尺量,然后用公式法计算。

三、温度的测量

1、温度: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测量工具:

温度计。

它的原理是:

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3、常用单位:

摄氏度,用“0C”表示,即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0C,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0C,把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测量目的,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

观察它的最小刻度值。

(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3)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

(体温计除外)

(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零上温度如250C,读做二十五摄氏度,写做250C。

零下温度如—80C,读做零下八摄氏度。

(读数时,先看0在哪里,0以下读零下XXX)

(5)温度计内径越细,刻度间隔越大,读数越准确。

5、体温计:

(1)测量范围35——420C,最小刻度值0.10C;

(2)玻璃泡越大,玻璃管越细,准确度越高;

玻璃泡与玻璃管中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水银柱回不下来,故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②如果一个人温度测过之后一定要甩一下才能用..如果不甩温度只会升不会降。

如:

某体温计的读数是38.5℃,没甩过就给正常的人测量体温则测量后读数是38.5℃;

但给39.0℃的人测时读数就是39.0℃

6、其他的温度计:

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色带温度计、卫星遥感测温度、红外线测温仪等。

第五节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

提出问题——建立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

2、对比实验:

必须运用控制变量法。

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若干因素完全相同,只有一个因素不同,即控制变量,只允许有一个变量。

3、实验数量或次数不能太少,否则会使实验具有偶然性,使实验结论不准确。

要使实验数据更准确,应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或者多样本实验)。

第二章观察生物知识点

1、观察蜗牛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

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2、蜗牛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但无听觉。

3、生物:

①.有应激性②.能生长③.能进行新陈代谢(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④.一般由细胞构成(除病毒)⑤.能生殖和发育⑥.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的区别:

获取营养方式不同,①动物需要摄取食物;

②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

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利用水、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在植物体内的一个结构——叶绿体中合成自身需要的营养物质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

5、罗伯特。

胡克发现细胞,其实是细胞的细胞壁,细胞的大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

6、细胞的结构:

植物

细胞

细胞壁

由纤维素组成,保护、支持细胞

动物

细胞膜

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

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

叶绿体

光合作用场所,内含叶绿素

液泡

内有细胞液

7、细胞学说:

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8、细胞结构:

(1)、

(2)、(3)、

(4)、(5)、(6)、

9、显微镜的构造:

(1)、

(2)、

(3)、(4)、(5)、

(6)、(7)、(8)、

(9)、(10)、(11)、

(12)、(13)、(14)、

10、显微镜的使用包括:

a.安放:

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镜筒在前,镜臂在后,放在左前方。

b.对光:

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同时睁开,调节反光镜(光线亮时用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凹面镜),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c.放片:

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载物台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要观察的物体要正对通光孔;

d.调焦:

①眼睛盯住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物镜靠近载玻片时,注意不要让物镜碰到载玻片;

②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右眼张开,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1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物镜放大倍数;

12、显微镜里看到的像是倒像。

(上下左右全颠倒)注意:

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如果物象在视野的左下方,要移到视野中央,则应将装片往左下方移动。

13、使用高倍物镜的方法:

☆1.在低倍镜下,把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到视野正中心,2.然后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如果视野较暗,调节通光孔或反光镜,3.再稍微调节细准焦螺旋,即可看到进一步放大的物像。

14、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步骤是:

①用纱布把载玻片擦干净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③用镊子撕下一小片洋葱内表皮④把洋葱内表皮浸入清水中展平⑤盖上盖玻片(一边先接触水滴,另一边以45o再慢慢盖下)防止气泡产生⑥在盖玻片一侧滴红墨水(或碘液),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

15、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注意:

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避免上皮细胞吸水胀破);

染色:

滴加亚甲基蓝溶液(或稀碘液)

16、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发现细胞有严重重叠现象,应该重新制作装片,把洋葱表皮展平;

有黑色圆圈,可能是因为装片中有气泡,应该重新制作装片,避免产生气泡。

17、细胞分裂:

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18、细胞分裂时,最显着的特点是母细胞核内会出现染色体(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最后它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19、细胞分裂的结果是:

对于单细胞生物,细胞数目增加,使得个体数目增加;

对于多细胞生物,细胞数目增加但个体数目不变。

20、细胞的生长:

刚分裂的子细胞大小一般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它们能吸收营养,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长大的过程。

其结果是使细胞体积增大。

21、细胞分化:

细胞分裂成子细胞后,有的子细胞长大后继续分裂,有的子细胞则发生变化。

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即形成不同的组织。

22、人体与许多生物一样,都来自一个细胞——受精卵。

人体复杂的结构是受精卵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23、许多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的细胞群形成组织。

24、植物组织:

组织名称

功能

主要分布

保护组织

保护

表皮

营养组织

制造、储存营养物质

叶肉

机械组织

支撑、保护

分生组织

分裂产生新细胞

根、茎等的顶端

输导组织

输送水份、无机盐及营养物质

叶脉(导管、筛管)

解释:

☆例如表皮,五大组织都有,但主要是保护组织,不是说只有保护组织。

☆例如叶肉,五大组织都有,但主要是营养组织,不是说只有营养组织。

人体的皮肤也是同样的道理。

A保护组织B输导组织C营养组织D机械组织E分生组织

25、动物组织

动物组织

结构特点

分布

功能(是重点)

上皮组织

由排列密集的上皮细胞构成

皮肤、内脏器官的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面

保护、分泌、吸收

结缔组织

细胞间隙大,细胞间质多,形态多样,分布广

血液、软骨、肌腱等

运输、支持

肌肉组织

由肌细胞构成,分三种:

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人体的四肢、躯体,体内的心脏、胃、肠等

收缩、舒张,产生运动

神经组织

由神经细胞构成

在脑、脊髓、神经中

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神经组织D肌肉组织

26、皮肤由外到内分为三层:

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表皮由上皮组织构成;

血液由结缔组织构成;

神经末梢、触觉小体由神经组织构成;

立毛肌由肌肉组织构成。

27、被子植物的六大器官:

(1)营养器官:

根、茎、叶

(2)生殖器官:

花、果实、种子

28、由多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29、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30、系统是功能相近的不同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共同完成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的结构;

如所有的消化器官的总称为消化系统,人体有八大系统,分别是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这八大系统是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而协同工作的。

各个系统相互联系,使得人体形成一个整体,并能及时对环境作出反应。

31、人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32、地球上现存的动物,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33、林耐的生物学分类等级(从高到低):

界门纲目科属种。

分类的最基本单位是:

种。

随着分类等级由大到小,生物的共同特征越来越多,亲缘关系越来越近,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少。

34、脊椎动物根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脊椎

(有脊

椎骨)

鱼类

卵生

生活在水中,体表有鳞片,用鳍游泳,

用鳃呼吸

鲢鱼、带鱼、鲨鱼

体温不

恒定

两栖类

幼体在水中,有尾无四肢,用鳃呼吸;

成体在陆地或者水中,无尾有四肢,用肺呼吸兼用皮肤

青蛙、大鲵

爬行类

贴地爬行,体表有鳞片或甲,用肺呼吸

鳄鱼、蜥蜴、蛇、龟、鳖

鸟类

体表有羽毛,身体呈纺锤形,前肢特化为翼,适于飞行,没有牙齿,用肺呼吸

鸵鸟、猫头鹰、鹦鹉

体温

哺乳类

胎生

全身被毛,胎生哺乳,用肺呼吸

大熊猫、袋鼠、蝙蝠、鲸

35、无脊椎动物

动物分类

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

原生动物

单细胞

草履虫、变形虫

腔肠动物

摄食和排泄不分口,身体辐射对称

水母、海蛰、海葵、珊瑚、水螅

扁形动物

摄食和排泄不分口,身体背腹扁平

涡虫、血吸虫

线形动物

长而薄的体型,身体线形,不分节

蛔虫、钩虫、蛲虫

环节动物

长而薄的体型,身体有许多体节

蚯蚓、蚂蝗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大多数有贝壳

蜗牛、螺、蚌、乌贼

节肢动物

身体、足分节,有外骨骼

蚱蜢、虾、蜘蛛、蜈蚣、蝴蝶、蝗虫

棘皮动物

体具棘皮

海星、海参、海胆

36、整个动物界中,分布最广、最高等的是哺乳动物,最低等的是原生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多的类群是昆虫。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

37、幼体发育首先摆脱水的环境,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是爬行动物

38、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它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一般有两对翅,三对足,体表有外骨骼。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苹果、犁、橘子

自然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

裸子植物

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松、杉、柏、银杏、铁树

无种子植物

蕨类

根、茎、叶

蕨、胎生狗脊

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靠孢子繁殖。

苔藓类

茎、叶

地钱、葫芦藓

藻类

全无

紫菜、海带、水绵

39、单细胞生物:

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

40、单细胞植物:

衣藻、蓝藻。

细胞内有叶绿体,靠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41、单细胞动物:

草履虫、变形虫。

无叶绿体,靠口沟摄取现成的养料。

42、衣藻与洋葱表皮细胞的对比

衣藻

洋葱表皮细胞

相同点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不同点

眼点(感光)、鞭毛(运动)伸缩泡(排泄)

有叶绿体

无眼点、鞭毛、伸缩泡

没有叶绿体

43、衣藻与草履虫的对比

草履虫

都是单细胞生物(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有细胞壁,属于植物

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属于动物

靠口沟摄取食物

44、在多种多样的多细胞生物中,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为苔藓植物,最高等的植物为被子植物,种类最多的动物为昆虫。

45、大多数生物的灭绝都是丧失栖息地造成的。

46、为了保护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稀生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划出了一定的保护区域,这样的地区叫做自然保护区。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是一个球体,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相差%,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

2.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答:

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3.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实例)。

(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从上往下出现)。

这说明海面是曲面。

(4)登高望远,站得越高看到的地平圈范围越大,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

(6)天涯海角走不到边(7)探究实验:

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对照实验(方法)

4.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

过了2个世纪,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

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5.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

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厚度:

地核>

地幔>

地壳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纬线和纬度:

(1)纬线:

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

(不同纬度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赤道:

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

(3)纬度:

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代号;

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4)北纬、南纬各有90°

南纬90°

就是南极点,北纬90°

就是北极点。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30°

30°

—60°

60°

—90°

2.经线和经度

(1)经线:

也叫(子午线)。

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

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

),以东的180°

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

以西的180°

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3)东西180°

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0°

经线和180°

经线都只有一条)

3.东西半球的划分

(1)习惯上以(20°

w)和(160°

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2)大西小东(东经和东经比,西经和西经比)

(3)注意:

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

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4.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5.在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北,在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南。

注意:

遇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东经度还是西经度,南纬度还是北纬度的题目时,一定要自己添上0°

经线或者0°

纬线。

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

2.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标记)

1.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2.方向:

常用的方向有,(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

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图上判读:

遵循“(一般地图的方向为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图例和标记

图上常用的图例有:

公路、铁路、学校、河流、码头、国界等等。

第三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1.岩石的成因及常见岩石

岩石根据成因可分为三类:

岩浆岩、喷出岩、变质岩

岩石种类

形成原因

特征

常见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