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出入中医之魂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7168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升降出入中医之魂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升降出入中医之魂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升降出入中医之魂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升降出入中医之魂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升降出入中医之魂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升降出入中医之魂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升降出入中医之魂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升降出入中医之魂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升降出入中医之魂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升降出入中医之魂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升降出入中医之魂文档格式.docx

《升降出入中医之魂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升降出入中医之魂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升降出入中医之魂文档格式.docx

三焦辩证,主要是从升降着手,用于湿温辩证。

赵绍琴先生,著(温病纵横),纵横二字,实得道之谓。

纵,实言出入,横,实言升降。

刘绍武先生著(三部六病)主要抓住表里寒热,实则言出入也。

上二者,皆得道之著也。

综上所述,后世的温热病的辩证也脱离不开升降出入四字。

内经中有关升降出入理论的治则

《素问.通评虚实论》云: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邪盛者,当以祛邪为主,或透邪于表外,或泻热于前后二阴,病邪去,则升降复常。

精气虚者,当以补为主,在上,在表者,宜固其气;

在下,在里者,宜固其精。

气虚者,宜补其上,精虚者,宜补其下,补上欲其缓,补下欲其急,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寒者温之,热者清之;

在上者,抑而降之,下陷者,升而举之,散于外者,敛而固之,结于内者,疏而散之;

当升而不可过,升之太过,气虚失固,气耗欲脱,气逆反越;

补而不可壅,补之太过,气机阻塞,血脉凝滞,气血失畅;

当散不可过散,过散则表气疏,而上气亦不能下济;

当降不能降之太过,过于降则气陷;

耗散者,不可收敛太过,敛之太过,则血气郁滞等;

上实者忌升,下虚者忌降。

(摘自李文瑞先生)

上述要言不繁,就是采用适宜的方法,使失常的升降出入,复归自然。

升降出入理论在临证中的运用

(一)升降出入理论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

肺主气,司呼吸。

升降出入失常则肺病作,治肺关键是调理气机升降平衡。

肺主宣发和肃降,一升一降,一阴一阳谓之道。

应宣中有降,降中有宣,最终达到升降平衡。

经文举例:

1.师曰:

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2、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篇中)。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12枚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3.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诞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麻黄4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干姜2两、细辛2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菀)、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

人参、桂枝各3两右九味,口父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4.火气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3两、甘草2两

粳米三合、大枣12枚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5.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2两、白术2两、干姜4两

茯苓4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肾死藏,浮之坚,按之乱加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6.问曰:

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

师曰:

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

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问曰:

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

肺痿之病何从得之?

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故得之。

曰:

寸口脉数,其人咳,目中反有浊唾诞沫者何?

6。

为肺痿之病。

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

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7.问曰:

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

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

微则汗出,数则恶寒。

风中于卫,呼气不入;

热过于荣,吸而不出。

风伤皮毛,热伤血脉*。

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

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

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

又加利,尤甚。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病案

病案一,秦悬饮踞于胁下,疼痛,呕吐清水。

用仲景法。

芫花、甘遂、大戟、吴茱萸、白芥子(各二钱)将河水两大碗,入上药五味,煎至浓汁一碗,去渣,然后入大枣五十枚,煮烂,俟干。

每朝食大枣五枚。

渊按∶此五饮之一,乃实证也。

用之得当,其效如神。

病案二,强中气不足,湿化为痰,气逆不降,喘息不安,夜重于

昼。

脉象弦滑,滑主痰饮,痰饮属阴,故病甚于夜也。

拟降气化痰,兼扶中气。

半夏苏子陈皮茯苓前胡旋复花神曲竹茹雪羹枇杷叶。

盖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留饮久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踞不去,亦由中气之虚。

欲逐其饮,先补其中。

丹溪云∶补完胃气而后下之为当。

兹议先补中气一法。

六君子汤去甘草,加干姜。

又甘遂半夏汤,用甘遂五分。

又照前方用甘遂七分。

又照前方用甘遂一钱。

虽大便仍未泻,而腹中已觉甚安,即停。

药三日。

病案三,许音哑喘咳,痰声咯。

风痰袭肺,肺胀夹惊险候。

麻黄杏仁射干桔梗桑白皮菖蒲枳壳前胡白前紫菀白萝卜汁(冲服)

(二)升降出入理论在脾胃疾病中的运用

脾胃同居中焦,通达上下,实为升降运动的枢纽。

脾主升清,胃主沉降,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本人认为脾胃为升降之中枢。

脾主升,胃主降。

脾气宜健运为用,胃气宜下行为宜。

相关条文举例:

1.干呕,吐逆,吐诞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干姜各等分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2.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4两、生姜半斤、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3.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10枚、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人参1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4.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干姜1两、人参1两、半夏2两右三昧,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九,日三服。

5.病人胸中似喘不端,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止,停后服。

6.水谷入胃,消于脾阳。

水之消化,较难于谷。

缘脾土磨化。

全赖于火,火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克水,脾阳蒸动,水谷精华,化为雾气,游溢而上,归于肺家,肺金清肃,雾气降洒,化而为水,如釜水沸腾,气蒸为雾也。

气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于脏腑而为津液,粗者入于膀胱而为溲溺。

溲溺通利,胃无停水,糟粕后传,是以便干。

《灵枢营卫生会》: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气水变化于中焦,沤者,气水方化,而未盛也。

及③其已化,则气腾而上,盛于胸膈,故如雾露。

水流而下,盛于膀胱,故如川渎。

川渎之决,由于三焦,《素问•灵兰秘典》;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7.中气旺则戊己转运而土和,中气衰则脾胃①湿盛而不运。

土生于火而火灭于水,土燥则克水,土湿则水气泛滥,侮土而灭火。

水泛土湿,木气不达,则生意盘塞.但能贼土,不能生火以培土,此土气所以困败也。

血藏于肝而化于脾,太阴土燥,则肝血枯而胆火炎,未尝不病但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化气,是以燥气不敌湿气之旺。

阴易盛而阳易衰,土燥为病者,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士湿也。

8.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

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

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

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

士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

火金在上,水术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

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

9.土者,四维之中气也。

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阳土而胎阴气,故胃阴右降则化肺金。

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

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右升降而变化者也。

10.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11、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人参3两、生姜六两、大枣12枚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12、干呕,吐诞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方见上)

13、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3两、干姜3两

人参3两、黄连1两、大枣12枚、甘草3两(炙)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3两、甘草2两(炙)、芍药2两、

半夏半升、生姜3两、大枣12枚、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4、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方见痰饮中)妇人吐诞沫,医反下之,心;

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15.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3两(一法4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16.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泽泻1两一分、猪苓3分(去皮)、茯苓3分

白术3分、桂枝二分(去皮)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病案举例:

程,男23。

肠胃不和,时常便溏,次数多。

时有胃痛。

舌有瘀点。

诊断为湿阻中焦。

处方:

焦三仙各15克,生蒲黄10克包,白术炒15克,

下即痞,当先治其吐诞沫,小青龙汤主之升麻10克,陈皮12克,制半夏12克,党参12克,防已12克,广木香10克,制苍术15克。

泽泻10克。

五剂。

复诊:

胃纳正常,舌中瘀点已去大半。

大便正常。

处方如下:

生山楂15克,茯苓12克,制半夏12克,光槟榔10克,

广木香10克,制苍术12克,白扁豆15克,佛手12克,生蒲黄6克包,藿香10克,陈皮12克,炒苡仁30克。

伍剂。

愈。

男,食物不洁,泄泻多次后,身感无力,不思饮食。

和其脾胃可也。

党参10克,生姜15克,车前草15克,苏藿梗各12克,生甘草5克,茯苓10克,陈皮12克,苍术6克,甘葛15克,晚蚕沙15克,广木香9克,防风9克,

叁剂。

(三)升降出入理论在心肾疾病中的运用

心为君主,生命的主宰,肾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心不能受邪,受邪则危,肾不能受伐,受伐则殆。

五行中心属火,肾属水,水火是阴阳的征兆,升降为阴阳运动的反映,所以升降运动以心肾为其根本。

心与肾相交,为水火相济之象,肾中真气上升,心火不致于上炎.而心火下降,以温肾中真水。

一升一降,一阴一阳也.

1.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2.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小品》云:

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3分、故曰二加龙骨汤)、桂枝、芍药、生姜各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龙骨、牡蛎各3两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病案:

病案一,华病由丧子忧怒抑郁,肝火亢甚,小溲淋浊,渐至遗精,一载有余,日无虚度。

今年新正,左少腹睾丸气上攻胸,心神狂乱,龈血目青,皆肝火亢盛莫制也。

经云∶肾主闭藏,肝司疏泄。

二脏皆有相火,其系上属于心。

心为君火,君不制相,相火妄动,虽不交会,亦暗流走泄矣。

当制肝之亢,益肾之虚,宗越人东实西虚、泻南补北例。

川连、焦山栀、延胡索、鲜生地、赤苓、沙参、川楝子、知母、黄柏、龟板、芡实、另当归龙荟丸一钱,开水送下。

附丸方∶川连(盐水炒)、苦参、白术(米泔浸,晒)、牡蛎共研末,用雄猪肚一枚,将药末纳入肚中,以线扎好,用水酒各半煎烂,将酒药末共捣,如嫌烂,加建莲粉拌干作丸。

每朝三钱,开水送下。

病案二,薛便泄半载,脾肾两亏;

脉沉细涩,阴阳并弱。

阳萎不举,精伤特甚;

面白无华,气虚已极。

足跗浮肿,阳虚湿注于下;

纳食嗳气,胃虚气逆于中。

调治之方,自宜脾肾双补,阴阳并顾。

然刚热补阳,恐劫其阴;

滋腻补阴,恐妨其胃。

刻下节届清明,木旺土衰之候。

脾者,土也。

肾属坎水,一阳藏于二阴之中。

当于补土中兼顾肾脏阴阳为是。

怀山药、炮姜炙甘草、党参、五味子、菟丝子、砂仁、茯苓、冬术、鹿角霜、如不效,党参换人参,鹿角霜换鹿茸。

复脾肾双补,略见小效。

今腹中鸣响,气向下坠,属脾虚气陷。

舌心光红,脉沉细数,为肾脏阴伤。

用补中升阳法。

高丽参、怀山药、冬术、炙甘草、肉果、五味子、陈皮、菟丝子、沙苑子、川断、鹿角霜、白芍;

(六)升降出入理论在肝胆疾病中的运用

肝属风木之脏,性升发冲和,不郁不亢;

胆为中精之腑,性宣通泄,可升可降;

肝主谋虑,胆司决断,表里相和,升降相宜,职能疏泄,运脾和胃,畅达气血,疏利三焦,情志和平。

胆属少阳,少阳为枢,枢司开阖,人身之气血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有开则能通于外,有阖则能应于内,无开则出废,无阖则入绝,枢机不利,则升降之机停,开阖之机废。

肝胆相连,互为表里,胆气和降,有利于肝气的升发,不致化火灼肺,肝气升发,助胆之功能发挥。

若胆气升降失调,可生诸多疾病。

如肝升太过,肝火上炎,治则宜清降抑肝;

阴亏不能潜阳,则阳腾于上,治宜滋阴潜阳;

肝风内动,治宜镇肝熄风。

肝升而不及,木郁气滞,治宜疏肝解郁,调其升降。

(此文摘自李文瑞老中医,为常见肝病的治则,治肝可参看王旭高先生治肝三十法)《王旭高医书六种》治肝三十治

疏肝理气、疏肝通络、柔肝、缓肝培土泄木、泄肝和胃

、泄肝、法日抑肝、熄风和阳、熄风潜阳、培土宁风、养肝、暖土以御寒风、清肝、泻肝、清金制木、泻子、补母、化肝、温肝、补肝、镇肝、敛肝、平肝、散肝、搜肝、补肝阴、补肝阳、补肝血、补肝气。

病案举例:

病案一,某先天不足,肾气虚寒,膀胱失化,肾囊胀大,疝气上攻,呕吐不止。

防其发厥。

肉桂、金铃子、乌药、巴戟肉、胡芦巴、半夏、吴茱萸、泽泻、小茴香、荔枝核

又末药方∶棉子肉(四两,炒)、小茴香(二两,盐水炒)、糯米(半升,炒黄)共研末,砂糖调服。

渊按∶水盛凌土之象,须崇土御水为主。

病案二,陆经停一载有余,肝气不时横逆,胸脘胁肋疼痛,呕吐酸水,大腹日满,青筋绽露,此属血臌。

盖由肝气错乱于中,脾土受困,血海凝瘀,日积月大,状如怀子,而实非也。

今病已极深,药力恐难见效。

川楝子、丹参、归尾、香附(盐水炒)、延胡索、五灵脂(酷炒)、陈皮、砂仁、红花、淡吴萸

(七)升降出入理论在妇科疾病中的运用.

妇女因生理不同于男子,故治法有其特殊性。

然而万变不离升降出入四字。

举例说明。

如经行吐衄,实证则多由肝经郁火,迫血上行,治则当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方药如清肝引经汤,又如带下病,由于脾虚引起的,治法当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等,方中荆芥,防风,柴胡皆是升阳之品。

再如,妊娠恶阻由于胃虚引起,治法当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方药香砂六君子汤,方中砂仁,半夏等为降逆之品。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读者当多多临证中体会。

病案举例.

钱少腹有块,痛则经来如注,气升如喘。

冲脉久伤,肝木肆横。

香附(醋炒)、紫石英、当归、白芍(酒炒)、木香、三棱(醋炒)、大熟地、牛膝、小茴香(盐水炒)、青皮(醋炒);

潘年近六旬,天癸久去而反频来,是谓脱营。

脱营者,元气极虚不能固摄,血从外脱也。

又名下竭,故腰痛如折。

下竭者必上厥,故面赤、火升、发热也。

血属阴,阴虚则阳亢,故脉弦硬无情。

其脉愈数,其阴愈虚。

夏令一交,阳亢无制,恐致水涸龙飞,难为力矣。

阿胶(赤石脂拌炒)牡蛎海参线鱼胶(米粉炒)元精石沙苑子贡菜(洗淡)猪腰子(酒洗)茯神龟板胶(余粮石拌炒)生洋参(元米炒)朝服震灵丹二钱,暮服威喜丸二钱。

渊按∶吴鞠通法也。

妙以咸降有情之物补下焦精血。

其他有关升降出入的经典条文

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

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2.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3.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4两、麻黄3两(去节)、桂枝2两(去皮)、芍药2两、甘草2两(炙)、生姜3两、大枣12枚、右七味,口父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4.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4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5枚(炙)、芒硝三合右四昧,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

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3两、杏仁五10个、甘草1两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问曰:

师曰:

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

热在中焦者,则为坚;

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大肠有寒者,多鹜溏;

有热者,便肠垢。

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

有热者,必痔。

病有积、有聚、有馨气,何谓也?

积者,藏病也,终不移;

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

馨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馨气。

诸积大法:

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

寸口积在胸中;

微出寸口,积在喉中;

关上积在脐旁;

上关上,积在心下;

微下关,积在少腹。

尺中,积在气冲;

脉出左,积在左;

脉出*右,积在右;

脉两出,积在中央;

各以其部处之。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文肺痈中)。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泽泻汤方((外台)云:

治消渴脉络胃反吐食之,有小麦一升)、茯苓半斤、泽泻4两、甘草2两、桂枝2两、白术3两

生姜4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本人总结:

1.脾胃为升降之中枢。

2.少阳为出入之关键。

3.临床诊治疾病,注重中医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升降出入为临床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之准绳。

4.六经辩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辩证实则异曲同工。

法不离升降出入四字。

5.寒温本为一家,伤寒与温病之争可以休也.

6.外感辩证以寒热,表里四字出入,着眼出入.,

内伤诸证,以虚实,寒热为主,重点升降.

7.临证时以升降出入四字入手,可有效避免辩证的僵化.可法随证变,方由法出.千法万方,可出于临证实际,不必拘泥于书本.

8.将升降出入四字灵活运用,有赖于理精方备,中药药性基础扎实,临证方可运用自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