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371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8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

《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纽约摄影教程8文档格式.docx

  突出重点的技术都有哪些呢?

主要牵涉到如何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被摄主体身上,如何把被摄主体放在画幅四框中的恰当位置上;

如何解决好画面上其他景物和主体的比例问题;

如何聚焦;

如何处理好对主体的布光以及其他一些简单的技术。

图8.1这幅照片是综合运用这些技术的良好范例。

二、通过布局突出重点

  大家知道,实景和实景照片的主要区别就是照片要受到四框的限制,而实景是连续不断的、观者可以把注意力移向周围全部景物的任一部分,而照片却可以把部分景物纳入严格限定的上下四框之内。

摄影者在四框之内如何安排景物决定着作品的面败。

  首先,也是至关重要的,就是决定把作为趣味中心的被摄主体放在什么地方。

一般来说放在靠近画面中心的物体最显突出,但是靠近到到什么程度呢?

传统的构图规则是用垂线把画面等分为三,把被摄主体大致放在某个分割线上,如图8.2所示:

  图8.3是勒内.伯里(ReneBurri)拍摄的一位名叫利.科巴西尔(LeCordusier)建筑师。

我们看到的是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的分割法的典型布局。

它给人以愉快的平衡感和无拘束的宽松感,不像在正中央那么僵硬死板。

这是布局的一种类型。

你会发现本教材中的大部分照片暑属于这一类。

  那么,这产否意味着被摄主体永远不能放到正中央呢?

切记不要说"

永远不能"

之类的话。

只要看看图8.5这张照片就知道了。

这张照片是纽约摄影学院教授会成员巴里.韦泽(BarryWeiser)拍摄的。

教材上都说把被摄主体像这样的放在正中心会显得单调、呆板和乏味。

但是任何规则也都有被突破的时候。

在这幅作品里,巴里故意把孩子的眼睛放在画面正中,以此来突出孩子天真无邪的目光(和图8.4这张照片上被挤在角落里的伍迪.艾伦那迷茫困惑的目光完全相反)。

然而,巴里又把孩子的面颊放在帽子和西瓜的圆形弯曲处,从而避免了呆板的感觉。

  被摄主体要永远放在中心附近吗?

请看图8.4,由莫林.兰布雷(MaureenIambray)为伍迪.艾伦(WoodyAllen)拍的一张照片。

兰布雷为什么让这位知名人士紧靠在侧边框?

这种摆法告诉了你有关他的哪些情况呢?

说明伍迪是个左右乾坤的铁腕人物?

或是被无法架驭的世界挤到角落里去的一个可怜虫?

  这说明你把被摄物体放在什么地方有助于表现你对他的态度。

那么,你究竟该把主体放在哪里呢?

除非你有充分的理由让他靠边站(像伍迪.艾伦)或正在中心上(像吃西瓜的孩子),否则你最好按老规矩放在离开中心在偏左或偏右的地方(像建筑师利.科巴西尔一样)。

 

三、通过物体大小的比例关系突出重点

  突出被摄体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让它的尺寸看起来比周围的东西大些。

在勒内.伯里拍的一幅骏马图中,图8.6反示,前景上的一匹骏马由于身型高大而显得突出。

对比起来,别的马匹就无足轻重了。

  同样的方法用在世界滑雪冠军卡尔.施兰兹(KarlSchranz)的照片里,图8.7所示,摄影家霍斯特.埃伯斯伯格(HorsrEbersberg)用一个广角镜头把施兰兹的身影突出得比谁都大,甚至比阿尔卑斯山还高大!

  初学者常犯一个通病就是在为亲友抢拍肖像的时候站得太远,以致使被摄主体湮没在其他景物之中。

遇到这种情况时,要站得近些,使被摄主体的影像在画幅处于支配的主导地位。

当然如果你有更好的理由也可以不这样处理。

  要抢拍一些"

非排演性"

的照片,如前边见过的那张罗马闹市街头的女士。

这不同于你是日常抢拍的那种照片,倒和你精心策划的颇具魅力的亲友的照片有点类似。

事面上背景繁杂,人流不断。

然而你的注意力紧紧盯住这位主角本身,使她的身影充满了画面,明确无误地成为趣味中心。

  我们把这张照片,图8.8反示,再次选登出来,是因为它和迄今为止你在本教材中所见到的所有照片都迥然不同。

其他照片都十分简单,被摄主体的背景不像此处那么紧张忙碌而富于竞争性。

诚然,这张照片之所以成功,部分原因也在于它的背景。

她衬在繁嚣的市井背景上傲然挺立,把那健美而富于挑战性的女性精神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假如这张照片是摄于摄影室内光秃秃的背景上的,就有会显现出这样的精神风貌。

  所以,当你用取景器的时候,要走近一点或者使用较长的镜长,在身型尺寸上突出被摄主体。

如果你确实想使被摄主体的影像小一些,那自然另当另论。

四、通过搭画框的方法突出主体

  这是一幅意味深长的冬景,是纽约的摄影家乔治.福斯(GeorgeForss)拍摄的。

什么地方能立即抓住你的视线呢?

是那个孤零零的散步者。

用树干框住了他小小的身影,尽管他在画面上所占面积很小,但却吸引着观者的注意力。

  与此相似的手法是图8.10所示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照片。

在这里,纽约摄影学院教授会成员瓦尔特.卡林(WalterKarling)运用了相同的技法把被摄主体置于画框之中加以突出。

构成画框的是一个古老的加农炮的大轮子的"

V"

形幅条。

这种富于创意的画框无处不在,只要你在拍摄前去用心观察。

但是你要知道,这种画框式的构图只是一种"

噱头"

,是用来调换口味的,不可滥用。

你当然不会要人们去多看画框而少看被摄体。

  在下面的几幅照片里,让我们看看另外一些运用画框的手法。

它们的效果极好,会给你很多启发,能运用到你今后的摄影实践中去。

  在图8.11这幅舞台排练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搭框的方法。

前景上两个舞蹈演员虽然身型尺寸所占比例很大,以致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但我们的注意力依然被吸引到正在认真执导的男女两位导演的身上。

两位舞蹈演员的身躯和手臂在他们周围搭起了一个强有力的极富戏剧性的画框。

这种戏剧性的效果因逆光照明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光线照到舞蹈演员透明的披纱上并照亮了香烟袅袅上升的烟雾。

本照片为丹尼斯.斯托克(DennisStock)的作品。

  图8.12所示这幅照片里,可爱的朱莉.克里斯蒂的面颊被两根铁柱框住--这种方式是非同寻常的,但却是十分动人。

本照片由戴维.赫恩(DavidHurn)所摄。

  

对户外远处的大型特物体,像山峰、纪念碑和建筑物等。

可用搭框的技法改善其构图效果。

一个常用的搭框方法是把近处的树枝摄入画面。

这幅照片拍的是约塞米蒂国家的半壁圆顶山,是由安塞尔.亚当斯拍摄的。

精致的树枝赋于画面一种空间感和距离感。

好像树枝在说"

我在这里,拍摄主体在那里,你从我们之间的相对尺寸可以看出我们之间的距离。

"

这种技法常用于旅游摄影和建筑摄影。

  图8.14所示照片中睡莲位于前景之上,赋予画面一种强烈的远近比例感。

照片拍的是林肯纪念堂,作者是埃利奥特.欧威特(ElliotErwitt).

不要认为画框只能搭在被摄主体的两侧或顶部,经常可以把它搭在底部以便为主景提供坚实的基底。

再看看弗里茨.亨利(FritzHenle)拍的图8.15这张精彩风景照吧。

前景上的木栅栏沿着基底搭起了一个画框。

它清楚地显示出远近的比例关系,使观赏者便于估计距离。

如果用一张纸遮住栅栏,效果将明显减弱。

  搭画框的方法很多。

道格.威尔逊(DougWirson)用对焦不实的金凤花把两个孩子包围在当中,构成了一个符合他们心境的幻想世界的画框,如图8.16。

这里用的是四面搭框的方法,把注意力引到孩子们身上。

  W.尤金.史密斯利用前景两个人的剪景为董事会上的其他成员搭了一个画框,突出了他们全神贯注的面部表情,图8.17所示。

  我们归纳一下:

当你的被摄体由于相对尺寸较小而无法支配画面的时候(或距离较远,你又想表现出距离感),吸引注意力的技法之一就是给它搭个画框。

五、通过用光来突出主体

暗影里有什么?

我们不知道。

为什么这个人盯着暗处看?

为什么另一个人大踏步闯入暗处?

你可以给这幅照片作出多种解释。

或许它只是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写照。

生活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当中有些人只作观察者,而有些人却勇往直前。

  在摄影时,像运用光线一样去运用暗影,也会创造出神秘的画面。

  图8.18这幅照片是纽约摄影学院教授会成员杰里.赖斯(JerrRice)拍摄的。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运用光线的良好范例。

两个人物都照明良好。

其他东西实际上都在暗处。

这幅照片给人一种象征性的信息。

我们并不真正关心这两个人是何许人。

而更使人们感兴趣的是他们所处的境地。

一个人凝神注视着暗处,而另一个正阔步闯入。

本教材自始至终在培养你如何运用光线。

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涉及较多的是用光的技术性问题--如何获得正确的曝光光量。

现在我们该把运用光线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手段来教给大家了。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看取景器,就要先看光线,观察光线的效果和体验江线的性质。

通过用光来突出重点是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图8.19这是由赫罗吉.库伯特(HirojiKubota)拍摄的耶路撒冷锡安山国家公园一景,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环境。

这里用的也是采光的技巧。

右侧的山峰在左侧山顶的全黑暗景对比之下,细部非常突出。

正是明与暗的对比,增添了画面的情趣。

六、通过会聚线条来突出重点

  8.20这幅照片的作者是伯克.尤兹利(BurkUzzle)。

画面中的被摄主体的确是太小了,但是谁能忽视长廊中的这位主角呢?

  从四个角落伸出的线条会聚起来,像箭头一样指向主角。

这些会聚的线条形成一个长廊,使人们的目光一直向前追踪着这个孤独的身影。

广角镜头加强了线条的会聚效果,产生了一种孤寂感,这正是照片的寓意之所在。

广角镜头扩大了前景的实有空间,缩小了人体的相对尺寸,强化了距离感和孑然一身的孤独感。

  请看所有的线条是如何指向马路中心的人影身上的。

屋顶的线条,汽车的线条,路面交通标志的线条统统指向被摄主体。

观者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被引向这个引人注目的身影上。

  作者还是伯克尤兹利。

相机的角度较低,所以人影和各种会聚线条的相对位置十分精巧,如果相机在齐眉的高度上,人物的布局就不会如此富于戏剧性。

七、通过会聚线条来突出重点

  这幅照片的作者是纽约摄影学院的教授会成员杰里.赖斯。

他用了很多方法把注意力吸引到被摄主体身上。

首先,他对着拍摄对象精确聚焦,把一切其余的东西都置于焦点之外。

其次他让风笛演奏者的形象显得高大而魁梧,把他放在画面的正中偏上(注意:

他的面部位置是严格地按照黄金分割律来安排的)。

第三,他让主角的眼睛直视镜头,把观者的注意力直接吸引到眼睛上。

所有这些方法都把注意力吸引到被摄主体身上而毫无干扰。

八、通过重复来突出重点

  图8.23是由勒内.伯里拍摄的一张双马饮水图。

如果把下半部遮住,会觉得这还算是一幅悦目的照片。

但是加上池水的镜面倒影,就被大大地美化了。

对被摄主体--马和树--的精心安排构成了一幅具有韵律感的重复的图案,这是使画面具有力度的重要因素。

  图8.24是纽约摄影学院的教员沃尔特.卡林(WalterKarling)拍摄的。

他用的是另一种重复的形式。

这里我产看到的是一群人的重复排列,没有突出哪一个人。

这幅画面的力度就在于影像的重复。

所以这里有两种重复排列的方式可供考虑。

上图的重复排列出现在倒影中,而下图中的重复影像是一些虽然不同却很相似的身影共处于一个画面之中。

以上两种都能通过重复来突出重点。

  图8.25是T.J.马里诺拍的一个"

通过动作突出重点"

的优秀范例。

一切都在运动之中。

不只是两位女士在风雨中仓惶疾走,还有摇晃的背景以及下坡的角度。

通过这些摄影技巧,马里诺能驱使--迫使,观者去体会他们慌不择路的窘境。

  作者是怎样取得这种运动效果的呢?

他用的是你们一开始就学过的两种方法;

用很慢的快门速度,同时用相机追拍她们的动作。

很慢的快门速度使背影模糊,两者结合起来便有了一种动感的效果。

  想一想,如果用"

常规"

的办法--高速快门和固定的相机位置去拍这张照片,该多么乏味!

  乔治.福斯在街心公园中心举行的一个滑板比赛上发现了这个动人的画面,图8.26所示。

给照片增色的不只是滑板少年的优美动作,还有他周围全神贯注的人们。

我们看到左侧有一个倚车而立的少年,用力探身向前急切地关注着比赛,还有右侧的计时员时刻准备按下计时键的紧张神态。

他们无不把注意力引向滑板少年。

画面上的其他要素也都起到了同样的作用--所有观众都把注意力投向了他,连地上的罐头盒也指向了他。

他的身影很大,位置近于画面中心,而且推车少年和计时员还为他搭了一个画框。

  这张照片把我们讨论过的多种技巧集中运用到同一画面内去突出重点,这上点很有意义。

一般说来,突出重点的技巧不能只用一种,应该是多种技巧的综合运用。

小结

  当你通过取景器在画面上突出被摄主体的时候,要给自己提几个问题:

  1、要突出被摄主体,该把它放在画面中心附近还是离开中心?

  2、要把它照得大些才显得突出吗?

  3、要给它搭个画框吗?

  4、要通过采光来突出它吗?

  5、要通过选择焦点来突出它吗?

  6、要利用会聚线条来突出它吗?

  7、要利用重复的线条吗?

  8、能不能通过运动来加以突出呢?

只有在提出并解答了这一连串的问题之后再准备去拍摄。

九、常见错误及其预防方法

  本课到目前为止,已经讨论了突出重点的各种技巧。

现在再讨论一下在用取景器构图时,几乎每次都会碰到一些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常犯的毛病都会把注意力引向它们自身并且错误地突出了你不情愿也无意突出的东西。

然而只要稍加注意,这类毛病是很容易避免的。

取景太近

  前面我们提过,照片与自然界实景的一个区别就是它有四框为界。

实景是连续的,而照片是有限的--它止于印片的四个边框。

  作为一个有创意的摄影家,该做的一个重要决定就是对画面内容如何取舍。

这个决定提出了摄影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选择问题。

问题是什么时候来选择--是在拍摄的当时,还是在其后的冲印阶段?

  很明显,没被拍进去的东西在印放阶段是无法加进去的。

像图8.27所示照片A,人物塞满了整幅照片,没有拍进去的双脚是永远无缘再现了。

这张照片应该拍成B的样子:

在体外的四周,有很多细部。

这样,在暗室里才能加以剪裁,创造出你所期望的最后效果。

  教训:

除非你另有打算,不要让拍摄主体塞满整幅底片。

要在四面都留于余地。

留心观察背景

  请看图8.28所示照片C。

这张照片本来不错,却有一个常见的毛病。

是什么问题呢?

就是被主体的头上好像长出了一棵树。

这在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Dali)的画里也许还可以,但在这里却不好。

  在拍照的时候,永远要仔细观察被摄主体身后的背景。

特别是在黑白照片里,要警惕某些景物的灰色调可能与被摄主体相近。

  如何避免"

头上长树"

呢?

只要挪动一下位置和角度,像照片D那样躲开背景上的那个干扰就行了。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增大光圈,缩短景深,使背景发虚,以至近乎消失。

  不留心观察背景是很多初学者的一个主要通病。

使用新式的单反相机自动镜头时,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

因为自动镜头是在最大光圈下调焦的,所以在调焦时,景深最小。

当使用最大光圈f2或f4时,背景就在焦点之外了。

但是如果用f11或f16,背景就进入焦点,能造成如图C所示的干扰,如何解决?

以对好焦距以后,按一下景深预示钮,检查一下在你使用的实际光圈下的背景是个什么情况。

  假使相机里没有景深预示纽,就把相机移开,用眼睛看看整个景物的情况。

注意观察背景,特别要检查被摄主体身后的背景情况。

用这种办法可以避免被摄主体头上长出了树木。

烟囱之类的东西。

  总之,只要发现了问题,就可以按上面的方法避免背景的干扰

前景发生畸变

  照片中的纵深感会产生错觉,因为一个既定尺寸的物体记锐意越近,就显得越大。

这种透视的原理在摄影中和在美术中一致的。

回顾一下第2课"

照相机和镜头"

中的那张"

狗鼻子"

照片,如果镜头离物体太近,透视就会发生畸变。

  请看图8.29照片3E中的两条腿的畸变情形。

毛病就在于相机离得太近了。

解决方法:

向后退并使用较长的镜头,结果就会像照片F一样悦目了。

未曝光区

  在图8.30照片中,影像四面的边缘处出现了没有曝光的区域晕映现象,好像是在隧道里拍的。

这正是问题之所在。

这个"

隧道"

的形成是因为所用的遮光罩的尺寸不合作。

这张照片用的是50毫米的镜头,而遮光罩却是用于105毫米镜头上的,所以就出现了"

隧道效应"

因为遮光罩的角度窄,把镜头较宽的视角挡住了。

  照片H显示的是另外一种毛病。

原因何在?

就因为一个手指挡在了镜头的前面。

如果持机姿势正确,就有会出现这种毛病。

当然,要是使用单机相机,从取景器里本为是能够看到手指的,然而这种毛病依然有发生。

  在单反相机问世之前,在按快门的时候,还会出现一种问题,使摄影者十分苦恼。

时至今日,在使用诸如测距仪相机之类的非单反相机时,这个问题也还时有发生:

你满以为拍下了珠穆朗玛峰,可是拍出来一看,竟是一座白板山--什么也没有。

为什么?

因为你忘记了摘掉镜头盖!

  虽然反光式相机不可能出现忘拿镜头盖的毛病,但还有一个类似的毛病,无论用单反相机或其他相机都会使摄影者大为恼火。

这种毛病就出在往相机里安装新胶卷的时候。

他们在胶卷根本没有转动的情况下拍完整整一卷,而记数器却把每一幅底片的号码从1到36都照指不误,于是拍了一张又一张……只在他们收片的时候才不禁出了一身冷汗,因为他们才发现在倒片摇把回转时一点阻力也没有。

胶片根本没有装好。

输片齿轮并没有挂上,所以整卷胶片一张底片也没有曝光,或者更确切地说,在同一张底片上,曝光了不是两次,而是36次!

而剩下的底片都是空白。

  这种事故每个摄影者几乎都会碰到一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发生两次,那就不可原谅了。

就像坐到通红的火炉上,一次就足以叫你记一辈子了。

  下面列举的是防止发生这种事故的方法:

在使用单反相机或其他采用输片齿轮装片的相机时,都要按以下步骤妥装胶片。

  1、按相机手册的说明仔细安装胶片。

  2、合上相机后盖,把胶卷向前卷一片。

  3、轻轻的转动倒片钮,好像要倒片一样。

一定要轻轻地转。

当你转到胶卷的任一松弛部分都会有一种绷紧的感觉。

在你的这种轻微的压力受到阻碍时,就可以停下来了。

  4、再向前转一个空格,同时观察倒片纽,倒片纽应该向后转动。

果然如此,你就可以开拍了。

  5、如果倒片纽不向后转动,就要打开相机了,检查胶片的安装方法是否正确。

  假使每次装胶卷都能照此办理,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拍摄,保证每一个精彩镜头

  --也许是差错--都会在胶片上准确地记录下来

  假使你用的是自动相机,上面有自动装片系统和电动倒片装置,相机上可能没有倒片纽。

但是大多数型号的35mm自动单反相机都在液晶显示盘上有个指针,可以告诉你新装的胶卷已经正确地挂在收片夹上了。

可以查看一下相机手册上的说明,看看你的相机有没有这种功能。

如果有的话,就在每次装卷时都要检查一下这个指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