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915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揪、抓)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住。

三、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你留在我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我?

2.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我却怎地斗得他过?

四、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了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

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1.画出文中一个比喻句。

这句话把比作体现了的特点。

2.在文中画出武松沉着应战的动作,并说说从中感受到武松的什么特点?

一、山冈几个旁边

刚才叽叽傍晚

钢铁讥笑榜文

纲领饥饿膀子

二、1.闪2.劈3.扑4.揪

三、1.你留在我家里歇,就是想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所以拿大虫来吓我。

2.如果再跳出一条大虫来,斗不过。

四、1.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了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

大虫的吼叫霹雳老虎凶猛

2.①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

②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沉着冷静武艺高强动作敏捷(答案不唯一)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①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

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

我们上车了。

②鲁迅先生和周建人先生,还有别的一二位朋友在后边。

③看完了电影出来,又只叫到一部汽车,鲁迅先生又一定不肯坐,让周建人先生的全家坐着先走了。

④鲁迅先生旁边走着海婴,过了苏州河的大桥去等电车去了。

等了二三十分钟电车还没有来,鲁迅先生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杆坐在桥边的石围上了,并且拿出香烟来,装上烟嘴,悠然地吸着烟。

⑤海婴不安地来回地乱跑,鲁迅先生还招呼他和自己并排坐下。

⑥鲁迅先生坐在那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⑦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

⑧“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⑨鲁迅先生从下午二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

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从下午二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⑩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

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

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来管理家务)。

海婴这时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⑪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⑫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⑬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么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⑭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⑮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⑯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⑰“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⑱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

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

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⑲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⑳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1.选文写了关于鲁迅先生哪几方面的内容?

请简要概括。

2.第⑨段用了七个“陪”字,能否将它简化为“鲁迅先生从下午二三点钟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

为什么?

3.第⑰段引用保姆的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读到文章最后“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你有怎样的感受?

5.鲁迅先生说过: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结合本文,谈一谈鲁迅先生对待工作的态度及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1.①写“我”和鲁迅先生一家及周建人先生一家去看电影的故事。

②写鲁迅先生特别的休息方式。

③写鲁迅先生待客和工作的情况。

2.不能简化。

连用七个“陪”字强调会客时间长、客人多,表现了鲁迅先生待客热情、耐心,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3.写出保姆怕打扰鲁迅先生的休息而小心翼翼,从侧面写出鲁迅先生工作的辛苦、忘我。

4.示例:

我特别心疼鲁迅先生,他将自己的时间都用来陪客人和工作,自己休息的时间特别少,这句话给人一种他是累得睡着的感觉。

(言之有理即可)

5.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充分利用时间,鞠躬尽瘁。

(自己学到的部分合理即可)

3.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昐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

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

“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

”父母一脸笑意;

“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

“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

”父母一脸笑意:

“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

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

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天天。

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

我有些渐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

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

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

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

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

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

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

“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

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

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第一段中,作者说“小时候想长大”,“想长大”的内容是什么?

2.文中画“~”的一段有什么作用?

3.请从括号中选出答案填在横线上:

文中“撞人”和“吃晚饭”是(详写/略写),而照顾老奶奶却是(详写/略写)。

4.“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

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文中撞到了老奶奶后,邻家的孩子是怎么做的?

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愿意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吗?

1.希望早点进入中学,早点成为大人。

2.引出下文,为父亲不会责骂“我”,反而安慰“我”埋下了伏笔。

3.详写略写(因为“撞人”和“吃晚饭”是“我”长大的过程,所以重点描写,而前面“我”已决定去好好照顾老奶奶了,所以“照顾”可以略写)

4.长大并不仅在于年龄,更在于心理。

年龄大并不等于“长大”,年龄小也未必是没有“长大”,“长大”的标准是有责任感。

(或并不是所有已经长大成人的人都可以担当责任,但是,不管你多大,只要你能承担责任,就一定是长大了)

5.邻家的孩子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

他是一个不负责任、不讲义气的人,这样的人,我不愿意和他做朋友。

4.

局长的鱼

大海

局长突然发现自己开始苍老时,已经57岁。

局长明白,按照惯例,要不了一年,自己将退居“二线”,改任调研员。

身体看似硬朗的局长,开始有意无意,为行将退休的日子做准备。

同事们说,局长您的字漂亮,再加紧练习下,说不准退休后会成为大书法家呢!

局长嘴上笑笑,没说话。

同事们说说也就罢了,只有小黄知道,局长除了特别好吃鱼,还有个工作之外的癖好:

钓鱼。

局长从没在同事们面前提及钓鱼之事。

小黄是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处理单位的文秘工作,常常要将往来文件呈给局长审阅,少不了要去局长家里或者不是单位的地方找局长,自然如道局长的业余癖好,尤其是近半年,几次周末,小黄带着加急文件找局长时,发现他都在钓鱼。

年中,市委组织部一纸调令,将单位的经济科科长调走。

局党组将空的经济科科长位置放出,在单位宣布;

严格按照组织规定,符合晋升条件者均可报名,一律竞争上岗。

干了五年办公室副主任的小黄,大学读的是区城经济专业,有心去竟逐这个位置,却发现符合条件的同事多达六人。

在干部提拔越来越公开、公平、公正的今天,这次竞岗选拔,非过五关斩六将不了有!

报名后的小黄,想到局长的癖好,灵机一动,专门请了一天假,跑去邻市一家上档次的钓鱼商城,花5000元买了套高级钓具。

一个周末,小黄带着新买的钓具,叩开了局长家门,就是顺路给局长带了条装备。

局长有心拒绝,想了想,还是没说出来。

小黄趁热打铁,说局长,要不我陪你现在就去试下?

局长心痒痒,说也好。

就拿着新钓具,拉了小黄去了河边。

有了上好的装备,结果自然非同一般。

小黄买的钓具在大派用场,局长用它钓到一条七斤重的野生大河鲤。

当晚,局长兴奋得亲自下厨,将河鲤分不同味道烹之,与小黄在家中食鱼对饮。

几杯酒下肚,脸红耳热的局长扶着小黄肩膀,说了很多往事。

局长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吃鱼吗?

小黄说,不知道。

局长说,因为我是渔民的儿子,父辈们风里浪尖辛苦打鱼谋生,我生在船上以鱼果腹,不爱吃鱼爱吃什么?

小黄看看局长黝黑的脸庞,似懂非懂。

局长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钓鱼吗?

局长说,父辈们不赶海下水时,靠岸停歇结网补漏别无其他娱乐,我则拿根竹竿在船上钓鱼玩,我不爱钓鱼爱什么?

小黄看看局长粗壮的胳膊,点了点头。

但此时此刻,小黄迫切想打听的,是关于竞争上岗的事,但欲言又止。

局长说,人生有些东西犹如捕鱼,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光想也没用,努力了就好;

大家心里都装着盏灯,像鱼膘那么那么大的灯,真的很亮很亮呢!

局长说完,用手比画着鱼的样子。

小黄有点儿哭笑不得,但见杯盏之间局长称兄道弟不断,自己也喝了几杯后,慢慢地心就踏实了。

后来的况岗过程,经过公开演讲、面试答辩、领导评鉴、民主没评、拟任公示等环节,脱颖而出的小黄,终于经济科科长。

长嘘出一口气的小黄,手里捏着任职通知书,心里有了几分庆幸:

幸好当时买了那套钓具,羊毛出在羊身上,投入产出成了正比,看来值得啊!

不久,全市公开遴选镇区制职领导,小黄乘胜报名。

经过几轮激烈北争,再一次优胜而出,被组织推荐为某镇副镇长,即将履新上任。

小黄临行前夕,局长钓到一条大鱼,邀小黄来家吃鱼,说是为他饯行。

饭前,局长递给小黄一个信封:

谢谢你上次给我买的钓具,那套东西相当好,让我如虎添翼呢,那些鱼啊,一条接一条地上钩!

小黄接来拆开一看,立时呆了:

厚厚一沓钞票,足足有5000块啊!

就有些发蒙。

局长说,我工作到今天,虽然钱财不多,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知足安心;

我要是白拿你这套东西,弄得退休不宁,恐怕到时连鱼都钓不成!

小黄有些发颤,说,上次竞岗,局长你帮了我大忙,否则我怕是胜不了他人呢!

局长大笑:

错愕之间,局长扶了小黄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

你也是当领导的人了,今后肯定会面临很多诱惑;

今天请你来家吃鱼是想告诉你,我替你处理了初一的不正,你可要去了十五的歪风。

这人生的路漫漫啊,我希望退休后开开心心地去钓鱼,也希望你能轻轻松松来我家吃鱼。

局长言毕,忙手忙脚地将几盘鱼香扑鼻的好菜端上桌来。

躺在盘子里的蒸鱼鲜嫩无比,在灯光映照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刺得小黄眼睛发疼。

小黄举杯投箸,已是泪光迷蒙。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20期,有删节)

1.“过五关斩六将”引申自《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典故,在文中的意思是:

2.你如何理解“我替你处理了初一的不正,你可要去了十五的歪风”这句话?

3.第一次和小黄吃鱼时,局长为什么对小黄说他喜欢钓鱼和吃鱼的原因?

4.小说以“局长的鱼”为标题,十分精妙。

“鱼”是小说的线索,是局长和小黄交往的重要媒介,你认为“鱼”还有没有深层次的含义?

5.文中的局长有什么性格特点?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

1.关羽符合经济科科长职位的人选较多,小黄竞争这个岗位困难重重

2.“我”替你处理了上一次你向“我”行贿的事,并将钱还给了你,希望你以后不要受到权力的诱惑而再次犯错。

3.对小黄诉说了自己不忘初心,生活始终质朴,暗示了小黄做人要走正道,不要被贪心和权力迷失。

4.有“鱼”还指像小黄那样的人。

因为局长位高权量、很容易的来小黄那样意图走不正之路的“鱼”。

5.①清醒睿智:

别人奉承他字好,小黄给他送钓具时,他都没有得意忘形。

②质朴、知足:

保留小时候的生活习惯,对生活满足,不贪心。

③爱才惜才:

竭力喝奶粉才干的小黄走上正路。

为官清廉、正派:

不收贿赂。

5.

修鞋的女人

吴小冰

①鞋修得多了,便和修鞋的女人熟稔(rěn)了起来。

②像人们正常上班一样,每天早晨,她都准时地来到街边的那棵松树下,轻轻地放下木板凳,摆上修鞋用的架子,然后熟练地打开工具袋,一天的工作准备就绪了。

她的工具袋破破烂烂,可有两样东西干干净净:

一双给顾客穿的棉拖鞋,一把修好鞋后用来擦鞋的细毛刷。

③不知是她的技术好,还是她的人缘佳,一般情况下都是客等她而不是她等客。

只要她一坐下去,找她修鞋的人就走了过来,她一干就是一天,除了中午吃个便当之外,她总是忙得停不下手,累得直不起腰。

④家人每每要修鞋子,大多让我代劳,反正顺路,顺便可以和那女人搭搭讪,我倒是挺乐意。

我想,人与人之间只要有交流的愿望,即便没有语言也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沟通。

就这样,我有机会知道了那修鞋的女人的情况。

⑤女人告诉我,她来自四川广安,到海丰已经十多年了,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甚至基本的海丰话都会说了。

一个陌生的地方能以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一个陌生的人,可见那个地方是宽和的;

一个陌生的人能被一个陌生的地方接纳,可见那个人是随和的。

我想,对那修鞋的女人来说,应该就是这样一种境况吧!

⑥上线六元,换底八元,擦油两元……她童叟(sǒu)无欺,遇上讨价还价的,她就将就些;

遇到大方的顾客不用找零钱的,她也是高兴地接纳。

她说:

“人都是感情动物,无所谓聪明和愚笨,不斤斤计较,也就过去了。

我们干手工活的,多少都愿意赚。

”她的话,纯朴而实在,却是生活的哲学。

她每天的生意都那么好,似乎总有修不完的鞋。

相反,她对面的同行却门可罗雀,常常是眼巴巴地看着她忙得不可开交。

难道,是她的技术好,还是她不锱铢(zīzhū)必较?

修鞋的功夫,聪明的人也许学一阵子就掌握了,而做人的艺术,却是一辈子都学不够的啊!

⑦这个修鞋的女人不知修过多少双鞋子,一针一线,一锤一挑,她都是那么娴熟,她一个活儿一个活儿地接,一双鞋子一双鞋子地修,连头都顾不得抬一抬。

无论男女老少,再破的鞋子在她手里都能修复如初,再硬的鞋底她都能自如地穿线,那个功夫,简直就是魔术表演。

顾客往往从头到尾把鞋子看了一遍,用手去拉扯了一番,才把它穿在脚上,顺便蹬一蹬地,再欣赏了一会儿才收回眼睛,然后付了钱满意地走了。

我一般是傍晚下班后才去修鞋的,因而常常成了她那一天的最后一个顾客。

这样,我和她的闲聊便多了起来,对她的了解自然也多些。

⑧在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中,眼前这个修鞋的女人是幸运的。

她告诉我,她的丈夫在做建筑工,一个儿子在读大学,而且还是名牌大学呢!

我仔细地看了看她的手,那是一双扎满了布条、沾满了油污而且变了形的手;

我看了看她的脸,竟然辨不出她的脸是长满了斑点还是蒙上了尘土,黑得比她略带褐色的眼珠还黑;

我又看了看她的头发,竟然白的、灰的、黑的、褐的、黄的、红的都有,简直就像五色线。

我心里暗暗地感叹:

生活,生活,这就是生活!

为了生活,没有谁不用奔波劳累,不同的是,有人付出的与收获的相当,有人付出的少收获的多,又有人付出的多收获的少,好在眼前这个修鞋的女人没有想那么多。

她那么忙,哪会有时间去想那么多呢!

一个忙得没有时间去想那么多的人,一定是快乐的吧!

因为,她没有时间不快乐呢!

⑨生命不能用来叹气,生活不能老拿来相比。

人最难得的事,其实还是要拥有好心情。

心情好,不必在乎身在何处,就像这个修鞋的女人,辛苦而快乐的日子使她过得异常自得。

他们虽然很普通甚至卑微,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令人敬重。

人啊!

只要自得,就没有谁能够妨碍到他的幸福。

⑩傍晚,一阵急雨落下,行人脚步加快。

一个女顾客跑过来修鞋,她只好撑起雨伞,借着路灯的光小心翼翼地修着。

收摊了,她弯着腰用一把刷子仔仔细细地把脚下的地面扫干净。

白天摆摊的地方空荡荡的,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选自《美文精选》2015年版,有删改)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

(1)指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

()

(2)形容事业由盛而衰,宾客稀少之况。

()

(3)形容没法解开或摆脱。

()

(4)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

()

2.文章第⑧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人物描写的______描写,表现了修鞋女人_________的形象,突出其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修鞋女人是“幸运”的?

4.如果删掉最后一段,文章的主题也能得到较好的表现,但作者还是保留了这一段文字。

请你试着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5.“生活,生活,这就是生活!

”联系本文,谈谈你对生活的认识。

1.

(1)斤斤计较

(2)门可罗雀(3)不可开交(4)小心翼翼

2.外貌因操劳而苍老生活的不易

3.①丈夫有工作可做,儿子学业有成,自己也有谋生的手段,在城市里有一席之地。

②懂得生话的哲学,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被生活的艰辛所打倒。

4.①内容上更能表现修鞋女人生活艰辛,衬托出修鞋女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②烘托人物形象,表现出修鞋女人的热情以及纯朴厚道的特点。

③突出主题,歌颂了像修鞋女人一样为生活辛勤付出却依然热爱生活的普通人,也引起读者对生活的思考。

5.生活可能是艰辛的,但也是快乐的:

①人只要活着,就应该为了希望而辛勤付出;

②为人实在,用心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辛苦的生活也会很充实乐;

③不必计较付出多少,要保持心境平和快乐;

④无论自己处境如何,不必总是叹气,不要总和别人比,要时刻拥有好心情。

6.

睡在炊烟里的母亲

朱成玉

①母亲老了,总是遗忘。

晾晒的农物忘了在下雨前收回,莫名其妙就弄伤了手脚,衣服上的扣子去向不明,做饭糊锅底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人说,这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的确,现在的母亲,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左手和右手。

②唯一忘不掉的,是她自己的孩子。

忘不掉孩子们的生日,大概她也知道自己的记性不佳,便在日历上找到那些日子,然后叠起来,用以提醒自己。

③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

如今,儿女们如鸟一样飞远,母亲的桌上只有一双孤独的筷子。

母亲,被冷落在遥远的炊烟里,一转身又是一年。

④看到炊烟,就看到母亲了。

我总是这样想,并习惯了这样去看每个人家的炊烟:

炊烟缓缓,那一定是孩子们都在母亲的怀里,母亲用她的安详笼罩着孩子们的美梦;

炊烟凌乱,那一定是孩子们迟迟未归,母亲牵肠挂肚,急得在院子里打转。

⑤那时,我就是个喜欢疯跑的孩子,也是喜欢哭泣的孩子,满脸鼻涕的孩子。

可是,母亲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把我抱起,毫不犹豫地,深深地吻下去。

⑥一丝风也没有的时候,炊烟笔直笔直的,那很像年轻时候的母亲,身材高挑,相貌出众,被村里无数后生的眼睛偷偷地打量过。

⑦可是一阵风就会将那笔直的身段吹弯,就像现在佝偻着的母亲。

原来,炊烟也是会老的啊。

母亲,用褶皱,用后半夜的一盏油灯,用老花镜,用哆哆嗦嗦的手,用手上的针线……爱着我们,却极力不发出声来。

哪怕一声轻咳,都埋在一块柔软的巾帕里。

⑧柴米油盐,是这一生和母亲最亲密的事物。

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

即便在艰苦的日子里,母亲也总是认认真真地做饭,从来不对付。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母亲却不一样,没看见她用了多少食材,却总能变着花样地做出许多可口的饭菜来。

母亲在厨房里劈啪作响,把贫苦颠得上下翻飞,把日子炒得香滋辣味。

灶台底下的火焰,总是忍不住窜出来为母亲鼓掌。

⑨而从灶台下欢快地跑向屋顶的炊烟,是缠绕在母亲手上的戒指,一生都未曾褪下。

因为,在母亲的指缝间,我总能闻到葱花的味道,家的味道。

⑩所以,我家的炊烟是有着葱花味儿的炊烟。

我家的炊烟也是最好客的炊烟,总是微笑的。

或是点头,或是招手。

欢迎你,挽留你。

⑪炊烟,就这样在我的目光里一茬一茬地熄灭,又一茬一茬地升起。

⑫今夜,我想念母亲。

可是我无法回到她的身边,唯有希望故乡的风能轻一点儿,别把我家的炊烟吹得东倒西斜。

因为母亲在炊烟里睡着,她累了,让她多睡一会儿吧,借着炊烟的暖。

⑬母亲,今夜我们梦中相见。

(选自《辽宁青年》2014年第10期,有改动)

1.作者由“炊烟”回忆了母亲的哪些活动?

2.第①自然段与第②自然段在内容上是否矛盾?

3.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5.你认为该文题目好不好?

说说你的理由。

1.①炊烟里等待晚归的孩子;

②夜半油灯下缝补的母亲无声的关爱;

③厨房里母亲用心准备饭菜。

2.不矛盾。

母亲因年迈总是遗忘自己生活中的事,却忘不了自己的孩子,对比中更突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疼爱。

3.运用比喻、排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