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针对郑州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58972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针对郑州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针对郑州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针对郑州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针对郑州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针对郑州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关于针对郑州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关于针对郑州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关于针对郑州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关于针对郑州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关于针对郑州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关于针对郑州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关于针对郑州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关于针对郑州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关于针对郑州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关于针对郑州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针对郑州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文档格式.doc

《关于针对郑州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针对郑州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文档格式.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针对郑州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文档格式.doc

4.弘扬文化。

文化性是引领高考语文试卷“高雅化”趋势的一贯追求。

文言文阅读梳理了王祎这一有着非凡胆识的传统国人形象,这正是当前社会大力宣传歌颂的时代精神。

诗歌阅读选择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的《咏素蝶诗》,诗人一方面借洁白的蝴蝶以表示自己的品质的高尚与纯洁,另一方面借蝶之口表示自己在遭受到官场的多次沉浮之后依然对仕官的渴望与追求。

表现诗人虽历经现实生活的悲欢沉浮,仍不失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给人以昂扬向上的文化指引。

文学作品阅读借助“灯火”这一文学形象,表达人生中那些“永恒之火”的重要性,强调物质匮乏而精神不倒的可贵,警醒世人不能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作文的材料意在引导考生体味和反思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现象,既触及富二代、啃老族、90后的热点焦点,又显示了责任、事业、信念等思想与文化的深度。

这些试题在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都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以乐观的心态和昂扬的斗志对待生活、对待人生。

5.难度加大。

从考生答题情况看,除了第一、二大题外,其他各大题得分率均低于去年,尤其是第三大题平均得分2.68分(09年6.03分),第七大题作文的平均得分(43.91分)也低于去年(09年45.31分)。

从整体上看,2010年全省试卷平均得分89.45分,难度值0.60[05年平均得分97.09分(难度值0.65);

06年平均得分91.08分(难度值0.61);

07年平均得分92.2分(难度值0.62);

08年平均得分92.7分(难度值0.62);

09年平均得分98.53分(难度值0.66)],难度有所加大(高考语文试卷理想难度值在0.60-0.65之间)。

(二)试卷整体分析

从统计数据分析来看,2010年全省试卷平均分为89.45分(难度值0.60),第Ⅰ卷平均分16.22分(难度值0.54),第Ⅱ卷平均分73.23分(难度值0.61)。

下面从题型、知识内容、能力层级三方面分类对2010年河南用全国卷进行统计,列表如下:

各种题型得分情况:

题型

项目

选择题

译文、简答及默写

作文

全卷

题量

10

1

21

分值

30

60

150

平均分

16.22

29.32

43.91

89.45

得分率

54.07%

48.87%

73.18%

59.63%

各知识点得分情况:

内容

语言知识及运用

古诗鉴赏

默写

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现代文阅读

7

4

27

8

5

19

31

14.96

3.84

2.63

7.71

16.39

55.41%

48%

52.6%

40.58%

52.87%

各种能力层级得分情况:

能力层级

识记A

理解B

分析综合C

表达应用D

鉴赏评价E

2

3

题号

1、13

5、6、8、11、15

7、9、10、14

2、3、4、18、19、20、21

12、16、17

23

15

84

20

4.67

11.43

6.29

56.84

10.23

58.38%

49.70%

41.93%

67.67%

51.15%

从题型、知识内容、能力层级三方面分类对2010年河南用全国卷进行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

1.试卷题型题量基本稳定,合理适中。

导向性非常明显,突出强调了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实用性、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

2.全卷知识点分布比较合理。

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名句名篇、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几项内容的考查中,基本的知识点都覆盖到了,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且比较接近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

3.试卷能力层级的分布比较适当。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主要考查A级和D级能力,占总分的18%;

名句名篇主要考查A级能力,约占总分的3.33%;

古诗文阅读主要考查B级、C级和E级能力,占总分的18%;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的是B级、C级和E级能力,约占总分的20.67%;

写作主要考查的是D级能力,占总分的40%。

4.考生的识记能力,表达运用能力相应较强,理解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相对欠缺一些,而能力层级最低的是分析综合能力。

这说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提高缓慢。

(三)考生答卷情况分析及2011年高考复习建议:

第一大题“基础知识”。

该大题有4道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答题情况]平均得分7.36分(5.30分),得分率61.33%(44.17%),得分率在七个大题中排名第三(倒数第一)。

第一大题,与09年的题量、内容、分值完全一样。

都是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分别考查了识记字音、成语运用、病句辨识和语句衔接四个知识点。

第1小题每个选项考查的是两个词语和两个成语,难度值比前两年的低。

第2小题“移樽就教”不够常用,但结合语境仍可判断正确,所以得分率比去年好。

第3小题考查了结构混乱、搭配不当和成分残缺,语言材料离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联系,难度适中。

第4小题近两年都考查了句子连贯,不过2010年所用材料更干扰性较强,所以比09年得分率稍低。

题号

A(%)

B(%)

C(%)

D(%)

答案

难度值

4.83%

12.51%

68.07%

12.83%

C

2.04

0.68

4.76%

56.37%

24.36%

12.75%

B

1.69

0.56

4.70%

42.61%

34.92%

15.92%

1.28

0.43

78.37%

2.34%

4.89%

12.59%

A

2.35

0.78

总起来看,第一大题“基础知识”识记字音、语句衔接两题得分率较高,成语运用、病句辨识两题的得分率较低,需要加大复习力度。

[复习建议]

因为2011年我省高考拟采用“全国新课标卷”,下面是2007—2010年宁夏海南卷(2010年改为“全国新课标卷”)对“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考查的题号、题型和知识点分布图: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9(07、08年)/13

客观

成语

20(07、08年)/14

病句

21(07、08年)/15

衔接

从上面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2007—2010年宁夏海南卷对“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考查的题型和知识点相对稳定,只考查了成语运用、病句辨识和语句衔接三个知识点,分值9分(与“大纲卷”相比减少了3分)。

因此,针对2011年高考备考,我们提出如下备考建议:

(1)不留盲点,突出重点。

虽然2007—2010年宁夏海南卷没有考过字音和字形,但对二者的复习不能舍弃;

当然,成语运用、病句辨识和语句衔接三个知识点作为复习重点更要突出。

(2)针对问题,查缺补漏。

要针对2010年高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成语运用、病句辨识两题的得分率较低)进行强化训练。

(3)总结规律,掌握技巧。

在辨析成语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辨析语义,切忌望文生义。

②辨析对象,切忌谦敬错位和张冠李戴。

③辨析色彩,切忌褒贬失当。

④辨析语境,切忌重复或矛盾。

⑤辨析位置,切忌搭配不当。

有些成语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

“辨析病句”主要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主干紧缩法。

做题时要会“抓主干,理枝叶”,“抓主干”就是将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提取出来,以免受干扰信息的影响;

“理枝叶”是指研究中心词的修饰限制部分(定语、状语、补语)。

(2)替换比较法。

即用同义词替换句中的词语来判断该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

(3)关联词诊断法。

一是看前后句子关联词是否搭配,二是看关联词位置是否合适(复句前后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后;

前后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前)。

(4)逻辑分析法。

即看句子是否表意明确,符合逻辑。

“句子衔接”题解题思路如下:

①看陈述对象,考虑话题的统一性;

②看语句顺序,考虑思维的合理性;

③看关联词语,考虑句间关系的吻合性;

④看画面色调,考虑情景的相融性;

⑤看词语照应,考虑语脉的相承性;

⑥看前后句式,考虑句子结构的一致性;

⑦看上下文压韵,考虑音节的和谐性。

⑧看标点符号,考虑语段结构的层次性。

第二大题“科技文小阅读”。

今年的选文与去年一致,是社会科学类说明文,选文从“情绪异常”入手研究其成因渊源,既有文化性,又具有时代特点。

文章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设题角度不变,试题综合性不强。

试题设置仍然是内容理解、分析综合、合理推断等传统题型;

试题设置的角度依然保持在绝对化、以偏概全、不合逻辑等方面。

符合“选文偏难,设题就相对简单”的命题原则,降低了命题的难度。

该大题有3道小题,满分9分。

试题数量和分值都与去年一样。

只有第5小题命题方向有所变化,由去年的考查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到今年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其他两个小题变化不大。

平均分比去年高。

[答题情况]平均得分6.17分(5.27分),得分率68.56%(58.56%),在七个大题中得分率排第二(第五)。

29.72%

3.88%

63.08%

1.55%

1.89

0.63

6

9.92%

7.06%

16.06%

65.20%

D

1.96

0.65

77.29%

3.69%

15.52%

1.72%

2.32

0.77

因为2011年我省高考拟采用“全国新课标卷”,下面是2007—2010年宁夏海南卷(2010年改为“全国新课标卷”)对“现代文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部分考查的题型、题号和知识点分布图:

考查点

“文学创作”(文学)

概念

“变形”(艺术)

“诗与歌词”(文学)

理解

“书法“(艺术)

理解分析

分析

推断

从上面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2007—2010年宁夏海南卷对“现代文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部分考查的题型和知识点相对稳定(2009年第3小题考查“推断”超纲了,《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与大纲版《考试大纲》相比,去掉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考试内容)。

(1)虽然2007—2010年宁夏海南卷连续四年考查的都是社会科学类说明文,但对自然科学类说明文的复习不能偏废。

(2)考查角度上,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整合、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考查的重点,注重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辨认、筛选整合、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3)树立整体阅读观念。

首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

进而把握文体及文体特点(自然科学类文章抓主旨,抓信息;

社会科学类文章抓观点,抓材料)。

(4)坚持“三字方针”:

读(题干选肢,审清题意)、找(即“对题读文”,找出选肢在原文中的位置范围)、比[比较选肢和原文信息有无漏、衍、换现象——如此物变彼物(张冠李戴),或然当必然(说法绝对),将来变现在(时态不当),部分成全部(以偏盖全),结果变原因(因果颠倒),有一却说三(夸大作用),指此却是彼(指代不清)等]。

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

文段选自《明史·

王祎传》,继续保持全国卷从“二十四史”中选人物传记的思路。

所选文段事件清晰、生难字比去年稍多,阅读难度稍大。

试题设题角度与去年相同,考查了实词、人物评价(筛选信息)和文意理解。

该大题有3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答题情况]平均得分2.68分(6.03分),得分率30%(67%),在七个大题中排倒数第一(第二)。

本题的平均分为历年最低,难度较大。

19.86%

25.41%

26.07%

26.85%

0.76

0.25

9

17.74%

44.21%

14.03%

22.22%

1.33

0.44

2.21%

34.09%

19.82%

42.08%

0.59

0.20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

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

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

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

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

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

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

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考点解说]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为C项[C项“能充分说明道理”错,文中“经明理达”说的是他通晓经传明白道理。

但B项也欠准确,“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意为“太祖表扬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没有都听从”,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能等同吗?

D项同样欠准确,原文是:

“(王祎)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

”“又谕曰:

‘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

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

’”而D项说“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

继之又警告梁王,若依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所以“先……继之……”是不太恰当的。

]此类题信息量大,能综合考查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因此年年都考。

解答时要先整体理解文章内容,“传记类”要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对表示时间、地点、事件、官职及其变化的词句要格外敏感。

然后要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核对比较,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还要了解此类题的常设“误区”:

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正误掺半、混淆已然与未然等。

第四大题“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赏析、名篇名句默写”。

该大题有3个小题,满分23分。

平均得分11.50分(13.95分),得分率50%(60.65%),得分率在七个大题中排第五(第四)。

满分

11

5.03

0.50

12

0.48

13

0.53

11小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语句取自第三大题的文言文选段),这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古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其中凡是关键词语处都是给分点。

该题10分,平均得分5.03分(6.59分),得分率50%(65.95%)。

[答题情况]

(1)小题满分5分,平均分为3.37,难度为0.67;

(2)小题满分5分,平均分为1.66,难度为0.33。

[考点解说]

(1)句中两个考查点“会”、“危言”,一个难点“脱脱”。

“会”可译为“恰巧”,“危言”可译为耸人听闻的话”。

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3分。

如果“会”译成“正好、碰巧、正碰上、正赶上、适逢、恰逢”;

“危言”译成“恐吓的言语、危言耸听的言语、狠话、吓人的话”等意思相近的词语也算对。

但“危言”译成“危险(严厉、恶毒)的言语”不可,因显示不出“威胁”之意。

说“脱脱”是难点,是不少考生看不出这是个元朝官吏的名字,影响翻译,但聪明的学生若能看到“脱脱”紧挨着出现4次之多,两处处于主语位置,两处处于宾语位置,应该猜出是人名。

(2)句中三个考查点“既”、“讫”、“馀烬”,一个难点是“爝火”。

“既、讫、馀烬”三个关键词是得分点,每译对一个得1分,译出大意给2分。

“既”可译为“已经、已然”。

“讫”可译为“结束、终结、终止、完结、终了”等,但“停止、完毕”不可,因为它们是不及物动词。

“馀烬”可译为“微火残灰、馀灰、烧完后的火灰”等意思相近的词语。

有些考生对句子大意理解有误,关键词“讫、馀烬”的翻译也不尽准确,导致失分。

“爝火”是指小火把,较生僻,影响考生准确翻译。

因为2011年我省高考拟采用“全国新课标卷”,下面是2007—2010年宁夏海南卷(2010年改为“全国新课标卷”)对“文言文阅读”部分考查的题型、题号和知识点分布图:

《新唐书•韦丹传》(史传)

实词

《晋书•嵇绍传》(史传)

《宋史•朱昭传》(史传)

《明史•花云传》(史传)

筛选信息

分析概括

主观

翻译10分

从上面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2007—2010年宁夏海南卷对“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考查与“大纲卷”一样选择的是“史传类”文章,设题角度与“大纲卷”相同,考查实词、人物评价(筛选信息)、文意理解、翻译句子四个知识点,题型和赋分也与“大纲卷”相同。

(1)要回归课本,做好知识积累。

由于高考文言文的命题原则是材料出课外的,但考点的内容根基在课内。

所以文言文复习一定要抓好课本复习,把每一课常见文言现象归纳整理一下,如文言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文言虚词(《考纲》规定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主谓倒装等)]等,要求常读常记,每一用法要至少记一个例句,使文言知识条理系统,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要精讲精练,掌握答题技巧。

“实词”理解题,可将给出的词义代入原句,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筛选并提取信息”题,先找出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要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的概括与分析”题,注意人物、事件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

“文言文翻译”题,首先要牢记“六字法”,即“留”(保留原文中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等)、“对”(就是对译。

在实词的使用上,文言文多用单音节的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的词,翻译时应先考虑是否能找到与之相应的、有共同构词语素的双音节词)、“换”(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意义已发生变化的文言词语)、“删”[删去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或表语气、或表停顿、或凑音节、或表连接)的虚词]、“补”(就是补充。

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常见的省略有省略主语、宾语――包括介宾短语的宾语以及个词“于”等,翻译时应根据语义补出,并将其加上括号;

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

代词所指的内容;

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留、对、换、删”是用于解词,针对词汇的翻译而言的;

“补、调”是用于调整文言文特殊句式造成的语序不合现代规范现象,是针对句子的翻译而言的。

其次是做到四注意:

①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

②注意特殊句式;

③注意词类话用;

④注意译文通畅。

(3)要坚持“直译”,培养语境意识。

理解翻译句子时注意要逐字逐句直译,要字字落实;

要联系语境理解句意,高考考查词语句子都离不开具体语境,即“动态意义”,非“静态意义”――词典中的意义。

翻译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去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12小题是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该小题8分,平均得分3.84分(5.11分),得分率48%(63.86%)。

今年的诗歌鉴赏选的是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的诗《咏素蝶诗》,第

(1)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