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330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育儿知识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育儿知识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育儿知识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育儿知识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育儿知识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育儿知识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育儿知识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育儿知识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育儿知识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育儿知识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育儿知识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文档格式.docx

《育儿知识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育儿知识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育儿知识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文档格式.docx

大家会想一想,觉得今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从来没有这么重视过,这不用说,大家今天能到这儿来听我的报告,就是高度重视孩子教育的表现。

但是大家想一想,今天我们的教育,我们重视的是什么教育?

我觉得我们今天的教育,大家确实很重视,我们也很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但是大家心里面是不是有一种感觉:

好像是孩子学习更重要,考上个好的学校更重要。

我在全国大概两百多个城市讲过课,我有个惊人的发现,发现全中国的父母没在一块开过会,但是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说一番共同的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

这话一听,我就非常理解。

因为我女儿是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的,我当然知道一个好学校对孩子的发展很有意义。

但是你想一想,如果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要你管,这是多么可怕的话。

我说这句话是教育荒废的宣言。

就是最重要的教育被忽略了,因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人格的培养。

什么是人格的培养?

什么是人格?

我讲的很具体,讲五个指标。

什么叫健康人格?

五条:

第一条自信;

第二条友善,有爱心;

第三条有责任感,对家庭、对自己、对他人有责任感;

第四条善于自我管理,自己的生活会管理;

第五条有抗挫折能力,因为人生一定有挫折,要扛得住。

有这五条的孩子,或者有三条,那个孩子就是人格健康,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让你放心的。

但是你想一想,倒过来说又让你担心了,如果有这五条:

第一条自卑;

第二条冷漠;

第三条没有责任心,油瓶倒了也不扶;

第四条生活乱七八糟;

第五条脆弱不堪,受不得挫折,受不得委屈。

有这五条的孩子就麻烦了,有三条就够难办了。

所以什么叫健康人格,什么叫不健康人格,重不重要?

我再给大家一个更实在的问题。

我经常去教育部开会。

北京一所最著名的大学的一位领导发言,说什么呢?

说当年考进这所大学的学生,有35个人想自杀。

大家想想看,考进中国最好的大学一年就有35个人想自杀。

这是什么问题?

考进这所学校的学生没有一个人学习不好,他一定是出了心理问题、人格问题。

大家都怕孩子网瘾,我知道深圳的父母,因为网络发达,最怕孩子网瘾。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网瘾?

真让我们想不到,中国科学院最新研究发现,学习好的孩子容易网瘾。

当然这个结论我不完全赞成,我认为学习不好的孩子,学业失败的,没有朋友的孩子也很容易网瘾。

但问题是他们的研究发现,学习好的孩子也容易网瘾,原因是什么?

是单一评价体系导致的。

什么意思呢?

就是这些好学生,他受到的评价只有一个,学习好就是好孩子。

别上网,别玩游戏,别看闲书,你就学习。

这些孩子受到的评价很单一,学习好就是好学生,考的好就是有前途。

这个孩子乖乖地跟着你走,一上大学,父母不能守在身边了,住校了,跟同学上网吧,在网吧过夜,这么好玩,以前不知道,太好玩了。

他又聪明,聪明的孩子玩游戏也是高手,而且他没有一种自我管理的能力,他突然就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大学开除的学生大概一半以上都是网瘾的。

你不担心吗?

所以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那么我们现在大家都在讲对孩子要进行一种表扬啊,赏识啊、多鼓励啊。

对不对呢?

我的观点是,“对孩子以表扬为主”永远是对的,它肯定符合教育规律。

但是我要跟大家说一句不同的话,我认为“对孩子不能没有批评”也永远是对的。

我的观点是,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

一句话,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

今天大家是不是有一个感觉,今天的孩子受不了批评,我们做父母的不敢批评,不会批评。

我忠告天下父母,我们的孩子总有一天会倒霉的。

你一听真不吉利。

我这个是大实话,什么意思呢?

总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可能会受到委屈、受到冤枉、受到打击、挫折,几乎没有一个孩子可以完全幸免。

好了,有这样的可能,你的孩子能不能受得起,如果你的孩子只能听表扬,不能受批评,那你的孩子就是危险的。

所以说,我们的孩子一定要进行抗挫折的训练和教育。

现在国际社会创造培养一种什么?

培养一种弹性的人。

培养弹性的儿童,什么叫弹性?

就是心理健康,像弹簧一样,受到压力给压下去,过一会他自己回来了,有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

我们大家在深圳这个地方谋发展,肯定有不顺利,倒霉的事也不少,心理健康的人善于心理调节,倒霉的事有,快乐的事也有,炒股票昨天亏了,今天赚了,总的来说还可以。

你会有一个自我修复的能力,孩子也一样。

所以说,要有弹性,扛得住挫折。

因此我们的教育就得让孩子明白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既要表扬,也要批评。

父母是什么?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路标。

你得告诉他什么不能做。

我的女儿16岁的时候,上高一,有一天考完试给我打电话,老爸我今天考试特辛苦,我们太累,晚上放了学我上同学家玩玩,可不可以?

我说:

可以。

几点回家?

她说:

八点。

OK。

到了晚上快八点了,电话打来了,她说:

玩的太开心,同学们商量,今天晚上不回家了。

我们在这儿玩得痛快,明天直接就从这儿去上学,行不行?

不行。

为什么呀?

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得夜不归宿。

没事,我叫我同学跟你说。

她的同学与我很熟悉,就给我打电话来说:

叔叔,你放心吧,我们这都是女孩子,没有问题的。

你们都是好朋友很高兴,但是因为今天你的父母不在家,你担不起这个责任。

你们想住在一块儿,可以,哪天住我家,我跟你父母商量好了就可以。

或者你父母在家,住你家,让你父母给我打电话,我们商量商量,让你孩子在我这,放心吧。

可不可以?

我们双方的监护人相互确认一下就OK。

今天你的父母不在家,你担不起这个责任,都必须回家。

她们不高兴,不高兴也得回家。

所以父母是孩子成长的路标,你一定要让他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行的。

抽烟可以吗?

喝酒可以吗?

不可以。

吸毒更不可以。

必须得告诉他,有些事是不可以的。

是不是啊?

所以说,通过这样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

这是我忠告天下父母的第一句话,叫做: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现在我讲第二句话,叫做: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我一看大家,就知道在座的很多人的孩子都在青春期,很多的孩子上中学。

今天在图书馆,我一进来,有许多父母就找我,因为孩子上中学叛逆。

我开玩笑说,谁家有个中学生,就等于谁家有一颗定时炸弹。

你可要听清楚我这句话,弄不好就炸了。

而且孩子到了中考、高考,简直整个就要爆炸的感觉,父母连气都不敢喘。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性很强,话都横着出来。

你想跟孩子说话,孩子跟你没话说,进自己的屋里不出来了。

没话跟你说,怎么办?

你想教育他,他连听都不听,怎么办呢?

我给大家做一个分析,我为什么今天这个主题,咱们的主办方问我什么题目啊?

我说叫“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什么意思啊?

你什么时候跟孩子的关系是好的,你的教育才可能是成功的。

你什么时候跟孩子的关系是糟糕的,你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现在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之所以困难,不是父母讲的内容不对,是你和孩子的关系有问题。

关系出问题了,所以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开始,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开始,改变明天从改变今天开始。

我讲这个好的关系,关系好坏决定教育的成败。

我知道深圳的人为了生存发展,生活得更好,竞争非常激烈,晚上经常要加班,要应酬,很多父母回家很晚。

有的父母回家晚了,对孩子说话就三句话:

看到孩子还没睡觉,父母就说了:

吃饭了吗?

作业写完了吗?

睡觉。

很简单,太简单了。

孩子不是机器人。

不是只输入三个指令:

没话,这哪儿行,怎么办?

我建议你改过来?

怎么改?

回家看孩子还没有睡觉,你要到孩子身边坐一会儿,摸摸脑袋:

怎么样宝贝,今天过得开心吗?

有什么新鲜事跟爸爸说一下。

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的观察你孩子的表情,你知道孩子的表情是什么吗?

孩子的表情写满了成长的密码,你不要以为孩子每一天快乐的上学,快乐的放学,不一定,孩子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未知,每一天都可能发生你根本想不到的事情,你要多问、多听。

我说儿童教育的艺术首先就是倾听的艺术。

孩子说:

今天谁谁打我了。

有的父母就不明白这个:

啊?

打你,你怎么不打他?

他打你一下,你打他十下。

我打不过他。

你说:

真窝囊,哪像是我的孩子!

有的父母听孩子讲一句话,就有一百句话等着孩子。

孩子看见你这么能说,老是说他,他就不跟你说了。

孩子只要不说话,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以为是。

父母的最大缺点就是话说得太多。

父母的话是滔滔黄河,滚滚长江,父母一开口就把他给淹死了。

怎么办?

要少说多听。

是吗?

谁打你?

为什么事啊?

打你哪儿啦?

你是不是很难过?

你老问,孩子就一个劲说,孩子把话说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一个人对别人说越多的话,他会产生一种心理期待,我说完了,我说的对吗?

你怎么看?

他就会用心听你的话,这个时候你再给孩子一点建议,你看这样行不行?

那样行不行?

建议,你没有错。

你这样帮助孩子,孩子就愿意跟你说话,孩子愿意把事情告诉你,你的教育就有希望了。

我给大家开个玩笑,讲个很有趣的事,我女儿很喜欢养动物,我也很喜欢养动物,但是我爱人很不喜欢养动物,这不就二比一吗?

我女儿上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家就养了一只猫,一只兔子。

我发现很有意思,我和我女儿一回家,猫也过来了,兔子也过来了,我女儿就逗猫,我就逗兔子,兔子舒服得四肢伸开躺下,猫也很舒服,其乐融融。

但是我爱人一回家,猫也不见了,兔子也不见了。

为什么?

我们家的猫和兔子都散养,兔子像猫一样,随便跑,猫把沙发抓破了,兔子随地大小便。

我爱人她爱干净,特生气,见了猫踢一脚,见了兔子踢一脚。

我就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你说这个猫和兔子多小的东西,居然门一响,它就知道谁回来了,它就知道是女主人回来了,门一开,它就跑没影儿了。

一听是我们回来了,就过来咬你的裤脚和你玩。

你说猫和兔子都这么聪明,你说孩子是什么?

儿童是研究大人的专家。

大家可要注意,你可别小瞧孩子了。

孩子是研究大人的专家。

所以孩子起外号起得特别准,是不是?

善于抓特征。

所以说你千万不要糊弄孩子,你要真诚对孩子,真对他好。

有的孩子对我说,孙老师,我妈妈真不象话。

我问他怎么啦?

他说:

我妈妈说:

儿子你好好学习,妈妈今晚加班,有重要的事情,你好好学习。

其实我知道我妈妈打牌去了,或者跳舞去了,她还装模作样跟我说她有那个事,这个事。

所以说你可不要小看孩子。

我们在全国调查发现,好多父母想不到,中小学生对父母最不满意的是什么事?

说话不算话。

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带孩子叫“哄孩子”,你到字典查一下,“哄”字后面是一个什么字,就是“骗”。

孩子的事要和孩子商量。

再小的事也要跟孩子商量。

到了暑假,各种班,不要说给他报了五个班、八个班,跟他说:

孩子,今天花了多少钱,你好好学习啊。

你跟我商量了吗?

父母说:

你懂什么啊?

跟你商量什么啊!

你就是不尊重孩子。

我们的法律规定,一切跟儿童有关的事情,都要跟孩子商量,当然要根据孩子的成熟程度适当的听取孩子的意见。

现在我给大家讲第三句话,非常关键的一句话:

我在全国各地讲课,很多父母找我咨询。

有的父母说:

孙老师,我急死了,我的孩子真麻烦,不爱写作业,写作业坐不住,老看电视,老玩游戏,怎么办呢?

我说他八百遍,就是改不了,你说怎么办?

有些父母跟我比较熟,我就跟他开玩笑说:

你要说孩子八千遍,那孩子就更不改不了了。

怎么回事呢?

一个著名的儿科教授跟我说,你对别人讲话,一句话重复三遍就等于对别人的折磨。

好多孩子跟我说,孙老师,我妈妈真烦人,他一张嘴我就知道要说什么。

他说上个字我就知道下个字是什么。

我不想让她说,她偏说。

所以我跟大家开一个玩笑,你要不信我的话,从明天开始,你家里准备一个录音机,你夫妻两个,一个人在训孩子的时候,另外一个人把录音机打开。

你也甭多录,你就录一个星期。

你两口子再找个地方听听试试,不把你烦死才怪。

我们中国父母对孩子说的话都是克隆人的话,全中国的父母跟孩子说的话都一样。

我跟你们模仿一下,最核心的话就是,别看电视啦,赶快写作业,你不好好学习,你能考上重点中学吗,你考不上好中学,你能考上好大学吗?

你考不上好大学,你将来能找到工作吗?

现在深圳竞争这么激烈,下岗的这么多,将来你喝西北风啊你。

这种话跟孩子说一遍两遍可以,有点危机感,你要重复几百遍,那就成了一堆噪音,除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之外,没有别的作用。

你说这有什么用?

所以说,父母啊,你要控制自己。

所以说,我忠告天下父母一句什么话:

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

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好。

他需要的是帮助,不是唠叨,唠叨不能解决问题。

什么叫习惯呢?

习惯是人的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语言,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

这么说的话,有点不太好懂,我给大家演示一下。

什么叫习惯?

大家很多人都带手机,大家一进会场都把手机按振动,或者关机,这是一个好习惯,你看我手机肯定也是按了振动。

大家看看我模仿一个什么动作,你就知道什么叫习惯。

比如说打电话,一个手拿电话,一个手比比划划的,“到了吗?

今天我们在深圳图书馆听一个报告,叫市民大讲堂,听说这个专家北京来的,专门讲教育,快点来,我等你啊!

咱们一块去,占个坐。

”是不是经常有人这样打电话?

你说我们的手机虽然是高科技产品,但现在还没有可视的功能,你这么比比划划的动作别人看不到,浪费。

你要节约,不要那么浪费,手不要比划,就放着。

说吧,什么感觉?

真别扭,手像被绑着一样,真别扭,必须比比划划地说。

这是什么?

这就叫习惯,这就叫习惯动作。

一个人的动作70%以上都是习惯动作。

习惯动作的形成他是神经系统的改变,是一天一天的形成的,很复杂的。

我在教育部谈习惯培养时,北师大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跟我讲,云晓,你谈习惯谈得好啊,我是研究心理学的,我觉得习惯就是“心里头痒痒的”。

我一听,这话绝了。

什么叫“心里头痒痒的”?

我们很多女士一看到大商场,心里就痒痒的,有钱没钱都进去逛逛。

我到了巴黎的春天百货商场门前,我都心静如水,因为我不爱逛商场,我看见大商场我就犯愁,这么大!

可是到了巴黎,不逛商店能行吗?

可是我是山东人,我的天,只要餐桌上摆上饺子,你要让我一个不吃,那受不了,那要很强的毅力才行,一般做不到。

山东人有吃饺子的习惯,湖南人、湖北人有吃辣椒的习惯,这个习惯是非常强大的力量,你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习惯的培养。

日本的教育家说得好,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父母的本事要用在孩子习惯的培养上。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人类什么习惯养得最好,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洗脸。

其实你一个月不洗脸有危险吗?

没有危险。

可是明天早上你不洗脸试试,难受,没脸见人。

非要洗脸,停水也要洗脸,用水抹一把,心里才安,否则你一天都不自在,这是你经过几十年天天重复的,形成的一个强大的习惯,必须洗脸,可能有些女生还要化妆。

所以说,你教育孩子的秘诀就在于,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家庭教育最大的本领就是培养习惯。

关于习惯的培养,我做国家教育部的课题,做了五年,“十五”课题,出了很多书,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到我的网站或者我的博客上去看。

当然我也有很多书,我每个月都在网上跟大家聊天。

在XX一搜我的名字——孙云晓,就出现我的博客,我的网站-----专家孙云晓网站,上面有很多关于习惯的介绍,每个月都有网上讨论,我们可以在网上交流。

那么今天我给大家讲了忠告天下父母三句话。

三句话是有关系的,你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康人格,教育的条件是好的关系,教育的方法是培养习惯。

这三句话您记住了,慢慢的去实践,你会发现您就掌握了儿童教育的真谛。

有好的条件,有好的方法去实现好的目标,培养健康人格,这就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内容。

我觉得全部儿童教育的使命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那就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

21世纪的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成长,甚至要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不要说,“我来教育你,你好好听”,其实比孩子更需要成长的是父母,因为你要教育他。

今天的父母特别需要学习。

我讲了一个半小时,下面可以讨论,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和我讨论。

没关系,大家可以随意的提出问题。

我愿意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提问:

我想问你,因为今天孙老师真的是很感谢,感谢您。

对我来说,就是说我感知的,学习到的父母跟孩子这方面的知识很多,您给我们讲了很多父母应该如何跟孩子沟通,处理好好的关系。

然后我有一个疑问,有可能,或许就是说,我还没有自己的小孩,但是我有一个疑问,就是我们如何,因为深圳是一个流动城市,流动的城市基本上有很多,到这边来打工,或者是做事的,我就有一个疑问,而且像我这样的年龄,20多岁,30多岁的很多,基本上有上一代的事要沟通,有一个关系要处理,然后相对而言,我会了解跟下一代的沟通和处理,我觉得你讲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以及关系的处理,但是对我来说,我有一个困惑,相对于您讲的,就是我们这一代跟父母亲的这种关系的沟通和处理少一点,我想向您请教一下?

非常好,深圳的年轻人很有反思精神,觉得我现在还没有孩子,但是跟父母之间有代沟,我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首先我讲这么一个意思:

国际社会学界认为,好的家庭教育是三代人的互动。

现在有许多核心家庭,父母带一个小孩子。

其实,不一定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但是要经常带孩子去见爷爷奶奶,看望他们,争取有一起生活的机会,这样的孩子生活在三代人当中,特别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会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爸爸妈妈的。

而且孩子和老人的交流,能丰富他的阅历和经验,对情感的培育很有好处。

你作为一个青年人,这个时候确实是要理解父母,父母可能会唠唠叨叨的,你也要善于发现父母身上的优点。

我觉得作为年轻人特别要注意这一点,特别注意。

我觉得作为一个现代人,能够理解父母,和父母很好的沟通是一个孝心的表现,也是一个本领的表现。

我觉得这就是现在需要做的。

你学会跟父母沟通,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就变得能理解很多很多的难题。

我觉得特别要注意,因为现在人有一个什么问题,每一个人都要补课,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10岁以前,对父母是一个崇拜的年龄,10岁以前是很好教育的,因为孩子把父母当英雄。

但是10岁到20岁就进入一个轻视父母的年龄,20岁到30岁开始对父母有一点理解,30岁到40岁对父母有一些爱心,人到40岁以后,才能深刻理解父母,才会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

所以,你现在20几岁,这个时候开始对父母有一点理解,对你将来的成长,包括你将来的家庭教育都会有好处。

你提的问题非常好,代表了年轻人的想法。

提问:

孙教授您好,因为刚才一开始您提到挫折教育,后面还有一个自我管理和挫折。

我有一个问题,提到一个挫折教育,从我自己的经历我比较重视这一点,比方说现在这个城市的环境,孩子现在还小,好像没有一个太好的方式培养他,我现在只能做的是一些要求,比如一些过分的要求,尽量给他一些拒绝或者其他的,给他一些培养,反正增加一些挫折感。

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否合适?

别的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我说一个概念,惩罚教育也好、批评教育也好,它不是打骂,更不是侮辱,而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它的方法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

怎么做?

我觉得刚才您提的问题非常好。

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你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的承担责任,这是最基本的方法。

那么在这个问题当中,其实更普遍的方法,更多的方法,我给大家讲一个这样的问题,要让孩子学会等待,要孩子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对这个问题我作一个重要的补充。

今天的教育的问题是对孩子的要求容易轻易满足,甚至过度满足,要什么给什么,要一个给两个,马上要马上就给。

这种教育是很糟糕的。

这种教育的结果,大家发现没发现,比我们小的时候,多了非常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是今天的孩子感觉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

过度满足的孩子就不快乐。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饱享剥夺理论,什么叫饱享剥夺理论?

就是当你给他的东西超过他的需求的时候,他就不会感到快乐。

我举一个例子,孩子爱吃巧克力,给你一块巧克力,好吃吗?

好吃。

再给你一块,好吃吗?

你给他五块,他都说好吃。

你看他那么爱吃,你给他一盒子,吃吧,二十块,他越吃越不好吃,吃到最后,脾气很大,真讨厌,怎么给我这么多巧克力,巧克力怎么这么难吃,我真痛苦!

这就叫饱享剥夺。

人需要一种期盼、等待,今后建议大家培养孩子习惯等待。

比方说,学术的词叫“延迟满足”。

爸爸你给我什么东西吧。

这个东西现在只能给你一个,要再过10天,才能再给你另外一个。

或者说:

最近不能给你,现在咱们家经济不太好,我们要到1个月之后或者到什么什么时候才给你。

让孩子知道得到一个东西并不容易,我要等待。

学会等待,学会克制,对小孩子非常重要。

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在澳大利亚和北京做实验,我看了心里觉得很吃惊,就是给孩子做实验。

幼儿园的孩子,5岁,给你面前放两个盘子,里面放上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桌上有个铃。

对孩子说:

谁要是能够坚持15分钟再按这个铃,就可以得到多的那一盘,你要是现在想吃你就按铃,你一按铃就给你巧克力吃,但是给你少的一盘。

结果,80%的中国幼儿都等不到15分钟,但是66%以上的澳大利亚的幼儿都等到最后。

这就是一个长时间教育的结果。

所以你要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理性一点,能够克制一点的人,这是一个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让他学会等待,延迟满足,而不要过度满足。

另外,惩罚孩子或批评孩子,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采取不同的方法,比方说对于幼儿,他和别人抢东西、打架,美国人的方法是把他们强行的分开,然后让他在椅子上坐着,坐下不许动,你坐在这好好想你做得对不对。

坐十分钟,让孩子在安全的条件下,隔离坐在那十分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