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339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思考Word下载.docx

政策的合法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不能与宪法、法律相抵触;

其次还表现在程序上要严格守法。

2.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它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影响力与结果表现出来。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

(1)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政策的这种引导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上,而且体现在引导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之上。

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

其导向功能,有两种作用形式:

一种是直接引导,另一种是间接引导。

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正导向功能,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政策的负导向功能,要主动地调整社会的利益关系,克服它们的消极影响,特别要尽量避免那些因错误政策所产生的负导向作用。

(2)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它既有调节作用,也有控制作用,这两种作用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经常是调节中有控制,控制中达到了调节。

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也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常常还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

(3)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

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即把利益分配给谁?

这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

离开了“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这一核心问题,公共政策将失去制定的必要性,即使制定出来也会失去其灵魂。

3.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自然也是公共利益分配的主体。

政府显然愿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而不是反对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政策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首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因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利益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的各种利益群体与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拥护和执行政策,促使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

一般地说,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4.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

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

(1)政策问题。

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

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

谁参与筛选?

其结果会大相径庭。

作为有选择的社会问题,人们对它们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既取决于经验知识,还取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观念等。

(2)政策目标。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是分析的前提。

所谓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是无法确定的。

但目标不明确,也同样会使政策出现偏差。

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

政策目标既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应变能力。

(3)政策方案。

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它们统称为备选方案。

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

由于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拟定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

没有选择也就没有分析。

决策理论中的“霍布森选择”,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该严格禁止出现。

(4)政策模型。

按照系统分析的基本掌握,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

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因素的约束,易于基本掌握、操作、模拟与优化。

有几类模型在政策分析中是十分有用的,它们是图标、物理、符号和形象模型。

所有的模型讨论,都涉及到总体研究。

最优化模型是在特定假设和约束条件下可以求出最优选择结果的模型。

(5)政策资源。

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都会消耗各种资源,尤其在执行中。

政府的“作为”,以能否提供多少资源为基础,这是政策分析的前提条件。

所消耗的资源,一般可以用货币表示费用。

但政策分析中,大量的是非货币支出的费用。

如生态影响因素、环境污染因素等,无法用货币来衡量。

资源消耗分析,有许多因素不能用货币衡量。

人、财、物、时间、信息都是资源。

除此之外,权力、地位、名誉等,也可能是资源。

(6)政策评价标准。

整个政策过程,无论是从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

政策制定是政治过程,离不开政治上的评价及其标准。

政策评价,往往是综合性评价,因为不同方面的标准,无法用较为统一的尺度来衡量。

(7)政策效果。

效果是达到目的时所取得的成果。

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

效益大体有三个方面: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政策效果基本由两个因素所决定:

一是政策执行的成本;

二是政策执行的结果。

当政策执行结果所产生的效益,高于政策执行成本时,政策效果是有效的。

二者之间的差越大则说明政策效果的有效性越高。

反之政策效果是无效的。

(8)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系统不仅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多种要素,而且还包括外在环境。

这些制约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结果的外在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

其中包括:

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国际环境等。

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所构成的政治文化,在社会变革时期,对政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9)政策信息。

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即输入关于社会各方面要求与需要的信息,经过转换(领导层的决策),输出作为所制定的政策内容的信息,其中也包括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

政策信息原则上应该是开放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信息闭塞而造成政出多门,互相抵消、不同步、不配套等问题。

获得政策信息应是多渠道的,既有来自大众交流媒介的各种社会渠道,也有来自机关内部渠道。

因此,要加强各种信息渠道的沟通。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章思考与练习讲评

参考答案

  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这些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

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

实际上,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无论从纵向维度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

2.

(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作为特殊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在规范人们行为时,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什么是能够做的,什么是不能够做的。

通常,这些准则、规范来自于统治阶级的利益需求与价值偏好。

公共政策主体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还常常在应对突发事件等危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政策主体对社会成员行为的规制直接关系到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社会成员甚至是全人类的公共利益,体现出政策主体的权威性和号召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将哪些问题列入公共政策议程,直接决定了对公众观念和行为将产生什么样的引导。

所以,公共政策主体首先要具有充分搜集公共问题信息、最大程度地一般了解把握公众意愿的能力,从而针对某些公共问题制定政策,以便更好地、更有成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

公共政策主体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主体自身观念的影响程度以及行为的规范、模范程度。

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和程度的提高以及多元化价值观思潮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引导人们观念、行为的能力就显得更困难、更具挑战性,同时也更有必要、更不可缺少。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公共决策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有效管理选择一种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过程。

这个为实现有效管理的过程也是对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公共政策主体选择哪些问题制定政策,就决定了对哪些利益关系进行调控,这要求政策主体以大局为重,尊重市场规律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平衡各种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原则,来调控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

其调控能力的强弱,表现在确定要调整哪些利益关系以及所优选的政策方案,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众需求、平衡各种利益矛盾。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公共政策的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解决对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问题。

因为任何公共政策都必将取之于一些人而使另外一些人受益,所以社会中的个体都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需求出发来对待公共政策。

思想观念的差别、知识水平的差别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导致不同人有不同的、永无止境的利益需求。

“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怎么分配、最佳分配是什么”就成为公平分配社会资源中的核心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就说明公共政策主体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强。

(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除了政府这个核心公共政策主体外,执政党、利益团体、社会团体、第三部门等准公共政策主体以及公众、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一个公共政策系统。

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也是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们的互动及整合能力将决定整个公共政策体系的能力。

一般来说,互动的范围越大、频率越高,越有利于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作为一个系统,在各主体相对独立、具备较高能力的情况下,公共政策体系有一种天然的整合能力和机制。

3.

(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

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从实践来看,由于与政策相关的利益、素质和信息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明显不足。

主要有:

①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

②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不佳;

③缺乏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

公共政策主体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提升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调控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需求。

(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入世”使我国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入世后,我国公共政策主体能否应对新环境的挑战直接决定了公共政策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到公共管理的进程。

这就要求公共政策主体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理念,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机制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以迎接入世新环境的挑战。

同时,经济全球化过程充满矛盾和问题,客观上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政策主体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在更广的视野和更长远的利益上制定政策,并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

(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以智力资源的占有与分配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兴盛与发达。

无论是在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调控社会利益关系方面,还是在公平分配社会资源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都对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中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建构一个数字化、电子化的新时代,这为建立灵活、高效、透明的政府以及其它公共政策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对公共政策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

4.

(1)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

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体进行公共政策时所秉持的价值观。

其实,思想观念是结果的真正决定者,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做出与之相关的政策。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共政策主体必须转变公共政策理念。

这些理念包括:

①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

②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③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

④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重点掌握政策主动权。

(2)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

公共问题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意味着公共政策的层次性和复杂性,要求公共政策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也要求政策环境的优化和改善。

主要包括:

①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

②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

③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公共政策概论》第三章思考与练习讲评

一、名词解释

  1.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2.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3.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4.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1.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

是否及时得到准确而有用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及时处理,是进行有效公共决策活动的必要前提。

智囊系统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在于填补当代领导职责与其能力之间的差距,为领导服务。

决断系统是由拥有公共决策权力的领导者集体所组成的中枢机构,是公共政策活动的组织者,领导政策的全过程。

公共政策的决断系统是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

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决断系统不仅拥有决定权,而且还统帅其它子系统的活动,为信息系统指明收集信息的方向,为智囊系统确立拟定备选方案的目标,指导政策方案的实施活动;

但信息、智囊等其它系统或机构却不能取代决断系统的地位。

对政策过程的监控,既有助于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也有助于政策方案的贯彻实施与评估,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有力保障。

这四个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进公共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展开。

2.

(1)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

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2)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

个人决策模式指决策权力属于单个决策主体所有,它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

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拥有同等决策权力,共同决策和共同负责。

3.信息系统的职责主要包括:

(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

(2)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4.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

现代政府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政策。

在各个国家中,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1)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西方国家的政府主要采取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两种形式,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中,中央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

①实行总统制的国家

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权力很大;

许多重要的政策都直接出自总统之手。

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国家,总统拥有行政权、军事权、外交权以及相当大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特别是在行使行政权时,总统作为最高行政长官,可以主持联邦政府日常工作和各种决策会议,决定美国的战略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发布对联邦机关有法律约束力的政令。

这些权力及其运用都属于政府制定决策的活动。

为协助总统行使权力而设立的白宫办公厅、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情报局等庞大的总统办公机构,大多数是代表总统进行决策领导的部门和总统决策的咨询部门。

美国的内阁不是政府的最高集体决策机构,而是总统的咨询和执行性机构。

内阁成员对政府有关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只有建议权和执行权,总统一人重点掌握了决定权。

内阁各部下属的各个局,由常设的文官领导,他们通过自己对具体情况的一般了解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各种具体的实质性的政策制定中起到了主要规划者的作用。

②实行议会制的国家

议会内阁制的政府也重点掌握了巨大权力,特别是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力,但政府首脑的地位不如总统制下的政府首脑的地位突出。

就政策制定方面的权力而言,政府重大政策必须通过内阁会议,而不是由政府首脑做最后决定。

内阁制下的总理也为自己设置了一整套办公机构,主要用于政策的制定、协调和监督,因此,它们是政府机构中最有权威和影响的部门。

广义的政府也包括议会或国会。

议会作为国家的立法机构,是重大政策由议案到法案的必经之路。

议会通过提案、审议等方式在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不论在总统制还是内阁制的国家,议会审议的大部分提案都是由政府提出的。

政府还在许多方面通过“委任立法”的方式,自己“先行立法”,后经立法机关批准,从而取得了本应由议会行使的一部分实际权力。

总统制下的总统对国会的决定还具有否决权。

政府的首脑也往往由作为控制议会多数的执政党的领袖担任,他可以通过本党的议会党团左右议会的活动。

这样,政府通过不断扩大权力和对议会的种种制约方式,使自己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实际上处于主导地位,这也是当代西方各国政府行政权力不断膨胀的重要表现。

(2)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①实行联邦制的国家

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权力。

在立法权上,美国采取二元结构。

联邦宪法和法律具有高于各州法律的效力和地位,各州又可以自定法律;

此外,联邦宪法本身也受各州的支配,要修改宪法,须经3/4的州的同意,而2/3的州可以发起全国制宪大会重新修改宪法。

在美国,中央与各州的权力范围皆由宪法规定,受宪法保护。

②实行单一制的国家

英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英国的中央政府拥有着全国的立法、行政、军事、财政等决策权力,各郡、区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国会以法律规定各地方政府的权力。

一般来说,英国地方政府拥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但只能作为国会所制定的法律的补充,但是地方政府有提出或反对某一法案的权力。

英国是强调地方自治的国家,地方的公共安全、治安、商品管制、教育、税收等等公共问题的决策权力都归地方政府所有。

5.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

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同时是国家最高的行政管理机关。

它除了具有一般国家政府的政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以外,还具有领导、组织经济的职能;

与此相关,其社会管理职能方面涉及范围甚广。

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政府的实际权力大,政策内容广、职能部门多。

同时,作为一个大国,由于管理层次多,各地差别大,地方政府也拥有相当的权力。

①我国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我国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

它的权力主要包括行政立法权、法律提案权、授权立法、行政管理权、经济管理权、社会管理权、外交管理权等。

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

从这个角度看,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依法进行的;

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

我国政府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

总理领导和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总理召集和主持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在这两个决策会议上,总理对决策的问题拥有最后决定权。

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在辅助国务院行使职权的同时,也独立行使一些重要的行政决策权力和领导权力。

通过这些部门行使的这些实际权力,国务院制定政策的许多活动实际上是体现在国务院各部门的身上。

这些部门是政府权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它们实际控制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

在一些政策制定活动中,它们甚至是主要的制定者。

②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

它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辖地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因而在地方一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中拥有相当的实际权力。

在我国,按照法律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在地方政府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四个层级中,省、市、县三级政府管理的范围,特别是事权的范围,除军事、外交和戒严外,基本上与中央政府相似;

政府的部门也基本与中央政府部门对应设置。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单一制──集权型的结构形式。

一方面,国务院对地方政府实行直接领导;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主管部门对地方政府的各工作部门也实行领导或业务指导。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之下,地方政府的独立决策权力十分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普遍扩大了自己的管理权限。

地方政府在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时,要把中央的政策要求同本地区的情况相结合,制定指导本地区工作的具体政策。

这种执行性政策,在表现和反映地区特点方面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留下很大的余地。

  6.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

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