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468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综合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论文20篇文档格式.docx

1.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导入新课,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学习科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课堂刚开始的导入部分对整堂课的教学很重要。

教师在导入的过程中既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注意与新课内容相联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也会意识到生活中充满了科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哪杯水更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安排:

课一开始就准备两杯水,要求一样多但温差比较小,探讨有什么不同?

再用手触碰杯子外壁,感觉有什么差别?

仔细体会能否发现两杯水的不同之处?

通过以上问题,使学生经过自身眼睛看、手摸、体会、比较和总结,最终得出结论。

会有部分学生觉得第一杯水温度略高,也会有部分学生觉得第二杯水的温度略高,从而引发争论,这时候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这个适当的时候可以提出问题,问学生有什么方法判断哪杯水的温度稍微高一些。

此时,学生一下子从迷惑状态转移到寻找问题的方法中来。

有的同学说用手仔细摸,有的同学说喝一口感觉一下再做比较,还有的同学说直接拿温度计测量等等,这时候同学会仔细比较各种方法,发现对方方法的不足,例如用手摸不精确,喝一口也难以分辨,只有用温度计测量才是最客观正确的。

最后学生意见统一,决定使用温度计的测量结果来判定哪杯水温度相对较高。

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认识到借助科学仪器地测量能够得到科学准确的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之所以将两杯水的温差设置得比较小,是为了创造学生为不同意见争执的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答案中产生分歧,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研究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选择生活化的内容探究新课,使教学氛围轻松愉快

生活化内容的课程导入无非是给新知识的探究学习做铺垫,课程的重点还是在新课知识的学习。

如何使新课知识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是教师努力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发现科学。

比如“阳光下的影子”这一课的重点内容是研究影子的产生条件,教师要是只在室内讲课,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因此,应该把课堂安排在室外进行,在课程开始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在课程结束后写一篇关于影子的总结,回答的内容可以有:

(1)何种条件下可以发现自己的影子。

(2)如何改变影子的方向。

(3)影子是否可以藏起来。

(4)如何变化自己的影子。

(5)是否能踩到别人的影子等等。

了解任务后,教师带领全班学生来到室外的操场上。

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比较放松,还可以进行互相探讨交流。

通过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教师不用太多的讲述,学生在玩耍的同时可以学到新的知识,提高自身探索问题的能力。

以这种方式进行科学探索,相比课堂教学既轻松愉快,还能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3.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巩固知识,使科学文化学以致用

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内容中学习科学知识,并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对知识的巩固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对知识的运用能够举一反三,联想本课的知识内容在现实中的其他运用,从而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比如在学习完了“物体的沉浮规律”这一课后,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复习巩固过程中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

通过本课知识内容的学习,大家知道钢铁丢入水中会往下沉,可钢铁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于水面。

提出这个疑问后,教师可以用橡皮泥替代钢铁,捏一个小船模型放入水中,用相同的道理帮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开展课外活动,使科学与生活和谐统一

“科学”这个词在很多小学生眼里都觉得有距离感,觉得与自己的生活遥不可及。

事实上,科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是通俗易见的。

因此,要让学生贴近生活,放开其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科学,探索科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通过“玩”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基础的科学知识。

科学课程要由狭隘封闭的课堂回归到课堂以外,这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课程内容要贴近实际生活;

二是教学形式要突破课堂,走出课堂,接近生活。

在平时,经常性地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做些小制作、小发明等,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开发思维能力,挖掘其内在潜力。

三、结语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科学教学的学习处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启蒙阶段,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时期,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去完善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对科学的广泛兴趣,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将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科学的好奇心,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有所用。

优质微课程中小学科学论文

一、选题体现先进的科学思想,实现动手动脑做实科学

科学微课程选题应体现先进的科学课改思想,利于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能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以科学探究为优秀,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真刀真枪搞研究中学会探究,在观察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实验,在动手操作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思考中增加智慧。

同时,选题应紧扣教学重点与难点,体现选题的必要性和实用价值,主要针对科学知识点、探究问题、实验活动等环节进行精炼讲授、情境分析、科学推理、问题答疑等教学选题。

尽量“小(微)而精”,建议围绕某个具体的点,而不是抽象、宽泛的面,也可以将微小的知识点整合成知识串,体现学习资源的创生,丰富与完善教材学习内容。

微课是在微视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就知识点的选择来说,也不能局限于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可以设计若干个微视频。

这些微视频的层次和难度是不同的,有的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铺垫,设计比较小的台阶,让学生够得着;

有的针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拓展一些内容,增加思维含量,让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还可以征集学生的问题和难题,让学生出题,教师来制作微课程;

也可以从学生的作业、测试中发现学生的易混淆点、难点和普遍性的问题设计微课程;

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前测,根据前测情况设计微课程。

例如就《奇妙的失重》微课程而言,就不是一个知识点,衍生出重力、万有引力等多个知识点。

知识点应体现出相关性,如果就一个知识点讲一个知识点,就可能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完整性和逻辑合理性。

二、满足学习科学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优质微课程应基于小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学习科学的个性化需求,关照学生的科学前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特点很鲜明,爱动,爱玩,喜欢操作,爱做实验,喜欢新鲜刺激,富有想象力,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爱刨根问底,但是由于探究经验的缺乏,注意力不持久,其动手破坏多,观察现象少;

汇报有关和无关现象多,动脑思考少;

得出结论不靠现象,更喜欢靠直觉、经验,经常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冒出来,且与观察实验本身没有任何联系。

在微课程中,对讲授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适宜方法。

受时间限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掌握好教学的节奏,消除与课堂无关的干扰;

授课过程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贴近生活的问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授课过程中经常提出问题,是及时提醒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的好方法。

满足小学生学习特点的富有趣味的科学微课程不能是纯粹的知识讲解,而应该像动画片一样充满童真童趣,富有游戏的元素和视觉的冲击力,给学生书本上看不到的惊奇的发现。

具体应该做到:

综合运用讲授、解题、答疑、实验、故事、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构思新颖,人机互动性强;

富有挑战性,运用奖赏手段,奖励学习币换学习用品;

具有故事性,增强童话色彩;

恰当运用权威作用,让教师的头像出镜;

运用卡通作为引导,增强趣味性;

加强观察、实验、制作等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

采取任务驱动,提高观察实验制作的目的性;

增加提示成分,引导他们动手又动脑;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规律;

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启发引导性强,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服务。

微课程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和水平,还需要学生来评判,让学生提出修改建议。

微视频并非只讲授,不思考,而要提示学生暂停视频进行思考,写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与后面的教师讲解相对照。

三、紧扣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解决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的内容应紧扣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明了易懂,能够解决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这就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利用视频、动画、课件、录像、录屏等手段,将内隐变外显,将抽象变形象,将呆板变活泼,将静态变动态,将快放变慢镜,让时光停滞,让时间倒流,让科学史再现,让设想变现实。

同时,应该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正确,系统严谨,不出现任何科学性错误,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能力的提高。

比如,《导管和筛管的认识》微课程的设计,能让不容易观察的变得容易观察。

《植物的蒸腾作用》让长期观察的结果通过微课程显性化呈现。

四、高品质的设计与制作技术,发挥技术优化教学优势

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应富有技术含量,应围绕教学或学习中的常见、典型、有代表的问题或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要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

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完整性、针对性与层次性,包括微课视频、微课录制过程中使用到的微教案、微课件等辅助扩展资料。

微课程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视频画质清晰、图像稳定、声音清楚(无杂音)、声音与画面同步;

内容方面,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形象直观、层次分明;

简单明了,教学辅助效果好;

语言方面,要声音洪亮、有节奏感,语言富有感染力。

录制技术方面,录制方法与工具可以自由组合,如用手写板、电子白板、黑板、白纸、PPT、Pad、录屏软件、手机、DV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制作。

五、任务驱动贯穿探究全过程,实现自主高效学习策略

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不仅设计精美,信息简约,同时还有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任务驱动贯穿探究全过程,能实现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策略。

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准备很多观察、实验和制作材料等。

未雨绸缪,就等开讲,心中有数,静心听讲,那就等于提前进入了学习状态。

由于看微课程是一种自主学习行为,是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补习的一种学习方式,需要的是主动,重要的是坚持,弥补的是不足。

因此,科学教师有必要在设计与制作科学微课程的过程中设置阶梯式问题和学生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有的放矢地参与科学探究体验活动,避免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引领学生观看微课程之前反思自己的学习基础、知识储备、技能水平,找到不理解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后观看微课程视频。

基于上面的思考,设计与制作微课程应注意课前使用的以预习为主,课中使用的应体现精讲,课后使用的微课程应体现拓展与延伸。

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往往有一份高质量的学习任务单。

学生学习任务单成为学生与微课程之间的沟通桥梁和任务驱动按钮,可以让学生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使自主学习成为高效学习策略,不仅仅帮助学生学习与内化知识,还帮助学生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习者可以随时暂停播放,积极思考问题,并在不理解的时候倒回去重播,一遍乃至数遍,直到达成学习目标为止。

学习任务单作为探究脚手架,具有六大功能,一是资源共享功能,在《奇妙的失重现象》微课程任务单中,教师写道:

“为了帮助你顺利完成探究任务,我建议你用好下面的学习资源:

①视频资源:

微课程《奇妙的失重现象》视频。

②网络资源:

失重百科”二是学法指导功能。

如在《奇妙的失重现象》任务单中,教师提示学生:

“在学习本微课程的过程中,希望你做到以下几点:

①有条件乘坐电梯的使用台秤测量一下电梯极速下降时候的读数,并做好记录,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

②关于重力及失重的资料,网络和科技书刊中还有很多,希望你不局限于学习微课程,而是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来丰富自己的认识,可以制作资料卡。

③期待着你能在课堂上大胆地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展示思维导图、介绍实验发现等)介绍你的研究成果,让大家分享你的成功与喜悦。

”三是任务驱动功能,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

四是后续学习准备功能,指导学生根据后续学习内容做好前期准备。

五是困惑反馈功能,让学生记录下学习中的困惑,教师在查阅学生学习任务单的过程中就可以动态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是评价提升功能,可以在任务单中设计相关评价量表,指引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六、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必须要体现出科学学科的特点,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服务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否则将偏离科学课的学科任务,让科学沦为单纯知识学习的应试学科,或是科普教育类课程,或是偏重与单一方面的学科任务,错失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机。

因此,我们只有在厘清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的特征的基础上,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的前提下,创新设计与制作优质的科学微课程,并在此过程中破解相关技术与设计难题,方能真正用技术改变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论文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诱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为现实的、最为活跃的因素,小学生对于知识接受的多少、能力提高的程度与兴趣至关重要。

说教式、灌注式的教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产生厌倦心理。

而用色彩鲜明、图文并茂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可将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教学《环境与我们》一单元时,教师首先利用课件展映一个笑容可掬的地球,世界各地风景秀丽,容光焕发的人们生活在绿色的家园中,随着工厂、人口、重工业的日益增加,地球上的水域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工厂、居民、医院等场所不断向河道内排放大量有害废水、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河面上一片狼藉,只见大量的鱼儿、虾儿忍不住水“味”的窒息而死亡,不时见到几条鱼儿跳跃,从扭曲的嘴角发出轻微的呻吟声:

“给我们一片清水吧,我已经坚持不住了。

”教师抓住有利时机一转话锋: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同学们有何感想呢?

自然地激起他们对破坏环境的不道德行为的憎恨和鄙视。

他们一致表示:

课后一定组成水污染调查小组,采访、记录我们周围水域的污染情况,形成书面调研材料,向执法部门反映,对后期综合治理情况进行追踪调查。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和情绪,也能引导他们深入思维,积极探究。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就学生而言是一个认识过程,其特点是无意识实验占主导地位,有意识实验还很不稳定。

为此,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目的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情境,强化目标,指导学生实验。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真实感受

小学生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具体行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他们的观察常常停留在那些显而易见的表面现象上,而忽视较隐蔽的本质特征。

因此,在实际教学时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用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识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矫正错误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自主探究

由于受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现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世界物质等,单纯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化难为易是优化科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采取恰当的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化难为易。

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易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唤起他们的注意,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事半功倍。

在内容上可使抽象的概念变成有声有形的感性材料,变远为近、由此及彼,突破重点、难点,将使课堂教学中靠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在教学《宇宙》一单元时,笔者把授课地点改为计算机室,首先播映了一段宇航员乘宇宙飞船上太空和登月的录像,学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我国什么时候才可以登上月球?

宇航员在月球上吃什么?

月球上有什么矿物质等等。

这时,学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自主浏览相关的网站,自行寻找、解决提出的问题。

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在大屏幕上展示学生收集的信息,同时为个别搜索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在网上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有学生离开座位跑来跑去看其他同学找到了哪些有关月球的新鲜知识,也不时有学生发出惊叹与交流声。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的发展意识及生态意识的学科,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注重对问题的分析、归纳、判断、解释、预测等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更便于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大胆创新,对于开发学生潜能将大有益处。

在教学《微小世界》一单元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双凸透镜成像,当调节好物距与像距后,能出现一个清晰的物像。

这时学生思维的闸门顿开,教师适时提出:

如果蜡烛、透镜、白纸板的位置固定不变,换上凸度较大的透镜,蜡烛的倒像是否清晰呢?

如不清晰,应怎么办?

教师随机点拨,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思考,然后自主发言。

总结时,再分析眼睛观看物体眼球是如何调节的,并演示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原因等。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应重视的问题

1.课程整合观念要新颖

不少教师仍然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就是整合”,观念肤浅,为了整合而整合,为了使用而使用,忽视“课程本位”,重形式轻内容。

要搞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机整合,教师应以新课标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人才观、师生观。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整合置于以“探究式学习”为优秀的教学模式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科学知识。

同时,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教学课件制作、实验设计、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搞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教育的能力。

2.课程目标定位要准确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有一个度的问题,要切实把握好,否则就会偏离科学教学的重心,因此,在整合中,应根据科学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精心设计整合的内容,做到主次分明,整合精当。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并不只是针对科学教材中的具体知识,最重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能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更不能认为整合就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而是教师激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亲历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获得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践行能力。

3.课程资源认识要清楚

目前,在有些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几乎成为教师的惟一资源,传统资源被忽视和抛弃。

笔者认为,教具、学具、情景图的选用,能用真实的就不用虚拟的。

信息技术不能替代参观考察,不能替代学生动手操作实践。

还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挂图、图书馆等),要根据课程和学生选用恰当的学习资源,不能认为信息技术资源是惟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

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当然,现代信息技术只能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个工具,虽然能代替教师的一部分工作,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可忽视,况且,小学科学课程的动手实践性较强,好多内容不是完全可以用多媒体教学代替的。

所以,这种教学形式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

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科学论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好奇心、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导入的设计,通过猜谜语、讲故事等活动,给学生创设悬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巧用实验,激发兴趣

实验是小学科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不仅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实验的开展,将实验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将书本中的一些抽象知识生动化、现实化与具体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积极评价,激发兴趣

积极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始终保有愉快的情感体验。

因此,教师要重视积极评价的运用,针对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都应及时做出评价,给予他们一句充满赞扬话语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从而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转变教师角色

要想真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教师的角色就必须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主体位置,其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果自然不可能好。

而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改变与学生间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首先,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优秀。

其次,教师要由课堂组织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发展。

再次,教师要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导师、朋友,还要成为教与学的合作者、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