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627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

(其中,第3、5、7、8四个专题为本课程的重点。

  各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整体上又考虑到几方面内容的平衡:

即以重点作家的评析为主,同时兼顾文学思潮、文学史现象的讨论,力争每一讲的角度、方法各有特点,尽可能介绍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包括不同的学术观点,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

同时,充分考虑到电大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中国当代文学史,对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树立文学的整体观。

  专科阶段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补修“中国现当代和外国文学基础”课程中的相关内容。

  三、媒体选择与教学设计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的主教材为《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文字辅助教材为《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品点评》两种。

  主教材《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为专题讲授型,是本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也是本课程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辅导和进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主教材的基础上,采用文字辅助教材、音像教材、网络课件、IP课件、网上辅导等多种教学媒体,充分利用中央电大“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网络优势组织实施远程教育。

各种教学媒体都应以补充分析和阐释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为主。

编制辅助教学媒体的总体指导思想是:

帮助学生自学,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认识理解学习中的有关问题。

  文字辅助教材《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品点评》的设计目标是:

既为学生提供教学大纲规定的作品原著,又帮助和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原著,在顺利地通过考试的同时,培养欣赏文学作品和分析其艺术成就的能力。

  

(二)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为重点讲授型。

主要讲授本大纲规定中的重点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和创作道路,特别是在创作中形成的艺术特点和风格,作家在创作中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地位,以及过去和现在人们对该作家的研究和评价。

既介绍与作家有关的知识,又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为综合介绍型。

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点”:

主要介绍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重要社团、刊物等;

“线”:

主要介绍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各种文学论争、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兴起、发展和变化。

“面”:

主要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总体面貌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以及学习本课程应该了解的其他作家作品等相关内容。

  (四)微课程

  微课程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本大纲规定中的重点作品,包括作品的阅读与欣赏,以及学生在作品阅读与欣赏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常识,并注意分析在作品阅读与欣赏中将会遇到的重点、难点,重点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艺术的认识和体会。

  (五)网上辅导

  网上辅导主要包括常规辅导、日常答疑、教学活动三种形式。

  1.“常规辅导”指在“电大在线”教学平台上开辟本课程的专门教学辅导栏目“中国当代文学(本科)”,定期发布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析文章、辅导材料,以及形式多样的练习题或综合练习,供学生学习参考,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2.“日常答疑”利用BBS讨论板进行网上讨论,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除中央电大的在线平台外,各省级电大和地市级(包括部分县级)电大都有自己的在线平台,学生应学会利用电大系统的各级在线平台寻求帮助。

首先应该选择学生自己所在地电大的在线平台,以便与自己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取得联系,尽快获得帮助,同时也有利于结识学习中的“网友”。

各级各地电大的教师应主动帮助在各级电大平台上寻求帮助的同学。

  3.“教学活动”每学期安排2-4次,主要由中央电大的主持教师集中解答各级各地电大师生在教学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疑难问题。

 教学建议

  本课程鼓励师生通过网络的方式建立“导师型”教学帮扶关系,即在本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某一位教师对相对固定的几位学生进行长期的个别辅导。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了解相关联课程的情况,如专科阶段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本科阶段的“外国文学专题”等。

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如果在专科阶段学的是非中文专业,一定要自觉补修有关课程,否则很难学好本课程。

  本课程以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和重要文学现象为学习对象,其中,涉及到较多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

因此,学习本课程需要掌握足够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基本知识,并对当前文学研究现状有所涉及。

  本课程同其它文学课程相比,实践性较强,抽象的问题较多。

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去当地的名人故居或纪念馆等人文胜地,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引导。

学生在学习中则应在投入精力和时间的同时,还要投入情感,与当代史上的著名作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同时还应通过必要的练习,综合利用本课程多种教学媒体,加强自学。

  教学内容与要求

  专题一 “17年”农村题材小说

  了解“17年”小说创作概况和农村题材小说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掌握赵树理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特点以及从《小二黑结婚》到《三里湾》再到《“锻炼锻炼”》的创作历程;

孙犁《铁木前传》、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的创作特点。

 

  专题二 当代小说中的革命叙事

  了解50年代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

  重点了解梁斌《红旗谱》、欧阳山《三家巷》的创作特点。

  掌握王蒙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到《布礼》、《蝴蝶》、《杂色》再到《恋爱的季节》的创作历程,以及王蒙小说的发展变化、文学成就、创作特点;

古华《芙蓉镇》、邓一光《父亲是个兵》和《我是太阳》、项小米《英雄无语》的创作特点。

  ●专题三 “样板戏”与当代戏剧实验

  了解京剧现代化和当代话剧实验的过程。

  重点了解“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的关系以及“样板戏”产生的文化语境。

  掌握高行健《绝对信号》、何冀平《天下第一楼》、孟京辉《恋爱的犀牛》、赖声川《暗恋桃花源》的创作特点。

  重点掌握老舍的戏剧成就和《茶馆》的创作特点;

《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特点;

高行健《车站》的艺术创新。

  专题四 “朦胧诗”与当代诗歌的探索

  了解当代诗歌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和不同时期的特点。

  重点了解“朦胧诗”产生的文化语境以及“朦胧诗”之后当代诗歌的发展和变化。

  掌握蔡其矫、郭小川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特点;

北岛、海子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特点。

  ●专题五 新时期的乡土小说

  了解新时期乡土小说与“17年”农村题材小说的联系与区别。

  重点了解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和主要成就以及发展和影响。

  掌握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贾平凹《浮躁》、《废都》、《秦腔》、张炜《古船》、莫言《檀香刑》、《生死疲劳》的创作特点。

  重点掌握陈忠实《白鹿原》、莫言《红高粱》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特点。

  专题六 女性文学

  了解新文学诞生以来女性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及主要特点。

  重点了解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发展变化。

  掌握王安忆《长恨歌》、铁凝《玫瑰门》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特点;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私人生活》的创作特点。

  ●专题七 先锋小说

  了解“先锋”的概念、性质和特点,以及先锋小说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重点了解先锋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和特点。

  掌握马原和《冈底斯的诱惑》、残雪和《山上的小屋》的创作特点。

  重点掌握余华的文学成就和《***岁出门远行》、《一九八六年》、《活着》的创作特点以及从先锋到世俗的变化。

  ●专题八 新写实小说

  了解新时期文学从伤痕文学到新写实文学的发展历程。

  掌握刘恒、苏童的“欲望叙事”;

池莉的“生活流”、刘震云“官场系列”写法的不同风格;

以及方方的独特个性。

  重点掌握新写实小说的发展变化与影响;

池莉的市井生活气息与刘震云的乡土气息和政治意识的不同,以及池莉与刘震云艺术风格的不同特点。

  专题九 当代散文的多样化

  了解当代散文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及多样化发展简况;

新时期散文对于“17年”散文的超越。

  掌握金克木《华梵妙灵》、张中行《负暄琐话》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特点;

余秋雨《文化苦旅》、韩少功《山南水北》的创作特点。

  专题十 新派武侠小说

  了解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武侠小说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中的地位;

旧武侠小说与新武侠小说的联系与区别。

  重点了解当代港台武侠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和特点。

  掌握金庸的文学成就和《笑傲江湖》、《神雕侠侣》、《鹿鼎记》的创作特点;

梁羽生《萍踪侠影录》、古龙《浣花洗剑录》的创作特点。

  专题十一 台湾小说

  了解台湾小说的发展变化。

  重点了解台湾现代派小说与乡土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与特色。

  掌握白先勇的“怀旧”主题与文学成就和《台北人》的创作特点;

七等生《城之迷》、张大春《饥饿》的创作特点。

  专题十二 台湾诗歌

  了解台湾诗歌的发展变化。

  重点了解台湾诗歌的主要作家作品与特色。

  掌握余光中的文学成就和《白玉苦瓜》的创作特点;

纪弦《槟榔树》、洛夫《石室之死亡》的创作特点。

  

王荣:

笔记:

“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各说出两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山药蛋派”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十分注重作品的社会功效,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他们的作品既具有“问题小说”的特点,也具有大众化、民间化的特点。

“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等。

B.“白洋淀派”的作品多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歌颂劳动人民的纯净朴实的美好品德,或记录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人情美、人性美,形成了共同的朴素自然、清新柔美的艺术风格。

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孙犁、刘绍棠、从维熙的、韩映山、房树民等。

C.“茶子花派”是一个乡土化与诗意化相结合的文学流派,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情的表现,努力追求一种风俗画和田园诗的风格。

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周立波、周健明、谢璞、孙健忠、古华、叶蔚林、韩少功、谭谈、彭见明等。

谢谢分享!

刘迎娣:

推荐五分钟课程:

李平现代文学欣赏

  

你看过了吗?

喜欢哪几讲?

不喜欢哪几讲?

杨正莲:

莫言的作品:

莫言为什么总要从作品中发掘出“种的退化的命题?

陈明秀:

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农民作家,他的作品很有深度,值得我们去探究。

刘永泉:

获奖作品:

《生死疲劳》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请看张志忠教授的微课:

红高粱精神与种的退化

闫静:

《茶馆》所描写的“三个时代”是什么?

《茶馆》通过对在“茶馆”这一具有社会性的开放场景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旧中国从戊戌政变失败后清政府的腐朽黑暗、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三个时期的社会风云变幻,诅咒了给人民带来灾难的黑暗年代,为吃人的旧社会敲响了丧钟,具有深刻的思想主题。

董立:

小说《玫瑰门》中“玫瑰门”有什么隐晦?

  作者用“玫瑰门”这一书名隐喻女人的生殖产道,也是隐喻女人的逃离和再生之路。

本文中处处流露出对于生殖的巨大厌恶,对于自己与外婆这一母性链条丝丝相扣、紧紧相互缠绕的仇恨;

对于外婆畸形之爱的恐惧与挣脱。

苏眉成年后发现自己长得越来越像外婆,从姿势到神态,遗传基因在神秘的发生着作用;

而外婆也对她越来越纠缠得紧,拼命想把她打造成又一个自己。

苏眉讨厌这种关系,想泯灭少女时代的种种不愉快记忆,想开始属于“自己”的、而非来自于遗传的人生。

谢谢分享!

什么叫“改革文学”?

  中国自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这就是风骚一时的'

改革文学'

,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几乎与“反思文学”崛起的同时,描绘改革风云、塑造改革英雄、记录改革艰难的一批作品也异军突起,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燕赵悲歌》、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都因发挥了为推进改革的重要作用,史称“改革文学”。

陈国梅:

中国当代文学的牺牲精神

  中国平民作家特别是自由作家所具有的独立思想,通常在作品中以令人恐怖的真实表现出思想的光芒。

在批判现实主义基础上开创了一整套独立特行的现代美学与完整的思想价值体系,为中国当代坚持探究思想之源的文学巨匠的群体,同时也是具有非凡忍耐力和巨大牺牲精神的真正的作家群体。

牺牲精神是每个领域的专业人士都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只有具备牺牲精神,社会才会进步!

最好能结合具体作家作品来谈!

徐生霞:

余光中的文学成就和《白玉苦瓜》的创作特点?

标志着余光中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双向改铸和融合的最高成就的则是他1974年出版的诗集《白玉苦瓜》。

  从深层的精神资源上看,《白玉苦瓜》对中西文学的改铸、融合,首先来自西方现代哲人的启迪。

随着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对艾略特创作的接受和理解,余光中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反叛传统”又“并不忽视传统”的双重性特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在他看来,既然西方“现代文艺的这些‘师父’莫不了解,尊重且利用传统”,那么,作为“徒弟”的台湾现代主义诗人就没有理由不“利用传统、发挥传统,使与现代人的敏感结合而塑成新的传统”。

同时,《白玉苦瓜》之所以能对现代与传统,中国与西方文学采取一种整体的观照视角,也得益于这一时期余光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回溯历史,余光中发现,我们祖先创造出的文学中呈现出的某些特征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有着一种内在的同构性关系。

他指出,“在象征主义诸多特质之中,最令我们注意的两项”的一项,便是“官能经验的交融”,而在中国古代诗人“李贺的诗中也充分表现了”这种“特质”。

这证明,不仅“传统”与“现代”之间是有着汇通之处的,而且在中西文学之间也是有着明显的平等对话的可能性的。

  就价值观而言,西方现代主义者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追求,这种对个人及其价值的强调和张扬,在超越了神道中心主义的同时,确实使人类获得了本质性的解放。

然而,不可否认,这种进步也使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当人将自我置于唯我独尊的中心位置时,自我之外的一切人和物则都成为了必须听命于他的被征服、被排挤的对象。

于是,人在将他人和外在环境的敌视推向极端的同时,也使自身丧失了安全栖居的处所。

而在余光中看来,要使现代人冲破这种荒漠的绝境,就不能不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导引。

因为,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价值观不同,中国传统文学以圆环整体作为价值基础。

圆环的中心就是整体的利益,而每个个体的自我实现则在于对这种整体利益的维护。

有鉴于此,余光中认为,诗人不但应该“走在时代中间,知道时代潮流的冷暖,他还要走在前面一点,才能把时代的轮廓看得更清楚一点”。

于是,诗人由怀乡到忧国,乡的形象更多地被象征着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象所取代,而怀乡时的顾影自怜情绪也更多地被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担忧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意识所取代。

在诗人眼里,中国虽然被“皮鞋踩过,马蹄踩过/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白玉苦瓜》),但她仍然有着顽强不衰的生存意识和反抗意识,“惊醒,一阵激越的号声/摧天折地,一排排的炮声/自卢沟桥的那头,隐隐,扬起”(《老战士》)。

对于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中国人来说,“在夜夜哭醒的回国梦里/有一个家——是幸福的”(《小时候》)。

如果说西方现代主义的价值观更多地派生出的是孤独的、平面化的自我形象,那么,余光中诗中的主体与民族、国家则处于一种互动互成的整合关系中。

两相比较,后者这种“对于周围的现实、国际的、国家的、社会的种种现实,具有高度敏感”,恰恰是一种“现代人的意识”的表现。

于是,经过余光中的化用,传统价值观便显现出了一种历久弥新的智慧和现代性的价值。

这种现代性价值不仅对于医治人们在现时代遭遇到的困扰具有确定的意义,而且对于克服西方现代主义“只谈权利,不谈责任”的价值观的偏颇也有所裨益。

京剧现代化和当代话剧实验的过程是什么?

梁维军:

好像京剧的是说带唱,话剧的只有说而没有唱吧!

京剧现代戏最初的萌芽,始于1942年的解放区文艺运动时期,而成规模性的创编和排演始于1958年,其盛兴则以1964年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会演”为标志。

这个时期正是不断强化阶级斗争的时期,此后长期指导“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创作的“两革”理论(即“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也是在这个时期明确并确立的。

从创造“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理想出发,毛泽东十分注意拥有大量受众群体的戏剧创演,在1958年至1964年间在各种场合表达了对包括戏曲在内的文艺状况的不满。

这种激进主义的思想被江青、柯庆施、康生等奉若尚方宝剑,直接插手文艺创作,推出了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三结合”原则,即“领导出思想,专家出技巧,群众出生活”,抽掉了艺术创作中最宝贵的真实性、创作个性和独特体验。

京剧现代戏也不可避免地染上这种时代文化色彩,在为戏曲艺术现代化做出努力的同时,也具有强调阶级斗争、注重道德教化和政治说教、正面人物塑造高大完美的特点,其中一些剧目其后被江青看中并根据“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原则进行了修改后,成为宣传和强化某种政治理念的“符号”,也就是“革命样板戏”。

  因此,京剧现代戏在被作为“样板戏”之前,已经是经过富有艺术创作经验的专家和行家精益求精的艺术打磨,反复锤炼,有比较成熟的故事框架和人物设置,甚至唱腔台词,“不同的主创人员会和自己心目中的观众形成共谋关系,在完成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的前提下,各展风采”。

由于戏剧所具有的直接交流的舞台演出机制、观众接受和欣赏艺术的自身规律等复杂因素,在样板化的过程中极大地限制了江青们完全无视艺术效果的胡作非为,保留着自己原有的艺术特征,如词采斐然的唱词,富有动作性的念白;

在“情节的整一性”方面较之传统京剧的随意性有了很大进步;

另外,一些来自于生活,经过反复演出获得观众认可的经典情节、唱段,在复杂的情势下得以保留,满足了观众潜在的“娱乐”需求。

  关于话剧实验:

  兴起于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主要包括以高行健为代表的一批戏剧家创作的作品:

谢民的《我为什么死了》、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刘会远的《绝对信号》、高行健的《车站》、马中骏等的《路》、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和《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

这些话剧趟出了戏剧创作的新路,重新吸引了社会文化大众的关注,增强了戏剧创作的信心,推动着当代戏剧走出低谷。

这些作品在精神内涵上从不同角度和深度上表现了对人的现代精神状态的关注,而在戏剧功能的探索方面,则同时萌发出追求审美娱乐的鲜明取向,冲破长期以来的道德说教,力求“观”与“演”的互动;

“这些作品以反叛中国现代话剧中的传统形态戏剧结构体制,即布局形式结构为目标,对西方现代戏剧文体资源的吸收借鉴的主要对象是布莱希特、梅耶荷德等。

……假定性、舞台时空的自由性成为本时期话剧问题变革的关键词”。

  1985年以后,出现了传统现实主义戏剧与探索话剧多元并存、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传统现实主义戏剧在深化理性启蒙精神、以现代意识和新的多种艺术手法反映和表现人的生存问题方面有新的进展,其中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锦云的《狗儿爷涅槃》、朱晓平等的《桑树坪纪事》等剧作堪称优秀;

传统历史题材的优秀戏曲作品亦佳作频现,如魏明伦的川戏《巴山秀才》、《潘金莲》,陈亚先的京剧《曹操与杨修》,郭启宏的昆曲《南唐遗事》,周长赋的莆仙戏《秋风辞》等,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80年代被称为当代戏剧的“黄金时代”。

  新时期实验戏剧在戏剧价值方面追求多元,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戏剧的结构,艺术手法多样,是戏剧演变从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的发轫,在当代戏剧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进入90年代以后,虽然戏剧探索仍未停滞,小剧场戏剧的发展成为一个“亮点”,同时出现了主要受欧美后现代思潮影响的先锋戏剧,包括孟京辉的《思凡》、《恋爱的犀牛》,牟森的《彼岸》,林兆华等的《哈姆雷特》、《三姊妹•等待戈多》以及黄纪苏和孟京辉等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以外死亡》等,也有李龙云的《正红旗下》、过士行的《鸟人》等传统现实主义的优秀剧作,有的戏剧作品在实验性与商业性结合方面有了新的尝试,但是,由于受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大环境制约,“黄金时代”的光芒不再,出现追求虚假炫目的舞台物质堆砌、为争奖项而媚俗、直接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等各种现象,戏剧创演流于平庸化的趋向,真诚地关注人、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和精神诉求,深入探索戏剧艺术改革的佳作不多,就整体而言,面对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戏剧危机,当代戏剧改革还没有找到解决症结的良方。

  半个多世纪以来,当代戏剧在顽强的探索、复杂的迷误和种种阻力中蹒跚前行。

21世纪的今天,当代戏剧要在精神内涵、戏剧功能、戏剧形态诸方面走向现代,实验改革之路依然曲折而漫长。

叶学刚:

中国当代文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状态“不在场”

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吗?

张小霞:

如何评价《车站》?

  剧作有一个简单的情节,八个人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和愿望在周末下午来到一个车站等车进城,几次车过不停之后,其中一个“沉默的人”坚定步行进城,其余七人则在焦躁不安、抱怨责骂和偶然对“沉默的人”的猜想中继续原地等待,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车还是没有来,人们这才偶然发现这个车站早被废弃了。

  《车站》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于1983年。

时值改革开放之初,新旧观念的碰撞十分激烈,剧作明显借鉴戏仿荒诞派戏剧,又融入剧作家对当时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生存状态的敏感意识,以“喜剧”方式表现了模糊的荒诞感和悲剧意味。

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该剧的认识并不统一,不久剧作即遭禁演。

现在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