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届高三统一练习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816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大兴区届高三统一练习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京市大兴区届高三统一练习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京市大兴区届高三统一练习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京市大兴区届高三统一练习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京市大兴区届高三统一练习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北京市大兴区届高三统一练习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北京市大兴区届高三统一练习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北京市大兴区届高三统一练习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北京市大兴区届高三统一练习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北京市大兴区届高三统一练习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北京市大兴区届高三统一练习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北京市大兴区届高三统一练习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大兴区届高三统一练习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北京市大兴区届高三统一练习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大兴区届高三统一练习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大兴区届高三统一练习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如果说嵇康、阮籍等是魏晋风度的领军式人物,那么羊祜、陆抗这种磊落坦荡的胸襟也足以在史册中留下千古美谈。

不屈于俗流,保留一份风雅的心胸,王羲之也堪称这方面的代表。

《世说新语·

雅量》记载,郗太傅派人向王丞相家求女婿,王家男儿们听说来挑女婿,个个表现矜持。

唯有王羲之“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反而获得了郗太尉的欣赏,决定把女儿嫁给他,这也是“”(乙)典故的来源。

它启示我们,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豁达心胸,也许会获得高出俗流的人格境界。

交流出智慧是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

“魏晋风流”与“盛唐之音”之所以成为古典文学的两大奇葩,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两个时代思想交流与对话的繁盛。

《三国志·

文帝纪》有记载,身为魏国皇帝的曹丕,竟然会将自己写好的诗赋文章寄给与敌对的吴国皇帝孙权,并且还顺带送给当时吴国的名臣张昭,这是何等风雅的文化盛事!

国家对立并不等于文化对抗,思想交流与对话能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

伤逝》中也记载着曹丕的一则故事:

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与其经常进行思想交流与对话的曹丕知道他的这个嗜好,于是在他死后让参加丧事的人各学一声驴叫来为王粲送行,这也是何等快慰人心的风雅事!

这则颇具小品演绎性质的故事确切地反映了身为一代帝王的曹丕与文士们和谐平等的交往关系。

曹植也有兄长曹丕的风范,喜欢结交文士,喜欢与这些文士高谈诗词歌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更为艺术更具审美情怀的姿态,其《洛神赋》《白马篇》都是后世(丙)的佳作。

“盛唐之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当时宽松的社会氛围下相对平等的思想交流与对话,这里不得不提及杜甫《饮中八仙歌》中那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名句,这简短的一句诗浓缩地刻画了盛唐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与李白高绝千古的艺术形象。

因此,思想交流与对话的展开离不开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这种文化境遇也更有助于推动审美人格的建构。

“审美人格”的想象与建构,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传统士人的心性修养,从而能够在喧嚣面前守候一份宁静,在流俗面前留住一份信仰。

审美人格的建构,在当下更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在当前多元文化互生的氛围中,倡导国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行为。

从形而上的层面来说,国学的发展能够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品格,建构出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

从形而下的层面来讲,国学的提倡能够抵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泛化,发现当下社会思潮中的问题症结。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审美人格”的建构对这两个层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下列可替换文中甲处的熟语和填入乙、丙处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食人间烟火乘龙快婿琅琅上口

B、超凡脱俗东床快婿琅琅上口

C、不食人间烟火东床快婿脍炙人口

D、超凡脱俗乘龙快婿脍炙人口

2、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资治通鉴》是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史,由北宋司马光组织编写。

后人

将他与《史记》作者司马迁并称为“史学两司马”。

B、《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记录魏晋风流的笔记小说,也是我国

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C、《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部断代史,施耐庵受此影响创作

了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D、“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他们与“三曹”的作品

都具有刚健悲凉的风格,文学史称这种风格为“建安风骨”。

3、对文中意思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将苏轼的艺术追求与人格信仰完美地融合于

一体,体现了苏轼的“审美人格”。

B、魏国皇帝曹丕把自己的著作送给敌方,是因为他相信思想交流与对话

能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

C、羊祜和陆抗即使在双方交战时期,也坦然地喝下对方送来的美酒或

药汁,说明那时的人们都有磊落坦荡的胸襟。

D、曹丕在王粲的丧礼上带领众人演了一段学驴叫的小品,可见他与王粲

有着超出君臣等级的和谐平等的关系。

4、建构“审美人格”需要哪些条件?

请结合全文概括。

(4分)

5、试举一例谈谈建构“审美人格”的意义。

(二)阅读材料二,完成第6-8题。

【材料二】

警惕文化粗鄙化

①北大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近日炮轰中国当代文学,称某些少年作家的小说粗鄙成风,往死里写脏、写丑,堪称世界文学之奇观。

②“市场为王”的时代,崇高也好,秀美也罢,有市场号召力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的畅销书写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贾平凹的《废都》开始,就是以粗鄙为卖点,以利益为目标。

后来文坛越来越热衷于给读者端出原生态的脏、乱、丑。

写作唯美的东西反倒被视为“矫情”,表现崇高、无私的精神被视为“虚伪”。

中国当代文学的粗鄙化终于成为了曹文轩先生眼中的“世界奇观”!

这些作家迎合人性的低劣和平庸欲求,而放弃文学的教化和审美功能的追求,实质是放弃对人性中更高贵的价值和意义世界的追求。

③不只当代文学充满粗鄙化。

庸俗的享乐主义盛行,人们都追求最不费力的东西,并被片刻的欲望所引导,没有了精神的深度、厚度和浓度。

于是影视剧只有“搞笑”、“滥情”和“审丑”才有市场。

开放的网络世界也催生了一些粗鄙低俗的网络语言,如“撕X”“屌丝”之类的流行语,传播到每一部手机、每一台电脑中,成为“网络书面语”。

④“粗鄙”虽然不是媒体的“发明创造”,可是媒体的传播效应,却放大了“粗鄙”的影响面,甚至使得“粗鄙”合理化,从而在社会舆论和思潮中起到了特殊的导引作用。

媒体的“粗鄙”现象,首先表现为媒体的“标题党”,用语粗俗。

如2013年6月28日,山东《聊城晚报》刊载题为《李天一他妈的要求高,律师不干了》的新闻报道。

只有粗鄙的时代粗鄙的社会,才会产生粗鄙的传媒业,然后交互作用。

传媒业的粗鄙化,再次为社会粗鄙化加速。

媒体的“粗鄙”起因是由于市场竞争,而消除“粗鄙”却不能只是寄望于市场机制,当务之急是如何设置有利于媒体自我净化的激励条件,让媒体不至于为了生存而游走在底线边缘。

而面对粗鄙的网络语言的风行,提高文化素养,提升审美趣味,显然更为重要。

⑤作家冯骥才也在全国两会上表示,要“警惕中华文化的粗鄙化”。

一个民族文化的粗鄙带来的问题,不仅是对自身文化的损害,而且影响民族素质的下降,同时致使人们丧失文化的自尊与自信。

因为文化的粗鄙化必将“给国民精神带来对自己文化的轻蔑、轻视和无知”。

而失去这种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才是最危险的。

6.下列对文意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贾平凹的《废都》以粗鄙为卖点,以利益为目标,最终导引了当作小说创作的粗鄙化。

B、当代一些文艺工作者创作“搞笑”“滥情”的作品,非但没有提升反而会

降低人们的审美趣味。

C、为了遏制媒体的“粗鄙”,有必要让媒体退出市场机制,消除媒体的生存

之忧。

D、文化粗鄙化的最危险之处并不是影响民族素质的下降,而是会导致国民丧失文化的自尊与自信。

7、结合全文分析“文化粗鄙化”的原因有哪些。

(3分)

8、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抵抗当前的文化粗鄙化。

二、本大题共9小题,共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司马迁二大罪

商鞅用于秦,变法定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苏子曰:

此皆战国之游士邪说诡论,而司马迁暗于大道,取以为史。

吾尝以为迁有大罪二。

所谓大罪二,则论商鞅、桑弘羊①之功也。

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桑弘羊,而世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甚者则名实皆宗之,庶几其成功,此则司马迁之罪也。

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

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

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至于桑弘羊,斗筲②之才,穿窬③之智,无足言者,而迁称之,曰:

“不加赋而上用足。

”善乎!

司马光之言也,曰:

“天下安有此理?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譬如雨泽,夏涝则秋旱。

不加赋而上用足,不过设法侵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也。

”二子之名在天下者,如蛆蝇粪秽也,言之则污口舌,书之则污简牍。

二子之术用于世者,灭国残民覆族亡躯者相踵也,而世主独甘心焉,何哉?

乐其言之便己也。

夫尧、舜、禹,世主之父师也谏臣拂士世主之药石也恭敬慈俭勤劳忧畏世主之绳约也今使世主日临父师而亲药石履绳约非其所乐也故为商鞅桑弘羊之术者必先鄙尧笑舜而陋禹也,曰:

“所谓贤主,专以天下适己而已。

”此世主之所以人人甘心而不悟也。

世有食钟乳乌喙而纵酒色,所以求长年者,盖始于何晏。

晏少而富贵,故服寒食散以济其欲,无足怪者。

彼其所为,足以杀身灭族者,日相继也,得死于寒食散,岂不幸哉!

而吾独何为效之?

世之服寒食散,疽背呕血者相踵也,用商鞅、桑弘羊之术,破国亡宗者皆是也。

然而终不悟者,乐其言之美便,而忘其祸之惨烈也。

(选自《东坡志林》,有删改)

【注】①桑弘羊:

西汉洛阳商人之子,深得汉武帝赏识,统管中央财政近40年之久。

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实行了盐、铁、酒官营,统一铸币等经济政策。

②筲(shāo):

盛饭或粮食的竹器。

③窬(yǔ):

门旁小洞。

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司马迁暗于大道暗:

阴暗

B、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微:

没有

C、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见:

被,受

D、庶几其成功庶几:

希望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天子赏赐给秦孝公祭祀用的肉,诸侯都来道贺

B、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

都明面上忌讳(提到)他们的名字,却阴险地运用他们的理论

C、灭国残民覆族亡躯者相踵也

国家灭亡,百姓流离,自身不保的国君一个接着一个

D、所以求长年者,盖始于何晏

用来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大概从何晏那里开始的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认为恰恰是商鞅变法导致了百姓与秦统治者的对立,最终使秦王朝亡

国灭种。

B.苏轼批评后世君主采用商鞅、桑弘羊式的变法,而不愿学习尧、舜、禹的

治国之道。

C.苏轼鄙夷桑弘羊的才能,但还是用“善乎”表达了对他做到“不加赋而上

用足”的赞赏。

D.苏轼认为后世人依然食用钟乳乌喙而纵情酒色,不知道吸取何晏服用寒食

散而最终死去的教训。

13.苏轼认为司马迁二大罪分别是什么?

14.苏轼认为后世君主采用商鞅、桑弘羊的变法而不觉悟的原因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7题。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①宴作

  李商隐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②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③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只尔,嵩④阳松雪有心期。

【注释】①崇让宅:

洛阳崇让坊王茂元宅。

此时诗人在朝廷受到排挤,暂住岳父王茂元家,妻子仍在京城长安。

②红蕖:

红莲。

③濩落:

空虚冷落。

④嵩:

即河南嵩山,古代学道隐居之地。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的意思是露凝如细小的冰粒,说明露重天寒。

风摇翠竹,飒飒作响,也像在悲泣一般。

B.第三句“聚散”重点是在“散”上;

第四句叹惜池中红莲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盛开。

C.第五句“悠扬”形容“归梦”的悠长。

“惟灯见”使人仿佛看到一盏孤灯伴着诗人朦胧入梦的景象。

D.亲朋会饮,本为乐事。

但此诗所写却不是宴饮之乐,而是由此引发的诗人的幽怨悲情。

16.“莲”作为意象内涵丰富,下列诗句借“莲”表现诗人高洁品质的一项是(3分)

A、盈盈荷上露,灼灼如明珠。

(晋·

陆云《芙蓉诗》)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唐·

王维《山居秋暝》)

C、暴之烈日无改色,生于浊水不染污。

(宋·

包恢《莲花》)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7.钱良择评论此诗“情深于言”。

请你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本诗“情深”的具体表现。

(6分)

3、本大题共7小题,共2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4题。

秋风桐槐说项羽梁衡

  ①这里属于江苏省宿迁市。

我原本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座古朴的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这项羽故里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

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

②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

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特别的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

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

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

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

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

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xī)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

③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

它体型庞大,巍然如山,又寿命极长。

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

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

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

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gāng)鼎;

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

但不管南枝、北枝都绿叶如云,浓荫泼地。

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

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

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④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不知几经战火,文物留存极少,而他的故里却一直没有被人忘记。

清康熙四十年,时任县令在原地竖了一块碑,上书“项王故里”四个大字,从此这里就香火不绝,直到现在有了这个旅游城。

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

如:

破斧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锦衣夜行……。

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来条,项羽一人就占到百条。

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呀,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

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这一份文化贡献。

⑤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

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则止;

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活埋俘虏几十万;

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

他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

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

但他却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

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

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

说罢拔剑自刎。

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

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

他与刘邦长期争斗,看到生灵涂碳,就说百姓何罪?

请与刘邦单独决斗。

狡猾的刘邦当然不干。

这也看出他纯朴天真的一面。

⑥项羽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

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填了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好歌词,感天动地、流传千古。

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

他身上的这些矛盾、冲突、故事,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因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民间说唱的好话题。

连国粹京剧都专为他设了一个脸谱。

直到现在,他的故里又出现了这个旅游城,城门、大殿、雕像、车马、演出、射箭、投壶、立体电影、仿古一条街。

⑦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

百姓自觉地封他为神,这就像商人把关羽奉为财神,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

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

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

  ⑧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

后人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

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而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骓马的背上,作扬鞭驰骋(chěng)状。

⑨这个旅游城的设计是以游乐为主,所以强调互动,游人可以上去乘车骑马,可以与雕像拥抱照相,可以出入项羽的卧房、大帐。

但是有两个地方不能去,那就是青桐树下和古槐树旁。

两棵树周都围了齐腰的栏杆,只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

)玩。

再嬉闹的游人到了树下也立即肃穆而立,礼敬有加。

他们轻手轻脚,给围栏系上一条条红色的绸带,表达对项王的敬仰并为自己祈福。

于是这两个红色的围栏便成了园子里最显眼的、在绿地上与楼阁殿宇间飘动着的方舟。

秋风乍起,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

⑩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

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

我以为要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文字,如《史记》;

一种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

第三种就是古树。

因为世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的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

它可以超出人十倍、二十倍地存活,它的年轮在默默地帮人类记录历史。

⑾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

(有删改)

18.文中加点词语的读音与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扛(gāng)鼎岁月沧桑

B、栖(xī)身浅尝则止

C、亵(xiè

)玩破斧沉舟

D、驰骋(chěng)生灵涂碳

19.下列词语中的“疾”与第④段“狂呼疾喊”之“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疾驰B、疾恶如仇C、奋笔疾书D、疾风暴雨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故里被设计成以游乐为主的旅游城,但作者并没有否定这种商业化的

做法。

B、第⑧段末对姑娘和小男孩的描写,暗示项羽故里对他们仅具有游乐价值。

C、第⑨段“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

D、作者认为司马迁和青桐古槐一样,都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

21、第③段写出了手植槐的、、的特点(3分)(画出4格)

22、本文以“秋风桐槐说项羽”为题目,请结合第④-⑧段回答,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项羽”的?

(6分)

23、简要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4、作者说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文字,如《史记·

鸿门宴》中记载“范增,,项王默然不应”。

一种是文物,如苏轼《前赤壁赋》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第三种就是古树,如杜甫《蜀相》中“,。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四、本大题共2题,共60分。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做答。

不超过150字。

①观察这张照片,你对高中三年“试卷摞起来可等身”的现象,有何看法?

要求:

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②高中生活即将结束,请写一段话表达你对高中三年学习生活的感受。

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③这张照片反映的是某高三考生的学习生活。

请选取你在家里学习生活的某一场景,进行描写。

要求:

具体、形象、生动。

26.作文(50分)

阅读下面文字,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①文题一

请以“把根留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②文题二

卡莉·

菲奥利娜是惠普的女总裁,毕业25年后,她回到母校演讲。

她说:

我在斯坦福上过的最难忘的一门课程是“中世纪三大教派的政治哲学”。

每一个星期我们都得阅读1000页的论著,在周末时要把阅读的内容提炼成一份仅有2页纸的精髓。

那种近乎苛刻的提取精髓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

而那门课程同时也让我领悟了生命的意义,人生就是不断提取精华的过程。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大兴一模试题答案

一、

(一)

1、C

2、C“施耐庵”应为“罗贯中”

3、AB“因为他相信”属强加因果;

C“那时的人们都有”错,原文陆抗喝羊祜送来的药汁时手下劝谏他;

D“演了一段学驴叫的小品”错,原文的意思是学驴叫有小品的性质。

4、①深厚的艺术修养,②磊落坦荡的胸怀,③平等的思想交流与对话,④自由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

(评分标准:

每点1分,共4分)

5、“审美人格”的意义:

①让人在喧嚣的社会中心灵宁静,有信仰;

②有助于提升民族的文化品格,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

③抵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泛化,发现当下社会思潮中的问题。

举例恰当1分;

答出上述任一点意义即可,1分;

能结合例子阐释意义2分)

(二)

6、BA“《废都》导引了当代小说创作的粗鄙化”错;

C“让媒体退出市场机制”与原文“不能只是寄望于市场机制”不符;

D“并不是影响民族素质的下降”错。

7、①庸俗的享乐主义盛行,人们的精神生活贫乏(抄原文“庸俗的享乐主义

盛行,人们都追求最不费力的东西,并被片刻的欲望所引导,人没有了精神的深度、厚度和浓度”也算对)

②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