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909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9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7页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7页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7页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7页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7页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7页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7页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7页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7页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7页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7页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7页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7页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7页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7页
亲,该文档总共9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调整数据Word文档格式.docx

五代后梁时,改宋州睢阳郡为宣武军,柘城县属之。

后唐时,改宋州宣武军为归德军,柘城仍属之。

后晋、后汉、后周三代,柘城皆属归德军所辖。

宋初属京东西路应天府(今睢阳区),至崇宁四年(1105年)改属拱1州(今睢县)。

金贞元元年(1153年)属睢州。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并入襄邑(今睢县)设巡检司。

元成宗八年(1304年)复置,属睢州。

明洪武七年(1374年)县废,并入宁陵县,三年后复置,属睢州。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属归德府(今睢阳区)。

清沿明治。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属开封道,二十一年(1933年)改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商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柘城县属商丘行政公署。

1958年12月商丘、开封两专区合并,柘城县属开封专区。

1961年开封、商丘专区分设,柘城县属商丘专区所辖。

1997年,商丘升格为地级市,以市带县,柘城县属商丘市至今。

三.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柘城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的东南翼,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

海拔高程在42.90米——52.80米之间,平均高程47.85米。

高程差约10米,自然坡降为1/3500——1/5000。

由于历史上黄河泛滥改道,形成一些碟形、条形洼地,局部地形略有起伏。

柘城县城区南部为老城区,西部、北部为新建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余河坡流经城区西部,废黄河自西北入城绕城区北、东部逶迤东南流过,北部有北旧湖地势低于城区。

2.气候气象

柘城县地处中纬度,属于东部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气候和雨量变化显著,其特点:

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全年平均日照数2258.0小时,日照百分率56%,年太阳辐射总量118千卡/厘米2。

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4.3℃,年内以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27.5℃,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为-0.5℃。

全县年平均降水量734.2毫米,年际变化大,季节分布不匀,降水量高峰在6——8月份平均达383.6毫米,占全年的53.3%,冬春较少。

旱、涝灾害频繁,其中旱灾尤为突出。

3.水文

(1)水资源

全县水资源包括天然降水、地下水及过境水三种。

天然降水:

多年平均径流深82mm,相应径流量0.84亿立方米,地表径流多集中于汛期,利用较困难,易形成洪涝灾害。

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资源埋藏浅,估计储量为23.3亿立方米,矿化度小于2克/升,水质好,适宜食用和灌溉,是可供开采的主要地下水源,多年平均补给量1.79亿立方米,允许开采量1.36亿立方米。

慈圣、远襄、牛城、陈青集一带属富水区或中等富水区,占全县总面积的76%,起台、胡襄、申桥、安平一带属贫水区,占全县总面积的42%。

过境水:

境内共有1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道41条,分布均匀。

在这41条河道中,只有涡河、惠济河常年有水,其他均为季节性河道,地表过境水年均总量约为5亿立方米,可直接用于农业灌溉。

全县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4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0.8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79亿立方米,96年人均280立方米,亩均239立方米。

2002年人均水资源为268立方米。

(2)河流、湖泊

北旧湖是县境唯一的内陆湖泊,原系古县城,周长5.5公里。

县城历经多次水患淤积,形成外高内低的洼地。

据《柘城县志》(清光绪版本)记载:

“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五月,阴雨连绵;

六月,昼晦星见,风雨交作,昼夜如注,四十余日,(黄)河决野鸡岗,入境二十余里,民被冲者万家,溺死无计,浸城丈余,凡县治、学官、公署、民舍、庙祠皆倒没”。

旧县城便成为烟波浩渺的北旧湖。

至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由知县姜寿率民在旧城南关筑新城,周长两公里(即现城处)。

北旧湖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已渐趋干涸。

柘城县属淮河流域,大部分河道属涡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晋沟属颖河水系。

目前,柘城县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有涡河、惠济河、太平沟、蒋河、废黄河、永安沟、小洪河、马头沟、明净沟、洮河共10条。

这些河道除涡河、惠济河基本常年流水外,其余均为季节性河道。

涡河在县境南横流而过,县境中有惠济河、蒋河、永安沟斜贯南北,东有太平沟、洮河蜿蜓南下。

4.土地资源

柘城县地处黄河冲积扇的东南翼,受黄河南泛冲积的影响,其南部和西南部质地多为粘土和重壤土,北部、东部和东北部质地多为沙壤土,东南部质地多为中壤土、重壤土和淤土。

全县土壤共分二个土类,三个亚类,五个土属,十三个土种。

主要为潮土类,面积为80950.99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99.82%,其中淤土属占土壤总面积的50.2%,两合土属占49%,沙土属占0.2%。

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

其中,含磷量普遍不足,11%左右的土壤缺磷和极度缺磷;

含氮量以淤土最好,两合土次之,沙壤土最低。

近几年,由于普遍增加了施肥量,土壤的养分含量有所增加。

据柘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截止2002年,柘城县有一级土地利用类型7个,二级类型26个。

土地总面积104203.31公顷。

表1-1柘城县土地利用类型构成表单位:

公顷

地类

面积

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耕地

71485.5

68.6

园地

758.1

0.7

林地

3931.2

3.8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16965.8

16.3

交通用地

4244.7

4.1

水域

6336.9

6.1

未利用土地

487.1

0.5

土地总面积

104203.31

100

5.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

柘城县有丰富的植被资源,但多为人工植被。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红薯、水稻、绿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芝麻、花生、油菜、烟叶、瓜类、蔬菜等;

林木主要有泡桐、榆、槐、柳、杨、椿、桑、白蜡等;

果树主要有苹果、桃、梨、李、枣、柿等。

此外还有100多种花卉,100多种药材。

目前古树名木进行登记的只有四株,详见表1-2。

表1-2柘城古树名木一览表

树木名称

具体位置

树高(米)

胸围(厘米)

冠幅

保护级别

编号

中文名

拉丁名

银杏

Ginkgobiloba

柘城县陈青集镇毛堂村委会郭庄村门牌1号郭德振家门前

21

270

19

银杏—豫N0019号

皂荚

Gleditsiasinensis

大仵乡朱贡寺村炎帝朱襄陵庙内

20

290

17

皂荚—豫N0018

四子合抱老楮树

Broussonetiapapyrifera

柘城县老王集乡板曾口村板口学校外西南角

18

230

楮树—豫N0020号

银杏、楮树合生大树

Ginkgobiloba

Broussonetiapapyrifera

柘城县岗王乡孟庄村

23

560

26

 

(2)动物资源

动物有:

牛、马、猪、羊、鸡、鸭等家畜、家禽;

兔、刺猬、鸽子、麻雀、啄木鸟等野生动物,还有其他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昆虫类动物。

6.矿产资源

柘城县矿产资源以煤为主,地下煤资源主要分布在以胡襄为中心,东西走向为30公里左右,南北走向为15公里左右,煤炭储量为200亿吨左右辐射到老王集乡、牛城、远襄、大仵、岗王等乡镇。

虽然目前该煤田还处在前期勘探阶段,但煤炭资源的开发对柘城经济的长远发展将发生重大影响。

四.文物古迹

县域范围内现有文化遗址83处,古建筑7处,古墓葬(群)11处,近现代纪念性遗址7处,馆藏文物1800余件。

其中已经公布的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1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

岗王乡孟庄殷商文化遗址出土的草鞋底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鞋”。

表1-3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统计表

序号

名称

时代

级别

地理位置

保护情况

1

李庄遗址

商代

国家级

申桥乡李庄村北

良好

2

柘城故城

新石器—明

省级

城关镇北旧城内

城市建设冲击严重

3

孟庄遗址

商代—明

岗王乡孟庄村北

有非法建筑

4

邵园汉墓

东汉末

邵元乡邵元村西北隅

自然破坏

5

朱襄陵遗址

市级

大仵乡朱贡寺村

保护较好

6

锦鸡园

县春水路康乐街北端

7

天齐庙

明、清

远襄乡远襄南街

较好

8

中野前线指挥部旧址

1947年

岗王乡刘楼村

自然毁坏严重

9

关帝庙

民国

慈圣镇慈圣小学

10

北王庄遗址

新石器—汉

县级

伯岗乡北王庄村东

11

郭村岗遗址

牛城乡郭村岗西头

12

杨庄汉墓群

13

高庄遗址

新石器

陈青集乡高庄村东200米

14

王楼遗址

牛城乡王楼村小学南

15

李安楼遗址

远襄镇李安楼村西南

水利工程破坏严重

16

史堌堆遗址

老王集乡史堌堆村

村庄覆压

17

大毛遗址

商、战国

河南省柘城县安平镇大毛村北

18

唐庄遗址

商、战国、汉代

伯岗乡唐庄村西北隅

一般

19

老君堂遗址

商—汉

远襄老君堂东头

20

尚寨遗址

尚塞乡尚塞村西南300米

21

青堌堆寺遗址

战国

远襄乡李安楼西南600米

22

胡庙墓群

汉代

申桥乡胡庙村学校东南部

23

力士岗墓群

岗王乡力士岗村东南部

24

陈思济墓

慈圣乡虎陈村东500米

25

柘桑树

老王集乡板曾口村

26

李子金墓

清代

皇集乡前罗里村

27

蚕姑庙

陈青集镇梁湾村东

28

山陕会馆

远襄镇北街

29

冀鲁豫皖野战军临时指挥部旧址

现代

张桥乡王金门村北部

五.城区城市建设及发展概况

1.城区建设概况

近年来,柘城县委、县政府用大城建的思维和眼光谋划县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市场化运作,以争创省级园林城、卫生城为目标,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

从2006年以来,鑫城花园小区、承德家园、正大商住广场、盛世金街、中原商贸街等陆续开工,有些已交付使用,城市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市场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大、行政新区建设已具雏形,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位正在不断提升。

200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948公顷,城区人均建设用地99.7㎡/人,四大类建设用地分别为:

居住用地55.8%、工业用地9.8%、道路广场用地11.4%、绿地0.6%。

建成各类城市主要道路18条、道路面积80.6公顷。

2.人口状况

据县公安局统计资料,2005年城区人口为9.5万人。

2001年增长率为7.57‰,2002年增长率为5.00‰,2003年增长率为4.39‰,2004年增长率为4.20‰,2005年增长率为6.22‰。

3.城市管理

在城市管理方面一是开展了县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对占道经营、马路市场、乱搭乱建、乱停乱放、城市“牛皮癣”等问题进行了专项治理,实行周三、周五下午全县各单位人员义务劳动日制度,并形式长效机制。

同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城市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加大宣传力度,有效增强了城市居民的城市意识,卫生意识和法律意识。

二是对城区所有沿街道路,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门前八包”责任制。

三是做好了垃圾统管统运工作。

按照“单位保洁、定点倾倒、统一运输、从严管理”的原则,坚持主要街道路面一天一扫,垃圾定点定时倾倒,日产日清、定时洒水,有效改善了县城面貌。

四是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坚持城市管理常抓不懈。

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两城”创建指挥部,两城创建办的成立,加大了城市管理力度,有效地促进了“两城”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六.县域建设及发展概况

1.行政区划

柘城县下辖21个乡镇,其中建制镇7个,分别是城关镇、陈青集镇、起台镇、胡襄镇、远襄镇、慈圣镇、安平镇;

乡14个,分别是邵园乡、张桥乡、梁庄乡、牛城乡、洪恩乡、大仵乡、老王集乡、马集乡、小吴乡、伯岗乡、岗王乡、申桥乡、李原乡、皇集乡。

7个建制镇中,胡襄镇是河南省重点镇,陈青集镇、慈圣镇是商丘市重点镇。

慈圣镇于1988年撤乡建镇,起台镇于1989年撤乡建镇,安平镇于1998年撤乡建镇,远襄镇于1998年撤乡建镇,陈青集镇于1999年撤乡建镇。

2.人口状况

2005年全县总人口为986200人,其中,城镇人口约147938人,占总人口的15%。

3.社会经济状况

“十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8.7亿元,年均递增6.9%,人均生产总值4109元,年均增长6.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06万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3亿元,年均增长30.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8元,农业人均纯收入2050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亿元,年均增长11%。

4.城镇交通设施建设

县域已形成了以省道商周公路为骨架,以柘睢,柘宁,柘鹿,柘太,柘郸路为依托,以城乡道路为支脉的干支结合,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全县80%的行政村已通柏油马路,现拥有大型客,货车辆400多辆,其它营运车辆上千辆,农用车辆近万辆,每天直达北京、天津、温州、广州、上海、太原及沿海方向的客车都在开行,实现了乡乡通客车,村村有车辆的目标,不断扩展了柘城同外界的交流渠道,基本满足了全县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及经济生产的需要。

境内公路34条,长351.44公里,有沟通7个地区,31个县市的10多余条客运线路。

七.环境概况

柘城县域污染主要是河道污染,河道污染现象很严重,河道污染多是来自上游的污染,河流基本失去水体自净功能;

由于废污水排放量大,污水未经处理或简单处理直接排入河道,使河道基本成为排污河道。

惠济河是柘城县重要的河道,从开封入睢县携带大量的污染物,加上睢县的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体黑臭,有机污染严重,超标物为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氟化物,从睢县夏楼到出境柘城砖桥断面整个河段水质类别大于V类。

县域污染还表现在粉尘污染、烟尘、农药污染。

第二章绿地现状分析及综合评价

一.县域绿地现状分析

1.县域绿地现状概述

柘城县林业资源丰富,林木覆盖率达到28.3%。

2006年,柘城县林业生态县建设已通过省级验收,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林业生态县”先进单位,在商丘市率先实现了林业生态县。

拥有较好的绿地基础条件。

柘城县域的现状绿地主要包括林地、村镇绿化,还有大面积的农田形成的自然区域。

(1)林地

县域内主要林地种类为防护林、经济林。

1)防护林

●滨河、道路防护林

县域内防护林以沿河流、道路两侧的防护林为主,建设相对较好,沿过境河流、道路两侧防护林地建设已初具规模,树种以杨树、泡桐、国槐为主,其中速生杨占绝大多数。

●农田防护林

农田防护林是为了调整与改善脆弱、多灾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而建立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其最高目标是建立或恢复持续而稳定的高生产力水平、高生态效益的农田生态系统。

柘城县处于豫东平原,其农田防护林网主要以农田防护林带为主体,结合滨河、道路绿化构成防护林网,具典型的平原林网特征,农田林网间作控制率高,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前期营造的农田防护林树种结构单一,植物皆为乔木层,品种以杨树、泡桐为主。

●部分林木受损严重,部分林带残破不全,低效林较多,过熟林面积不断加大,影响了农田防护林整体效能的发挥。

2)经济林

全县经济林面积约133.33公顷,大多数是在耕地上种植,主要分为用材林、果树、苗圃三类。

●用材经济林杨树、泡桐、杞柳等采用农田间种与小麦等其它农作物套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果树主要有苹果、桃、梨、李、枣、柿等,成片种植,大部分集中在柘城县、慈圣镇、洪恩乡、马集乡、牛成乡等地。

其中慈圣镇苹果园、牛成乡的百年梨园目前已初步形成采摘、观光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

●柘城现有苗圃160公顷(0.24万亩),苗圃均为农民在自家耕地上自主种植,规模小、种类单一,主要是杨树、泡桐、国槐等,苗木的数量、规格、质量都需进一步提高。

(2)村镇绿化

目前村镇内部绿化水平较低,大部分村镇缺乏集中绿地,村镇主干道的道路绿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水平参差不齐,但村民有在房前屋后栽植树木的良好习俗。

村民结合生产在村镇周边种植片林,每村有不少于1亩的片林,逐步形成了环村镇的绿色林带基础。

(3)农田

耕地在县域范围内占总面积的68.6%,有71485.5公顷,是县域范围内绿色空间构成的主体部分。

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小米、辣椒、大蒜,尤其是辣椒已成为支撑全镇经济发展的主导产品,主要品种有:

红樱椒、子弹头、大椒等。

所产椒果因椒形好、辣味浓、色泽鲜、营养丰富而畅销全国各地,亩均创收达到2000元,成为豫东乃至全国闻名的辣椒生产基地。

2.县域绿地现状评价

(1)优势

●大环境绿化基础优良,具有典型的平原型绿化特征。

1986年柘城县即实现了平原绿化初级达标,被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2004年柘城县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县”,2006年柘城县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林业生态县”。

城区及村镇被大面积的农田所包围,结合大规模的农田防护林网成为平原绿化方式的良好示范。

●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形成良好的自然基底。

多条河流、干渠在县域的穿越使富水区及中等富水区占全县总面积的76%,这为地区的绿化和生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特色林果产业具潜在的吸引力。

牛成乡的梨园、慈圣镇的苹果园为县域特色林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县域环境特色的营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

绿化与文化资源的挖掘相结合,可对绿地建设的空间和内涵进行延展。

●县委县政府对全县绿化工作的重视形成有力的保障。

县委县政府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卫生城为目标,在绿地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形成有力的促进和保障。

●群众绿化基础深厚。

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余场地或承包的责任田栽种泡桐、杨树等树种,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形成了较好的生态和景观效果。

(2)存在问题

●网状绿地体系的生态稳定性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在保持网状体系特征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斑块状林地。

●区域的景观资源特色如平原特色、水网景观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等需进一步强化和提升。

●四旁防护需加强。

各类防护林结构单一、树种单调,防护效能及景观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村镇绿化的“质”和“量”需大幅提高。

●未能有效控制县域内城镇小企业的污染排放,为今后的环境及绿化建设增加了难度。

二.柘城县城区绿地现状分析

1.城区绿地现状概述

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绿地即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其包含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