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776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

《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北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Word文档格式.docx

’故馆阁宿历,相传谓之‘害肚历’。

南宋时期,时为太学生的陈鹄也在馆阁中供职。

陈鹄喜欢别出心裁,他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自己的发明创造:

“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

”陈鹄偏偏不愿意写“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写上“感风”,还沾沾自喜地声称“感风簿”跟“害肚历”可谓一联绝对。

陈鹄创造的“感风”一词也是有来历的。

与他同时期有个中医学派,史称“永嘉医派”,创始人陈无择写了一部医书《三因方》,将复杂的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

外因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

内因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不内外因指虎、狼、毒虫等意外疾病。

陈鹄于是创造性地把外因之首的“风”信手拈来,前面冠上一个“感”字,“感”者,受也,故称“感风”。

“感风簿”一词从此开始风靡官场。

到了清代,“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成为官员请假休息的托辞。

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一书中说:

“按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时‘感风簿’之遗意。

”清代官员的创造性在于将“感风”变成了“感冒”,“冒”是透出的意思,“感冒”即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今天终于全面爆发了!

从官场发源,“感冒”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口语。

人人都会感冒,人人都会说“感冒”这个俗语,可是它有趣的来历却被遗忘了。

1.下列对“害肚历”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害肚历”相传是宋代馆阁官员们择请假簿的俗称。

馆阁中的官员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腹肚不安,免宿”一句,“害肚历”由此得名。

B.“害肚历”的来历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人详细的说明,为后人考察“害肚历”一词提供了具体的资料。

C.“害肚历”上请假时间累计不超过四天,“腹肚不安”不一定真的是身体有病,而是一种相沿成习的括辞。

D.“害肚历”一词的出现和宋代馆阁以及馆阁官员的关系密切,这个名称被南宋的陈鹄戏谑地改称为“感风簿”。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感冒”是我们今天常见的流行病,可是在任何一部典籍中都找不到“感冒”一词。

作者考证发现,“感冒”最早是一个官场术语。

B.宋代设置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事务的机构,通称“馆阁”,这是“害肚历”一词产生的场所。

C.南宋“永嘉医派”创始人陈无择,在他的医学著作中,将复杂疾病病源分为三种——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

D.北宋时期,“害肚历”一词出现:

南宋时期,“感风簿”一词开始风靡官场;

清代,演变成了“感冒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鹄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感风簿”一词的由来。

看来“害肚历”对陈鹄创造“感风簿”一词有一定的启发。

B.陈无择将复杂的疾病分为三种,虽难能可贵,但不是很科学。

例如我们今天常说的“抑郁症”“传染病”等便无法归入其中。

C.“感冒”一词最开始是官场专用语,意思是感我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但很快就成为医学术语,为我们所熟知。

D.“感冒”一词进入了人们的日常口语,成为人们熟悉的一个词,因而它有趣的来历被遗忘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麻姑观瀑记

登麻姑,过半山亭,折而百步许,有声骤起于涧,轰轰然。

予诧曰:

“雷也。

”客笑曰:

“非也。

”已更折百步,有物摇扬天际,下属崖壁,皓然一色。

“雷也”。

客又日:

‘作 

也” 夫雷必雨俱,而雪非江寒不有。

今方霁矣,而时则暑也, 

胡为乎雪乎?

彼轰然者何也?

更前数十步观之,非雪也,瀑也, 

其声则瀑之坠石而春子崖壑之间也。

予之言谬矣。

时予酣不自己,乃逐蹑微磴下,猿引贯丛石,抵溪之受瀑处,欲细观其曲折。

至则寒思扑面,俄顷侵肌骨。

崖端蓬勃澎湃,崩雪卷玉,余气作烟雨数十丈,盘舞喷薄,天日为噎。

崖下苔矾层错,奔涛疾激,稍失足,且逐浪去。

予数呼客返,辄不应。

客复把余往,顾盼崖石,若有所指画。

予见其髯额张动,亦终不闻其语,乃大笑。

既退,语客:

“予于霁知其不为雷,于暑知其不为雪。

万一过此,而适当冥晦与夫阴凝栗烈之候,雷与雪亦乌可辨哉?

夫雷以气震,非著鼓钟兄吾之有质可名;

而雨之结为雪,雪之泮为水与瀑,一族也。

予言果谬哉?

”客笑不复应。

  是山之奇以泉,泉以瀑。

当隆、万时,守相有爱而振之者,更为亭台花石之属点染之,观益壮。

杖履冠盖,晨夕交道路。

至于今而残坏极矣,向所玩者,委诸宿莽,而不可问矣,仅盘石间一古柳亦且斩艾不留余蘖,山之兴废则有时哉。

虽然,观可改,瀑不可改。

亭台花石之属,近数岁,远数十岁,而瀑之寿干秋也。

夫果千秋也,则数岁数十岁之兴废,直未足以喧寂之矣。

  是日,境甚幽,观甚晰。

所谓客,赵子淳生、玉衡,凡三人。

(选自明代徐芳《悬榻编》,有改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予之言谬矣 

谬:

错误

B.时予酣不自已 

酣:

畅快

C.余气作烟雨数十丈 

作:

兴起

D.向所玩者,委诸宿莽 

委:

丢弃

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描述麻姑瀑布“声如雷”和“形似雪”的一组是(3分)( 

A.有声骤起于涧,轰轰然 

至则寒风扑面,俄顷侵肌骨

B.予见鬂其颊张动,亦终不闻其语 

有物摇扬天孙,下至崖壁,皓然一色

C.其声则瀑之坠石而春于崖壑之间也 

崖端蓬勃澎湃,崩雪卷玉

D.崖下石矶层错,奔涛疾激 

雪之泮为水与瀑,一族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后项是(3分) 

A.这篇游记比喻生动,绘声绘色,将麻姑瀑布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文章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

B.作者在麻姑欣赏到瀑布美景,很是喜欢,想走到近处仔细观赏,途中还看到猿猴在山石间攀援穿行

C.观瀑归来,作者向客人指出,瀑布声如雷,形似雪的说法有些道理。

如果赶上天气晦暗,阴冷结冰寒风刺骨的日子,这种感觉会更强烈。

D.麻姑瀑布闻名于世,一时游人络绎不绝。

而今亭台残坏,游客稀少,而泉瀑不因人事而废替,依然气势恢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予数呼客返,辄不应。

(5分)

(2)虽然,观可改,瀑不可改。

这台花石之属,近数岁,远数十岁,而瀑之寿千秋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定的。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菜衣:

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菜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

位于宜昌之西。

韩十四去江档探亲要经过此地。

8.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9.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2)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君问归期未有期,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两道大题中选定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刘继明

女高音在春天即将过去的时候,被一场致命的疾病击倒。

小偷敲开门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双美丽得令人心悸的濒死者的眼睛。

就在他还未来得及问“请问您要花吗?

”的当儿,他手里拿着的那束花已被轻轻地接过去了。

“好香的玫瑰呀!

”小偷听见她凑近塑料花认真嗅嗅说。

小偷一时有点惶惑。

“是刚采到的吗?

”她捧着塑料花往里走时又回眸一笑,“大谢谢了。

”她再次把脸贴近塑料花,陶醉地闭上眼睛。

小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显得拘束不安。

“您看这花放在哪儿好?

”她捧着那束塑料花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好久没人给我送花了。

您看过我演的哪部歌剧?

《杜兰朵公主》?

《卡门》?

还是《原野》?

噢,那您听过我的音乐会了。

”她总算找到一个空罐头瓶,“您看这花插在这里面行吗?

我这儿空罐头瓶有的是,可就是没那么多的花。

”她又喘息似的笑了笑,“您从哪儿知道我喜欢玫瑰的?

我可从来没对人说起过。

”她忽然偏过脸,孩子气地把双手合胸前,“您猜猜看,我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小偷摇了摇头。

“弹钢琴。

”她轻轻吐出三个字。

她坐在钢琴旁喃喃地说。

琴声蚕丝一样从她手指下滑出来,显得软绵无力。

“您能听得出来是哪一首曲子吗?

”她说,“我的手指弱得像棉絮,您没法想象我十五岁的时候就是靠这支曲子走进音乐学院的,《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您听出来了吗?

可惜我不能唱了,大学时代我唱它得过大奖。

”她的手指在琴键上无力地垂下,“您在听吗?

“我该走了。

”小偷从沙发上站起身,语气显得很坚决地说。

当他穿过客厅,快步向门口走去时,他听见身后传来一种异常的声音,“您……还来吗?

”他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脚步。

“这束花过不了几天就枯萎了。

要是每天都能闻到清新的玫瑰该多好。

”她又把脸贴近那束放在罐头瓶里的塑料玫瑰,自言自语地说。

三天以后,他又来了,怀里抱着满满一大束鲜花,是芳香四溢的真正的玫瑰。

“噢!

”她吻着那些妖艳的花朵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玫瑰。

”她因兴奋过度,呼吸有些困难起来。

他把她扶到床上躺下,又将插上玫瑰的空罐头瓶围绕床的四周摆了一圈。

她默默地看着他做完这些。

“您知道吗,我还以为您不会来了。

”她说。

“我也是这么想。

”他说。

“可您还是来了”,她说,“您不知道我有多么高兴。

可惜我不能给您唱歌了,您不会见怪吧?

“怎么会呢!

”他目光看着别处。

“我本来可以给您把那首《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弹完,可我的手越来越不听使唤了。

”她说,“您在看什么呢?

“我在看墙上那幅画。

” 

“您认出来那是我了吗?

“我正这么想来着。

“那时候我刚刚成名,您看我笑得多甜。

“你笑的时候像我一位同学,中学时我们一直同桌,”他目光有些阴郁地看着墙上那幅画片,“后来她出国了。

”他问,“我可以抽烟吗?

”“抽吧!

从这以后,小偷每隔三天便送来一束芬芳袭人的玫瑰。

它使房间里很长一段时间散发着奇异的花香。

她久病不愈的脸一度焕发出淡淡的红润。

她再次产生弹完那首《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的念头,但这种淡淡的红润并没有维持多久。

直到有一天她坐在钢琴旁等了整整一个下午,始终未听到她所熟悉的敲门声。

而这时罐头瓶里的玫瑰已明显地枯萎下来。

就在那天夜里,她的脸变得比往常更加苍白……

夏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小偷终于从拘留所里被放出来了。

他胡子拉碴,目光变得更加阴郁,那天他跑遍了大半个城市,才在一个偏僻的花市上买到一朵并不十分鲜艳的玫瑰。

这大概是夏季里最后的一朵玫瑰了,他想。

他又敲响了那扇门。

他敲了半天,但开门的是一个陌生的老人。

老人瞥了一眼他手里的玫瑰花,漠然地说:

“你是找那位女歌唱家吗?

她两个月以前死了。

(选自《阅读与鉴赏》)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玫瑰花刚一出现在门前时,虚弱的女歌唱家就自然而然地接了过去,可见女歌唱家性格开朗乐观,也让我们看到她曾经拥有许多崇拜者,也常常收到玫瑰花。

B.当女歌唱家拥有玫瑰时,她苍白的脸上一度出现淡淡的红润。

而当玫瑰花不再出现时,她的脸色就比往常更加苍白。

这既有病情加重的原因,也与她心境的落寞、凄凉有关。

C.文中的“芳香四溢”写出了玫瑰花的鹇和芬芳,衬托出女歌唱家像花一样恢复了生命力,可以健康而快乐地拥抱生活了。

D.小说以简笔勾勒的方法塑造了一个心灵落寞的小偷形象,其中两次提到小偷“阴郁”的目光,让人联想到小偷可能有着复杂的人生经历。

E.文中小偷第一次“送”玫瑰应该是敲开门后的应急准备,第二次“送”玫瑰仍

然另有所图,以后送玫瑰则是出于对女歌唱家的敬仰和同情。

(2)请结合内容分析,小说以“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为题有哪些含意?

(3)文中女高音对塑料花又是“凑近”,又是“嗅”,又是“贴近”,又是“陶醉”,还说“这束花过不了几天就枯萎了”。

请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上的作用。

(4)有人将文章最后两节改为:

“此后,他坚持给那位女歌唱家送玫瑰,直到她的身体康复。

”你觉得这个结尾和原文哪个更好?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面对诺奖,亢奋的中国当学日本内省

刘效仁

谜底揭晓,美国科学家马丁·

沙尔菲、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和日本科学家下村修分享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对于钱永健这位钱学森的堂侄有望获奖,中国媒体此前就表现了一种莫名的亢奋。

倒是自今年度诺奖颁布以来已有3名科学家享受殊荣的日本,显得内敛。

日本反省教育的不足,希望借此机会扭转社会上对理工科敬而远之的风气,给基础科学研究注入活力。

(《新京报》10月9日)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

皆因一年一度有一个诺奖,皆因一年一度总与中国人无缘,总是让中国公众和传媒感到莫名的忧伤。

国人摘掉有色眼睛,终于发现,诺贝尔奖毕竟是世界顶级大奖,代表了世界科学的尖端水准,需以一个国家的基础科研水平为铺垫,综合科研能力作依托。

所以,当印度、日本等近邻陆续有人摘取诺奖桂冠,唯有中国无缘,总是让人感到了某种不平。

这下好了,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上榜了。

不说此前,媒体就其能否获奖做足了文章。

许多媒体9日的新闻标题皆为“钱学森堂侄摘得化学诺奖”,并将钱永健的照片放在了首位。

钱永健的名字免了,国籍更不在话下,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强烈的暗示,钱家的骄傲,中国的骄傲。

事实上,两个美籍华人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许多年来就没有少为中国人争来荣光,这下终于来了个接班人,能不鼓而呼之,弹冠庆之?

倒是日本人沉得住气。

今年,除了下村修获化学奖,美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获得物理学奖(新华网10月7日)。

南部阳一郎亦生于日本,后加入美国籍。

汤川秀树、朝永振一郎和小柴昌俊,过去也是因为基本粒子领域的成就而获诺贝尔奖,证明日本在基本粒子研究领域实力不俗。

但《读卖新闻》8日发表社论却指出,日本国内近年来出现了年轻人对物理学等理工科敬而远之的现象,政府和大学应该着手改革培养科研人员的体系,以增加日本年轻人对科学的梦想和期待。

《每日新闻》社论也直言,日本的科学技术政策偏重经济效益,政府把科技当作活跃经济的主要支柱,大学的研究也追求效益和应用。

公共媒体难得的理性和清醒,对于政府和公众自省当有振聋发聩之效。

反观我们自己的亢奋,就未免有些不伦不类,乃至于神经质。

钱永健1952年出生在纽约,从小对化学很感兴趣,因气喘病只能经常待在家里,就在地下室摆弄瓶瓶罐罐,做化学实验。

假如钱永健从小生活在中国会如何?

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恐怕他的小小爱好和创新天才早就夭折了吧。

别说家庭宽容不得,我们的大学也未必容得下身体不健康的学生。

至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日本的益川敏英居然外语不佳,在中国唯英语是崇的当下,简直不可思议。

其实,说到底是教育的差异。

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就指出,中国教育正在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重视市场名利,轻视本科,轻视教学,轻视原创,轻视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忘了后者才是大学的灵魂。

(《中国青年报》10月9日)这种反思,无疑是切中时弊的。

问题在于,这不仅是高校的错,也不仅仅大学校长们的错,而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评估机制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和不足。

(1)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反映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地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人民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的崇高品德。

B.中国许多媒体9日的新闻标题皆为“钱学森堂侄摘得化学诺奖”,其中有意省去了姓名和国籍,这一方面反映了国人的某种期盼,也反映了这些毁体的媚俗。

C.日本科学家下村修诺贝尔化学大奖,美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因为基本粒子领域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充分证明日本在基本粒子研究领域实力不俗。

D.文中介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这定日本的益川敏英外语不佳,钱永键的身体也不好,意在提醒人们现有的教育体制和评估机制存在着缺陷和不足。

E.钱永键教授生在美国,是美国国籍。

可见他的确是“美国科学家”,但他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林的堂侄,却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作为科学家失去了爱国心,无疑是可悲的。

(2)在文中,对钱永键获诺贝尔中国媒体的“亢奋”有哪些具体表现?

为什么如此“亢奋”?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文末附注部分的作用。

(4)结合新闻内容,探究“公共媒体难得的理性和清醒,对于政府和公从自省当有振聋发聩之效”一句话的内涵,并联系社会现实,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段家与葛家的仇恨恩怨,在国家、民族大义面前,慢慢地在段晓娟心中 

了。

(2)日子一天又一天过去了, 

高考,阳光依然那么和煦,可我看来却没有那么的温和了。

(3)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下周一于巴塞罗那召开的“移动世界大会”上,三星很可能展示 

自主操作系统平台的智能手机。

A.消释 

临近 

基于 

B.消逝 

鉴于

C.消释 

邻近 

鉴于 

D.消逝 

基于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能够与括号里面的词语互换而不改变原意的一项是(3分)( 

A.孩子受到了欺负,作为家长态度要冷静,昼量心平气和地了解清楚情况,对症下药,切不可以牙还牙,激化矛盾,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投桃报李)

B.2007肆虑网络世界的“熊猫烧香”病毒给网民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入狱服刑的病毒程序设计得之一的李俊最近出狱,他表示要洗心革面,并帮助网友维护网络安全。

(改头换面)

C.毕业典礼上,小王对小李说:

“今天你同我天各一方,你有你的生活,我继续我的忙碌。

但是无论相隔多远,我们可不要忘记对方啊。

”(劳燕分飞)

D.名字是考生的,照片却是“枪手”的。

这种李代桃僵的手法被众多作弊者屡试不爽。

令记者感到纳闷的是,究竟是谁在为“枪手”作弊亮起了绿灯?

(昌名顶替)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抓赌打假行动,是综合治理足球环境,重振中国足球的重要一步,对于维护足球的公平竞赛环境,提高广大球迷对中国足球的信心,保障足球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B.奥运期间,刘敏体验到了机场安检的严格。

她和3位同事从北京去大连出差,一人随身携带了一瓶念慈崦川贝楷枇杷膏,结果当着安检人员喝了一口后被要求扔掉了。

C.时代华纳公司今年5月宣布,将于年底分斥AOL。

分析人士认为,AOL年底分拆后,应该与雅虎或MSN合作,否则不这样做,将难以独立生存。

D.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今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将被大大提升,医疗管理有望得到进一步加强,患者将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神七航天员出舱全过程。

要求语言连贯,不出现具体时间和数据。

(不超过70字)(5分)

下午一点三十三分,神舟七号返回舱门关闭,航天员出舱执行太空行走任务开始。

随后翟志刚和刘伯明两人开始穿舱外航天服,三点二十左右,两人全副武装,其中担任出舱任务的翟志刚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刘伯明则身着俄制“海鹰”舱外航天服,三点四十,两人将舱外航天服逐步加压,而轨道舱则慢慢泄压,直至逐步接近真空状态。

四点十六分,轨道舱第一次泄压完毕,舱内气压由一个标准大气压降至七十千帕,当舱内气压降至两千帕时可满足航天员出舱条件。

四点三十三分,飞控中心发出指令:

“神舟七号,打开轨道舱门,按程序启动出舱。

”四点三十三分二十四秒,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开始出舱,在刘伯明的帮助下,翟志刚一只手固定身体,一只手将轨道舱门解锁,缓缓打开舱门,整个开门过程持续十多分钟,翟志铡开始出舱进入太空,他向地面报告:

“神舟七号出舱,身体感觉良好,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候”。

四点四十五分十七秒,翟志刚在太空迈出第一步,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开始了。

17.仿照下面的示例,从“伞”“哈哈镜”“鹅卵石”“开关”“风筝”“火柴盒”中任选两个词,为它们各写一段新解。

要求:

①解说合理,富有新意;

②语言准确,观点鲜明;

③句式和字数不必与示例相同。

示例:

镜子——即使被砸成碎片,也不肯改变诚实的本性。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刊出了王朔的《我看金庸》,说金庸小说不值得一读,文章水准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