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351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精编作业文档格式.docx

A.初唐  

 

B.盛唐 

C.中唐  

D.晚唐

11、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反映的是作者()

A、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的生活B、忧国忧民情怀

C、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D、寄托自己的政治报负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12、“诗言志,歌咏言”,唐人杜牧有诗云: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体现了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

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B、历史人物的真伪是很难明确的

C、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D、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能抵抗流言

13、关心民间疾苦,自言“惟歌生民命,愿得天下知”,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寄托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抱负的唐代诗人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昌龄

14、下列关于唐朝诗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王昌龄的诗体现了宁静平和的自然的自然之趣

B、李白的诗体现了盛唐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C、安史之乱打破了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白居易的诗关心民间疾苦

15.“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诗圣”杜甫的诗作则充满着沉郁真实而深刻的感情,这是因为

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   

B.李白出身于大地主家庭,而杜甫出身于农民家庭

C.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D.杜甫的艺术技巧不如李白

16.下列诗歌反映了流落南方的士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的是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逝不还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京络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7.“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

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A.陈子昂B.孟浩然C.杜甫D.杜牧

18、下列能反映诗人隐居田园,追求宁静平和的自然之趣的诗句是

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D、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19.唐代有一位诗人,被称为“诗风壮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

根据描述,你觉得位诗人应该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孟浩然

20.“青体系长云暗雪山,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唐诗属于哪个流派

A、边塞诗B、田园诗C、浪漫主义D、现实主义

21.1955年郭沫若题写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称颂的诗人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李商隐

三、宋词与元曲

2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该作品的

体裁是

A.诗B.赋C.词D.散曲

23.关汉卿的《窦娥冤》最突出的社会意义是 

A.反映了民间疾苦   

B.提出了民主思想 

C.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   

D.把元杂剧推向顶峰

24.下列关于元散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元散曲又称“长短句”

B、元时汉族文人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

C、元散曲局限于宫廷范围

D、散曲在宋代已经广为流行,元代兴盛

25.下列词作者的风格有相似之处的一组是

A柳永——李清照B辛弃疾——李清照

C柳永——苏轼D苏轼——李清照

26.下列关于宋词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柳永的词体现了太平气象下繁华多彩的都市风情

B两宋之际的词体现了诗人们对故国的思念

C陆游的词体现了逃避现实、与世无争的境界

D南宋时词人们“报国欲死无战场”

27.两宋之际,金人南侵,士人词作的特点是

A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B歌颂前线将士舍身许国的豪情

C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D体现了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28.两宋之际的词作反映的社会主题主要是

A.南迁人民对故土的思念和诗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B.商品经济发展下繁华多彩的都市风情

C.少数民族政权高压统治下文人不得志的愁闷心怀

D.大一统局面下文人粉饰太平的歌功颂德之风

29.“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从词风格上看,该词属于()

A、婉约派B、豪放派C、田园派D、花间派

30.宋代城市生活繁荣对词曲创作造成的影响有①大批士子留恋于山水田园②一些词人长期混迹于市井下层③诗词内容反映了都市风情④士大夫的词作经常流传于民间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首词反映出作者的创作特点是

A风格气象万千,语言平实而精练B思想感情豪迈奔放,景物雄浑壮观

C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D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四、非选择题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句子长短不一,适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材料二:

北宋苏轼开创一代词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

……当时有人将苏轼的词与柳永的词作比较,说“柳词只能让十七的女孩子手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词就必须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材料三:

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述的两宋著名词人都有谁?

举出代表作各一例?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

(3)宋词主要分为哪两大派别?

试比较两派的不同?

答案:

(1)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柳永,《贺新春》或《雨霖铃》;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

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举其他作品也可以)

(2)两宋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市民阶层的扩大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两宋社会矛盾的尖锐,文学家更能用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豪放派和婉约派。

主要不同是:

前者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

后者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

33.阅读下列材料: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形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宋文化细腻丰满,但在气魄上远不及汉唐文化气势雄壮。

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尊称威慑周边民族,而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

……(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

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取到丰富营养。

在辽朝,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

《贞观政要》、《史记》、《汉书》等汉文化名著被译成契丹文字,广为流行。

……(西夏)已是任用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了。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分析唐宋文化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1)特点:

唐文化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

宋型文化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细腻丰满、忧患气息浓厚。

(2)原因: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盛况空前,声名远播,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

两宋积贫积弱,而周边少数民族勃兴,民族政权对峙,两宋长期遭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围困与进攻。

总之,唐宋文化的差异是由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力量的强弱来决定。

(3)两宋时期,中国南北文化呈现出何种差异?

原因何在?

差异:

北方文化表现为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先进文化的碰撞、融合,少数民族呈现封建化趋势。

南方文化呈现出浓厚的忧患意识。

原因:

少数民族在同两宋长期的战争与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受到中原先进封建文化的影响。

两宋长期遭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围困与进攻,被动挨打,割地求和,山河破碎。

34.有的学者认为“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为基础的”。

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试以隋唐和宋元文化的发展为例加以说明。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隋唐文化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

当时,我国南北统一,疆域辽阔、政治稳定;

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

国内各族人民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

天文学方面,僧一行从实测中得到地球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测量子午线的第一次。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使这一时期教育空前发展,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文学方面,李白的诗作豪迈奔放、寄托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深情厚意,这是唐朝最繁盛时期的写照;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其诗作则更多地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及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凋敝。

由于唐代城市经济繁荣,因此出现适应市民需要的传奇小说。

宋元时期,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加上宋元社会相对安定,对外交往活跃。

因而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利用,这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除此之外,天文学方面。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主持了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工作;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时期东京的繁华。

两宋之交的社会变乱,在陆游,辛弃疾等人的诗词中、都打上下深深的烙印。

35.读下图回答问题

李白杜甫白居易

(1)你从上图的人物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2)请写出上图人物的名句各一首。

(3)上图人物的诗歌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色?

⑴唐代的三位诗人:

李白,杜甫,白居易

⑵略

⑶李白的非凡气魄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杜甫的是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白居易的诗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抨击中寄托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抱负。

36.阅读下列材料: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发,二之日粟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比南亩,田至喜。

——《诗经七月》

注:

一之日,指周历的正日,二之日是二月。

于耜,修理工具。

举趾,下地干活。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故人具鸡,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回答:

⑴《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怎样?

诗一反映了怎样的现实?

⑵诗二反映了什么现实?

⑶诗三与诗一、诗二的风格有何不同?

答案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一反映了农民无冬无夏的劳作,却“无衣无褐”的惨境。

⑵诗二反映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⑶诗三,反映了诗人隐居田园,留恋山水,追求宁静平和的自然之趣。

而诗一、诗二主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

37.阅读下列材料:

(1)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希,颠倒裳衣。

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诗经。

齐风。

东方未明》

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

它描写了在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下,奴隶们被强迫服苦役的痛苦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的残暴,诉说了奴隶们受压榨的痛苦,反映了奴隶阶级的怨恨和反抗心声。

(2)《周礼》中记载: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师百隶而司傩,以索室逐疫。

文中记载的是哪一活动仪式?

它与我们现今生活有何联系?

傩。

傩戏是我国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38. 

阅读下列材料: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这两首诗分别属于哪个流派?

(4分)

(2)请列举三位唐代的伟大诗人,并说明他们诗歌的风格是属于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

(6分)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

(5分)

(1)边塞诗、田园诗

(2)李白-浪漫主义杜甫-现实主义白居易-现实主义

(3)原因:

政治统一、经济强盛、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科举制度、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

39.“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世俗化完全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积极趋向,世俗化肯定现世生活,肯定官能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出以具体功利与追求、以感官享受为满足、以眼前利益为目标的价值取向。

”——社会学家

《连年有余》

上述材料表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趋势。

请在绘画、文学方面各举三例说明世俗化趋势的表现,(12分)试概括分析呈现世俗化趋势的原因。

答案要点:

(18分)

(一)表现:

1.绘画方面:

①北宋《清明上河图》专门描绘市井生活;

②明清时期,木刻版画作为插图使小说、剧本更加有趣;

③出现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实用性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2.文学方面:

①宋代士大夫为歌女写词,在歌楼舞榭中传唱;

②宋代“话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了许多小市民角色;

③“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6分)(评分说明:

每个例子2分。

可不拘泥于以上参考答案,考生只要另举出1个符合要求的事例,且言之成理,就可得2分)

(二)原因:

①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

②城市经济的繁荣;

③市民阶层的兴起;

④印刷术的不断提高;

⑤社会识字率的提高,文化逐渐普及;

⑥传统重商意识逐渐淡化。

每个要点1分。

可不拘泥于以上参考答案,考生另有创新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就可得2分)

40.阅读下列材料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自《早发白帝城》

材料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材料三: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白居易

请回答:

(1)概括唐代三大诗人的创作风格。

(2)分析三位诗人创作风格不同的原因。

答案.

(1)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该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该诗表现了作者对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的伤感之情;

白居易也是现实主义诗人,该诗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寄托了作者匡时济世的政治抱负。

(2)三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环境的差异影响诗人的创作风格:

李白处于盛唐时期,其诗歌以其非凡气魄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杜甫经历了唐朝的由盛转衰局面,故诗歌中饱含国破家亡的忧郁之感;

白居易生活在中晚唐时期,目睹黑暗的现实给人民带来的悲惨命运,使其诗歌中充满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41.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使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

——《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人教社2003年版118页

(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的发展情况如何?

(3分)

(2)宋代的二程朱熹等人将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请简要列举春秋、战国、西汉、宋代儒家思想发展的概况。

(3)宋词分哪两大流派,各举一位著名代表人物,元曲的主要代表人物。

(4)这时期什麽的出现,标志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1分)

(5)宋代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描绘市井生活的绘画作品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谁的什麽画?

答案、

(1)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1分);

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或说火药用途更加广泛(1分);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1分)。

(2)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核心是“仁”和“礼”(1分);

战国时孟子、荀子继承并发展儒家学说,主张实行“仁政”,治国以礼教(2分);

西汉时,董仲舒建立以“天人感应”为基础的新儒学,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思想(1分);

宋代,程颢、程颐和朱熹等人将儒家学说,发展到新阶段,形成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理学(2分)。

(3)豪放派,苏轼(或辛弃疾等)(1分);

婉约派,柳永(或李清照等)(1分)关汉卿(或马致远等)(1分)

(4)元杂剧(1分) 

(5)张择端《清明上河图》(1分)

42.材料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材料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诗人的诗歌各有什么风格?

为什么?

提示

(1)材料一、二分别是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李白是浪漫主义的诗人,他的诗歌热烈地追求光明和理想,纵情地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猛烈地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笔势灵活矫健,充满了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用诗歌反映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充满了忧国忧民的炽热之情,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炼。

(2)风格不同的原因:

①两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

李白生活在唐朝繁荣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科举制度的实行使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充满了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

而杜甫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安史之乱打破了诗人杜甫的生活和美好向往,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之中,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

②李白、杜甫有着同样不得志的境遇,但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

而杜甫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则显得比较深沉和忧郁。

③李白和杜甫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

李白充满了奇特夸张的意象,进发出旺盛的激情和个性精神;

而杜甫却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社会的本质,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诗文背后蕴藏的深深的人道主义精神。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材料二《木兰辞》选段

叽叽复叽叽,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昨夜见军贴,

可汗大点兵。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南市买长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①材料一反映了南朝什么社会现象?

概述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9分)

佛教广泛盛行。

第一,分裂战乱的年代,人民群众需要精神安慰。

第二,佛教有完整的教义,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欺骗性的宣传,吸引了现实世界中苦苦换气的下层百姓,就连统治者在东晋南朝频繁的政权更迭中也感到无能为力而信佛。

②从材料二中可看出木兰姑娘是汉族农家姑娘还是游牧民族少女?

有何依据?

说明什么实质问题?

通过木兰姑娘会织布,可认为她是汉族农家女;

通过她处于“可汗”统治之下,且会骑马打仗,可认为她是游牧民族姑娘;

民族特征模糊,说明这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形象。

③综合上述材料,你还能得出哪些信息?

(4分)

从材料中还可看出,北方战乱频繁、时间长,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南方相对安定,一派盎然生机。

同时,也可反映出南方佛教的兴盛。

44、文学艺术作品不仅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展示,也是展现时代文化特征的窗户。

而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方式往往是多种多样的,除各类书籍外,诗歌、书画等文学艺术作品也往往含有许多具体、真实的内容,它们是艺术,同时也是历史。

我们在学习、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时

,要关注从诗歌的咏唱和书画无声的倾诉中折射出的时代光泽,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来感知历史。

请阅读和欣赏下列诗歌和绘画作品,提取它们蕴涵的历史信息。

(1)杜甫《春望》

(2)马远《松下闲吟》(3)《五子夺莲图》

提取信息:

(1)杜甫《春望》:

唐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

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诗人是个现实主义诗人。

(2)马远《松下闲吟》:

宋朝理学兴起,文人注重内心修养,促使文人山水画兴起;

画家作品注重意境;

南宋绘画对象以江南风光为主,画中景物往往被放在一边,此类作品有“残山剩水”之称。

(3)清《五子夺莲图》: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文化普及,民间文化发展繁;

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具有生活的实用性,出现了年画、布贴画等风俗画。

(答到相似内容或言之有理者即可得分,条理清晰、试卷整洁、能合理拓展知识的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4分)

二、明清小说

12、下列文化现象与城市经济和工商业发展无关的是

A.古代散文的发展B.宋代话本与词的出现

C.世俗画的出现D.明清小说的出现

26、通俗文学尤其是小说在明清时期蓬勃发展,四大名著不包括

ABCD

13、中国古代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的作品是

A.《史记》B.《碾玉观音》C.“三言”“二拍”D.《儒林外史》

14、明清时期的小说多以反封建统治为题材,这反映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封建专制统治衰败的必然性

C.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D.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15、下列关于长篇小说《红楼梦》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共120回,由曹雪芹著成②中国古代

最优秀的长篇小说③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④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