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师范考核物理教学设计部分内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378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师范大学师范考核物理教学设计部分内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师范考核物理教学设计部分内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师范考核物理教学设计部分内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师范考核物理教学设计部分内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师范考核物理教学设计部分内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师范考核物理教学设计部分内容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师范考核物理教学设计部分内容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师范考核物理教学设计部分内容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师范考核物理教学设计部分内容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师范考核物理教学设计部分内容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师范考核物理教学设计部分内容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师范考核物理教学设计部分内容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师范考核物理教学设计部分内容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师范考核物理教学设计部分内容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师范大学师范考核物理教学设计部分内容Word格式.docx

《浙江师范大学师范考核物理教学设计部分内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师范大学师范考核物理教学设计部分内容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师范大学师范考核物理教学设计部分内容Word格式.docx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的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思路

2、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5、教学过程

 

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电场和电路两部分知识的衔接,在电磁学的学习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电路知识与电场紧密联系的具体体现。

本节教材用电场知识分析了两个分别带正、负电荷的导体之间的电势差,同时分析了连接在他们之间的导线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情况,从而描述了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并有电源引出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描述电流与电荷量之间的关系。

这种编排方式以学生学过的知识入手,分析讨论问题,易于学生理解。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学中电场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是高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高,对于本节中涉及到的定量的计算理解起来比较难,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

从认知水平的角度看,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导体中电场和电流的形成条件

难点:

掌握电源作用的原理和运用电流和电荷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形成电流的条件,知道电源的作用

5、说出导体中电场的机理

6、理解电流的意义,说出电荷量和电流、时间之间的关系

1、经历金属导体内自由电子定向移动速率的推导过程

2、经历类比法和分析法得出物理概念的过程

1、通过恒定电场的研究,初步体会动态平衡的思想

2、体会从微观的角度解释物理问题的理念

五、教学过程

磁感应强度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三章第二节。

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磁场这一章的重点,同时,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远比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复杂。

教材把小磁针N极受力方向定义为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用电流元受磁场力与电流元之比定义为磁感应强度,通过演示实验的方式使得磁感应强度的定义探寻变得直观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此外,磁感应强度的定义是比值定义法的运用,帮助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考虑物理问题的方法进行新概念的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学生已经学习了高中电学的知识,对磁现象和磁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此外,学生在此前建立了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和运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的经验,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结合教师的引导,同伴的交流帮助,自主得出一定的物理理论。

从认知水平的角度看,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演算能力,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动力。

磁感应强度感念的建立

磁感应强度实验的探究及物理意义的理解

1、说出磁感应强度的定义,知道磁感应强度的单位

2、会用磁感应强度计算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3、举例说出磁感应强度与到导线强度和电流强度的关系

1、经历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的实验过程

2、进一步体会运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中的运用

1、感悟电磁学的奥妙,热心发现生活中的电磁学现象

2、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1、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一节。

本节课的内容由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和元电荷三部分组成,他们是本章的预备知识,也是学习高中物理电学部分知识的基础。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以及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教材分别介绍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具体过程,将统一放在属于“电荷守恒定律”的地位,通过两个现象的分析,使学生思考达到“电荷守恒”的合理理解,并通过元电荷进一步深化对电荷的认识,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有关电荷和摩擦起电的基础知识,但只是宏观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升华。

此外,在必修阶段,学生已经对守恒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建构,从认知水平的角度看,高二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教学重难点

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

解释使物体带电的微观机理

4、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2、能从微观的角度解释物体带电的本质

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4、会用元电荷量度带电的多少

1、经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过程

2、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通过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学习,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促进解释物质本质的能力培养

6、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本教材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是研究物体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的桥梁,也是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的基础和前提。

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教材通过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研究力与运功关系的物理学史的讲述,介绍了理想实验这一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并由此引出牛顿对力与运动关系的阐述,即牛顿第一定律,由惯性自然地引出物体惯性的量度——质量。

本节是理想实验魅力的完美体现,也是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将运动学与力的概念结合起来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开端。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运动学与力的基础知识,对物体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

不过,学生在了解物体运动的同时,并不了解物体为什么如此运动,对力和运动的关系还不明确,需要通过本节以及本章的学习作进一步的了解。

此前学习中积累的经验及逐渐增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好奇心为学生学好本节课提供了有力的前提条件。

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什么是惯性,知道质量是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索过程

2、通过探究,经历理想实验在研究物理规律中的运用

1、体会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艰辛

2、感悟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运用

六、教学过程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力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

重力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对高中力学知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分析什么原因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在此基础上引入力的概念及力的图示方法。

教材接着又引出了重力及重心等概念,并在基础上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介绍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及其基本特征。

整个教材源于生活,对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兴趣,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对学生四维空间的拓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有关重力和力的相关概念,对重力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掌握了力的图示的表示方法,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是教学难度大大降低,但是这种已有的能力往往是学生对本节的学习不够重视。

因此教学中要突出过程的体验,是学生感受到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力的概念及力的图示的理解与运用

掌握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1、举例说明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或形变的原因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说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

4、理解重心的概念,会寻找物体的重心

1、能通过多个实验归纳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发生形变的原因

2、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体会“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1、培养探究能力和质疑能力等科学的素养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第四节。

自由落体运动是运动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看,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典型模型,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它是对之前所学的复习和巩固,同时通过本节内容的知识探究,为后期学习更复杂的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对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和位移、速度和时间以及位移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处理方法,具备一定的分析运动学问题的能力。

但是,学生对于重的物体落下较快的生活经验印象深刻,因此,这一前概念对本节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阻碍,不过,好奇心强的特点,也使的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阻碍,不过,好奇心强的特点,也使得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好的探索动力。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其规律

探究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及其探究过程

四、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的教学前期分析,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她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知道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明确其大小和方向

3、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会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实验,经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

2、在实验中学会相互交流,提高合作意识和能力

1、体会理想化模型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建立通过实验探究问题的理念

六、板书设计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本教材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五节。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物理量,是运动学中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也是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

不过,加速度的概念相对抽象,这对本节课的教学是个考验。

教材从比较汽车和火车速度增加的快入手,辅以飞机起飞和炮弹出膛速度变化为例,运用比值法定义加速度,并以汽车为例探讨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并通过v-t图观察加速度。

此外,比值定义法在本节课得以应用,借助图像理解物理量的方法也为后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速度、时间等基本物理量,并能够通过v-t图观察和表示速度,由于学生从没有接触过加速度的概念,加之高一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这可能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

不过,高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乐于观察,对生活中的相关概念有较强的兴趣,有利于从生活实例入手,逐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三、教学重难点

建立加速度的概念,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理解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的学前分析,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道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会根据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判断运动性质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

4、会用v-t图计算加速度大小

1、经历将生活中实例提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

2、经历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1、培养观察探究生活现象的能力

2、体会加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本教材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运动学中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也是学习运动学的基础。

教材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入手引出速度的概念及其矢量性,通过“路程”和“位移”概念的不同比较速度与初中所说的素的是大不相同的,教材讲述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通过联系生活实例给出速率的概念。

此外,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为后期学习加速的、功率等奠定了基础。

他们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速度的概念,但初中时所说的速度与高中阶段所说的速度大小不相同。

高中阶段所说的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由于刚刚升入高中,初中时具有的前概念可能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教师需要通过类比前一节所学习的路程和唯一的概念强调速度的矢量性。

此外,高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乐于观察,对生活中相关概念有较强的兴趣,有利于比较物理学中的速度和生活中所说的速度的不同。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之间的关系

区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基于以上的教学前期分析,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举例说明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理解速度的概念,会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速度

3、区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的概念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经历比值定义物理量的过程

2、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领会数学方法在物理学中应用

1、了解各种工具的作用,养成探究精神

2、培养科学兴趣,鉴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时间和位移

本教材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

时间和位移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是后期研究运动学问题的基础。

矢量和标量的概念也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关键,教材通过比较时刻和时间间隔的不同,并对比位移和路程,强调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以此引出矢量和标量的概念,并联系时间和位移的概念总结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的关系。

整个教材引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并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讲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的能力。

他们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路程,时间的概念,但是,对于新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先入为主的概念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导致学生用生活中的时间概念解释物理学中时间的概念,此外,高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这对矢量和标量学习是一个障碍。

不过,高一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实例充满浓厚的兴趣,这对课堂教学化抽象为具象是一个促进。

区别时刻和时间、路程和位移的概念

区别生活中的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掌握用坐标系中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方法

基于以上教学的前期分析,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举例说明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路程和位移的概念,能区分二者的不同

3、知道位移是矢量,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

1、经历矢量和标量的运算过程,会用坐标轴进行矢量运算

2、联系实际理解概念,学会抽象问题具体化的处理方法

1、通过时间和位移的学习看,领略生活中的物理学的奥妙

2、培养科学的兴趣,养成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实际问题的习惯

为了描述指点的运动,我们需要对时刻和时间、位移和路程等概念有更为确切的认识。

时刻和时间间隔

时间和时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我们说上午8时上课,8时45分下课。

提问:

这里的“8时”和“8时45分”是时刻还是时间间隔,那么,经过的45分钟呢?

学生会踊跃回答。

为了更形象的区分这两个概念,我将建立一个表示时间的数轴,时刻用点表示,时间间隔用线段表示。

注意:

生活中的“时间”,有时指的是时刻,有时指的是时间间隔,要根据上下文认清它的含义。

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一道题目:

在如下图一条时间数轴上,分别说出2秒末,前2秒,三秒初,第二秒代表那条线段或哪个点

路程和位移

教师提问:

假如同学们去重庆旅游,你们会选择什么交通方式呢?

学生会积极思考,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我们既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再乘轮船到重庆。

显然,在这几中情况下,你们所通过的路线,也就是运动的轨迹是不一样的,那么,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学生思考片刻后很快得出始末位置是相同的,即位置的变动时相同的。

总结:

一般来说,当物体从某一点A运动到另一点B时,尽管可以沿不同的轨迹,走过不同的路程,但位置的变动时相同的。

在物理学中用一个叫位移的物理量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变化。

路程:

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

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矢量和标量

引入:

在物理学中,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而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引导学生思考,在已经学习过的物理量中,哪些是矢量,哪些是标量。

矢量相加与标量相加:

例如,一个袋子中原来有20kg大米,又放入10kg大米,那么现在的质量是30kg。

即两个标量相加遵循算术加法的法则。

矢量相加与此不同,我们考虑下面的问题。

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m,到达B点。

在纸上用有向线段表明他第一次、第二次的位移和两次行走的合位移(即代表它的位置变化的最后结果的位移)

三个位移的大小各是多少?

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

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教师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矢量相加的法则。

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在本章和后两章中,我们主要研究直线运动。

如图1.2-4,物体在时刻t1处于“位置”x1,在时刻t2运动到“位置”x2.那么,x2-x1就代表物体的“位移”记为

△x=x2-x1

课后练习:

“问题与练习”第3题

§

1.2时间和位移

一、时刻与时间间隔三、矢量和标量

时刻:

表示一个时间点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时间间隔:

表示一段时间位移等

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二、路程和位移时间、质量、温度等

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物体运动位置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