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582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0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3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3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3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3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3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3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3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3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3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3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3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3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3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3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Word格式.docx

近期:

2004—2010年

中期:

2011—2015年

远期:

2016—2020年

远景:

2020年以后

第六条本规划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中心城金牛、成华、青羊、锦江、武侯五城区、高新区和新都、青白江、龙泉、双流、温江、郫县六个周边区县的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为3681平方公里。

第七条在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第八条本规划的都市区范围包括四环路以内的中心城区和规划建设的新都、青白江、龙泉、双流、温江、郫县等六个卫星城。

第九条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黑体字条文。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一十条本规划由成都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一十一条城市发展总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将成都建设成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战略基地,西部竞争力最强的都市区,在四川省率先实现现代化。

第一十二条围绕成都发展总目标,突出城市特色,逐步将成都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城市、中心枢纽城市、宜居花园城市、魅力文化城市、山水生态城市和旅游中心城市。

第一十三条区域一体化战略

1.发展成渝经济区,形成成渝城镇密集区,逐步构筑成渝环形城镇密集带空间布局。

成渝南线:

成都-资阳-内江-重庆(沿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

成渝北线:

成都-遂宁-南充-重庆(沿成南高速公路、成达铁路和渝遂高速铁路)。

2.加强成德绵城市带建设,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和一体化进程,形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

以成都为发展中心,依托成绵高速公路和宝成铁路,推进成—德—绵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核心部分。

第一十四条城乡一体化战略

选择大、中、小城市多元化发展模式,引导农村各类企业向重点城镇合理聚集。

将人口流动与城乡建设相结合,将农村要素流动和农业发展相结合。

第一十五条重点发展战略

1.积极促进都市化进程

根据区域发展的不同条件,将资源重点配置给都市区、县市域中心城和重点镇,改变区域平均发展状况,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2.积极促进都市区用地空间结构调整

调整都市区均衡惯性拓展趋势,通过选择重点发展方向和重点建设促进城市不同功能的整合与集聚、重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实现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全面协调发展。

加强东、南、北三个方向的卫星城建设,逐步改变目前单中心的空间格局,中心城与卫星城职能相协调,构筑分工明确的多层次空间结构。

第一十六条产业集中发展战略

统一调控城乡土地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全面整合、集中市域范围内的产业发展用地。

通过产业集群战略,进行产业自我强化,以“企业群”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从而加快成都科技产业化速度,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发挥科技优势,发展先进制造业,延伸上下游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依托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增强高新技术的先导作用,调整和培育工业产业,促进主导产业的快速形成,重点发展机械、电子、食品、医药、服装、纺织等支柱产业,大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稳步发展化工、航空、航天等传统产业,不断提高成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成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大力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非义务教育等服务业;

积极发展面向区域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物流、旅游会展、房地产、体育休闲、通信网络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区域商务服务功能。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一十七条城市性质

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中国西部主要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

第一十八条城市职能

1.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技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

3.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邮政通信枢纽

4.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

5.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居住地

6.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7.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

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第一十九条市域人口与建设用地发展规模

近期(2010年):

总人口1100~13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0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810平方公里。

中期(2015年):

总人口1200~14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7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920平方公里。

远期(2020年):

总人口1300~1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3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1029.6平方公里。

第二十条市域城镇化水平

以非农人口计,2010年为40~51%,2020年为55~67%。

以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计,2010年为54~63%,2020年为70~80%。

第二十一条都市区实际居住人口

570万人,中期(2015年):

660万人,远期(2020年):

760万人。

第二十二条城镇人口引导与分布

1.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疏解中心城区的产业和人口,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口向卫星城和小城镇集聚。

2020年,成都中心城区人口控制在480万人以内,卫星城人口约280万人,中小城市人口约194万人。

2.严格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合理调整人口分布,降低中心区人口密度,建设用地逐步达到人均90平方米以上。

3.加强城镇新增人口和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稳步增长。

第二十三条城镇人口结构与素质

1.适应成都人口年龄变化的趋势,满足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工作、生活需要。

重点关注进入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城市问题和服务需求,在公共服务设施保障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2.结合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发挥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推动社会结构的持续优化。

3.不断增强成都都市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大力提高全市人口素质,着力优化都市区的人口素质结构。

第二十四条都市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建设用地51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0平方米;

建设用地59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9平方米;

建设用地673.0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9平方米。

第二十五条城镇建设用地控制

1.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形成节约型城市的发展模式,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2.建立城市发展的动态监控机制,依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变化,调控城市建设用地投放总量和建设时序,并适时调整规划应对方案。

3.城镇建设用地的投放与城市发展重点紧密结合,积极推动北、东、南几个方向的卫星城建设,提高城市空间结构的可调控性。

第五章市域城镇体系

第一节城镇化目标与产业布局

第二十六条城镇化目标

加快绵-成—乐城市带建设,促进成渝城镇密集区发展,以成都都市区建设为中心,大力扶持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升城镇化质量,逐步形成以成都特大城市为核心、中等城市为节点,小城市及重点镇为基础,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城镇体系结构,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局面。

第二十七条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发展以“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为目标;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形成近郊、远郊、山地三个农业产业带,近郊农业产业带以花木培育及蔬菜基地为主;

远郊农业产业带以水果、中药材种植及禽畜养殖基地为主;

山地农业产业带以生产林和经济林种植区为主。

第二十八条第二产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工业布局,强化工业集中发展,形成企业集群,促进工业区之间的错位竞争,实现工业新跨越。

1.控制中心城内工业发展,中心城内工业逐步向外迁移。

2.将成都117个工业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新(都)青(白江)卫星城工业区;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南发展,高新区向东发展,逐步整合发展空间,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标志性工业集中发展区。

3.除重点镇可发展与农业产业化有关的工业项目外,工业必须向园区集中,对于不在工业园区的现状工业按照“承认现状,控制规模,限制发展,逐步调整”的方针进行处理。

第二十九条工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导向

1.都市区工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导向:

(1)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

位于高新区,重点发展电子及信息业、生物制药及现代中药产业、精密机械制造。

(2)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位于龙泉驿区,重点发展以汽车、工程设备及航天产品为主的机械制造业、化学建材业、以电子元器件为主的电子信息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食品及饮料业。

(3)成都锦江工业集中发展区:

位于锦江区,重点发展烟草加工及其配套业、以报刊印刷及装潢为主的印务业、以奶制品为主的食品制造业。

(4)成都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

位于青羊区,重点发展以航空产品为主的机械制造业、服装制造业、以奶制品为主的食品制造业。

(5)成都金牛工业集中发展区:

位于金牛区,重点发展电子及信息业、制药业(原料药除外)、以书刊印刷及装订为主的印务业。

(6)成都高新区武侯科技园:

位于武侯区,重点发展制药业(原料药除外)、电子及信息业。

(7)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

位于武侯区,重点发展制鞋业(制革除外)。

(8)成华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

位于成华区,重点发展家用电器制造业、环保型机械制造业、以建筑装饰材料为主的建材业。

(9)成都青白江工业集中发展区:

位于青白江区,重点发展冶金工业、化工业(含石油化工深加工产业)、以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为主的建材业。

(10)双流工业集中发展区:

位于双流县,重点发展制药业(原料药除外)、以汽摩零部件及电器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以光电为主的新兴产业、以纤维板制造为主的环保产业。

(11)成都高新区海峡两岸科技园:

位于温江区,重点发展以生物药品为主的制药业、以方便食品、奶制品、饮料为主的食品制造业、以包装印刷及装潢为主的印务业。

(12)郫县工业集中发展区:

位于郫县,重点发展特色食品及饮料制造业、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机械制造业、医药包装业。

(13)新都工业集中发展区:

位于新都区,重点发展以汽车零部件及航空产品为主的机械制造业、家具制造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业。

2.市县工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导向:

(1)都江堰工业集中发展区:

位于都江堰市,重点发展中成药及生物制药业、机械制造业、特色食品及饮料制造业。

(2)彭州工业集中发展区:

位于彭州市,重点发展制药业、建材业、石油化工业。

(3)邛崃工业集中发展区:

位于邛崃市,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医药包装业、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业。

(4)崇州工业集中发展区:

位于崇州市,重点发展皮革及皮革制品加工业、中药材加工业、建材业。

(5)金堂工业集中发展区:

位于金堂县,重点发展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饮料业及纺织业、冶金工业。

(6)大邑工业集中发展区:

位于大邑县,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饮料业、机械制造业、纺织业。

(7)蒲江工业集中发展区:

位于蒲江县,重点发展以原料药提取为主的制药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业。

(8)新津工业集中发展区:

位于新津县,重点发展食品业、机械制造业、日化工业。

第三十条第三产业

都市区重点发展金融、商贸、物流、教育、卫生、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电子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中小城市重点发展商贸、物流、连锁经营、餐饮、旅游、休闲度假等服务业;

小城镇重点发展商贸、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业。

第二节城镇体系结构

第三十一条城镇体系结构

1.空间结构

依托放射加网状的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网络状城市群;

以“一区多心,一带三轴”的城镇空间格局为基础,推进城镇体系的优化。

“一区”为都市区,是市域城镇体系的主体;

“多心”指规划区外的四市、四县和30个重点镇。

“一带”指南北向的城市发展地带,是成都平原城市群的脊梁。

“三轴”指由都市区沿三条放射道路(成彭高速公路、成灌高速公路、成温邛高速公路)形成的串珠状发展轴。

2.等级规模结构

形成由1个特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包括都江堰、崇州、邛崃和彭州),4个小城市(包括新津、大邑、蒲江和金堂),30个重点小城镇及一般乡镇所构成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第三十二条职能结构

1.成都都市区

2.都江堰市区

成都市片区中心城市,国家著名风景旅游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川西水利枢纽。

严禁建设对水环境污染的项目,严格保护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

3.邛崃市区

成都市片区中心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以发展食品饮料、医药包装为主的山水型城市。

须重视古城保护,加强水环境治理。

4.彭州市区

成都市片区中心城市,成都西北部重要节点。

以发展石油化工、制药为主的城市。

5.崇州市区

成都市次中心城市,成都西南部重要节点。

以发展皮革及皮革制品加工业、中药材加工业为主的城市。

城市发展应严格保护罨画池、文庙等历史遗迹,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保护西河水体。

6.金堂县城

成都东北部节点城市,以发展旅游休闲、加工业为主,突出水城特色的花园城市。

7.大邑县城

成都西部节点城市,以旅游服务、居住为主,综合发展的生态型城市。

8.蒲江县城

成都西南部节点城市,主要休闲度假基地之一,以发展旅游度假、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为主的生态型城市。

9.新津县城

成都西南部节点城市,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

以发展食品业、日化工业为主的城市。

应加强对老君山风景区及道教文化的保护。

第三十三条重点镇与聚居点(一般镇)

重点镇是周边镇乡的中心地,农工商结合的片区中心。

应集中生产要素,形成邻近镇乡的增长极,规模不小于一个城市居住小区,按居住小区标准建设,加强污水治理。

聚居点(一般镇)为农业人口集中居住地,主要发展为生活和农业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

聚居点一般不新增用地规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强化城乡经济转换的职能,规模不应小于一个城市居住组团。

第三节城乡协调发展

第三十四条建设限制分区

综合生态适宜性、工程地质和资源保护等方面因素,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用于指导城镇开发建设行为。

禁止建设区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首选地和重大基础设施的预留地,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任何不符合资源环境保护要求的建筑必须限期搬迁;

限制建设区多数是资源环境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区,将根据资源环境条件进一步划分控制等级,科学合理的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应尽可能避让。

对于与限制建设地区重叠的城镇建设区,应按照相关的保护要素提出具体建设限制标准,严格控制发展、严格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和补偿政策,达到相应的保护要求。

适宜建设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建设行为也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满足各类保护区的标准要求。

1.禁止建设区包括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区、文保单位的重点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坡度大于25%的山体等。

2.限制建设区包括河湖湿地的生态控制区、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行滞洪区、文保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街区的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风景名胜区的一二级区、自然保护区非核心区、工程地质中度控制建设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都江堰精华灌区、森林公园及经济林、中心城城市开敞空间、规划生态绿地、坡度介于15%和25%之间的山体及其他山体保护区等。

3.适宜建设区指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地区。

第三十五条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1.主要公路、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控制应符合有关规范和规划要求,严禁城市、城镇和村庄夹公路发展。

2.主要河道两侧防护带控制应符合有关规范和规划要求,城镇地段防护带不小于50米,城镇以外地段防护带不小于100米。

3.控制预留市政基础设施走廊用地。

第三十六条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形成以县城及重点镇为基础的城镇群,对不具备发展潜力的小城镇,应并入邻近有条件发展的镇乡,同时进行行政区划调整。

第三十七条聚居点

整合自然村落,按照不低于一个城市居住组团的规模,形成农村聚居点。

建设为农村社区居民服务的配套设施。

对迁入农村聚居点的住户,原宅基地应退宅还耕。

第三十八条其它空间要素

水源地、雷达站、气象站、军事设施、外事机构、微波站、微波通道、危险品等设施应按照有关规范和规划要求确定控制范围。

第三十九条基本农田保护区

市域基本农田保护区至2020年面积不少于634万亩。

保护区应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予以长期严格保护,不得随意征用或改作它用。

禁止在保护区内挖沙、取土、采石、采矿、建房、堆放固体废弃物;

禁止进行非农业开发建设,国家和城市重点建设项目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应经法定程序报批调整。

 

第四节市域旅游与风景名胜区

第四十条市域旅游

1.发展目标:

国家旅游中心城市,世界珍稀动物大熊猫的故乡;

四川省及通往中国西南包括西藏、云南、重庆等地的中转口岸,观光、度假、商务、会展、都市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2.旅游布局结构:

形成“一心、一环、四线”的旅游结构。

“一心”为成都市中心城区,“一环”为成都市域旅游交通环线,“四线”为北环线、南环线、西环线和东环线。

第四十一条逐步降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人口密度,整合风景旅游资源。

第四十二条风景名胜区

1.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面积150平方公里)、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面积482.8平方公里)、龙门山银厂沟风景名胜区(面积81平方公里)、天台山风景名胜区(面积192平方公里)。

2.省级风景名胜区:

鸡冠山—九龙沟风景名胜区(面积394平方公里)、朝阳湖风景名胜区(面积39.8平方公里)、黄龙溪风景名胜区(面积10平方公里)、龙泉花果山风景名胜区(面积272平方公里)、云顶石城风景名胜区(面积46平方公里)。

3.应严格按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的要求进行保护。

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必须严格保护,不得破坏或随意改变。

在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内的各项建设,都应当与景观相协调,不得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设施。

在核心区内,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以及休养、疗养机构。

在珍贵景物周围和重要景点上,除必须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不得增建其他工程设施。

第四十三条自然保护区

市域范围内的白水河、龙溪-虹口、鞍子河、黑水河等自然保护区和35个自然保护小区是保护自然生态、风景名胜、珍稀动物、水源地、特用林的重要地区,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第五节市域交通

第四十四条统筹考虑区域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促进大型交通设施的区域共建共享,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

第四十五条建设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市域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以都市区为中心的高速公路网,加强客货运枢纽设施的建设。

新建成仁高速公路。

完善以“环形+放射”高速公路、9条国道、7条省道所组成的干线公路网。

第四十六条完善铁路枢纽,完成成燕复线、成达线电气化建设。

近期建设成都北编组站、成都国际集装箱中心站,扩建白家货站,完善北站客运配套设施,改建火车南站,形成第二客运站。

延伸中心城轨道线路,建设联系市域各市县的轨道系统。

第四十七条规划17个公路二级客运枢纽,6个二级货运枢纽。

加快未建二级枢纽的建设。

第四十八条规划建设双流机场第二跑道,控制第三跑道建设用地。

加快第二机场选址的前期研究。

第四十九条提高河道通航能力,恢复府河下游九眼桥至乐山的航运,主要承担客运功能。

规划建设成都港。

第六节市域水资源利用

第五十条严格保护水源,保证水质,制定水资源保护措施;

合理分配水资源,优先保证城镇用水;

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

第五十一条严格保护柏条河、徐堰河、柏木河、沙河、青白江、岷江都江堰段饮用水水源,其保护范围依据《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设立四个等级保护范围予以划定;

其它河段饮用水源按《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设立水源保护区,保护范围按照该条例规定的三个等级保护范围予以划定。

第五十二条各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划定明确的地理界线并设置标志,保护区内的城镇应结合其具体情况,制定和实施异地发展策略,并外迁区内影响水源的企业。

第五十三条加强岷江、沱江流域水源涵养地的保护和建设,岷江、沱江上游实施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第五十四条规划建设岷江、湔江流域骨干调节水库和市域内河流拦水造湖工程,实现人工调节岷江、湔江等河道径流;

加强成都市第二水源的前期研究工作,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提高成都市的供水安全。

第五十五条推广先进的农灌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益;

实施产业集中发展战略,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工业企业污水治理,减少废水排放量。

第五十六条实施城区河道污水截流与河岸绿化工程,改善水环境质量,并对流经农村的河道划定保护区;

加强主要河道周边污染源的控制,城镇新建排水管道应实施雨污分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