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成都眉山两市文化小镇建设考察报告可编辑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617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赴成都眉山两市文化小镇建设考察报告可编辑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赴成都眉山两市文化小镇建设考察报告可编辑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赴成都眉山两市文化小镇建设考察报告可编辑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赴成都眉山两市文化小镇建设考察报告可编辑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赴成都眉山两市文化小镇建设考察报告可编辑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赴成都眉山两市文化小镇建设考察报告可编辑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赴成都眉山两市文化小镇建设考察报告可编辑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赴成都眉山两市文化小镇建设考察报告可编辑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赴成都眉山两市文化小镇建设考察报告可编辑版Word下载.docx

《赴成都眉山两市文化小镇建设考察报告可编辑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赴成都眉山两市文化小镇建设考察报告可编辑版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赴成都眉山两市文化小镇建设考察报告可编辑版Word下载.docx

规模可大可小,既可以是城市的几条街道,如宽窄巷子,也可以是小城镇里一个单独的组团,如洛带古镇的博客小镇,还可以是单村和多村联合打造,如XX县友爱镇农科村等;

既是城市的亮点和小城镇的名片,又是一个正在生长的新兴城镇,一个推进产城互动、城乡一体的重要平台。

成眉两地的实践表明,文化风情小镇,是一个富有生命力、充满活力、极具潜力的小镇,它的生命力、活力、潜力,主要体现在:

一是顺应了市民、农民对新生活的新期待,成为了市民向往的休闲旅游乐园,农民向往幸福生活家园。

如我们参观考察的黄龙溪古镇,以古街、古树、古庙、古水陆码头、古建筑和古朴的民风民俗为主要特征,每年接待各地游客400多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亿元。

二是带动了现代农业发展。

如XX县安德镇,以“川菜味乡”、“XX县豆瓣”为品牌,突出川菜文化特色,结合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按照“集中、集聚、集群”的发展理念,规划建设了全国唯一以地方菜系为主导的

3.7平方公里的中国川菜产业化功能区,引进聚集川菜调味品产业项目81个,总投资59.2亿元,建成投产企业53家,其中国家、省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模式就地就近“消化”了本地10余万亩蔬菜,带动农民增收

7.5亿元,一举成为了全国川菜调味品加工配送基地、现代川菜餐饮企业的服务培训基地和现代川菜餐饮企业连锁化品牌展示基地。

三是推进了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

XX市600万农村人口都进入大中城市不现实,在农村分散村落基础上撒“胡椒面”投资难见成效,客观上要求有一个能承载城乡一体化的更加集约节约的载体,而以文化风情小镇为支撑的小城镇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大量的农民通过腾地搬迁或购买商铺、门店、住房而融入文化风情小镇,变成了城镇居民,实现了城市与农村的公共服务共享。

四是推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

如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的XX县友爱镇农科村,在依靠种植花卉、盆景致富后,成功嫁接出农家旅游业,吸引市民前来吃农家饭、观农家景、住农家屋、购农家物,走出了一条

一、三产业有机结合,农民致富不离土的新路。

目前,全村共有农家乐接待户100户,日接待能力1万余人次,被誉为“中国盆景之乡”、“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大型农民花园”。

在农科村品牌优势的吸引下,总投资达10亿元的“天府之国”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今日蜀州城”项目等纷纷落户。

五是提升了城镇的品位,塑造了城镇的品牌。

我们所参观每一个小镇,无论是以农业文化为特征的农科村,还是以民居文化为特征的博客小镇,以川菜文化为特征的安德小镇,个个拥有独特的文化元素、厚重的文化底蕴、响亮的文化品牌,个个成为了3a以上景区和享誉全国乡村旅游目的地、文化产业高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

六是提高了城镇土地的增值收益和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通过文化风情小镇建设,配套完善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了生态环境,打响了名镇名村品牌,从而推高了农村土地附加值,促进了旅游地产的发展,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和新动力。

如洛带古镇的镇区商业建设用地,在没有建设博客小镇之前,每亩地价在30万元左右,而现在的拍卖价格超过150万元,普通住宅价格也由每平米1000多元飙升至6000多元,旅游地产更是最高达到

1.5万元。

七是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201X年XX市的城镇化率达到60.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7.6个百分点。

八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城乡的统筹发展。

XX市城乡收入差距由2002年的

66:

1缩小至

42:

1,比全国平均差距低82%。

201X年,XX市统计局按照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城乡文化发展和城乡民主政治建设四大领域,对统筹城乡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监测,结果为总体实现程度达79.9%。

二、成眉两地建设文化风情小镇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突出高点规划。

科学编制规划、刚性执行规划,是推进文化风情小镇建设的龙头和基础。

围绕“全域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目标定位,XX市将文化风情小镇纳入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振兴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创造性提出“四性”的规划建设原则:

发展性,突出产业支撑和持续增收;

多样性,确定多样形态避免千镇一面;

相融性,注重与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相融;

共享性,让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

在“四性”原则的指导下,XX市聘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知名院校和规划设计企业,对文化风情小镇的空间形态、房屋风格、功能布局、文化品牌等进行全方位设计包装,明确主题定位。

如洛带博客小镇,由中国闽南建筑第一人黄汉明教授亲手掌制,北京东方华太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体设计,以客家人五次大迁徙为线索,按照以“文化为魂、空间为体、商业为心”的总体定位,萃取世界小镇之精华,精选中国建筑的优秀元素,汇集川、闽、海、晋、徽五派建筑风格,打造出了一个集三街九巷千百院的商院生活、艺术工作室、企业会馆群、五星级酒店为一体的高端文化休闲度假人文小镇。

我们所到之处,每一栋建筑都散发出艺术与生命的光彩,无论是闽南建筑群落的恢弘雅致,或是川西建筑的宁静祥和,徽派建筑古色大气,晋中大院气宇厚重,海派建筑的融贯中西,真可谓“一镇藏东方、一院会天下”,令人叹为观止。

二)突出政府主导。

为了推动文化风情小镇的建设,XX市政府把重心放在加强规划引领、强化规划约束、出台支持政策、优化审批环境上,当好组织者和推动者。

在规划约束方面,重点是抓好规划的审批和规划控制,每一个文化风情小镇的建设规划必须由县级政府审批后方可实施,列入市级重点小镇的,还要报市级规划主管部门审批。

小镇内的旅游设施、文化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等严格按照审批规划和景区标准进行打造,防止乱搭乱建、无序建设。

农户在小镇内的房屋修缮、改扩建等必须经过审批,确保建筑格调与景区和谐一致。

在出台支持政策上,重点是加大对旅游干线路网、小镇内交通基础设施、供水、供气、供电、排污管网等的财政投入,优先将小镇范围内的农户住房改造、国土整治、村庄环境治理等纳入项目支持,对利用增减挂钩、集体用地交易产生的增值收益全额返还村集体,用于小镇建设。

如XX区仅201X年就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主要用于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特色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开展合作。

在优化审批环境上,重点是下放审批权限,能放到乡镇审批的权限一律下放,最大限度减免行政审批收费和事业服务性收费等。

三)突出文化特色。

文化是文化风情小镇的生命和灵魂。

XX市从建设伊始,就把小镇改造、产业转型升级与传承优秀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因镇制宜,依托当地民风、民俗、民居等风土人情和历史遗存,予产业以文化,予文化以产业,使无形的文化变成了聚集财气、集聚人气的有形资源和最大的发展资本。

如农科乡村旅游小镇,在借助苗木花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的同时,挖掘西汉文学家、辞赋家、哲学家杨雄故里的文化品牌,建设了杨雄博物馆,修葺了子云亭,既保持了乡村田园本色,又凸显了文化特色,丰富了乡村旅游文化的内涵。

在挖掘文化底蕴的同时,为了避免“千镇一面”和城乡同质化现象,各个小镇突出一镇一品、一镇一景、一镇一韵,差异发展,形成了博客小镇的客家文化、民居文化、陶艺文化,XX县安德镇川菜文化,黄龙溪古镇的古树、古民居、古码头文化,农科村农业文化、杨雄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如黄龙溪古镇,是2000多年前古蜀先民的繁衍生息之地,三国时期蜀汉政权萌芽催生之地,唐宋时期南方丝绸之路的集散之地,明清时代的客家人迁居移民之地。

为了保持悠久的文化根脉,该镇本着只迁不拆、整旧如旧、整新如旧的原则,对历史建筑和配套设施进行修缮和开发,木板民舍、青石小径、残檐断壁、参天古榕、三县衙门、古船运码头等处处流传着历史的故事,让人仿佛在时光隧道里穿越。

四)突出生态保护。

在文化风情小镇的建设过程中,XX市十分注重原生态景观的保护,不挖山,不填塘,不毁林,依山傍水选址,随坡就势建房,因地制宜造景,把生态亮点打造成景点,把景点串联成景区,使每一个小镇尽量保留更多的乡村记忆、田园风光,体现人山相亲、人水相近、闲情逸致的生活情趣。

考察中,我们所到之地,处处茂林修竹、红花绿草、小桥流水、古朴自然,让人养心养眼、心旷神怡。

五)突出市场运作。

XX市坚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文化风情小镇,跳出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运作方式,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采取招商引进、bt、bot、村企合作等多种模式,引进老板,吸纳投资,推进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规划设计、拆迁改造、策划包装、品牌推广、建设管理、开发运作的市场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引进老板开发的过程中,不搞“拣到篮里就是菜”,十分注重招商选商,一个小镇选择1-2家有持续投资实力、有运作经验的大企业,主要是长期从事旅游地产、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对小镇进行打包式、组团式开发运作,每家企业的投资少则5亿元,多则几十亿元。

如从事博客小镇建设运营的成都地润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具有房屋建筑开发经营一级资质的大型企业,三年间在博客小镇建设的投入超过40亿元。

六)突出群众参与。

为正确处理好保护群众利益与发展文化小镇的关系,切实解决小镇建设过程中群众房屋拆迁难、安置难、矛盾多等突出问题,真正做到和谐拆迁、和谐建设,成眉两市在村庄、社区探索建立“村两委+议事会”、“社区两委+议事会”的基层治理新机制,议事会由群众推选产生,一般11-13人组成,实行主动问事、听民说事、积极议事、协助办事、定期评事“五事”并举。

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村社重大建设事项等问题,如房屋拆迁、安置地址、房型选择、土地补偿等,通过“一事一议”办法,做不做、谁来做、何时做、怎么做,都由议事会和群众商量,真正做到了群众的事情群众做主,群众的问题群众解决,调动了群众支持、参与小镇建设的积极性。

七)突出机制创新。

XX市不是就小镇建小镇,而是把小镇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让农民享有和城镇居民一样的权利、发展机会为核心,以“三个集中”为根本方法,以“六个一体化”为统筹机制,以“四大基础工程”为统筹根底,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所谓“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在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方面,成都按照产业集约集群发展的规律,将全市116个开发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和13个战略性产业功能区,同时调整招商引资考核政策,建立项目必须进集中发展区的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全市工业集中度达到了70%。

在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方面,成眉两地顺应农村人口梯度转移的趋势,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实施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成小城市,增强人口吸纳和承载能力。

同时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搭建城乡统一的产权交易平台,以统规自建为主要方式,建设了一批错落加组团、前庭加后院、洋房配田园,坡种树、角种花、中间菜园加篱笆的新型农村社区,引导农民集中入住,既实现了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也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在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方面,目前成眉两地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家庭农场集中,三分之一的农田得到流转,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占农村流转土地总面积的6

8.5%,形成了以蔬菜、杂柑、冬草莓、苗木花卉等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特色农业板块。

所谓“六个一体化”,即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形成了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

为支持“六个一体化”,2003年至201X年,仅XX市财政对“三农”投入占总支出比重从

6.47%提高到20%,金额从10亿元增加到220亿元,农民人均分享的财政支出增长26倍。

特别是201X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对村级公共服务明确分类,并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支出纳入财政预算,每年为每个村安排20万元—30万元专项资金,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和供给机制。

所谓“四大基础工程”,即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以农村产权改革为例,201X年,成都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村产权市场化改革,为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房屋开展确权、登记和颁证,并在市、县两级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机构,形成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使城乡二元体制中最坚固的市场体制壁垒被打破,大量“沉睡”的农村资产被唤醒,农民成为平等参与生产要素交换的市场主体,城市资本和农村土地资源实现了互惠共享。

如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农村通过村庄集并产生建设用地结余指标或地票,指标或地票进入城市产权市场,进行同城同价拍卖后变成城市建设实际用地。

这种“农村产生指标、市场公平交易、城市实际用地”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村和农民在土地城市化增值中的分配份额,而且一举解决了城市发展“地从哪里来”和农村发展“钱从哪里来”的两大难题,促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目前成都实现农村产权流转

7万宗2

1.2亿元,各级投融资平台筹资23

6.9亿元。

一系列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创新,被誉为是一场“试图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成都试验。

三、有益的启示

近年来,我市的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成眉两地相比,缺产业支撑、缺文化品位、缺品牌亮点、缺机制活力的问题还相当突出。

因此,借鉴成眉两地文化风情小镇建设的经验,探求一条形态、文态、业态、生态相互融合的新型城镇发展道路,对加快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风情小镇建设必须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小镇建设处于农村之首、城镇之心、城市之尾,既是城市文明、生产要素、公共服务向乡村辐射和扩散的纽带,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又是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近就业、向市民化梯度转移的主阵地,城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风情小镇建设作为提升城镇化、推进一体化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切实体现到领导精力、工作部署、政策支持、优化环境、办好试点的各个方面,以此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和群众参与文化风情小镇建设的积极性。

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策划和包装一批项目,招商引资,多元筹资,切实解决好建设主体、投入主体、营运主体的问题。

特别是在项目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甄别真假猴王,真正选择一批具有开发实力的大企业、大老板,实行从规划设计到营运管理的组团式开发。

二)文化风情小镇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生态先行、试点先行。

文化风情小镇建设一定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立足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舍得花投入,聘请专家和专门机构编制好符合地形地貌特点、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反映时代特征的总体规划、产业规划、景点规划、运营规划。

要按照县做规划、市级评审的办法,切实把好规划评审关,坚决防止低档次搞规划、拍脑袋搞建设。

要加强规划管控,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对已经纳入规划、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区块,要强化保护和控制,宁慢勿乱,为今后的持续建设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重视生态、保护生态、改善生态,是小镇建设永恒的主题,无论怎么投入都不为过。

各地一定要把生态建设放在优先位置,通过优化生态环境,提高小镇土地附加值,提升小镇的区位优势,提升投资的吸引力。

文化风情小镇建设投资大、建设期长,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铺开,每个县市区要选择2个基础条件较好、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镇村开展试点,探索路子、打造亮点、创造精品、积累经验。

三)文化风情小镇建设必须坚持以业为基、以文为魂、突出特色、塑造品牌。

文化风情小镇建设要明确产业定位,或发展饮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或发展养生产业、乡村旅游产业、民间工艺品产业等,一定形成“一镇一品”的特色支柱产业,以此支撑小镇的发展。

要注重文化的提升。

我市拥有六千遗址、千六名人、四戏同源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一块文化厚土和富矿,要善于文化的挖掘、凝练和包装,让产业、景区、景点贴上文化的标签,展示文化的意味,形成文化的品牌,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努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使小镇富有生机与活力,散发独特的个性魅力。

四)文化风情小镇建设要坚持尊重群众意愿、保护群众利益、引导群众参与。

在文化风情小镇建设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护好镇村的原生态、原风貌,能修缮的以修缮为主,能原址修复的以修复为主,尽量避免大搬、大拆、大迁。

确需大拆大建的地方,要借鉴成眉两地的经验,加强宣传引导,采取“一事一议”、成立议事会等办法,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到规划制订、房屋拆迁补偿、住房安置、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做到民事民议、民权民定,形成支持小镇建设的大合唱。

五)文化风情小镇建设要善于抓住机遇,创新机制,利用政策,争取项目。

我市文化风情小镇建设正处于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中四角”城市群、大别山试验区建设、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大别山振兴发展等重大机遇的叠加期,支持政策之多、支持力度之大历史少有。

各地一定要抓住政策机遇,化政策为资源,化政策为项目,化政策为动力,营造有利于建设和发展的政策环境。

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

各地要把小镇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与双强双兴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大胆探索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工农互惠的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小镇建设的活力。

 

附送:

赴成都乐山考察电子商务工作的考察报告

6月17日—19日,我局参加了由市商务局组织的到成都XX区、XX区以及XX市,学习了解其电子商务楼宇建设、传统商贸市场提升及转型发展以及带动其区内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创新举措和电子商务成功案例。

学习考察期间,与XX市XX区商务局、XX区商务局以及XX市商务局进行了交流座谈,在XX区实地考察了3家电商企业:

1、成都量力钢材物流中心()

以钢铁物联网中心、研发中心、博物展览中心、钢铁企业总部办公为一体的现代钢铁城);

成都量力钢材物流中心成立于2001年4月,现有员工400余人,建设总投资1

08亿元人民币,总占地面积1500余亩,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容纳各类钢铁生产、经营加工企业1200余家,各类钢材年吞吐量400万吨以上,仓储能力50万吨,年仓储周转量300万吨,年加工能力100万吨,年钢材交易额可达150亿元,年上缴利税逾亿元人民币。

成都量力钢材物流中心立足成都,覆盖四川,服务西南,辐射全国。

中心以“现代仓储、产品展示、电子商务、加工配送”为主体,集钢材信息发布、展示、交易、加工、物流配送、精品仓储、物流金融等功能与一体,构成“展示交易、现货交易、网上交易、期货交易、订单交易(写字楼交易)于一体”的立体交易模式、“以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为主,商铺现货发货为辅”的现代物流模式,“钢材→粗加工→精加工→废料回收→成品→配送”的现代钢材物流产业链。

中心还具备电子商务、融资、结算、需求预测、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等服务功能。

结合物流中心区位物理特征和产业集群特点,公司坚持“服务、效率、网络”为核心要素的现代钢铁流通发展方向,以“产业升级,业态重组,功能整合,战略拓展”为核心内容,以“四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合一,同步推进”“两业(制造业,流通业)联动发展,资源有效整合”“博物博览为桥梁,工业与市场互动”为核心内涵,始终坚持规划设计长远化、体系建设规范化、制度完善秩序化、技术应用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商务运用网络化、资源整合集中化、作业流程精细化、客户服务个性化、未来发展规模化的“十大”建设理念,以服务战略升华为宗旨,以实施产业链管理为发展模式,全面致力于现代钢铁服务产业钢铁城的建设。

实现了由单一销售平台向促进产业整合与发展的综合性、生产性、服务性聚集区的转变。

中国目前最具品牌影响力、西部地区规模最大、人气聚集、商气最旺、交通便利的最具活力钢铁集散地的新型钢铁交易市场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201X年,荣获“中国生产资料创新型市场”“中国钢材交易市场十强企业”称号,成为西部地区唯一获此荣誉的钢铁流通市场,在西部乃至在全国钢铁流通行业的影响力和导向作用日益凸显。

2、成都九正科技实业有限公司(http:

.j00

1.n)

九正建材网,目前国内建材行业最大的专业电子商务机构,每天的成交金额上千万元,年交易额达30多个亿家具行业第一门户网站——中国家具第一网、九正家居网为首的几十个九正系列网站,其地区性分支机构已达50多个,另设立了广州、佛山、重庆、南京、郑州、宁波、天津等直属分支机构;

历时9年,截止201X年底,中国建材第一网服务会员近50多万家,每天的成交金额上千万元,年交易额达30多个亿。

3、第四城社区。

创建于201X年底,专注于为四川地区网友和家庭提供生活消费引导与交易服务。

经过六年的潜心发展,第四城社区网站已经成为四川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社区门户网站和交易平台。

第四城业务涉及装修建材、婚庆、时尚购物、汽车及母婴等服务和交易。

第四城坚持立足成都本土,辐射西部地区,为广大网友提供吃喝玩乐购信息分享平台,努力为高品质生活服务和导航,第四城的理念:

让城市更温暖,让生活更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