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故事分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3301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静的故事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静的故事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静的故事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静的故事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静的故事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安静的故事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安静的故事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安静的故事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安静的故事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安静的故事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安静的故事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安静的故事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安静的故事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安静的故事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安静的故事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静的故事分析文档格式.docx

《安静的故事分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静的故事分析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静的故事分析文档格式.docx

哪个地方都是这样的人流如织,哪个地方都是这样吵吵嚷嚷,人根本没法安静下来。

我想了一下,人如果不安静下来,一切都谈不上——休息不好,不能思考,人静不下来。

在这样一个剧烈旋转的现代社会里生活,我想人有再多的钱,再高的地位,再多的知识,都不会获得基本的幸福,更谈不上人的尊严。

所有呢,有感于这一点,学校当时要报题目的时候,我就报了一个题目,想了两个字——安静。

也就是这一点我个人有深刻的体验,我就想讲一下安静的重要。

有的同学可能说,在中国很难安静,因为我们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有十三亿人口。

人口多就不能安静,这不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我跟同学讲呀,1987年的时候,我们一行几个人到德国去,第一站就是它的首都(当年的首都在波恩)。

欧洲人口的密度要远远地超过比我们一般的城市。

但是我们下飞机的时候,大约是四点多的时候,应该是一个很多人上街的时刻。

可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下了飞机之后啊,我们这一波人从街道看过去呀,却没有看到一个人。

我就觉得奇怪,怎么没有人呢?

完了又转了一个街,还是没有一个人。

奇了怪了,一个下午都没有看到人,非常怪。

我被这个城市那种安宁、清冷肃静的感觉,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非常奇怪。

后来走到了可能是商业区,开始有人,人稍微地多了一点点,也不是特别多。

欧洲是这个情况,那美国呢?

同学们可能说,那电视上演了很多,带给我们很多美国的镜头,它的百老汇、曼哈顿、纽约等,人更多。

是啊,他们人是很多,到了曼哈顿的时候,你觉得人很多。

但是有一个问题,美国的国土很大,它大量的城市里面,更不要说它的村庄了,始终都是非常安宁的,就跟我将的波恩的情况差不多,人很少。

他们的人,人口密度也很大,他们在哪里?

他们各自在自己安静的角落里面做事情,除非万不得已,他们不出去拥挤,即便是人多的时候,也尽量保持一种安静的状态。

前不多年发生了一个事件,就是我们有一拨人坐飞机,坐法航的时候,上了飞机以后,就大吵大闹,放包、呼唤同伴、最后法国的乘务员就来制止他们,说能不能小一点声音。

他们也不听,还是继续吵闹,最后呢,法国人最后不得不把我们几个有头有脸的人物给请下飞机去,因为他们吵得实在太厉害。

后来报刊上网络上,还有人对法国人这种行为感到不解,说无非就是大声说了几句话嘛。

他忘记了,在欧洲,在一些文明社会,是不能够这样的。

我们同学都有一个感觉,到了餐馆里,哪怕只有四、五个人,那个餐馆里一定是不宁静的,一定是大声地吵闹。

你想说话的话,你要提高声音,你不的话就没法说话。

可是你到了国外的时候,图书馆等需要安静的地方自不必说,掉根针你都能捡起来。

即便是电影院声音也是很小的,电影院本来可以吃着爆米花看电影喝着饮料,他们是很安宁的。

如果你是到歌剧院去,也是安静得掉一根针你都能捡起来,到它的餐馆里去,很多一片人在那里点餐、就餐,一点声音都没有,每个人轻轻的挪动自己的椅子,坐下来慢慢地吃饭,说话的话声音很小。

因为他知道,如果放大了声音,他就危害了别人,他没有权利侵占别人的宁静,他给别人留下享受时光的权力和空间。

讲到这个地方,我给你们讲,前年我在香港,到一个学校里去讲学。

在香港,我是一个北方人,吃米饭、吃大米时间长受不了,我说能不能吃到山东的那种馒头,北方的馒头。

后来一个朋友说他领我去一个北京酒楼去吃,那个里面有非常正宗的北京饭菜,而且饭菜特别的好,大陆的人来就爱到那个酒店去,后来他领我去了。

果然一进去人特别多。

买到了香喷喷的馒头,我们要了几个菜,但是刚坐下,我发现这个地方完全不能待,那个人呀,那个声音大得,就是我们两个对面都得用力地说话还能听见,才能听明白。

我说,不行,咱们把东西赶紧带走,他说这个地方多么的好呀,我说无论怎么的好,我不能坐在语言的垃圾堆上吃吃喝喝,这么好的饭。

我就和他走了,实在吵得受不了。

我的意思是说,人哪,来到一座城市,无时无刻不在被吵,没有一个地方、一个角落可以躲开这种噪音。

你看这车辆啊,不停地跑来跑去,这个人流啊,挤成这个样子。

那么说,香港这个地方吵不吵呢?

同学一说起香港来,东方明珠啊,一个商业大都市,肯定比我们吵得厉害!

但是我在香港住了三个月,给我的基本印象它是比较安静的。

它哪个地方闹呢?

像旺角,铜锣湾,它的确是世界上人流密度最大的地方,它一平方米的地方站立的人可以说是世界之最。

但是他们闹的地方,就像美国曼哈顿这种地方一样,它集中的几个地方,在这些地方热闹、拥挤,在这个地方买东西、做生意。

但是大量的各种空间,比较开阔的那些街区和个人生活领域,它保持了安静。

无论多么嘈杂、多么拥挤,它有一个地方,可以给我们去享受安静,可以让我们有地方躲藏。

但是我们中国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有地方能够安静下来了。

到哪里去安静?

到农村么?

农村这种地方也很少了。

我过去到胶东,很愿意到一个农村去,因为它交通不太发达。

是一个小山村,你去了那个小山村之后,你就觉得到了另一个世界,非常的安宁。

山上的树、石头,河水,一切都保留在那种原始状态,安安静静地跟你对话。

你在那个环境里啊,就犹如走在一幅画里一样,你愿意看它的树、它的水,也愿意看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村民。

他们的表情像他们生活的环境一样,安详、自然、亲切、和蔼;

他们见到外面来的人啊,那种笑是从心里发出来的,非常的纯朴;

他们对陌生人也非常友善,到家里拿出一些水果啊,邀请你到家里去坐。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偏僻了,村民们在这种宁静的环境里面,他的心养得很纯朴。

他实在是欢迎生人来到这个地方,他像迎接客人一样迎接你,所以我特别愿意到那个小山村里面去。

吃着他们给的杏子、樱桃啊,那种愉悦和甘甜是从里往外的,不是市场上买来的。

你会感觉到一个陌生的村庄,连友谊带情感一块儿滴送给你,而你与他们素不相识。

这种愉快和享受,是在高级饭店里都没有的感受啊!

所以我在那里,享受我人生的一段又一段的幸福,我就常去。

大约有三两年,我没有去过了。

有一次,我又到那个山村去了。

我路过,专门拐过去了,就感觉不对了。

那里人的神情不对,他对人再不是那么微笑、那么好,那么和蔼。

他看你的眼神有一点警觉,有一点好奇。

后来,我问了一下才发现,这个地方三年前扶贫了,每一个机关要帮一个村,有一个机关就包了这个村。

给他们拉上了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的东西被加上去了,这个村子慢慢的路也修好了,人也来多了。

结果这个村子不断地发生一些不好的事件,甚至是恶性的事件,村子的宁静完全破坏了。

开了什么矿产、这种厂那种厂啊,车辆也多了。

就是现代生活,现代给他的快节奏、速度,把这么好的一个村庄完全地改变掉了,所以他们不像过去那样相信人。

一个电视机,两三年就把一个村庄给改变成这样,你说这个电视和网络的力量是如此之大啊!

同学们,你们可能不相信这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是真的。

就是一台电视机,就是一个城镇网络的一根线,改变了这个村庄。

从一个村庄判断一个社区,一个国家,道理都是完全一样的,判断这个世界,也不会有怎么个两样。

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我们进入了数字时代,我们进入了电视时代。

一切都在改变,无论你接受还是不接受,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它都是一个事实,一个客观的存在。

它的出现,让你猝不及防。

有时候我们觉得,无非就是一个电视,这么说说笑笑,搞一下娱乐;

无非就是网络嘛,增加一点讯息。

但是你往往在这种平平常常地跟现代工具的相处磨合之中,忽略了它巨大的危险性。

它的危险是非常大的。

我们有时候,看到现代科技的发展,比如说我们看到核武器,你会觉得核的发现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

核能可以被我们开发,爆发巨大的能量,可以发电,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的爆炸,给人类上了惨痛一课。

原来原子弹的破坏力是如此之大,原来原子这一科学技术的出现,一旦人类不能掌控,就很可能使得整个世界变成广岛和长崎。

从那之后,世界上全力地控制核武器的威胁,我们用尽千方百计地搞了各种组织来控制它,因为我们面临着一个核冬天、核毁灭的绝望的一个场景。

 

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网络和电视这一类东西的出现,它们所带来的巨大毁坏力,它比核武器来得更隐秘,但是比它来得更长远,比它后果更严重。

它也许一下夺不走我们的生命,但是它从心灵上,它从生命的性质上来改变你,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另一种人。

它有可能把我们全部的幸福,把我们美好的未来在暗中窃取,给搞走。

但是这是它是很隐形的东西,它不像原子武器那样,瞬间的爆破,血流成河。

但是它对我们心灵的杀伤力,那种强大的干预力,是无时无刻不在的。

网络数字时代,伴随着他们的各种高科技的出现,使我们的生活节奏成几十倍的提高。

我们出门可以坐高铁、动车、飞机,我们可以在点一个鼠标的时候,就了解了全世界的信息,我们发一封信也不用到邮局去。

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全世界的讯息,什么生活我们都知道,千奇百怪的故事都知道。

再配合着每一个城市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小报、广播,整天就在这样一个信息交织的世界里生活。

无论你愿听不愿意听,愿看不愿意看,你都要在这种剧烈旋转的一个讯息、声音的旋律中生活,你如何获得安静?

没有了安静就没有了思索,没有思索就没有思想,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有的人说,快节奏的生活给我们提供了方便。

方便的目的是什么?

方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如果新的技术不能带来幸福,使我们变得更忙碌,使我们变得更踌躇和浮躁,六神无主,这个技术我们就要想办法来限制它,来规避它。

我们要思考现代技术带来的一切,它的功过如何,如何回避,如何规避,每个人应该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由于提速省下的时间好像很多,但是省下来的时间,我们没有用来享受个人的宁静,没有用来寻找个人的生活、理想的生活。

而是无形当中模仿了机器和技术,它快,我们想像它一样快,我们的心,比网络还要快。

我们总是嫌网络慢,它那么快我们还嫌它慢,为什么?

我们的心比它还要快。

在各种技术的教唆、引导下,我们人类已经慢不下来了。

有的同学说,快有快的好处,慢急死人了。

我们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从乙地到甲地,我们可以用最快的速度,用现代的工具,用一天时间完成七天的工作。

但是完成了之后,省下来的六天,你们留下做什么呢?

我们想更快的生活,做更多的事情,不是这样吗?

问题就在这里啊。

同学说,有没有一个办法,我们能不能在快速旋转的生活中,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避开这个快的东西。

这个想法固然可以,但是你的心改变了没有啊?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就是他看到什么他会学习什么,跟随什么。

这个迅速在你旁边跑来跑去的摩托、汽车对你没有影响吗?

它们在无形当中引诱你,引诱你像它一样快。

网络引诱了你的心,让你想无限地提高速度。

你每天接触的是飞速奔驰的摩托、汽车,你能么能不去苛求快速生活啊?

到处是吵吵嚷嚷的,你如果不吵,别人就听不到你的话。

周边的环境对我们性格的形成,对我们生命的改造,是深刻的,缓慢的,无时不在的。

风里面吹的声音都是教导你的声音,让你随上这个时代的潮流。

我们看什么东西多了,就会学习什么。

所以刚才讲的那个小村的美好宁静,他脸上那种笑容,都是周边的环境造成的。

所以有时候我们讲,我们要多到大自然里边去,为什么呢?

我们看到的是挺立的树木,潺潺流动的河水,是那样的一些东西。

时间长了以后,我们就会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我们就跟上它的节奏。

我们不要忘了,我们是山川大地的儿女,我们不是汽车、摩托,不是网络,不是这些手工制造的产物,我们要和诞生我们的那个环境相和谐、相一致。

我们的生命是那片土地给我们的。

所以我们看树多了,就能够像树一样的安静下来了,看花儿多了,心情也好。

看什么东西看得多,就完全不一样。

比如有一个研究,它说养猫的人身体都好,心血管系统都好,嗅觉都很强。

它举出了很多的对比组,什么有一拨人爱养猫,结果他们心血管病就很少。

他们生活得都很好,这样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了:

像巴金,他活了一百多岁,他爱猫;

夏衍活了接近一百岁,他也养猫呀;

冰心……好多好多例子。

科学研究说,人经常看猫和金鱼这一类动物,你不自觉地,个人的生命节奏就和它趋同了。

猫和金鱼,它生命的节律是和缓的,你不自觉地要和它的韵律统一,你个人就变得安静下来了。

所以说它的道理在这个地方,看猫多了就是这样的,这样多好呀!

有的同学说,那个猫是多么安静啊,但猫快起来就像闪电一样。

是啊,你想一想,还有任何一个动物像猫一样迅捷、敏捷吗?

可以飞快的上树,它跳起来抓一个东西还可以在空中做一个动作,再落到地上也不会失去平衡。

迅猛如电,老虎、豹都是这样。

最安静的动物在瞬间爆发,那种能量!

可见安静的东西往往是积蓄能力的一个过程。

所以我们有时候变得没有力量,特别是没有思想的力量,就是我们不能够安静下来。

有时候,我在想,人吵吵嚷嚷的汇成一大群,所谓的人多热情高、力量大,没有做不成的事情,所以我们过去很爱说一句话,就是“群众是最有力量的,要相信群众”。

从大多数人那里汲取力量,说多了我们就没有什么怀疑呀,人多力量大,智慧在众人那里,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但是这个话也可以反过来问了,最有力量的真的是群众么?

是很多人么?

我们历史上会找到例子吗?

很难找到例子。

如果你仔细运用你的理性的话,就会发现,还是个人有力量,人越多越没有力量。

一个人,有时候是很有力量的。

思想最有力量,哪一个高深的思想、哪一个能够影响世界、历史的思想体系不是个人产生的?

无论是黑格尔,还是马克思,还是弗洛伊德,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只要是对我们世界发生了深刻影响的巨大能量,都来自个人。

只有人多了,吵成一团,永远产生不了深刻的思想。

两个人可以想点事情,四五个人也勉强,到了一百个人的时候就很难产生有条理的思想,就很难产生一条清晰的思路,就很难享受安静,就很难产生一种生命中最大的能量,就是思想的力量。

所以说呢,好多人愿意到城市里面去,到人多的地方去,享受人气,喜欢人气。

但是他却忘了,人气多的地方,也是平均化的语言和思想最多的地方。

一个人只有退回到自己的空间里面去,才能好好的思索,好好地享受时间。

时间这个东西呀,在匆忙当中流逝。

速度越快,人越多,节奏越快,时间溜走得越快。

有时候我们想呀,你经历的一个事情,想起来就像在昨天。

可是你仔细板着手指算一下,不是昨天,也不是去年,而是很多很多年以前的事。

为什么?

因为现代生活太快了,我们盯不住时间。

我们哪有时间去思考时间、去琢磨时间、去享受时间?

有一年啊,有一场人文精神大讨论。

所谓的“二张二王”,二张其中包括我呀,二王是王蒙等等。

因为它涉及到我呀,所以我印象非常深刻。

我忘不了有一场长达三年左右的“二王二张”的全国人文精神的讨论,我回忆起来这场讨论啊,就在去年或者前年,顶多不超过五年。

可是我跟他说前四、五年那场人文精神讨论如何如何,朋友立刻给我指出来,说那不是四、五年的事情,十几年了。

我说不可能,好像就在我眼前。

朋友立刻找出一本书来,当年出的一本书,我查了一下,离现在整整十七年。

十七年的时间啊,十七年之前的我是多么幼稚,我的面孔还有青春的气息。

可是十七年过去了,我觉得它就在前五年,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时间过得太快了,我们没有任何办法阻挡时间。

可能有同学会说,你无论有什么办法,时间都回以其固有的常态、它的流动规律在流动,不以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好像它就是客观的。

但是今天我想跟你们讲,时间不是这样的,时间是在感觉当中存在的,时间不是一个客观的东西。

它好像是一个客观的东西,但它更是一个主观的东西。

我们小的时候,过一年觉得是非常缓慢,可是我们到了四五十岁以后啊,觉得一闪就是一年。

是因为我们的生命退化,疲惫,苍老,见怪不怪。

在我们客观的世界里,在我们的视野里,一切东西新鲜的很少,我们看到的都是旧的东西,它留不下印象,它留不下深刻的刺激,所以说呢,它就飞快地被我们放到记忆之外,放到我们咀嚼、享受、研究的范围之外,它就很快就溜走了。

我的邻居,他有一个孩子,他的孩子到上海去读书。

他的家庭条件很好,他就想要他的孩子毕业以后一定要回到小城里面去,他觉得小城生活质量比较高。

没有那么多的人,食物也新鲜,父母都在,可以照顾自己的孩子。

可是孩子到了上海以后,一看这个世界这么热闹,车水马龙,高档服装,咖啡店,摇滚,音乐,各种东西都比他们那个小城要好得多。

他一定要留在那个城市里面,结果就找了一份工作留在了那个地方。

那个条件还是不错的,他找了一个爱人,挣钱很多,在一家外企,买了很好的房子,他觉得非常好。

为了让父母放心,就把父母接到他那个地方去住。

他的父母到了上海一看,一路上打的很困难,走很近的路,很堵,费了几个小时到了他住的地方。

去了一看,他的那个楼就在一座高架桥附近,每时每刻就在“嗡嗡”的响。

他就问这个孩子,你就在这个地方睡觉、生活,这怎么办啊?

孩子说,我们习惯了,如果哪一天实在睡不着,还有耳塞。

他的父母听了以后,久久没有说话。

他没有办法把孩子从这种嘈杂拉回去,因为儿子已经习惯了在这种速度的生活,他觉得很幸福。

他父母就流下了眼泪,说“孩子啊,原来你就在这种环境里边过呀,要过一辈子呀!

”他说我们这条件好得呀,很多地方离得更近,大城市都是这样,他父母叹了一口气。

回去的时候一想到上海的嘈杂,他孩子就在这种声音里吃饭、生活,他就非常难过,他就跟我说这个事情。

我听了以后,我太熟悉这种情况了,我说“慢慢的,你们这座小城也要变得像上海一样的喧闹”。

中国没有一个地方最终会安宁下来,没有办法。

如果我们说追赶发达国家,如果发达国家是我们中国的未来的话,那么这个未来太漫长了。

因为在我看来,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城镇还是非常安宁的。

十四年前,我到过美国波士顿边上的一个小城,很有名的一个小城,叫康科德。

那个小城为什么有名呢?

因为它产生了几个巨人。

一个就是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就是梭罗,他写了一本有名的书,叫《瓦尔登湖》,那是一本不朽的美国著作,所谓自然主义的代表作;

还有一个了不起的作家,被称为超验主义的作家,叫艾默生;

还有一个人,可能在座的不太知道,就是写《小妇人》的那个女作家,改成了一部电影,很有名的一本书,它也在康科德。

所以说,这个城市因为这三个人,变得非常有名。

所以我到了那个地方,就专门去看康科德,我看了以后觉得这个小城是那么样的安静。

突出的感受就是安静,它从任何一个地方拍下来都是一幅画。

在中国,要是在哪个景点拍照,拍自然风光的话,那是很费劲的。

到植物园,都得好好选择角度和位置,要不的话就拍不出好的自然风光片。

可是到了康科德,只要不是镜头拿歪了,随便地照就可以,洗出来肯定是很好的自然风光图片。

这么美的一个小城,无论到了它的图书馆、咖啡馆,更不要说街道,每一个地方都没有一点声音。

消音也很好,跑过一车,它就一点一点默默地走过去,像它的人一样,都很安静。

不像我们的车,像突然爆发脾气一样,突然从你身边呜的一下开走。

我们的车怎么和我们的人一样呢?

我要说的是后来,前年我去康科德的,我到哈佛大学去演讲。

我牢牢记住那个美好的康科德,我就专程让朋友带着我又去了一趟,我去了以后,就感觉我昨天刚来过一样,一点都没有变化。

路还是那条路,房子还是那套房子,教堂的尖顶……一切都没有变化,在我记忆当中的那棵大树还在,房子的颜色依然如故,像水洗过的街道。

我看到这个,我感觉就是“它为什么安静啊?

”人的心不浮躁,一切事情想好了再做。

国外的特点,到法国也是,到发达国家,你都有这个感觉,它的楼房和街道,上百年都不太变。

不要说我离开了短短的十四年,即使是离开一百年,它的变化都不大,我还能辨认出来原来这座城市。

而同学们想想我们的城市呢?

今天这条路刨开了,明天那个楼拆掉了,后天那个区域要改造,这个村庄拔掉了,那个楼区又在崛起……任何时候,我们的村庄和城市都给人一种百废待兴的感觉,永远是百废,永远要待兴。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怎么生活呀?

不停的变革,不停的转型。

“我们社会来到了转型期,我们一定要改革,一定要变革”,那么鼓舞人心的口号。

可是你回想起来,我们一两百年来,我们的社会哪一年不在转型?

哪一年不在改革啊?

开拓性的人士层出不穷,我就怕这个地方来个开拓性的领导,那这个地方就麻烦了。

他不停地开拓,你就一点安静都没有。

你如果是他这样做不对,他说我们的生活就是如此,就是因为这种变革、这种转型而进步,说明我们的社会有生气,说明我们的社会在进步。

可是我们进步的结果就是,我们找不到一个像样子的城市。

所有的城市都改成了这个样子,灰头土脸,没有草,没有树。

假使学外国,种了一片草,栽了一片树,用不了多久就是灰头土脸,你看树叶上全部都是灰尘。

因为四下都在刨呀,都在挖呀,都在拆呀,这个绿色能保持多久?

根本没有任何可能。

这就又带来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停的摧毁,不停的建设,不停的变革,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

每一次的改造和拆毁,都是对上一次的否定。

我们不停的否定自己,就因为我们原来不停的犯错误。

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考虑好,太匆忙地去做事情。

世界上的事情有多少是因为缓慢而做错的呢?

有多少是因为安安静静考虑好之后做错的呢?

没有,都是因为急躁、拥挤、吵闹、快速才搞坏了的。

大跃进是这样,我们全民搞钢铁,搞粮食,结果搞出这么荒唐的事情来了。

文革都是啊,文革无论有多少种解释,但是有一种解释是大家都会接受的。

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上进行一场革命,来改造、改变我们的文化。

文化尤其是很难用革命的方式来改造、改变的,它没有那么快,文化是一个缓慢的演化和养成的过程,是和传统不能脱节的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

想在一年两年里改变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它可能吗?

结果,因为追求的速度太快,它出现了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的毁灭性后果。

任何事情都需要时间,它在时间里边完成。

前年,我出版了一本小说《人在高原》,它写了22年。

有的人就问我了,22年都能长成一个很高的小伙子了,这么长时间你就在做这么一件事情?

我告诉他,我当然还做了一些别的事情,吃喝拉撒睡很多生活的事情发生,走了很多的地方,即便是文学写作呢,我也写了别的书。

但是这22年的确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写《人在高原》这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