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3509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069年。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①理财之法:

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之法:

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

(4)影响和评价

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

(3)影响

①积极影响:

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影响: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

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②“黑船事件”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③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

①政治上:

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上:

殖产兴业;

承认土地私有制,统一征收地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③文化及生活习俗上:

倡导“文明开化”。

④军事上:

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人才。

①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②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3.戊戌变法

1898年。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传播。

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谕令各省督府举荐新政人才;

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创新发明;

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改革财政;

兴办邮政。

③文化教育上: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专门学堂;

鼓励私人办学,选派留学生到海外留学;

准许民间创立报馆;

设立译书局。

裁汰旧军,编练新军。

(4)影响:

是一次变法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经典例析]

1.(2019·

全国Ⅰ卷)[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分)

解析:

(1)问,根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而商鞅为法家代表,由此可知“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

由材料“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而《周礼》是儒家经典,由此得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问的第一小问对象,依据材料“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等信息回答。

第二小问“二十等爵”制的作用可结合所学从军事、政治方面回答;

“五等爵”制的作用可结合材料“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这一信息回答。

答案:

(1)流派:

“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

“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

“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

“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

“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

“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2.(2019·

全国Ⅱ卷)[历史——选修1: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6分)

(1)问第一小问作用,结合材料“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这一信息回答。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等信息,并结合明治维新前中下级武士的社会处境回答。

(2)问结合材料“西乡隆盛……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对政府极度不满”“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等信息回答。

(1)作用:

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

前期:

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

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

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深化拓展]

1.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

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

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

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

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

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2.判断“改革的结局”的方法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失败有两个主要标志: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3.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

(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看当时力量对比: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4.评价改革的原则及规律性认识

(1)评价原则:

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规律性认识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综合检测]

江门一模)[历史——选修1:

材料 登国元年(386),在鲜卑贵族的拥戴下,拓跋珪复建代国,建年号登国,天兴元年(398)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初期的国家组织是一种鲜卑与华夏的混合体。

针对魏晋以来九品官人法中“以等级差别的形式,叙列担任公卿至于郎吏这些官职所需要的人品等级”的官品制度,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495)、太和二十三年进行两次重大改革,将官分品、从,品与从品再分阶,进一步细化了官品的等级。

这使官品由人品到官阶的性质转变,实现了汉唐间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它进一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分层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古以后官员等级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陈长琦《官品的起源》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时期和北魏孝文帝时官品制度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官品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

(1)问,根据材料“(九品中正制)以等级差别的形式,叙列担任公卿至于郎吏这些官职所需要的人品等级”“(北魏孝文帝改革)将官分品、从,品与从品再分阶,进一步细化了官品的等级”等信息回答。

(2)问,根据材料“它进一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分层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古以后官员等级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区别:

魏晋时期:

官品是官员担任官职的人品等级,即按等级差别、出身作为官品的标准;

北魏孝文帝时期:

官品更加细化;

由人品转变为官阶。

(2)意义:

有利于鲜卑族的汉化:

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管理;

巩固专制皇权;

对唐代以及后世制度有深远影响。

南通二模)[历史——选修1:

材料 在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已经发现,农奴制度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一些俄国人认为农奴制度野蛮而不文明,尤其是那些访问过西欧的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

军队的新兵都征自农奴,他们在战场上表现糟糕。

当时的俄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民能够获得自由,但仍然要同之前一样付钱给原主人。

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虽然不满意,还是平静地接受了他们的新地位。

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俄国的农业生产率有了可观的提高。

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摘编自[美]弗兰克·

萨克雷主编

《世界大历史1799-190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获得的“自由”,说明农奴解放对国家的积极影响。

(1)问,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这一信息及所学知识回答。

(2)问,第一小问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二小问积极影响,结合材料“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信息和所学,从经济、政治等角度回答。

(1)主要因素:

废除农奴制思潮的涌动;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农奴不断起义抗争。

(2)自由:

获得人身自由;

出钱赎买份地。

积极影响:

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自由劳动力;

推动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

推动俄国的政治近代化。

3.(2019·

苏州一模)[历史——选修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地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

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

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摘编自唐纳德·

基恩《明治天皇:

1852—1912》

材料二 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摘编自王光波《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8分)

(1)问,根据材料一按照顺序归纳:

日本人的观念转变、改革者的国际视野、改革者的强国抱负、改革派掌握了近代新式武装、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等。

(2)问,第一小问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等。

第二小问好处,结合“意义”可知为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

第三小问灾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1)原因:

日本人的观念转变,改革者的国际视野;

改革者的强国抱负;

改革派掌握了近代新式武装;

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

(2)方面:

富国强兵;

文明开化。

好处:

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或:

成为亚洲强国);

灾难:

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或:

侵略朝鲜、中国)。

4.(2019·

蚌埠二模)[历史——选修1:

材料 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

这固然来自武王的早逝和成王的年幼,更重要的是殷商的反对势力还很强大。

因此,开国后很长的时间,周人还无暇顾及制度建设和文化创新,而是一方面以夏之礼乐来抗衡商文化;

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

后周公摄政,平定三监之乱,始着手进行制度建设。

据典籍记载,周初的礼乐改革,至少经过了两个阶段:

第一,周公摄政六年的制礼作乐。

第二,周成王时的“兴正礼乐”。

第一阶段以“制作”为主,有开创之功;

第二阶段以“兴正”为要,行完善之事。

礼乐制度既成,周王室祭祀先祖时,邀诸侯前来助祭观礼,遂有灭国而不绝祀的传统。

——摘编自付鹏《周颂·

有瞽与周初乐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初礼乐改革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初礼乐改革的意义。

(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

后周公摄政……着手进行制度建设”“第一阶段以‘制’为主,有开创之功;

第二阶段以‘兴正’为要,行完善之事”等信息回答。

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材料“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回答。

(2)问根据材料“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礼乐制度既成,周王室祭祀先祖时,邀诸侯前来助祭观礼,遂有灭国而不绝祀的传统”等信息回答。

(1)特点:

继承中创新;

渐进性。

成因:

西周文化水平低于中原;

平定叛乱后需进行政权建设;

周公和周成王的重视。

巩固等级秩序;

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影响后世。

5.(2019·

河南六市一模)[历史——选修1: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

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

1994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中提出,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指导、奖学金制度和社会需求信息来引导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引导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

1997年3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作了明确的规定。

再次明确了实行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

1998年,首批“并轨”改革后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就业政策进一步放宽,供求市场的调节对学生就业的作用日益明显。

此后,全国高校全面按照新体制进行运作。

在新的就业体制下,大部分毕业生按照个人的能力、条件到市场参与竞争,自主择业。

——摘编自孙步凌《我国高校招生就业体制的历史演变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高校就业改革的意义。

(1)问,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高校就业制度本身的问题和人才市场的变化等角度分析。

第二小问主要内容,根据1994年和1997年原国家教委的改革文件概括。

(2)问,根据材料“供求市场的调节对学生就业的作用日益明显”“全国高校全面按照新体制进行运作”“在新的就业体制下,大部分毕业生按照个人的能力、条件到市场参与竞争,自主择业”等信息概括。

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原有高校就业制度存在弊端,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经济发展的需求,人才市场发生的变化等。

内容:

废除国家分配的政策,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有利于促进高校发展;

有利于提升人才素质;

有利于人才市场的发展;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等。

(任答三点即可)

6.(2019·

佛山二模)[历史——选修1:

材料 就任之前,罗斯福在纽约州领导了“童子军运动”,努力促进青少年接触自然,陶冶情操。

他发现无论是组织者还是青少年,没有多少环境保护意识,甚至还不断发生损害环境的行为。

针对这种情况,罗斯福加强了对“童子军运动”的领导和改造。

1933年3月21日,罗斯福总统向国会提交议案后,很快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

保护队征募的对象主要是18-25岁的城市未婚青年,身体健康,有良好的品质和性格。

依据工作等级和表现,队员每月可得30-45美元的工资,他们必须将其中的一部分寄给他们的家庭。

林业界权威人士认为,民间资源保护队种植的树木在大约40年后价值可达到2.4亿美元。

在30年代负责征募队员的陆军部的体检报告中,常出现“体重太轻”“营养不良”“发育不全”的词汇,已经被“黝黑”“健壮”等取代。

——摘编自藤海键《新政的奇葩:

民间资源保护队》

(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民间资源保护队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民间资源保护队成立的历史意义。

(1)问,根据材料“就任之前,罗斯福在纽约州领导了‘童子军运动’”“发现无论是组织者还是青少年,没有多少环境保护意识,甚至还不断发生损害环境的行为”等信息回答。

(2)问,根据材料“保护队征募的对象主要是18-25岁的城市未婚青年,身体健康,有良好的品质和性格”“林业界权威人士认为,民间资源保护队种植的树木在大约40年后价值可达到2.4亿美元”“常出现‘体重太轻’‘营养不良’‘发育不全’的词汇,已经被‘黝黑’‘健壮’等取代”等信息回答。

①1929年经济大危机;

②面临严重环境危机;

③民众环保意识薄弱;

④罗斯福个人实践。

①解决就业压力;

②增强经济效益;

③稳定社会秩序;

④增强国民体质,恢复社会公众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