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5240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人民版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的改革

1.商鞅变法

(1)时间:

公元前356年。

(2)背景:

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东方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

①经济上: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制度。

③思想上:

“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2)内容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

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王安石变法

(1)时间:

1069年。

(2)背景: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3)内容

①理财之法:

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之法:

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

(4)影响和评价

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内容

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

(3)影响

①积极影响:

废除了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影响: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②“黑船事件”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③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

(2)内容

①政治上: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上:

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制,统一征收地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③文化及生活习俗上:

倡导“文明开化”。

④军事上:

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人才。

(3)影响

①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②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3.戊戌变法

(1)时间:

1898年。

(2)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

(3)内容

①政治上:

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谕令各省督府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②经济上: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创新发明;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兴办邮政。

③文化教育上: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留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立报馆;设立译书局。

④军事上:

裁汰旧军,编练新军。

(4)影响:

是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经典例析]

 (2019·全国卷Ⅰ)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可得出其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根据“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等信息可得出这与儒家思想有关,强调“德治”。

(2)问第一小问对象,根据“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对象是军人;根据“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得出对象是官员;第二小问作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打破世卿世禄、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统一等角度概括;结合三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从对西晋建立的影响角度考虑。

[答案] 

(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

“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

“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

 (2019·全国卷Ⅱ)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6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作用,结合明治维新的背景可得出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为推翻幕府做出了贡献;根据材料“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可得出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前中下级武士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较早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统治;根据材料“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并结合明治维新改革的相关内容,从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等方面概括中后期变化原因。

(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从维护政府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等角度概括。

[答案] 

(1)作用:

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

前期:

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

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深化拓展]

一、改革的含义和分类

1.含义: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分类

(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等。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

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

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

内忧(财政危机、社会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

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

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

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三、改革的一般原因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

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等。

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

如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

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

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大危机的需要)。

四、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

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局”: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的方法

(1)看是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看当时力量对比: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看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五、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

(1)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

放在其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不要以现代人的标准去衡量。

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据此,对改革做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辩证唯物主义的标准:

要辩证、全面地去评价。

(3)社会发展的标准: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促进了社会进步。

2.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用人要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综合检测]

1.(15分)

材料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

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

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

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容于宗法大家庭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的外壳之中。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折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

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

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

(9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可得出宗法制度影响变弱,大家庭变为小家庭,家庭成员变少,关系简单。

(2)问第一小问可行性,从铁犁牛耕、生产力提高以及打击宗法贵族势力方面考虑即可;第二小问意义,小户经营促成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管理,比如兵役、赋税、编户等。

[答案] 

(1)变化:

家庭形态由集体大家庭为主变为个体小家庭为主;家庭内部人数由多变少,人员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宗法制度对家庭的影响由强变弱。

(2)可行性: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个体劳动成为可能;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宗法势力和贵族特权。

意义:

推动了秦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秦实行编户,增加政府赋税收入;易于秦推行什伍连坐制度,保证兵源,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2.(2019·江门一模)(15分)

材料 登国元年(386),在鲜卑贵族的拥戴下,拓跋珪复建代国,建年号登国,天兴元年(398)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初期的国家组织是一种鲜卑与华夏的混合体。

针对魏晋以来九品官人法中“以等级差别的形式,叙列担任公卿至于郎吏这些官职所需要的人品等级”的官品制度,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495)、太和二十三年进行两次重大改革,将官分品、从,品与从品再分阶,进一步细化了官品的等级。

这使官品由人品到官阶的性质转变,实现了汉唐间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它进一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分层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古以后官员等级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陈长琦《官品的起源》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时期和北魏孝文帝时官品制度的区别。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官品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

(9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九品中正制)以等级差别的形式,叙列担任公卿至于郎吏这些官职所需要的人品等级”可得出在魏晋时期,其官品制度是官员担任官职的人品等级,即按等级差别、出身作为官品的标准;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将官分品、从,品与从品再分阶,进一步细化了官品的等级”可得出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其官品更加细化,由人品转变为官阶。

(2)问,根据材料“它进一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分层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古以后官员等级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可得出对隋唐以及后世制度有深远影响;根据材料中“它进一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分层管理制度”可得出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管理,巩固了专制皇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鲜卑族的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答案] 

(1)区别:

魏晋时期:

官品是官员担任官职的人品等级,即按等级差别、出身作为官品的标准。

北魏孝文帝时期:

官品更加细化;由人品转变为官阶。

(2)意义:

有利于鲜卑族的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管理;巩固了专制皇权;对隋唐以及后世制度有深远影响。

3.(2019·肇庆三模)(15分)

材料 唐朝后期,腐败滋生,社会黑暗。

唐武宗(840—846年在位)继位后,大刀阔斧整顿吏治,对官吏贪赃枉法的惩治从重从严。

武宗即位后大赦天下,但把贪赃枉法官员视同十恶不赦罪人,不予赦免。

武宗下诏:

“朝廷刑罚,理当一视同仁,官吏贪赃枉法,不应该有特殊待遇,内外文武官如果收入赃物丝绢三十匹,全部处以极刑。

”武宗对官吏贪污满千钱的,即处以死刑。

武宗严禁官员借婚丧嫁娶大肆敛财,严禁官员从事高利贷和典当行业,不准与民争利。

在事前防范方面,武宗尽力消除导致官员腐败的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因素。

一是官员薪酬重点向基层一线艰苦边远地区倾斜。

武宗派观察判官专管这项工作,保证专款专用,按时足额发放。

二是用养廉银、公务贷帮助官员摆脱经济上的困顿。

当时赴京赶考的人不少都有债务,称之为“京债”,上任后才开始还债,债务压身以至于贪赃枉法。

武宗果断增加官吏薪俸,增加的部分就相当于“养廉银”,同时国家以较低利息借钱给官吏去还债,以减轻其债务压力。

唐武宗大力整顿吏治,反腐肃贪,使唐帝国焕发了短暂的生机。

(1)根据材料,概括唐武宗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武宗反腐倡廉建设的作用。

(6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收入赃物丝绢三十匹,全部处以极刑”可知利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根据材料“禁官员借婚丧嫁娶大肆敛财,严禁官员从事高利贷和典当行业,不准与民争利”可得出创立了一些具体的廉政制度;从材料“官员薪酬重点向基层一线艰苦边远地区倾斜……用养廉银、公务贷帮助官员摆脱经济上的困顿”可得出运用经济手段减负增俸,促进官员廉洁自律;材料“武宗对官吏贪污满千钱的,即处以死刑。

武宗严禁官员借婚丧嫁娶大肆敛财,严禁官员从事高利贷和典当行业,不准与民争利。

在事前防范方面,武宗尽力消除导致官员腐败的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因素”说明事前防范与事后惩治相结合(防惩并举);根据材料“用养廉银、公务贷帮助官员摆脱经济上的困顿”和“内外文武官如果收入赃物丝绢三十匹,全部处以极刑”可知宽严相济,帮扶经济困难官员与严打贪腐相结合。

(2)问,根据材料“对官吏贪赃枉法的惩治从重从严”可知使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根据材料“严禁官员借婚丧嫁娶大肆敛财,严禁官员从事高利贷和典当行业”可知有助于政风的廉洁;根据材料“严禁官员从事高利贷和典当行业,不准与民争利”可得出加强吏治管理,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唐武宗大力整顿吏治,反腐肃贪,使唐帝国焕发了短暂的生机”说明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结合唐朝后期政治腐败,最终被节度使所灭可得出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和没能最终扼制李唐王朝渐近衰落的趋势。

[答案] 

(1)特点:

利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重刑治贪或从重从严);创立了一些具体的廉政制度(加强制度建设);运用经济手段减负增俸,促进官员廉洁自律;事前防范与事后惩治相结合(防惩并举);宽严相济,帮扶经济困难官员与严打贪腐相结合。

(2)作用:

使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有助于政风的廉洁;有助于维护官吏队伍的稳定;加强吏治管理,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

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没能最终扼制李唐王朝渐近衰落的趋势等。

4.(15分)

材料 从春秋战国到唐代,封建国家依照人口征收赋税额度远远超过依照财产(主要是土地)征收赋税的额度。

所以国家通过户籍制度来控制人丁和土地,把农民牢固地控制在土地上以实现对农民的赋役剥削。

而地主阶级的发展正是要从国家的编户齐民中不断地分割人丁,以满足自己对农民的剥削。

由于国家不承认租佃关系,佃农亦须承担国家赋税徭役,佃农用逃避户籍登记、违法迁徙等做法来逃避国家的赋役剥削。

加之佃农的政治社会地位一直没有得到确立,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恶性发展,豪强地主拥有大量私属和奴婢,瓦解了封建统一国家存在的社会基础。

北宋建立之后,统治者对户籍制度做出了重大的改革:

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

在户籍上明确了佃农的法律地位,以客户的独立身份登入国家户籍,取得了合法的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认可了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合法性。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

(7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由于国家不承认租佃关系,佃农亦须承担国家赋税徭役,佃农用逃避户籍登记、违法迁徙等做法来逃避国家的赋役剥削”“豪强地主拥有大量私属和奴婢,瓦解了封建统一国家存在的社会基础”,以及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可概括北宋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问,结合材料中北宋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内容,从对政府、地主、农民、社会等方面总结北宋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

[答案] 

(1)两税法的实施;土地兼并严重;封建国家与地主阶级争夺人丁的矛盾;户籍人口的流失,不利于国家管理,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商品经济的发展。

(2)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负担;缓和了封建国家与地主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了豪强地主的分裂趋势;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租佃关系的普及化。

5.(2019·苏州一模)(15分)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地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

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

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摘编自唐纳德·基恩《明治天皇:

1852—1912年》

材料二 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摘编自王光波《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9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按照顺序归纳:

日本人观念的转变,改革者的国际视野;改革者的强国抱负;改革派掌握了近代新式武装;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

(2)问第一小问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第二小问,利用意义可得好处,即使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改革后,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给邻国带来巨大灾难。

[答案] 

(1)原因:

日本人的观念转变,改革者的国际视野;改革者的强国抱负;改革派掌握了近代新式武装;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

(2)方式:

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

好处:

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或:

成为亚洲强国)。

灾难:

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或:

侵略朝鲜、中国)。

6.(2019·南宁一模)(15分)

材料 中国现代外交体制是清政府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的最初建立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传统性与现代性杂糅的先天缺陷,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对它的变革也仅仅限于局部调整。

然而,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

庚子惨败使顽固守旧势力遭受了致命打击,为洋务派重新进入权力核心提供了契机。

他们大胆地举起了效法西方、进行变革的大旗,他们的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