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3721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

1.背景

(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2)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

2.标志: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1)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2)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3)中央机构:

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3.意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图解历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

(1)原因: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过程

①决定: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②形成: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北伐战争

(1)历史背景

①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②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2)战争进程

①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②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③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3.国民革命失败

(1)原因

①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破坏。

②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2)标志:

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3)影响: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因而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主题一 五四运动

史料 1919年6月12日《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

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

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思考 五四运动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五四运动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 成果:

北京政府罢免了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关键:

前期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先锋作用,后期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并迫使北洋军阀作出让步。

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内涵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

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5)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但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异同

(1)不同点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主力军

资产阶级革命派

工人阶级

革命范畴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群众基础

没有广泛地发动群众,单靠资产阶级孤军奋战

有学生、市民、工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结果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

取得了斗争的初步胜利

(2)相同点

①社会性质:

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②革命任务:

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③作用:

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主题二 国民革命

史料 1926年国民政府誓师北伐,国民革命如同狂风暴雨冲击着旧世界,国民革命军犹如秋风扫落叶般撼动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图一 国民革命宣传标语 图二 北伐战争形势示意简图

思考 

(1)北伐的主要对象是谁?

北伐战争的最主要功绩是什么?

(2)为什么说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国民革命却失败了?

(3)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主要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最主要功绩:

歼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部主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2)虽然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但由于国民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

(3)客观原因:

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破坏;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主观原因:

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国民革命失败的表现及原因

(1)表现

①革命阵营内蒋、汪背叛革命,成立了反共反人民的政府。

②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

他们是帝国主义、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

③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原因

①客观:

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联合绞杀中国革命,尤其是帝国主义干涉、破坏中国革命,寻找其代理人;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

②主观:

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

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对蒋介石、汪精卫篡夺革命领导权活动一再妥协退让,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1.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A.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B.北洋军阀政府腐败无能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北京青年学生爱国热情高涨

答案 C

解析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英美等国完全拒绝中国的正当要求,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A项是阶级基础;

B项是阶级矛盾尖锐的重要因素,长期存在;

D项学生是发起者,不是原因。

2.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五四运动由最初的学生爱国运动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  )

A.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

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 D

解析 根据“全国性”“群众爱国运动”等信息,可知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D项。

A项中的“最早”与材料不符,排除;

B项说法错误,排除;

C项“反帝反封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促使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因素有(  )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②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③五四运动的推动 ④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答案为A项。

4.下图《同去,同去,砍人去》漫画,反映了发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A.五四运动遭镇压

B.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

C.国民党一大召开

D.国民革命失败

解析 从图中可获得信息,蒋介石、汪精卫和财阀、青红帮同去砍人,指的是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这一事件出现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失败。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

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

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

——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二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

于是蓬蓬勃勃,抒发言论。

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

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

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

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致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孙中山1920年1月29日《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

(1)材料一中的“罢学风潮”指什么?

“近因”指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

(3)材料二中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全国的原因的分析是否完全正确?

为什么?

答案 

(1)五四运动。

“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材料一诬蔑学生运动;

材料二支持和赞扬学生运动。

(3)不完全正确。

因为五四运动之所以扩展到全国,是由于中国工人阶级加入斗争行列,推动了斗争的深入和发展。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

解析 第

(1)题“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

“近因”可联系教材回答。

(2)题材料一是北京政府教育部对学生运动的诬蔑,而材料二则赞扬学生运动。

第(3)题孙中山由于受阶级和时代局限,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故其分析并非完全正确。

[对点练]

知识点1 五四爱国运动

1.毛泽东指出: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

”这种“姿态”主要是指五四运动(  )

A.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B.是一次社会主义革命

C.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D.具有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解析 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了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故选D项。

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排除A项。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排除B项。

C项是原因之一,不是表现,排除。

2.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

“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后,大家都从睡梦中惊醒了。

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

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

”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  )

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解析 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寻找新的救国方法和思潮,并未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教育的改进等问题,故A、B两项错误;

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故C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就已经开始觉醒,并非五四运动后,故D项错误。

3.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

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

这说明五四运动(  )

A.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

C.青年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

D.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

答案 B

解析 从人们对五四运动中学生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们同情学生的行为,说明五四运动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故应选B项。

知识点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中国最初的共产主义支部是于1920年5月在上海和北京组织起来的”,材料表明当时(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C.筹备工人阶级政党D.工农运动蓬勃开展

解析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共产主义支部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应是为建立中国共产党而作准备。

A项在1921年,B项在中共一大会议上才明确提出作为目标;

D项最早大规模出现应是国民革命时期,与材料不符。

5.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对此评价说:

“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其中,“开天辟地”主要是指(  )

A.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口号

B.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D.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解析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其主要“新”在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目标等方面,C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首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五四运动为标志;

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中共“二大”上制定的,排除A、B、D三项。

6.中国共产党发起者之一的李达曾说:

“‘一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

”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C.和以往的政党没有任何区别

D.没明确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解析 材料“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说明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故A项正确。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故B项错误;

C项说法本身错误;

从材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来看,已经明确了革命发展方向,故D项错误。

知识点3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7.中共“三大”上,陈独秀和马林认为:

全体共产党员、产业工人都应参加国民党,全力进行国民革命;

凡是国民革命的工作,都应参加国民党组织进行革命,即所谓“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国民革命的力量。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接受共产国际的统一领导

B.能够深刻地认识中国国情

C.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D.高估了无产阶级力量

解析 材料反映中国共产党主张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材料没有体现共产国际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

“深刻地认识”说法有误,应该改为“初步认识”,排除B项;

材料中“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可排除D项。

8.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41人中,有10人是共产党员。

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共产党控制了国民党

B.共产党的实力超过了国民党

C.反映了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的诚意

D.国共合作以共产党为主导

解析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两党合作体现了孙中山的诚意。

9.下图是一幅刊载于1920年上海某报纸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将革命进行到底”

C.“消除内乱,打倒军阀”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解析 C项“消除内乱,打倒军阀”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成为革命运动的重要目标。

10.1927年7月,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

“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

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

”此话针对的是(  )

A.北伐战争的失误

B.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C.军阀纷争

D.国民党内部分裂对抗

解析 结合1927年史实,“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针对的是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故B项正确。

[能力练]

11.毛泽东认为:

“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

”毛泽东在此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主要是强调(  )

A.它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它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中国工人阶级和学生的先锋作用

D.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奠基作用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从对民主革命所起作用的角度对五四运动作出地肯定和高度评价,答案选D项。

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2.毛泽东说:

“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

”由此可知,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的性质是(  )

A.旧民主主义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D.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C项正确。

13.1922年陈独秀起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

“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

”此宣言(  )

A.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B.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C.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

解析 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五四运动,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反帝反封建,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方针的是1927年的八七会议,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14.中国从南到北、从珠江到长江,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革命的火焰”(  )

A.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解析 “从南到北、从珠江到长江,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是指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革命发展的情况,国民革命中的北伐战争最终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故选D项。

15.下图是1926年12月广东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情况(据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整理而成)。

这一现象(  )

A.奠定了国民党改组基础

B.表明国民党已成农民党

C.是国共合作推动的结果

D.说明土地革命成果显著

解析 据材料“1926年12月”可得:

国民革命在国共合作推动下,广泛发动工人、农民等,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革命形势发展,故C项正确。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

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三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

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的转变;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

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

答案 

(1)从独立、攻击到决定实行党内合作。

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唯一革命的党;

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

孙中山决定同共产党合作。

(2)实现了国共合作(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

(3)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解析 第

(1)题主要阅读材料,结合时代特征归纳概括即可;

原因从国共两党的认识、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外来因素等方面归纳。

(2)题回忆所学知识,从国民革命的成果、作用等方面回答。

第(3)题实际是回答国民革命失败留下的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