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4211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北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北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北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北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河北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河北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河北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河北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河北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河北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文档格式.docx

《河北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文档格式.docx

(五)加快产品质量协调发展15

五、保障措施15

(一)强化政策支持引导15

(二)完善创新工作机制16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16

(四)突出企业主体地位17

(五)推进产学研用合作17

(六)加快产品质量提升18

(七)大力实施品牌战略18

(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18

前言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十二五”是河北省加快工业发展、加速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制定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规划,对于鼓励和指导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贯彻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工业强省”战略,实施“工业提升计划”,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河北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规划,结合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和发展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产学研合作、技术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新技术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制造能力日益提高,新产品层出不穷,质量档次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较好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1、新技术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期间累计开发新技术1.5万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50项,申请专利近4.8万件。

开发完成了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及设备、高速列车关键技术与装备、丁苯酞原料及软胶囊、高效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照明高效白光LED关键技术等成果,涌现出天威特高压变压器、唐车动车组、石药丁苯酞、晶龙太阳能电池、同辉LED等一批优秀新产品。

2、企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全省共有国家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到223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达到18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41家。

全省19.4%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科技机构,成为全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力军。

3、产学研联合不断向纵深层次发展。

产学研合作快速发展,多家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达成合作意向,涌现出晶龙集团等产学研合作的典范企业;

推动成立抗生素、维生素、半导体照明、兽药、饲料等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4、工业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十一五”以来,我省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截至“十一五”末,我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4件,中国名牌产品49项,省名牌产品814项。

5、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通过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新一代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力度,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已达25万人,其中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10万人,占企业从业人员的13.4%。

高层次人才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

(二)存在问题

1、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创新机构不完善,创新基础条件薄弱;

企业整合信息资源、科技资源的能力不足;

产学研合作渠道不畅,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公共平台建设不健全,设施落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

中介服务机构发育不成熟,专业化程度较低,难以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服务对接。

2、资金投入少。

“十一五”期间,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尽管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010年,全国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重平均水平为1.62%,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重为0.55%,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3、产业结构层次低。

2010年,我省钢铁、建材、石化等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2%,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仅为9.8%,远低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

4、工业产品质量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企业质量责任意识不强,管理不规范,质量信誉不高,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标准结构不合理,部分技术标准水平低、贯彻实施不力;

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基础能力建设投入不足,质量公共服务与管理能力薄弱。

5、技术创新人才不足。

目前我省技术人才结构中,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偏少;

对科技人才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对薄弱,使得企业人才流失较多,优秀人才较难引进,企业普遍存在创新人才不足的状况;

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基本环境和条件难以改善,使创新型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型领军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三)面临形势

当前,科学技术正在孕育一系列重大突破。

世界各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重点,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展开了新一轮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新一代工业产品呈现集成化、智能化、复杂化特征,研发生产日趋全球化与网络化的趋势,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正在孕育新的重大突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和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的重要阶段。

工业产品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目前,我省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基础相对薄弱、高附加值工业产品较少,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未来五年,我省工业经济发展要坚持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作为调结构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工业提升计划,推动工业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核心竞争力,使经济发展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之路,构建创新型河北。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重点,遵循“强化基础,提升能力,创新形象,支撑发展”的方针,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为指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强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加强集成创新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

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努力把我省工业产品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现全省工业经济向注重效益、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企业主体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

——坚持自主创新原则。

注重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坚持突出重点原则。

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质量提升原则。

加强行业准入、标准贯彻、品牌培育,推动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坚持人才引领原则。

加快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优化人才结构,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建立较完善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发展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围绕河北省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具有前瞻性的共性、关键性技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

造就一支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促进工业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推动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加速工业转型升级。

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1、重点提升“十一五”期间培育发展的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技术水平,使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生物医药、能源装备等重点产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在全省工业领域中,突破100项有前瞻性的关键技术,重点推广200项量大面广的共性技术。

3、每年开发1000项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其中30%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2015年专利申请达到9万件,全省重点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

4、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00家以上,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0家以上,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达到300家以上,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

5、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0.55%提高到1%,重点骨干企业达到3%以上。

6、培育壮大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150家,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促进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以上。

7、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

到“十二五”末,在全省培育100家名优品牌企业和国内质量领先企业,促进全省产业向集约型和质量效益型转变。

8、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的产品产值比重达到90%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质量全面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发展重点

(一)原材料工业

1、钢铁工业

开发高速铁路弹簧钢、高强度造船板、高层建筑结构钢板、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高强度汽车用钢、压力容器板、纯净钢及超纯净钢、深冲及超深冲冷轧薄板、硫系易切削钢、新一代特殊用途普碳钢、低碳低硅拉丝用线材等精品线棒材,耐候板、桥梁板、涂镀层钢板、电工钢、工模具钢、高强度机械用钢;

油气专用管深加工,机械加工用管,特大口径高压锅炉管等重大工程与重大装备用关键钢铁材料。

开发推广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和废弃物再资源化、再能源化及物质循环关键技术。

推广真空精炼、少渣冶炼等生产技术和关键工序检测与控制技术。

2、建材工业

重点推广水泥行业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低碳化生产技术,开发4000t/d规模的大型水泥生产线。

开发节能低碳、绿色环保新型建筑材料,大力发展利用非金属矿、尾矿等资源综合开发及高效深加工技术,以煤矸石、粉煤灰、建筑垃圾、脱硫石膏、冶金和化工废渣等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

大力发展玻璃深加工技术,推广玻璃熔窑全氧及富氧燃烧、低温余热发电等节能降耗技术。

重点发展节能、节水、环保、多功能卫生陶瓷。

3、石化和化工工业

石化重点开发推广DCC化工型催化新工艺加工原料油技术,加氢精制处理油品技术,环己烯法生产环己酮技术,己内酰胺生产技术和集成技术,甲醛尾气与合成氨联产技术,环己酮仿生催化氧化新技术,SBS阴离子快速聚合技术,利用甘油生产环氧氯丙烷新技术等。

化工重点开发推广水基化复配制剂等农药新制剂生产技术,多品种的微量元素肥料、复合菌肥、水溶性叶面肥、新型控释肥料、超高浓度复合肥和生物活性有机肥等肥料精细化技术;

信息用化学品、电子用化学品和生物化工产品等精细化工产品和新领域精细化学品;

用于提高轮胎使用寿命和安全等级的高耐磨优质炭黑产品生产技术;

改变传统喷涂工艺的萤光级水基甲基纤维素产品生产技术;

水型、环保型、耐候性涂料生产技术;

中低阶煤分级转化技术,煤催化气化制天然气技术,煤液化技术,煤气化甲烷化关键技术,煤制烯烃、煤制甲烷和煤制乙二醇技术等。

4、钒钛产品及新材料

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特种陶瓷材料、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材料和高品质特殊钢材料、新型合金材料;

开发推广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新技术、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剥岩等含铁原料选别利用技术、尾矿细磨—选别综合再利用技术,在钒钛磁铁矿利用的基础上实现钒资源的回收利用,资源中伴生的铬、钴、镍等稀有金属实现规模化回收利用。

(二)装备制造业

1、机械工业

开发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及核电站专用阀门、核电管道管件装备设计制造技术;

开发2MW以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低风速型风轮叶片、碳纤维新型材料叶片等制造技术,3-5MW陆上和海上风电机组整机,永磁低速风力发电机组、磁悬浮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等装备设计制造技术;

开发大直径单晶生长设备、多线切割机等太阳能发电装备设计制造技术;

开发750kV、1000kV交流和±

800kV直流变压器、500kV-1000kV超高压交联电缆、新型变频电缆等输变电装备制造技术;

开发地质勘探钻机、大吨位石油物探可控震源、特种石油钻机设计制造技术。

推广应用煤矿装备和油气开采储运装备PLC核心控制技术、换向器加速技术、液压传动技术、在线监测技术,煤矿信息感知与网络技术、虚拟矿山技术,大型工程与施工装备液压传动技术、数控技术、信息技术等。

2、轨道交通装备

开发大功率交流传动技术、高速客运和重载货运技术、网络技术、列车运行控制技术、地铁轨道交通信息技术、轨道交通装备驱动系统设计制造技术等。

3、汽车装备

开发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混合动力汽车内燃机、自动变速器、汽车电子、轻量化材料生产技术,锻造轮毂生产技术和铸造旋压轮毂生产技术等。

4、海洋工程装备

开发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钻杆、井控及测修井设备、抽油机及海上稠油热采高温高压金属软管等油气开采装备设计制造技术;

开发大型储气容器、长输油气管道、油罐车、天然气运输车等油气储运装备设计制造技术;

开发海水淡化技术和装备。

5、智能装备

开发工业机器人、柔性加工机器人、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电器焊接机器人、抢险机器人、智能控制等相关系统和装备;

开发工业机器人的模块化核心技术和功能部件;

开发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仪器仪表等技术装备。

6、航空工业

开发空客锻件等飞机零部件制造技术,通用飞机改型技术,雷达天线罩开发航空级蜂窝技术,航空电子、机电系统设备及配套零部件生产技术,直升机组装、制造技术等。

(三)消费品工业

1、医药制造业

开发多糖类药物、多肽及蛋白类药物,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加快基因重组白蛋白和人源化抗体药物及中成药产业化进程;

开发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治疗性抗体、抗炎类治疗性抗体、狂犬病毒抗体等生物新药品种;

开发基因芯片、细胞芯片、蛋白质芯片和组织芯片等生物芯片,加快重大疾病快速诊断和检测产品的产业化应用;

加快左旋苯酐氨酸、左旋氨氯地平、左旋丁苯酞等手性合成技术应用;

开发控释缓释制剂、透皮吸收制剂、速溶制剂、泡腾制剂、凝胶制剂、纳米制剂、微囊剂及渗透泵片等新剂型产品。

推广新型超微粉碎技术、薄膜包衣技术、微型包囊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直接压片技术、干法制粒技术等制剂生产新技术;

推广生物催化转化技术取代传统化学合成技术,实现抗生素类、氨基酸类等医药产品的绿色生产;

加强中药材显微鉴别技术、中药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技术和近红外在线检测技术等在中药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2、轻工业

开发电子元器件用超薄电容膜;

开发航空、信息工程、化工、电子应用领域的工业用陶瓷;

开发可降解农用地膜、长寿命功能性农用薄膜和节水灌溉器材及防渗管材等产品;

开发高阻隔性、热灌装、多功能保鲜膜及无菌和抗菌塑料等包装材料;

开发双向拉伸改性聚氯乙烯管(PVC-M)、新型室内管材以及大型地下排污管道等管材、管件;

开发药用中性硼硅玻璃瓶和轻量模制瓶。

推广共挤和复合技术、改性和合金技术,推动塑料制品向功能化、复合化、轻量化方向发展;

推广低硫脱毛、无灰浸灰、无胺脱灰、生态鞣制、制革污泥处置等清洁生产工艺技术;

推广杀菌陶瓷、陶瓷复合材料技术。

3、纺织工业

开发竹浆纤维、圣麻纤维、智能调温纤维、纤维素纤维(Lyocell)、碳纤维、玄武岩纤维、芳纶等功能性、差别化高性能新型纤维材料,突破关键生产技术,实现产业化生产。

推广原料精细化、仪器化检测、电子配棉技术及新型高效节能技术设备和工艺,减少对棉花的过度依赖;

推广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生产工艺技术。

(四)信息产业

1、电子信息

加强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新型移动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

开发北斗一代、二代及其兼容产品,形成芯片组、OEM模块组及整机系列产品;

开发晶硅、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非晶/微晶叠层电池、多节硅基薄膜电池、聚光砷化镓电池、柔性有机聚合物电池、染料敏化电池及组件;

开发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实现波分复用(WDM)光网络承载业务的多样化;

开发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所需液晶材料、液晶模块、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驱动IC、偏光片、LED背光源等关键配套件及材料,等离子显示板用荧光粉材料、驱动电路设计;

进行反射型液晶显示面板(LCOS)、电子纸等所需关键原材料、驱动电路、面板相关技术攻关;

开发数字内容保护技术;

开发LED照明标准化模组系列产品和LED灯具智能控制系统,开发大功率、高亮度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片和芯片制造、封装、光源模块及相关材料等新产品。

2、应用电子

开发永磁磁共振成像系统、早期乳腺癌诊断仪、磁共振成像导航介入治疗系统等关键设备;

开发以嵌入式系统为核心的安防电子设备;

开发车载网络技术、新能源动力技术、基础元器件、实时嵌入式软件;

加强电控悬架系统(TEMS)车辆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P)、驱动防滑/牵引力控制系统(ASR/TRC)、驱动力分配系统(DPC)、制动力分配系统(EBD)、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EPS)、电子驻车制动系统(EPB)等关键配套产品的研发。

3、软件和信息服务

开发云存储服务支撑平台关键技术;

开发并行计算技术、分布式编程模型,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数据隐私保护技术、攻击检测技术;

开发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的数据安全管理系统;

开发推广大型物联网应用技术,实现3G通信网络、互联网、RFID融为一体;

开发电子地图动态维护系统、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3G移动通讯基站低噪声放大器(基站GPS天线)产品;

开展以物联网、3G为支撑的智能交通、移动医疗终端及远程、智能医疗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推进三网融合技术应用。

四、技术创新专项

(一)加快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与研究,组织开展新产品认定和优秀新产品评选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针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和产业化、围绕我省重点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以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重大战略产品、建设重大示范工程为核心任务,实施一批重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以及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开发。

每年开发1000项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其中30%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组织实施100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技术改造项目。

(二)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培育

以组织实施科技产业化工程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以国家高新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基地,以掌握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为突破口,力争在新能源、新一代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经济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形成核心技术体系,培育一批领先型企业,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三)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积极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产业共性技术为重点,组织实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及其它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专项,加快工业产品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转变。

(四)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组织开展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加快建设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和集成制造系统,鼓励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及管理过程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及管理信息化水平,优化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配置,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大力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五)加快产品质量协调发展

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对接国际先进水平,以创新品种、提升质量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着力点,加大研发投入和管理创新力度,强化标准化、专利化与品牌经营,推动产品质量实现率先发展。

引导中小企业加强质量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保障能力。

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产业聚集区产品质量同步提升为目标,开展共性质量问题攻关、供应链质量改进、示范品牌培育与联盟标准建设等,推进产业聚集区内企业产品质量的协同发展与共同进步,形成竞争优势。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持引导

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工业强省战略,加强对创新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战略判断和把握能力,修订《河北省企业技术进步条例》,出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研究制定《河北省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和名牌产品制度,实施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扶持政策。

开展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评定工作。

继续发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政策的作用,对有利于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及节能减排重大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给予资金奖励。

(二)完善创新工作机制

加强与发改、财政、科技、教育、质监等部门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协同,建立对创新的科学评价与动态监测体系,开展创新方法的研究,提出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重大关键、共性的技术创新内容,引导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及时把握重大关键创新领域的发展态势,争取国家对我省重大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园区的创新拉动作用,促进生产要素、科技资源的聚集。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推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合力推进。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增加各级财政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用于组织实施企业技术中心与创新能力建设及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的支持。

重点支持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产学研和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实施、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加大品种开发、产品质量提升、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力度。

引导企业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积极推动银企合作,不断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信贷支持。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探索建立新的风险投资机构,以政府示范性引导资金拉动,吸引企业和社会民间资金进入。

积极寻求与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逐步解决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四)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进一步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和质量责任的主体地位,形成利益驱动和风险驱动机制。

高起点推进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方式进行技术扩张,掌握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

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延伸我省主导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条。

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依托的行业技术中心,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和社会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服务。

贯彻实施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风险、能源以及社会责任等管理体系标准,推行产品质量企业自我声明制度。

(五)推进产学研用合作

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广泛吸引省内外特别是京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我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对重点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组织协调和支持,引导和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实施。

鼓励和支持在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链建立技术创新产业联盟,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加快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组织开展优秀产学研合作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